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洁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天津 300191)
在世界职业教育领域,教学模式作为一种理论话语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影响和引导着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如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 等。在中国天津,从近代工业的发端开始,实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探索未曾停止,与时俱进,持续创新,形成了以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模式为代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话语体系。作为一定时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探索、与时代精神和文化传统相呼应的表达范式,EPIP 教学模式话语体系具有引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价值。本文从EPIP 教学模式话语构建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三个方面,对EPIP 教学模式产生背景的内涵逻辑及未来面向进行分析,客观回答这种教学模式从哪里来、根基是什么、如何看等问题。
话语承载着不同文化,通过核心概念和概念群系统表达思想。构建话语必须基于问题,所谓中国话语,主要是指“围绕中国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而展开的理论叙事、话语言说”。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话语构建与社会发展直接关联,以天津为代表的中国职业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构建了与时代相适应的模式话语。
在近代中国,天津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形成了以工业为主体,商业贸易、金融、交通通讯共同发展的格局,成为北方最早的通商口岸、向世界开放的前沿和窗口。天津,中国北方工业的发祥地、北方最大贸易口岸和重要商业中心、北方的金融中心、领先全国的交通与通讯,直接带动近代实业学堂的产生,形成校企天然一体的行业办学模式,探索创立了“工学并举”教学模式。
1.天津近代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以北方国际港口、商贸中心、金融中心、交通通讯为支撑的大都市催生职业教育确立
天津在近代工业发端的初期,创办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最典型的是1866 年设立的天津军火机器局,能用最新式的机器制造出最新式的火药,成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火药厂之一;到1870 年,更名为天津机器局已拥有3000 多职工,其中技术技能工人占2000 人左右,东局制造火药、枪炮、子弹和水雷,西局制造军需器具、物资和开花子弹;东局附设水师、电报学堂;1895 年改称“北洋机器制造局”。机器局边生产边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聘请英国人做技师,建立中国第一所培养水雷技术人才的军事学校——天津电气水雷学校。此外,1880 年建立北洋水师大沽船坞,设有熟铁、熟铜、铸铁、锅炉、枪炮检查等厂以及检修用的船坞6 座,承担舰船维修、制造轮船和军火,在600多人的职工中技术技能工人占一半。1878 年中国第一家机加工面粉厂、1884 年德泰机器厂、1886 年天津自来水公司、1903 年直隶工艺局等相继开办,到上世纪30 年代,天津共有工厂1200 多家,产业工人达20多万,形成了纺织、化工、造纸、印刷、食品、机器制造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工厂总数和工业投资总额仅低于上海,位居全国第二。
与此同时,天津商业、金融、交通、通讯相继产生与发展。到20 世纪30 年代初,天津棉花的出口量占全国一半,畜产品的出口量占到全国60%,居全国第一位;进口面粉占全国总量的35%,位居第一;煤油、木材、燃料等货物进口,仅次于上海,居第二位。1931年,天津共有商店和商号17 124 家,涉及120 多个行业,从业职工达10 万余人,是北方最大的商业中心。从1897 年北洋机器局铸造银元开始,1898 年创办第一家华商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天津分行,到20 世纪30年代,在津的合资银行共有7 家,华资银行18 家,各类银行分行62 家,居我国北方各城市银行数量的首位;从1880 年汇丰银行在天津设立分行到1936 年,在津外资银行共21 家,资本总额占外国在华银行资本总额的16%,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位。与之相辅而行的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机构也具有相当规模。天津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金融中心和金融市场。
1888 年,中国第一条运营铁路——“津唐铁路”竣工通车,诞生了我国最早的“天津铁路公司”,建立中国第一条复线铁路“津唐铁路”;1873 年,成立“轮船招商局”,1893 年拥有26 艘轮船,到1912 年进入天津港的中国轮船已占到总船数的15.2%。1905 年,天津建成了围城环行的有轨电车,成为第一座拥有公共交通的城市。1878 年,创办中国最早的近代邮政“天津海关书信馆”,同年发行了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开启了中国邮政之先河;1879 年架设中国第一条天津至北塘的电报线,同年开通中国人架设的第一条电话线,最先在天津使用当时最先进的通讯设备—电报电话;1880 年开通中国最早的天津至上海营业性电报线;1904 年开通中国第一条自建的天津至北京长途电话线。还在天津诞生了中国的第一条铁路邮路、第一次航空邮运、第一个自建的自动电话局。
2.以周学熙为代表的实业家创立“工学并举”教学模式,以边生产边学习的方式培养出中国近代第一代产业技术技能人才
