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值得纪念的旁轴相机—徕卡M6

2022-08-31 13:37:42图文吴双桐
照相机 2022年7期
关键词:纪念版测光扳手

图文|吴双桐

时隔近四十年,当我们回看这款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旁轴胶片相机时,不禁为它身上所承载的太多传奇而感慨万千。这是一台令徕卡绝处逢生的相机,也是一台让全世界都认识和敬仰徕卡的相机。如果说徕卡最为经典的M3筑建起了旁轴胶片相机不可逾越的一座巅峰的话,那么M6则是建筑在M3的山巅之上的一座殿宇。这是一台生产周期最长的旁轴胶片相机,也是所有旁轴相机中改型、改款和纪念版型号最多的相机,它同样也是一台广受人喜爱和最受人诟病的旁轴胶片相机,即便在今天这个数码时代,它仍是平均消耗胶卷最多的相机。同时,它身上所承载的历史意义与文化意义也要更多更重一些,作为在电影中出镜率最高的徕卡相机,你可以在《偷心》、《间谍游戏》、《血钻》、《人生切割术》、《情欲写真》等一众电影中看到它的身影。

技术特点

1971年,徕卡向市场推出了外观、技术上都极具创新性的M5,但由于这款相机的造型和操控都严重背离了传统徕卡,故而并不被人们认可,加之受到具备自动曝光和五棱镜取景的单反相机的强烈冲击,徕卡也因此遭遇了极度的市场困境。在这一背景下,1984年,承载绝地反击任务的徕卡M6横空出世(图1)。在外观上,它又回归了自徕卡M3、M4以来的传统造型。相比M5,它把徕卡一直以来的纤巧、精致、典雅发挥得淋漓尽致。更重要的是,它还将徕卡的“小红标”第一次挪至镜头上方(最早的M6上的红色标志为“Leitz”而非“Leica”,但相对而言,这个版本的徕卡M6由于带有机顶刻字,且做工更好,很多零件都源于徕卡M4甚至M3,因此更具收藏价值),从而让徕卡相机的颜值被画龙点睛一般地提高了一个层级(最早给机身上添加小红标的则是徕卡M4-P,但位置尴尬)。

在技术上,相比此前的徕卡相机,M6最大的技术创新在于加入了简单而实用的测光系统,从而让不喜欢熟记“阳光十六法则”的摄影者能够在任何光线条件下不带机顶测光表也可以进行准确曝光(图2)。同时,它还保留了自M4时代开始改进的快速上片轴、斜坡式快速回片系统、带有折角塑料垫片过片扳手、塑料材质的自动胶片计数器、框线拨杆上的塑料防滑块。这些都是极具实用性的设计。当然,由于采用了塑料材质,相比传统徕卡,M6在设计上,也被很多人认为是徕卡产品做工缩水的体现。

图1

但从实用角度来看,带有塑料折角垫片过片扳手的M6,在过片时和握持时的手感其实更好,而有机玻璃透窗的胶片计数器相比玻璃材质的计数器其实更防震防碎裂一些,而斜坡式的快速回片系统则要比M3的旋钮式回片快上不少。

同时,由于源自对M3和M4这些经典徕卡的改进,M6保留了徕卡轻巧安静的快门设计,号称是当时唯一被允许带入音乐会现场的相机。而其安静的快门结合徕卡旁轴相机镜头特有的测距估焦拍摄方式,也成为了那个时代一众纪实摄影师所喜欢的拍摄方式。

图2 徕卡的测光系统 注意快门帘幕上的白色圆点,徕卡就是用它来测光的

图3 徕卡M6说明书里6种焦距框线的示意图

更让人们喜欢上这部相机的则是它的耐用性和稳定性,由于电池只用于测光,老道的摄影师仍能手持M6在任何环境下坚持拍摄,这也是无数摄影师喜欢它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不要认为这是一台防水防尘的相机,毕竟80年代的设计和今天的三防技术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们仍要承认,即便是前期锌顶盖的M6,其耐用性和抗震表现,也都还不错。

此外,有鉴于M3/M2的框线选择困难,M6的框线选择器允许它与从28mm到135mm之间的各种M口镜头接驳,同时,为了提高广角和长焦用户的对焦舒适性,徕卡还推出了0.58、0.72、0.85三种取景放大器倍率的版本(图3)。

在上世纪80年代,如果从技术指标来衡量徕卡M6,可以说从其诞生之初,它就显得有些跟不上时代。快门速度方面,M6的最高快门速度只有1/1000秒,而两年前出品的尼康FM2就已经具备了1/4000秒的高速快门,同时,相比80年代初层出不穷具备自动对焦、光圈优先、快门优先以及胶卷ISO自动识别功能的相机,不带自动对焦、需要手动调节ISO感光度以便测光计正确测光的M6,都显得有些落伍。但这些技术指标上的差距,仍无法撼动人们对徕卡M6的喜爱之情。外观典雅、精致、小巧、便携;操控流畅、舒适、安静、充满仪式感与把玩乐趣都是让人们爱上它的原因。

