韩沈超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杭州 310018)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外资、外贸规模创下同期历史最高水平、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加速推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加完善,中国通过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疫情阴霾下艰难前行的世界经济带来了开放的曙光。尽管成就卓著,但是现阶段我国对外开放仍面临如下困境:一是相较于制造业开放的现状,我国服务业整体的开放水平并不高,不仅与发达经济体的平均水平差距较大,甚至与不少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亦较为明显(来有为和陈红娜,2017)[1]。二是相较于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地位,我国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更低,其中既有体制层面的因素,也有诸如要素投入、市场需求和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客观原因(王厚双等,2015)[2]。在充分认识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性的基础上,重点推进我国服务业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促进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得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得以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得以继续深化的重要前提。
与此同时,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服务业开放”逐渐成为我国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不少学者分别基于服务贸易、服务业双向直接投资和离岸服务外包等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各个细分领域,探究我国服务业开放现状、影响因素和经济效应等问题。本文借助中国知网(CNKI)核心文献数据库,并采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开展“服务业开放”主题的国内文献知识图谱分析,进而试图探索如下问题的答案:不同阶段下,我国“服务业开放”相关文献的研究热点是什么?我国“服务业开放”领域的关键学者和机构包括哪些?我国“服务业开放”相关文献的新趋势和未来研究方向又将是如何?通过对上述问题开展定性和定量的双重分析,以期为进一步推进服务业高水平开放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的核心数据库作为文献检索平台,文献检索日期设置为1992年1月1日至2021年11月30日,检索关键词为“服务业开放”,剔除会议论文和报刊文章后,在学术期刊库中共检索到1 133篇包含关键词的有效文献。
文中数据的处理主要基于CNKI的文献计量分析功能和陈超美教授开发的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分析功能。通过对所搜集文献信息的可视化,可以较为直观地了解到“服务业开放”领域的过往及当前研究的热点和今后研究趋势的总体方向等。具体处理方法为:首先将处理后的有效文献依据发表时间顺序进行降序排序。在此基础上,将各参数阈值设定如下:将时间切片(Time Slicing)设置为1992—2021年,切片间隔为1年;网络修剪(Pruning)选项中选择“寻径算法”(Pathfinding);其余参数均按照默认选项进行勾选。设置完毕后将节点类型(Node Types)分别设定为“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和“关键词”(Keyword)开展分析,并绘制相应的科学知识图谱。
根据CNKI核心文献库中能体现研究水平的学术期刊库中主题为“服务业开放”的所有已收录文献,本文绘制了自1992—2021年期间的年度发文量柱形图和文献增长率的折线图,并根据发文量的“突变点”识别出3个主要阶段,分别为1992—2003年的第一阶段(开放初期)、2004—2013年的第二阶段(战略机遇期)和2013年至今的第三阶段(稳步推进期)。具体趋势如图1所示。
从图1清晰可见2005年发文量较2004年增幅达460%,其历史背景在于中国于2003年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2005年时任总理的温家宝提出要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这是我国服务业扩大开放的重要里程碑。2013年文献数量增长率达78%,其背后的现实原因可能在于201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被首次正式提出的年份,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推动我国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已有不少学者基于双重差分(DID)等方法开展了“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对外贸易和国际投资影响效应的研究。此外,2018年“服务业开放”主题文献数量增长率再度超50%,该年我国发布实施新版《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在金融等服务业领域大幅放宽对外资企业经营限制,服务业开放迈出了坚实步伐。