近代天津较完备的工业与金融贸易、交通体系的确立,直接催生了实业学堂的兴办与发展。在周学熙等实业家“大兴工艺”的推动下,这些高技术含量企业创办了直隶工艺总局以及考工厂、实习工场、劝业铁工厂,以及一批实业学堂等,探索出亦工亦学的“工学并举”教学模式,培养出中国近代第一批产业、商业、金融、交通、通讯技术技能人才。周学熙提出“工艺非学不兴,学非工艺不显”,发展工业必须与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相结合,必须走“工学并举”“教学做合一”的道路。《实习工场试办章程》中写道“工厂之设与工艺学堂联为一气”“并以工场为工业学生试验、制造之所,而学堂各科教习,即可为工场工徒讲课之师,相辅而行,收效甚速”。在周学熙办的实习工场中,“干什么学什么”,在外国工师匠目指导下,工人和学徒实地训练,师、学、工一起制造产品。同时,从实习工场挑选能工巧匠在厂内设堂,由师、生、工合作试机器,实行“教学做合一”。
新中国成立初,天津工业快速恢复发展,创立了诸多中国第一,如第一台电视机、第一只国产机械手表、第一辆自行车、第一辆无轨电车、第一架折叠式120 型照相机、第一辆经济型小轿车、第一台6000 吨水压机、第一部模拟电子计算机等。1949 年至1952年,天津工业部产值—工业产值大体上逐年增长,天津工业年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国的年均增长速度,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天津钢产量占全国钢产量比重达到5.17%,冶金工业职工人数由1949 年的2416人增长到1952 年的6341 人。1953 年天津工业企业数量达8459 家,工业总产值26.21 亿元。“二五”时期,天津规划建设了16 个工业区和工业地段。
20 世纪50 年代中期,为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全国开展了勤工俭学运动。1958 年5 月,刘少奇在天津视察时指示试办半工半读学校;5 月27日全国第一所厂办半工半读学校在天津国棉一厂开学,学生也是工厂工人,实行“六二”制半工半读,3 年半学完中学课程。《人民日报》就此发表了社论“举办半工半读的工人学校”。此后,以天津为试点的“半工半读”在全国展开,建立了“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即一种是全日制的学校制度和全日制的工厂机关劳动制度;一种是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与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和工厂劳动制度。到1965 年9 月,天津在原有40 所半工半读中专的基础上,又将9 所中专、9 所技工学校、27 所职业学校改办成半工半读中专,连同新建的35 所半工半读中专,共有120 所半工半读中专,在校生达2 万多人。同时还有6 所半工半读大专(含半工半读工科师范学院),学生有900 多人。
半工半读职业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刘少奇。这一时期的“半工半读”教学模式做到学校办工厂,工厂办学校,改变了学校教育脱离实践,尤其是脱离生产实践的倾向,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全面、更可靠,使书本知识与实际知识得到更好的结合,学到真正的、完整的知识。
改革开放以来,为加快国际化港口大都市和北方重要经济中心建设,促进天津市城市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天津工业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组织结构的调整,从1985 年开始,经过大力发展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确立滨海新区“一心三点”建设,到2010 年基本完成工业战略东移目标,由上世纪90 年代钢铁、石化、轻纺、电子、医药、汽车“六大产业”到本世纪初形成十大优势产业,累计354 家中心城区工业企业完成东移,建成了钢铁工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汽车及零部件基地、现代中药和生物制造基地、编织服装基地等一批标志性产业聚集区,形成了“龙头项目——关联项目——产业集群——制造业基地”的“链”式发展模式,构建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优势支柱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最终确立了航空航天、石油化工、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八大主导产业。
工业东移战略不仅对天津产业布局、结构调整进行了重新规划,更重要的是通过实施现代企业制度、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企业改制、调整重组后的生产、经营、管理发生了重大改变,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形成。
天津职业教育伴工业发展而生,随产业发展而变。在此轮的企业重大改革中,天津职业教育坚持“两不变,一不减”原则,即职业学校依托行业企业管理的体制不变,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渠道不变,经费额度不减,加强教育部门对职业学校的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形成了以行业办学为主的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市教委深入研究,在传统的工学并举和半工半读基础上,确立了在工学结合中“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以能力为本位,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以技能为中心,加强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以职业道德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专业理论和实际能力相结合,课堂教学和工作实际相结合,瞄准培养目标高质量,增强培养过程灵活性的“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2005 年,教育部在天津召开“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明确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实现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同年,天津市人民政府与教育部签订了《关于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意见》,进行2005 年至2010 年为期五年的实践探索。