事实上,M6在今天这个胶片回归的时代,仍是最受欢迎的徕卡M系列相机。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它保留了自M3、M4以来所有机械旁轴相机的操控乐趣;二是由于相对于传统徕卡,它也更新、更漂亮,使用起来不会担心损坏;第三则是它所具备的测光功能,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那些从数码相机转过来的摄影爱好者在操控它时的信心。

市场评价

徕卡M6是迄今为止在各大摄影论坛中被讨论和评价最多的旁轴胶片相机之一。在技术上,M6是在M4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对产品性能和成本进行平衡的产物。很多人认为,M4相对于M3是一次成本缩水,而M6则是相对于M4的又一次缩水。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徕卡的拥趸不喜欢M4,更不喜欢M6。但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脱胎于M4的M6其实相比M3优势还是明显的。实用的上卷系统、舒适的过片扳手、快捷的回卷系统,以及可调框线拨杆,这些都是M3所不具备的。当然,相比更为圆润的M3古典的回片拨轮,M4/M6的斜坡式鱼竿回片转轴不但显得脆弱颜值也大大降低(图4)。同时,人们也更容易喜欢M3的全金属过片扳手,觉得比M6的过片扳手上的塑料轴节结构更古典耐看。更重要的是所有人都比较讨厌M6取景器因设计结构改变而产生的眩光问题,在一些特殊的取景角度,你几乎无法避免这种眩光,更因此而降低了对焦的准确性。而在M3上,这种情况则从来没有发生过。

而总结人们喜爱M6和讨厌M6的重要原因,归纳起来则罗列如下:

M6受追捧的原因

1.市场上最具性价比的徕卡M系胶片相机,普通版本价格相对较低,相比黑漆M3等产品,购入门槛相对较低,且生产日期相对较晚,成色好的不在少数;

图4 徕卡M6快速但稍显脆弱的快速回片扳手

2.奠定了今天徕卡M系相机外观形制基本特征的相机,带有标志性的徕卡“小红标”,极大地提高了相机的颜值(图5);

3.由于“小红标”,M6也成为了一种社交利器,如果你手持它进行拍摄,很多人会为你主观的加持“专业摄影师”甚至是“摄影大师”的标签,于是没人会抢你的机位,而街边遇到的模特也更愿意被你所拍摄;

4.全手动操控,并带有准确的模拟测光;

5.柔顺而安静的快门、如同拉动狙击步枪枪栓一般的过片扳手,这种拍摄方式让拍摄具有了强烈的仪式感(图6);

图5 M6上的小红标 这种造型风格严重影响了后来的徕卡,后面为数码版的M240,可以看出两者造型极为类似

图6 快速且握持舒适的过片扳手

图7 继承自M4的快速过片系统

图8 带有塑料件的框线拨杆和容易眩光的旁轴取景器

6 更快捷的装卷、过片和回片方式(图7)。

M6被诟病的原因

1.缩水较多、框线拨杆、过片手柄、过片技术器上的塑料件,简化的装饰柱和旁轴取景系统(图8);

2.前期产品采用锌合金顶盖,一是不能产生所谓的漏铜效果,二是容易出现气泡;

3.特定角度下黄斑对焦取景容易产生眩光;

4.光线过亮或光线过暗,测光组件就不再显示了,黄斑对焦也会变得极为困难。

图9 早期徕兹版M6

图10 M6TTL版本 和标准M6相比,这个版本增加了TTL闪光灯测光功能,快门速度拨轮更大所以也俗称M6大盘,同时测光指示标志方向也与速度拨轮转动方向相同,而不和M6那样相反

图11 0.72框线的M6

事实上,很多人对于徕卡M6都抱着一种矛盾的心态,他们也许会诟病这款相机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在更多的时候还是对这台典雅、精致的相机心存爱怜。时至今日,人们也更喜欢手持着它,体验那种“在操作中拍摄”的特殊感受。

版本沿革

图12 M6J和标准M6相比,它采用了M3的过片扳手

图13 M6龙版

图14 安东布鲁克纳纪念版

如果说哪一种相机是生产年份最长且各种特殊版本最多的话,那么徕卡M6要当老六,我估计前五名是没人敢当的(图9)。除了早期大量采用M4配件的“Leitz”红标版本之外,按快门速度拨盘大小区分,M6还有俗称小盘的M6和俗称大盘的M6 TTL之分(图10);如果按机身颜色区分则有黑漆、银黑、黑铬、钛色之分,后期的M6还有将机顶盖由锌合金换成传统黄铜的;而如果按取景倍率区分则有0.58、0.72和0.85等版本,分别对应常用广角镜头、标准镜头和长焦镜头拍摄(图11);而不同时期M6还有大荔枝皮、小荔枝皮、鸵鸟皮等多种机身覆皮方式,更有多种的配色和镀色方案,而机身的刻字也层出不穷。同时,在听取各专业摄影师意见之后,徕卡还推出过按照M3外观设计的M6J版本(图12)。同时,它还是拥有最多纪念款产品的徕卡。比较出名的有中国摄影家协会成立50周年纪念版、文莱苏丹登基25周年版、丹麦王子结婚纪念版、奥地利音乐家布鲁克纳纪念版、千禧年黑漆版、“龙2000”纪念版、铂金版“摄影150周年纪念版”,“哥伦布发现美洲”纪念版(图13)、“Oresund大桥”黑漆版以及M6黑漆日本市场版等,其纪念机型数量之多令人咋舌。同时,徕卡还定期以M6为蓝本设计和制造了少量特别赠送版致赠给特殊的历史名人、摄影大师或有特殊历史贡献的政治人物,这些则又形成了一个专门的产品系列(图14)。

