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服务视阈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国际化语言环境优化策略
——基于佛山市的实证研究

2022-08-30 03:07邹一戈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佛山粤港澳大湾

邹一戈,匡 祎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人文与教育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

2019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据统计,“环境”一词在《纲要》文本中总计出现43 次,可见“环境建设”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语言环境作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环境打造、区域创新环境优化等非语言环境建设的媒介,将对粤港澳大湾区环境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九个城市,其中,《纲要》将广佛、港深、澳珠列为粤港澳大湾区三大极点,广佛极点作为重要三大极点之一,要求提升整体实力和影响力,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参与全球合作。站在“十四五”规划的新起点,在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中,佛山将更加彰显粤港澳大湾区极点功能,在地级市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争当全省地级市的领头羊。同时,佛山作为广府文化的核心,凝聚了珠江三角洲的种种文化形态和人文精神。因此,以佛山为代表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语言环境实证研究确有必要。

1 语言服务概述

我国对语言服务的研究兴起于本世纪初。国内早期的语言服务带有语言事业性质,近二十年来,随着服务业在大环境下的不断发展,语言服务在市场上备受关注。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下,语言需求的多样化致使语言服务的研究领域也逐渐扩大到更多的行业和产业。作者以十五种CSSCI语言类核心期刊(包括《中国翻译》《上海翻译》《语言文字应用》《中国外语》《外语界》《外语电化教学》《外国语》《外语教学》《外语研究》《中国科技翻译》《语言科学》《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学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 年1 月至2021 年9 月年间刊载的论文为参照点和实验场,并以“语言服务”为精确检索项,借助CiteSpace 对语言服务近十年共196 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见图1。该研究领域大致形成了八个有意义的聚类:语言服务、翻译技术、译后编辑、翻译实践、外语教学、应用型、人工智能以及调查研究。根据以上聚类及文献具体内容,本文将其分为语言服务基础理论研究和语言服务实践应用研究,其中语言服务实践应用研究涵盖语言服务与“一带一路”研究、语言服务与人才培养研究、语言服务与技术研究。

图1 2012—2021 年语言服务相关文献主题和关键词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结果

在语言服务基础理论体系方面,国内建树颇丰,主要贡献在于概念系统和类型划分两个方面。一是系统概念。从语言学角度看,语言服务的概念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微观层面主要是指一方向另一方提供以语言为内容或以语言为主要工具手段的有偿或无偿、并使接收方从中获益的活动;宏观层面的语言服务是指国家或政府部门为保证所辖区域内的成员合理、有效地使用语言而做出的对语言资源的有效配置及规划、规范”[1]。屈哨兵、徐大明、李宇明均对语言服务的基础概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都肯定语言服务的重要性,认为语言服务是国家所提供的全部服务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有学者对语言服务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整体构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屈哨兵的五大概念系统理论[2-4]。二是类型划分。语言服务的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得以不断拓展,语言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也日益丰富。屈哨兵对语言服务的类型进行了梳理,认为可以从四个视角来划分[5]。因此,本研究从行为主体提供的语言服务的内容来考察,将研究的焦点集中于语言教育服务、服务行业语言服务、本土文化外宣、语言技术服务四个方面。总体来说,语言服务的理论研究成果在不断增长,但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语言服务历经多年风雨,却仍未成为一门完整的学科。