“工学结合”是天津继承近现代百年来职教历史经验,把握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适应区域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而探索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职业院校学生的教育培训任务由职业院校和行业共同承担,通过学习与工作相互交替、融合的途径,将课堂的理论学习与社会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的方式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在学习期间,既要在学校接受与职业相关的理论教育,又要在实训基地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还要在行业所属企业中完成一定的生产性作业,且学生在毕业时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围绕“一基地三区”定位,加快产业调结构、换动能、促转型,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的“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目前,天津拥有全部41 个工业大类;207 个中类里,占191 个;666 个小类里,占606 个,是全国工业产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截止2021 年底,形成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优势领域,信创产业全国领先,飞腾+麒麟的“PK”体系成为主流技术路线,软件产业规模突破2000 亿元,比“十二五”末翻了一番;以生物药、化学药等为一体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已形成;新能源和新材料方面具备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研发生产能力,建设现代中药、车联网、先进操作系统等9 家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成中科院工生所、药研院等一批产业创新平台;航空航天方面,则形成了以大飞机、无人机、新一代运载火箭、卫星为一体的产业格局;装备制造方面,拥有海工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等产业集群,建成海尔5G 工厂、丹佛斯等102 个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5G+工业互联网深入推进,打造200 个应用场景,上云企业超过6000 家;石油化工打造出原油加工、乙烯生产、精细化工等综合产业体系,累计建成11 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汽车工业形成设计研发、整车制造、零部件配套等完善产业体系。
承袭工学并举、半工半读、工学结合之迹,天津职业教育创新的主基调从未改变。为破解新时期职业教育原有的办学结构不能适应和满足经济发展需求问题,天津职业教育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之后,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接连探索2011 年—2015 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和2016 年—2020年“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推进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形态“五业联动”,创立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模式。“五业联动”强调职业院校与“五业”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联合开发教学内容和模式,合作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科学发展途径。在“五业联动”推动下,各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在专业建设方面与产业、行业、企业、职业等要素密切联系,通过整合资源、相互对接、协同联动,将专业建设的各项内容落实到教学与实训的各个环节,从而实现办学结构和效能优化的一种办学模式。在适应现代产业转型中,天津探索出的EPIP 教学模式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实践应用为导向,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项目实践为统领,遵循工程规律,用工程方法培养学生;同时,以“鲁班工坊”为课程教学平台,通过三层次递进的工程实践创新项目课程体系,构建从“学徒工人”到“技术员”再到“现场工程师”的“专业化”成长路径。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从古代墨子、鲁班到近代陶行知、黄炎培,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诠释各时代“教什么、怎样教”“学什么、怎样学”。吕景泉教授EPIP 教学模式正是汲取了墨子哲学、鲁班实践发明、黄炎培职业教育理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精华,把“行为本”“亲知”“建教合作”“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知行合一”等付诸于当代职业教育实践之中形成的。