图1 1992—2021年“服务业开放”主题发文量趋势图谱(CNKI)
将CiteSpace软件中“关键词”的阈值(Threshold)设置为10,得到如图2所示的图谱。对“服务业开放”的文献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的结果显示,共包含559个节点,875条连线,连线密度为0.005 6,上述结果表明检测到的关键词的联系较为紧密。其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关键词包括“服务业”“服务贸易”“对外开放”“扩大开放”和“制造业”等,均与“服务业开放”主题有着直接的联系。
图2 1992—2021年“服务业开放”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与聚类分析
对高频关键词进一步开展聚类分析,得到14大聚类标签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分别为“北京市”“服务贸易”“服务业”“WTO”“对外开放”“FDI”“制造业”“中资银行”“改革开放”“律师事务所”“制度质量”“产业支撑”“创新”和“商务部”。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排名最高的聚类标签“北京市”是我国服务业开放的样板城市,是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举办地,因此被不少学者作为我国服务业开放的典型案例开展研究,梳理其发展历程和总结先进经验。模块值和平均轮廓值是CitsSpace中网络图谱聚类边界清晰和领域分化显著的两个指标。其中,聚类图谱的“Q值”(模块值)为0.711 2、“S值”(平均轮廓值)为0.887 7,表明划分结构具有显著性,聚类结果高度可信,“服务业开放”研究主题之间边界清晰,研究视角多样。
表1 “服务业开放”研究文献Top14聚类关键词分析
通过绘制“服务业开放”领域研究作者共现图谱发现,共包含635个网络节点,335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1 7,这表明“服务业开放”研究作者整体分布比较分散,高产出作者跨领域、跨机构合作较少。表2进一步对关键作者及其首次发表相关文献的情况进行排序梳理:其中发文量靠前的学者包括夏杰长、姚战琪、李俊、迟福林和魏作磊等,上述作者在“服务业开放”领域的研究成果数量颇丰,均已成为领域内的代表性学者。以夏杰长和姚战琪为例,夏杰长于2018年发表的《中国服务业开放40年——渐进历程、开放度评估和经验总结》一文累计被引32次,姚战琪于2018年发表的《中国服务业开放度测算及其国际竞争力分析》一文已累计被引41次。突发性排名靠前的学者包括魏作磊、刘光溪、李俊、迟福林、姚战琪和张汉林,可以大体窥见“服务业开放”领域研究学者的动态发展趋势。此外,中心性排名靠前的学者包括周国平、陆丽萍、郭爱军、肖林、刘凤云等,其中前4位学者均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开放形势分析课题组的成员,其2015年合作发表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成效与制度创新研究》被识别为领域内的关键创新文献。
表2 “服务业开放”主题作者发文量、突发性与中心性分析
倘若以引用量作为排序依据,截至2021年12月1日,“服务业开放”领域被引次数超过100次的5篇文献分别为:殷凤和陈宪合作的《国际服务贸易影响因素与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被引274次),许和连、成丽红和孙天阳合作的《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的提升效应——基于中国制造业微观企业的经验研究》(被引214次),商舒独著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资准入的负面清单》(被引163次),王厚双、李艳秀和朱奕绮合作的《我国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研究》(被引132次),以及张蕴如独著的《中国服务业的开放度与竞争力分析》(被引101次)。
本文进一步绘制“服务业开放”相关主题的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后,共得到496个节点,网络密度为0,表明“服务业开放”领域的研究机构合作联系极不紧密。主要的研究机构以研究院(智库)为主,其次为学术期刊社和高等院校,发文量排名前五的研究机构分别为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海南)发展改革研究院、中国经济周刊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机构与高等院校在本领域的合作研究有待加强。
本文绘制了横轴为文献发表年份,纵轴为主题聚类编号的“服务业开放”文献聚类网络时间线图谱。根据研究主题的动态演变,可以基于时间节点将“服务业开放”领域文献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2—2004年,在此期间以理论研究和定性研究为主,研究主题侧重于宏观政策传递视角,如“WTO”“FDI”“服务贸易”等。第二阶段为2004—2013年,此期间涌现出了很多新的研究主题,如“CEPA”(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自贸区”和“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服务外包”等,并且开始关注信息技术的影响。第三阶段为2013—2021年,在此阶段涌现出“双循环”“数字贸易”“一带一路”等新的关键词,与此同时大量的定量研究文献出现,学者广泛采用“中介效应”“倾向匹配得分”“双重差分法”等开展实证研究,此外“制度因素”“全球价值链”“创新链”等视角也在这一阶段被引入。
