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色淡雅 墨分五彩—费丹旭《果园感旧图》研究

2022-08-31 02:06徐一卜
流行色 2022年7期
关键词:仕女画墨色设色

徐一卜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上海 200233

一、传统绘画色彩观与设色方法的发展

牛克诚《色彩的中国绘画:中国绘画样式与风格历史的展开》一书在阐释古代绘画设色之法时,以积色体与敷色体来区别不同的设色方法,认为画史上所说的“重色”“重染”“积染”等色彩厚重,多层叠染多是采用积色体设色,而“浅色”“轻染”“拂淡”等以浅、轻、薄、淡为特征多采用敷染体设色。牛氏将体积色、敷色体作为研究古典色彩绘画语言样式时所使用的两个概念,但这两种设色方式方法却是不同历史时期绘画设色的基本方法,中国画的设色史是围绕着体积色、敷色体设色方法的此消彼长过程而不断展开的。

最早的中国画是绘在绢、绫、丝织物上的,这类材料适合勾描并施以重色,如唐代李思训的“大青绿山水”,用勾勒法成形,以大青绿着色,这种技法和工笔重彩人物一样运用“勾填”和“勾染”的基本画法。之后当宣纸出现之后,其特有的渗透性使中国画的笔法和墨法极度丰富起来,写意画法得以发展,先干后湿的多层画法流传至今。

相对于彩绘而言的水墨画则是以黑白之色表达对绘画色彩的感悟与认知。水墨之色集中体现出中国画特征及文化传统,表达出对绘画色彩的感悟与认知;同时,水墨之色更能体现黑白之道,蕴含阴阳哲学及其“一画”说本体论意义。因此,水墨并不亚于五颜六色的彩绘绘画效果,也并非失之于绘画色彩的感悟与认知,应该说彩绘与水墨画具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

二、《果园感旧图》的用色分析

1.色与墨的关系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首次提出了墨分五色的观点,他说:“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无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飏,不待铅粉而白。山不等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綷。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根据张彦远的说法,“玄”是能生五色的颜色,是五色得以成立的颜色。墨是黑色,是最接近“玄”色的颜色,而且加不同量的水作画,可以生成干、湿、浓、淡的墨色。

清代方薰亦对墨色进行了阐述,在其《山静居画论》中指出:“墨法浓淡,精神变化飞动而已,一图之间,青黄紫翠,霭然气韵。昔人中国画用色始渐繁复,画家开始注重墨彩的有机结合。”方薰认为水墨浓淡结合色彩点染,可以使画面自然天成,气韵生动。在《果园感旧图》中,费丹旭将色与墨的关系表达得恰到好处,体现了“墨分五色”的艺术观念。他通过浓、淡、干、湿的不同笔致皴擦出山石轮廓,山石间所点缀的树木使整幅画面充满了活力。

前卷图1中,费丹旭用湿墨刻画青苔和石块,渲染出烟雾朦胧的果园之景,表现出江南特有的湿润感;用浓墨刻画近处的枝叶,以此表现出生长的苍劲以及意趣;用较为雅致的淡墨刻画远山,画家在刻画近山之时,用皴擦表现出山石肌理,之后施以水墨,并点苔,营造强烈的空间感,突出了江南风景的神韵;屋舍轮廓用重墨加以勾勒,用笔富有跳跃感;云山雾水均采用留白之法,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使观赏者印象深刻。

图1 《果园感旧图》前卷(山水画部分,1849年,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2.色与笔的关系

费丹旭用笔舒朗秀丽、流畅自如,秦祖永在《桐阴论画》中评价费丹旭:“一树一石,虽未能深入古法,而一种潇洒之致,颇极自然,否则此等画苟无书卷之气,未有不失之俗赖者也。”此段评论较为客观地对费丹旭的山水画法进行了评价。画中的山石以湿墨皴擦出形,秀挺的树木以浓淡墨相称晕染,朦胧有致,在点染这些树叶过程中,可以看到每一笔均有着提、按、轻、重的用笔,其色彩笔触也呈现出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变化。

