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中内置的测光系统能够判断被摄物身上反射的光线强度,并设定相应的曝光参数,以记录整个场景。这就是常说的“透过镜头(TTL)”的测光方式。而使用专用的测光表则可以直接测量入射光的强度,然后摄影师需要根据测光表得出的数值手动设置相机参数。这种入射式测光方式通常更准确,但是操作起来没有相机内置的测光系统便捷,而且只要环境稍有变化就需要重新进行测光一调整曝光参数的操作。而使用相机自带的测光系统时,我们只需半摁快门键就能够启动它,此时相机会根据进入镜头的光线以及当下的ISO值给出建议的光圈快门数值组合。接下来,我们会介绍一些影响测光准确度的因素。
大多数现代相机拥有的测光功能都不止于测量现场光线的强度。它们还会根据被摄物体的颜色,以及焦点所在的区域判断曝光权重,给出最合适曝光值组合。现代的测光感应器更像是一块低像素的图像传感器,拥有相比过去更高的分辨能力和测光精度。
在一些高端相机上,测光传感器还能与自动对焦系统协同工作,将场景中的色彩和亮度信息反馈给对焦模块以提高对焦系统的工作效率,一些高像素的测光系统更使得人脸检测功能在单反相机上成为了可能。你的相机或许只有一块测光传感器,但是它可以以不同的测光模式工作。
测光模式一览
相机上常见的测光模式都意味着什么?
矩阵测光
这种默认的测光方式会将整个画画的光线纳入考量,通常还会辅以色彩和对焦区域的影响。在给出曝光数值之前测光系统会根据以上信息判断场景是否需要提亮/变暗(调整曝光补偿)。
中央重点测光
这种模式同样会将全局光线强度纳入考量,但是会以取景器中央的曝光数值为主要判断标准。在有些高端相机上,你可以设置中央高权重区域的尺寸。
点/局部测光
点测光模式下测光系统只会根据中央/选定对焦点所在的一小片区域确定曝光参数。有些相机拥有局部测光功能,原理同点测光一样,但是测光区域比点测光稍大一些。
平均测光
这种测光模式非常基础,只有某些型号的相机还保留着这种方式。相机会计算出整个场景中光线强度的平均值,并以此拍摄。这种测光方式是最原始,也最容易理解的一种。
测光模式实测
每种测光模式的优缺点,以及它们适合哪些拍摄对象。
矩阵测光
因为整个画面的光线都会影响最终的曝光结果,所以在拍摄光比较小的场景时平均测光是个不错的选择。
中心区域并不一定就能获得比画面其他区域更高的权重,主要取决于焦点的位置和其他区域的光线情况。
为了不出现欠曝的情况,这种测光模式有时会给予阴影区域更高的权重。在日常拍摄和旅游随拍时满足大多数需求。
中央重点测光
在拍摄人像时中央权重测光是个不错的选择,尤其是在拍摄逆光人像,以及主体位于画面中央的情况。
相比前一种测光方式,中央区域之外的光线对测光结果的影响较小,因此画面周围容易出现过亮或过暗的情况。
中央重点测光在确定曝光参数前不会进行提亮/变暗的侧重操作,所以有时需要摄影者使用曝光补偿功能进行调整。
点/局部测光
使用点测光模式可以避开画面中大面积的高光/阴影区域,让我们只关注主体的曝光情况,力求最精准。
在入门级相机上,点测光的区域通常会大一点,有更多的容错空间,不过精度也会稍差一些。
在有些相机上,点测光的测光点并不只是画面中心点,而是会随着对焦点的选择而移动。所以在拍摄时请务必记住这一点。
平均测光
因为整个画面的光线都会影响最终的曝光结果,所以在拍摄光比较小的场景时平均测光是个不错的选择。
平均测光模式非常容易受到画面中高光部分的影响。当场景中有高光区域时,测光结果通常不稳定。
这种测光模式的优势在于原理简单,调整曝光补偿后的效果也非常直观,特别适合初学摄影的影友使用。
一定要掌握的操作
掌握機身上和测光模式相关的按键,让测光功能尽在你掌握之中。
测光模式切换到自动/场景模式时,相机默认的测光模式是矩阵测光模式。用户只能在手动和半自动模式下才能自行选择。
直方图相机的屏幕并不是完全准确的,借助直方图能够更准确地判断照片的曝光。在实时取景模式下,你可以参考实时直方图进行拍摄。
曝光补偿你可以通过曝光补偿功能来修正测光结果(见对页)。有些相机可以直接进行调整,另外一些则需要先摁下相应功能的按钮。
动态范围相机能够记录的动态范围(画面中最亮到最暗的范围)是有限的,比如例图中这一张。此时调整曝光就意味着取舍。
不同的测光模式会对不同比例的画面进行测量,对最终的曝光结果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微调。在使用半自动/手动模式,比如光圈优先模式拍摄时,摄影者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测光模式。
相机默认的是“矩阵测光”模式,又称“评价测光”。在这种模式下,相机会将场景分成不同的区块,并对其进行测量。在比较各个部分的测光结果之后,相机会根据测光结果确定最终的曝光参数。这种测光模式还会根据场景的颜色以及拍摄主体的特性对曝光参数进行微调。
其他测光模式的工作原理则有所不同,使用场景也更有针对性,对摄影师的要求也更高。以点测光模式为例,相机只会对画面中1.5%-3%的区域进行测量,在拍摄尺寸较小的主体,或者光比较大的场景时非常有用。其缺点在于测光系统的天生局限性。相机在测光时会将测光对象视为画面的中间调部分,比如对准一片中间调的叶子测光,那么整个画面的曝光都会是准确的。但如果对准更亮/暗的区域测光,那么整个画面都会过曝/欠曝。(参照对页的“测光问题”)。
矩阵测光的结果也并不总是正确。在对比度较高的场景中矩阵测光很容易给出错误的曝光参数,在需要某些创意效果(比如剪影)时它也无法胜任。在遇到这些情况时,你可以使用曝光补偿来调整曝光值。拍摄RAW格式文件也能在后期进行调整,但是在前期拍摄就做到最好,能够给后期工作减少不少麻烦。
测光问题
因为测光系统是通过被摄物体反射的光线进行测光的,但问题是每个物体的反射率是不同的。具体来说测光系统会以18%灰为测光基准。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物体的光线反射率是18%,那么以这个物体作为测光对象的曝光结果就是“准确”的。类似草地和灰色鹅卵石这样的东西大致可以认为是18%灰,或者中间色调的物体,这种测光结果也适合大部分场景。但是在面对反射率更低的物体(比如黑色的卵石)时,测光系统并不做出判断,仍会将其视为反射率18%的物体,因而提高曝光值,这就导致画面明显过曝。反之,对于反射率更高的物体(比如白纸)时,测光系统则会强行降低整体的曝光值,最终画面欠曝。这就是测光系统的局限性,短时间内不会有改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