在语言服务实践应用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多与“一带一路”、人才培养以及技术研究相结合。一是语言服务与“一带一路”研究。“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等倡议的实施为语言服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许明首先分析了“一带一路”语言服务的范围和特点以及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现状,围绕语言规划、语言教育、语言技术、语言产业等层面,提出了我国建设、提升“一带一路”国家语言服务能力的对策[6]。语言服务对国家政策和社会需要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黄友义在总结归纳“一带一路”为中国翻译事业带来的四大变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指明了语言服务的发展方向[7]。二是语言服务与人才培养研究。近年来,许多学者着眼于缓和语言服务人才紧缺现象,提出了诸多人才培养机制。例如刘和平突出政产学研相结合,即教师应是学习辅助者,学生应自主学习,学校应面向社会开放,积极与用人单位结合起来[8]。在翻译教学方面,伍志伟等指出翻译专业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创造性地提出实验教学的合作机制、组织形式、创新模式,认为翻译专业办学与现代语言服务业紧密结合,才能常葆生命力[9]。三是语言服务与智慧城市建设。在技术研究方面,语言服务的智慧化发展成为新趋势。智慧城市中,语言服务需要计算机和人共同配合参与,具有“人机耦合”的特征[10]。但目前由于语言数据的孤岛问题、语言人才的知识结构问题和语料数据的法律限制三大方面的局限,语言服务的智慧化发展还存在诸多壁垒[11]。纵观国内语言服务的实践研究成果,语言服务研究领域在不断扩大,但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主要为自然观察法、归纳演绎法或者没有明确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较少。

在已有的实证研究中,研究视角多集中于“一带一路”:杨小凤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及培养现状进行调研,提出了“一带一路”视域下商务英语产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12];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杨煜认为汉语逐渐成为“一带一路”发展的客观需求,因此提出了具备操作性的促进汉语国际推广的政策创新方向[13];此外,不少学者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以某个具体区域的语言服务状况为对象开展调研[14-16]。例如张舒等开展了西安中心城区多语种语言服务的实证研究、丁林聪对内蒙古市二连浩特市的语言景观进行了研究、刘禹彤深入研究了整个辽宁省的语言服务发展状况,提出了区域性语言服务发展新策略。但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实施以来,少有研究站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以实证分析为研究方法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各地方城市语言服务发展的新方向。因此,在已有研究成果不足以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国际化语言环境建设提供本土化借鉴的情况下,佛山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代表城市之一,开展佛山的语言环境实证研究正当其时。

2 佛山国际化语言环境调研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及实证调查的方法。文献研究主要通过收集、整理、借鉴文献,了解国外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理论及实践研究的最新成果,形成对国内语言服务理论、国际化语言环境概念、内涵以及国内城市国际化语言环境建设策略的科学认识,从而了解国内外语言环境建设现状,分析总结国内外城市国际化语言环境建设与优化的优秀案例。实证调查则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方式进行,主要了解在佛中国居民及外籍人士对佛山语言环境建设的看法与需求。问卷调查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依据李克特量表设计问卷初稿。首先,根据相关概念收集与国际化语言环境有关的陈述语句,依据公众态度将测量项目大致分为“赞成”和“不赞成”,然后根据由易到难的逻辑顺序将测量项目分为四个板块:基本信息、语言能力(如第5 题:您掌握的外语是?第6 题:您在日常生活交流中使用最多的语言是?)、语言服务意识(如第8 题:当外国友人向我求助时,我愿意给予帮助。第9 题:当外国友人向我求助时,我能够给予帮助。)以及对佛山语言环境和文化外宣的满意程度(如第11 题:我认为佛山市指示路牌的外语指引足够清晰明确。第15 题:我认为佛山市的外语培训服务足够便捷。第19 题:我认为佛山酒店的工作人员能为外国友人提供清晰的外语服务。第23 题:我非常了解佛山的本土文化。),并在小范围内发放问卷进行预调查,要求被调查者在方向-强度描述语中划勾:a.坚决同意b.同意c.不确定d.不同意e.绝对不同意。第二阶段是对预调查收回的小样本进行分析从而改良问卷,主要是增加职业、学历类基本信息以及涉外部门语言服务能力、整体语言服务水平等相关性信息。调查从2021 年6月至2021 年8 月间共搜集到问卷165 份。该样本中男性67 人,女性98 人;高中及以下学历4 人,大专学历5 人,本科学历139 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7 人;学生96 人,企业职员31 人,教师25人,个体经营8 人,其他人员5 人。

此外,本次研究还寻访到5 位长期在佛工作学习的外籍人士。采用半结构化的访谈方式,内容主要涵盖受访者来佛时长以及对佛山语言教育服务、服务行业语言服务、本土文化外宣、语言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满意程度与建议。总访谈时长共计105 分钟,整理成文字共4 759 字。