费丹旭曾为友人临过一本王石谷画、恽南田题的《十万图册》,其笔墨运用和设色赋彩均保留着古人风韵。经过前期对王石谷山水画法的不断学习和领悟,费丹旭在创作《果园感旧图》时的笔法也日臻成熟,前卷中的设色方式并非积色体式的平涂,也并非敷色体式的罩染,而是在王石谷色笔皴线的启发下,以用色如用笔用墨的方式一笔笔、一层层地点染到画面中的物象上。

费丹旭在后卷中将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物信手拈来,形神俱足,人物设色古雅。其中,张廷济精神矍铄,面带微笑地携杖靠坐在椅子上,其侄张辛面容祥和地拱手侍立在后(见图2),左侧是放学归来的蒋学洌,手中还抱着几本书(见图3)。画家用轻柔简练之笔,以浅淡的墨线勾勒出婉转工细的线条,线条显得柔和淡润。

图2 后卷中张廷济和张辛的画像

图3 后卷中蒋学洌的画像

3.色与色的关系

《果园感旧图》在色与色的关系上别有一番风味,画面色调清淡雅致,描绘出一种如梦如烟的气氛。钱杜曾云:“世俗论画皆以设色为易事,岂知渲染之难,如兼金入炉,重加锻炼,火候稍差,前功尽弃。费丹旭根据故友三人的面部起伏加以设色渲染,额眉、双颐、下巴处设色淡雅;眼眶、卧蚕、嘴角处则用淡彩进行层层渲染,而非平涂,形成了凹凸不平的起伏之感。蒋宝龄《墨林今话》中,说他“一以轻清淡雅之笔出之,同辈无与匹也。”费丹旭寓神韵于浓淡之际,明暗之中极具立体感,使人物的精神气度呼之欲出。

唐代王维对画体提出“水墨为上”,后人宗之,水墨画讲究“墨即是色”。费丹旭用不同的墨色体现出了烟雾朦胧之意象,山石用清水进行润泽,然后再用淡墨进行罩染,再以稍浓墨色的笔触进行点染,这一点染需把握先前的润泽与罩染湿度、墨色明度,接着是用适度湿度、不同墨色的笔触进行点染,其作品的不同部位均是通过这种方法进行点染,所不同的是山石、烟云等部位的浓、淡、干、湿存在较大的差异。

费丹旭在创作中通过对“墨分五色”理念的应用来丰富作品中色差的表达,用色差表现力来呈现画面的空间特点,从而诠释出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墨色的黑白、浓淡、干湿代表了万物形与色彩,墨色在应用的过程中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特点,不同层次的赭石与淡墨施染,让这幅作品在简洁平淡中增添了果园雅集之趣。这幅作品应该是费丹旭在观察大自然后的一次尝试,通过用笔、用墨、用色、丘壑布局等竭力表现自然山水简洁平淡的基本面貌。

三、《果园感旧图》与《东轩吟社图》的对比

费丹旭在1849年创作的《果园感旧图》和1832年创作的《东轩吟社图》中都描绘了张廷济的形象,但是前者比后者晚了18年。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费丹旭的设色技法随着他的刻苦练习得到了不断地提升,故而分析这两幅画中张廷济面部的墨色运用,对于笔者研究费丹旭敷色能力的蜕变至关重要。

两幅作品的创作时间虽相隔多年,但画面中透露出的张廷济如白鹤一般兀傲的品格和生逢俗世而不庸的精神,让观者一望而知便是同一人的肖像画。传统肖像画中,精准地刻画外形并非难事,重点在于如何做到写照与传神兼具,墨色的运用对人物的传神写照至关重要。费丹旭在1832年创作的张廷济像,已经很好地做到了人物外貌与性格的统一,画中的张廷济抿嘴微笑着,神情中流露出了他谦虚含蓄的精神品质。但与其十八年后创作的《果园感旧图》中张廷济形象相对比,便可知此时费丹旭对墨色的运用还不是十分自然,其艺术技艺还未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用墨”篇中写道:“其法当以淡墨渍过,然后再以淡墨笼之。务要墨随笔痕,色依墨态,成后观之,非色非墨,恰是面上神彩,欲寻墨之所在而不可得,不知皆墨之所成也。”以此理论对应费丹旭不同时间段创作的张廷济画像,明显可见早年《东轩吟社图》中的张廷济像用墨过浓,而在他十八年后创作的《果园感旧图》中,张廷济的衣纹线条和面部轮廓用笔流利,用墨清淡,设色雅致,画面真正达到“无模糊著迹之弊,有圆和流润之神”的艺术效果。