墨子作为一位思想巨匠,也是精通手工技艺的能工巧匠,他用行动和实践创立了墨家学说。EPIP 教学模式吸纳墨子著名的“素丝说”“兼士”“扣则鸣,不扣必鸣”“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等教育思想,确立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等模式内涵。一是探索建立EPIP 视域下的产教融合、专业建设路径,回答了职业学校如何真实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如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围绕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对接滨海新区建设需求,探索专业组群服务现代产业的建设机制;以国际合作为依托,引进国外高端智力资源配备每个专业组群,引进国际跨国企业标准,开发国际化优质教学资源,融入专业建设;以校企合作为支撑,分析行业企业发展趋势,分析岗位技术技能要求,面向真实工程,优化专业和产业发展、企业需求的匹配度,用项目服务集聚资源,用资源累积孵化专业,用产业升级推动专业改造,构建了“服务—累积—孕育—优化”的专业组群产教互动的建设机制,形成5 个对接滨海新区“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体系的专业组群,提升了专业组群服务现代产业的能力。二是探索建立EPIP 视域下的教学团队、赛教互动路径,回答了教师如何在真实完整地环境中成长、如何做到以赛促教。吕景泉教授和他的教学团队在实践中凝练出“五个最真实结合”的思想,即“动脑和动手最真实的结合”“理论和实践最真实的结合”“学校和企业最真实的结合”“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最真实的结合”“职业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最真实的结合”。该团队探索了“服务产业升级与社会需求,面向教学改革实际,聚焦综合实训教学,融入行业企业标准,采纳国际通用技术,着眼大赛教学资源转化”的赛项设计与开发模式。同时,探索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教赛结合”的机制和途径,推动职业技能赛项成果转化,推进我国职业院校技能赛项国际化,扩大了我国职业教育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EPIP 教学模式吸纳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观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精髓,把“建教合作”“实施全面的职业教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思想,发展为宇观的办学思想、宏观的教育论和教学论、中观的专业建设、微观的课程改革和纳观的知技素思想。五观论回答了职业学校从课程、专业到办学的“依据是什么”的问题,即让职业院校教师真教真做,职业院校学生真学真练,让整个职业院校因为“真实”和“完整”焕发新的活力。创新性地提出专业“核心技术一体化”概念,把专业的固有属性从真实的生产技术实践中提取出来,通过“核心技术技能”,明确专业的技术和技能,明确每门课程的知技素,形成基于工程实践导向的教学情境(项目),再形成核心技术与课程设置一体化、核心技术与教学环境一体化、核心技术与顶岗实习一体化、核心技术与职业资格一体化四个一体化。“四个一体化”有效保证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要素全程全面融入专业建设,实现了专业建设的开放性、针对性和职业性,为校企共同开发专业、实施教学、培养学生、共赢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发展平台。创新性地提出“四层两段一贯穿”课程结构体系,即以专业核心技术技能为人才培养主线,职业学校整体教学过程可以分为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专长教学、毕业顶岗四个层面,平台学习和主体学习两个阶段(平台学习阶段包括基础教学,主体学习阶段包括专业教学、专长教学、毕业顶岗),实践能力培养始终不断线,贯穿教育教学始终。
“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吕景泉教授带领教学团队20 余年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创立的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模式,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概括为“12345”,即一宗“知行合一”,二核“真实和完整”,三谛“实谛、名谛、合谛”,四元“工程化、实践性、创新型、项目式”,五观“宇观的办学思想、宏观的教育论和教学论、中观的专业建设、微观的课程改革和纳观的知技素思想”。构建了基于“真实/完整”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用实际工程、工程实践、工程项目、能力培养解决了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依据、方法、内容的问题。就是说EPIP 是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实践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工程项目为统领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真实”和“完整”是EPIP 理论的逻辑主线,贯穿于EPIP 理论的各个部分。每一个知识点、技能点、素养点的讲授和训练,都可以基于“真实工程”“真实世界”“真实生活”,去实践,去创新,强调一个“真”,而且,要“真”的有办法;每一个知识点、技能点、素养点的讲授和训练,都可以基于“完整”“过程”“项目”,体现一个“全”,从头到尾真实地做一个全过程的“完整”项目,就是“真实”和“完整”。职业院校的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项工作,都应服务于高素质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也都要做工程实践创新“项目”,要体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过程育人、全员育人的“真实”和“完整”。