事实上,在相机收藏界,M6已成为目前最受追捧的旁轴胶卷相机。即便是普通版本的M6,综合查看近几年的市场价格变化,你也会发现,它已是目前溢价最高的二手徕卡相机之一。早几年的时候,即便是一些成色极好的徕卡M6,价格也最多万元出头,而今天,即便是较老的小盘机,价格也都在1万6、7以上,且上涨的势头仍未停滞。而更有一些收藏者,专门以喜欢收藏各种徕卡M6的纪念版为乐,这些版本的M6价格之高令人咋舌。

文化含义

M6之所以有如此多的追捧与收藏,假如从技术成就角度来看,显然是无法理解的。但如果从影像文化角度来看,这款相机所承载的故事与意义,就能够解释它之所以为人追捧的原因了。

的确,不喜欢徕卡M6的人,会对它挑出一堆毛病,不能自动对焦、手动对焦也没有单反直观、不能进行0.7米以内的近距离摄影更不能进行超长焦拍摄……

但喜欢徕卡M6的人则认为操控M6是一种触摸时光的方式,一种体验机械之美的仪式,一种对个人技术和摄影理念的沉淀,一种对经典工业美学的致敬,一种在等待、找寻、抓取瞬间的乐趣。今天,追求快速、精准的新闻摄影师或商业摄影师都不大会选择徕卡,特别是徕卡M相机,即便是最新的数码M11也不会,但仍有大批的摄影发烧友会斥资巨大去购买徕卡M6这种除了测光之外完全手动的相机,它的快门、光圈乃至装卷、倒片全部要手动操作,同时每一个测光表、每一个广角取景器都贵得离谱的相机,他们无法忍受无反相机对焦点覆盖不够全面、快门速度没有1/16000秒、连拍速度不能达到24张以上、AI对焦无法识别人眼和鹰眼的区别,但却心甘情愿地忍受这台只能手动对焦、快门速度只有1/1000秒、根本不带连拍功能、光线过暗或过亮都无法正确测光的相机。这是因为,众多的摄影爱好者们已经在心目中,为这台相机赋予了足够多的文化含义(图15)。

曾经有一位摄影师这样写道:当你呆坐在哪里,一个字也想不出来的时候,不如背上M6,走出门去,找一个舒服的位置,等待过往。黑色相机已经被岁月磨砺得斑驳裸露,但你快门按动时仍能保持安静无声,每一次拍摄完毕都要拨杆上弦、过片,同样如手指划过丝帛般柔顺、细腻却充满仪式感,黑白胶片会把所拍摄到的画面中所有浮夸的印记都过滤掉,而只剩下那种最精华和凝练的东西。这一切,器材、题材和拍摄的过程,都隐含着共同的意味——古典与优雅(图16)。

图15 徕卡M6是一个经常与读书、旅行、思辨这些词汇挂钩的相机

图16

很多徕卡迷这样认为,世界上的相机分两种,一种是徕卡,一种是其他相机。其他相机是用来拍摄的,徕卡是用来体会的。手持徕卡,你会变得安静和慢起来。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旁观者去观察你周围的一切,等待每一个有趣、无奈或精彩的瞬间。于是你举机、取景、对焦、按动快门、过片、上弦,一气呵成。感受过片和上弦的过程,这好似让相机变成了一支可以捕捉灵魂的步枪,当摄影者用拇指拨动拨杆上弦、过片的过程就如同闩动式步枪退壳、上膛一样,缓慢而凝重,给出时间让摄影者思考所拍摄的景象,也让人们回忆、辨别和嘲笑它们的完美、合理和荒诞,并把最值得纪念的影像留下。

猜你喜欢
纪念版测光扳手
扳手为什么会掉头
全球限量40套 Simaudo惊雷推出四十周年纪念版新品
Redmi K30至尊纪念版
电脑报(2020年42期)2020-12-02 11:22:46
《红楼梦》(纪念版)
红楼梦学刊(2019年2期)2019-04-12 05:50:56
COLNAGO TECNOS ROMINGER梅花罗明杰纪念版
中国自行车(2018年4期)2018-05-26 09:02:03
本月话题机内测光系统
影像视觉(2017年10期)2018-01-31 23:20:26
液压扭矩扳手的不确定度评定
“战车金扳手”的初心
国际空间站打印出首个3D扳手
军事文摘(2016年16期)2016-09-13 06:02:51
不同种手机测光类软件在林业中的试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