四、费丹旭的艺术贡献和后世影响

纵观费丹旭各个阶段的作品,虽然笔法上有所不同,但整体的艺术面貌却一直保持清新简淡的风格,他的画在构图上布局严谨、自然天成。受到王石谷的影响,费丹旭采用浅绛画法进行创作,山水画敷彩简淡。这种水墨勾勒皴染基础上以淡彩设色的方式既不同于设色浓重的青绿法,更有别于纯粹的水墨画法,它结合青绿和水墨两者的长处而又保持了文人绘画中简淡清逸的审美特色,使之更加雅俗共赏、富有雅趣。

王梦赓在《清代仕女画家—费丹旭》一文中称:“他的艺术风貌能独开生面不落俗套,后人称之为“费派”。他的弟弟费丹成(字西桥),儿子费以耕、费以群、孙子费仪等都能继承家学。近百年来,画界唐培华、尹小霞、潘振镛、潘琪等许多画家,继承了‘费派’的画法”。费氏画风对后世影响颇大并形成“费派”仕女画,这些仕女画影响力远播至绘画之外的其他各门艺术中,如刺绣、彩瓷等。因为“费派”仕女画风格既不同于工笔重彩仕女,亦不同于以墨色取胜之写意仕女,其清新淡雅、柔媚疏朗的形象非常适合于在浅绛彩瓷中表现,晚清浅绛彩人物图中仕女画占据了较大比例,在日用瓷和陈设瓷中大量出现,这是费丹旭仕女画影响扩大的重要表现。

总结

费丹旭的《果园感旧图》是他设色技法的代表作,画面敷色清雅,墨色富于变化,情境虚实相生,淡红浅绿的色彩富于旋律变化,以形写神的技法传递神韵,充分体现了画家在用墨、用笔、用色方面的才能。费丹旭对山水画设色的思考和实践总结完善了清代晚期画坛的设色理念与方式方法,并对海派绘画的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费丹旭重视山水画中的色彩,真正做到了“墨随笔痕,色依墨态”,同时,他也重视“墨分五彩”的绘画之道,在浓淡枯湿之中做到了传神写照、自然天成。其艺术影响还延伸至晚清浅绛陶瓷中,在费丹旭仕女画流派影响下,晚清浅绛彩瓷仕女画显现出独具一格之艺术魅力,颇具时代特色。费丹旭对色彩的积极探索是基于传统基础之上而不断展开的,犹如春雨般滋润着后世创作者对设色理念和方式方法进行不懈探索。

①[清]秦祖永著,《古代书画著作选刊 桐阴论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7.

②[清]钱杜,《松壶画忆》[M].北京:中华书局,1985:7.

③[清]蒋宝龄撰;程青岳批注;李保民校点,《古代书画著作选刊 墨林今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07.

④[清]沈宗骞述;齐振林著;史怡公标点注译,《芥舟学画编 4卷》[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17.

⑤王梦赓,《清代仕女画家—费丹旭》[J].沈阳故宫博物馆编,《宫苑文论:沈阳故宫博物院首届学术研讨会文集》[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51.

猜你喜欢
仕女画墨色设色
国画纸本设色《荷》
中国传统仕女画与当代陶瓷仕女画之比较研究*
《岩高千尺虎》
无色中的有色——李立扬诗歌中的中国画墨色之美
苏州博物馆藏仕女画精品展
闺阁红粉 千秋佳人 故宫博物院藏古代仕女画
《独白系列之三》
郑庆余艺术作品
如何使墨色有变化
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