关键词“突发检测”(Burst Detect)可以用于识别研究领域的新兴趋势,反映某一关键词在特定时期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程度。本文基于CiteSpace软件的突现词功能,对1992—2021年“服务业开放”相关研究的关键词进行最小持续时长为1年的突现分析,结果识别出13个突现词,并按照突现时间的早晚进行排序,排序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红色范围表示出现频率变化最大的时间段,即关键词在该时间段内影响力最大。
表3 1992—2021年“服务业开放”研究的突现关键词
表3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服务业开放”文献的“三阶段”特征:第一阶段的突现关键词为“第三产业”“中外合资”“WTO”和“开放”,上述关键词的突现开始时间均在2000年前,并且突现结束时间为2004年左右。这一阶段中突现强度最高的关键词为“WTO”,李致平和程佳韫(2005)两位学者开展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我国服务业开放的影响、策略等相关研究[3]。第二阶段的突现关键词包括“FDI”“对策”“商务部”等,上述关键词的突现开始时间在2004年以后,突现结束时间在2013年左右。这一阶段中突现强度最高的关键词为“FDI”,学者大多是基于FDI视角开展服务业开放的研究,代表性的研究包括唐宜红和王林(2012)开展的服务业FDI影响因素研究[4],王新华(2007)开展的服务业FDI经济增长效应研究[5]等。第三阶段的主要关键词包括“可复制”“扩大开放”“北京市”“制造业”“数字贸易”“国务院”等,其中多个关键词均与现阶段的服务业开放政策密切相关,同时也体现出借助服务业开放“试点”“示范城市”推广可复制经验;从行业、地区、形式等多维度“扩大开放”;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服务业开放的新形态——“数字贸易”等实现服务业高水平开放的新举措。这一阶段的代表性文献包括:孙浦阳等(2018)探讨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出口的影响[6],孙湘湘和周小亮(2018)探讨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攀升的影响[7]等。此外,夏杰长等(2020)从数字贸易、服务外包创新等视角提出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高水平开放背景下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路径与保障措施[8]。
服务业开放是大势所趋,亦是近年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基于CNKI文献计量分析和CiteSpace软件可视化分析功能,分析了1992—2021年服务业开放领域的研究文献,通过知识图谱梳理了研究的热点领域,预测了本领域的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发文量看,“服务业开放”领域文献数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并且经历了3个主要阶段:一是服务业开放的初步阶段(1992—2003年);二是“走出去”战略牵引下的战略机遇阶段(2004—2013年);三是“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稳步推进阶段(2014年至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的政策红利等为相关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方向与动力。
第二,从高发文量学者和研究机构来看,在“服务业开放”领域发文量高、影响力强的代表性学者包括夏杰长、姚战琪、李俊、迟福林和魏作磊等,殷凤、许和连等作者的研究传播力广,单篇文献累计被引次数超过200次,但高产出学者之间的合作较少、跨单位的合作也较少。此外,研究机构主要为智库研究院和高等院校,而研究机构与高等院校在本领域的合作研究亦有待加强。
第三,从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来看,“服务业开放”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集中在“服务贸易”“扩大开放”“制造业”“WTO”“FDI”和“制度创新”等。2018年以来,“数字贸易”“双循环”等关键词成为服务业开放研究的前沿领域。
第四,纵观服务业开放领域相关文献,结合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RCEP”和“DEPA”等外部政策环境以及全球“数字贸易”发展现状,发现既有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已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理论积淀和经验证据,与此同时本文为进一步扩大开放、实现“高水平”和“高质量”开放提出了几个重点研究的方向:一是数字经济驱动服务业开放的机理和经验研究仍很缺乏;二是基于数字贸易的“开放”双边效应研究尚不足;三是服务业“高水平”开放的概念界定、框架设计、指标选取、服务业价值链地位探索等方面也尚未形成突出贡献性的理论文献;四是新时代背景下的服务业开放效果亟待评价,即从“新发展理念”的视角对我国服务业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绩效”进行科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