职业教育的课程实施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学生学习课程之后要达到什么目标?这是世界职业教育界共同思考与探索的问题。吕景泉教授提出“学而知其用,用而知其所,所而知其在,在而知其代,代而知其原,原而知其衍”,即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学习什么、学习了用在哪里、学习过程中能有什么创新”,把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有机地融合到教学实践之中。在EPIP 的课堂,学生不仅学会了学习,而且懂得了创新;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思维和方法;学生不仅热爱了学习,更重要的是热爱了生活;教师懂得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话语作为理论的外在表达,一旦离开了产生的实践基础,将变成空洞的概念。EPIP 教学模式话语的形成是基于近代以来中国职业教育探索和创新的一种理论自觉,它汇集了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多样性实践,是在教学中进行的探索与创新,回答了“如何进行校企深度合作”“如何开展工作与学习的深度结合”等关键问题。
EPIP 源于真实生活,源自工矿企业实践和教学实践,是建立在企业技术服务之上的教学实践探索和研究的成果。吕景泉教授用17 年时间形成基于工厂/企业技术改造的教学实践研究成果,在1990 年至2006 年间,帮助工厂/企业(国内外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开展基于生产技术问题的企业培训,进而探索产学合作专业建设、开发自动化类专业领域实训基地、实训项目与设备配置,推进天津市职业教育区域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用13 年时间构建EPIP 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并取得重大成效,2007 年先后开发专业教学标准、核心课程建设标准、机电专业类师资知技素框架标准并付诸推广;2008 年开发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自动线安装与调试赛项”和教学资源,目前已完成10 余个全国性技能赛项、国际化赛项、企业赛项,成功开展一系列教学改革,取得重大成果,获得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等多项殊荣。
2016 年,基于EPIP 教学模式的鲁班工坊走向世界。鲁班工坊以中国原创首创的“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为教学模式、以中国教育部主导开发的国际化专业教育标准为基本依据、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赛)优秀赛项装备为主要载体、以师资培训先行及教材教学资源开发为必要保障,依靠合作国本土化院校和合作国本土化教师,走进了合作国国民教育体系和合作国教学标准认定,有效地服务了合作国经济社会和合作国青年就业创业。
截止2022 年3 月,海外鲁班工坊已建成20 个,覆盖亚洲、非洲和欧洲三大洲,47 个中外合作建设的专业,很好地回答了中国职业教育如何整体走出去、走进去。EPIP 教学模式是鲁班工坊建设的重要内涵,先后在中国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泰国大城技术学院、葡萄牙塞图巴尔理工学院建立“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体验中心”“EPIP 研究中心”等中外EPIP 教学研究的枢纽。
EPIP 教学模式把真实工程、真实世界、现实生活、实际问题搬到职业学校,融入专业,延伸到课程,解决了教学做一体化的工程化精度、实践性深度、创新型宽度、项目式整度问题,解决了产教真融合、校企真合作的内生内审标度问题,将构建一个“真实”“完整”的教育教学新生态。
在近十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以《工程实践创新项目教程》为代表的一批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激活了职业院校现有的教学理念、教学团队、教学设施、教学方案、教学管理、教学环境、教学考评等各种教育教学环节和要素。尤其是激活了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办学、教学和管理,也激活了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如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姜颖老师、刘勇老师,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李云梅及她的教学创新团队,葡萄牙塞图巴尔理工学院鲁班工坊负责人约瑟马伽勒斯·卢卡斯等。形成了一批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光伏工程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技术等专业和智能电梯、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数控加工技术等课程应用EPIP 教学案例。
2022 年5 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行动的通知》再一次对职业教育教师成长与发展提出新要求。新入职的职业院校教师应该经过入岗训练、适岗锻炼、胜岗历练三个阶段成长为“双师型”素质教师。用EPIP 理念和思想设计新教师的职业规划,让教师在真实中掌握基于实际工程导向的课程设计,成为具备实施专业情境式工程实践课程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教师,这是时代的需求。
推广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模式应用,已经纳入教育部与天津市政府共建“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标杆”协议,已经写入天津市教育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已经成为中国职业教育同世界分享的国际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