2.2 数据分析

根据问卷统计数据显示,在佛中国居民日常生活交流中使用最多的语言是普通话,占比为73.94%;其次为粤语,占比为26.06%。就在佛中国居民的语言能力而言,针对“我能使用普通话与人流畅交流”这一问题,选择“坚决同意”或“同意”的人占98.79%,选择“不确定”和“不同意”的人仅占0.61%,无人选择“绝对不同意”;针对“我对粤语的掌握非常熟练”这一问题,过半人数选择“坚决同意”或“同意”,占比达63.63%,选择“不确定”、“不同意”、“坚决不同意”的人分别占13.33%、13.94%、9.09%;从数据统计来看,英语是在佛中国居民掌握的主要外语,除此之外,也有少部分人掌握日语、法语、泰语等小语种。由此可见,在佛中国居民在对普通话和粤语的使用上展现出较强的语言能力,而外语的使用程度已不能满足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环境建设的需求。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在佛中国居民以及外籍人士对佛山公共场所提供的语言服务的满意度。数据统计显示,在佛中国居民对佛山道路、公共厕所、商场等公共场所提供的外语指引满意程度较高(如图2),有受访者明确表示“公共场所大部分会提供英文指示,有些仅仅根据图片标识也能看懂。”而对于公共交通提供的语言服务,被调查者则表现出较低的满意度。例如,仅有37.57%的佛山居民认为公交车站、地铁站等公共交通场所提供了清晰的外语服务,甚至有外籍人士提到“有一次尝试坐公交,发现既没有英文标识也没有英文语音播报,现在出行都不会考虑公交车了。”此外,在佛中国居民及外籍人士对服务行业的服务人员提供的语言服务满意程度较低(如图3),例如有受访者表示“我觉得商场可能缺乏会说英语的服务人员,商场与外国人之间缺乏沟通。不过我一般会用手机帮助翻译,尽量减少与工作人员进行沟通。”“这得看情况,少部分服务人员能够听懂简单的英语,如果听不懂的话,我就尝试用简单的中文和肢体语言进行沟通。”

图2 佛山公共场所提供的外语指引足够清晰明确

图3 佛山服务行业的服务人员能为外国友人提供清晰的指引

调查结果显示,佛山本土文化深受在佛中国居民及外籍人士喜爱,针对“我非常喜欢佛山的本土文化”这一问题,选择“坚决同意”和“同意”的比重高达86.06%,“不同意”和“绝对不同意”仅占3.64%,并且有受访者表示“在我来佛山之前,我在网上简单查询了佛山的人文环境,觉得佛山的本土文化很好,所以我决定来佛山生活。”但在“我非常了解佛山的本土文化”问题中,选择“坚决同意”和“同意”的占比下降到41.82%,另外,有受访者明确表示“佛山的对外宣传力度不是太大。当我告诉我的朋友我在佛山居住时,他们都不知道佛山是哪里。我说是广州旁边的一个城市,他们才知道,但事实上他们不是真的知道。”

3 研究发现

城市语言服务是城市的重要功能。语言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语言服务主要是指语言翻译服务。屈哨兵针对语言服务的属性、范畴、内容等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并且从产业角度提出语言服务的范围主要包括语言翻译产业、语言教育产业、语言知识性产品的开发、特定领域中的语言服务四个主要方面[17]。本研究中问卷调查及个案访谈收到的反馈信息反映了城市语言服务不同层次的问题,主要集中于语言教育服务、服务行业语言服务、本土文化外宣、语言技术服务四个方面。

1)语言教育服务与湾区发展需求不匹配。

语言教育服务即为服务对象实施语言教育。从教育内容上看,包括母语教育和外语教育,其中外语教育又可划分为国内的外语教育以及国内外对外国人实施的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育[18]。总的来说,以佛山为代表的粤港澳大湾区地方城市的语言教育服务与湾区发展需求已不适配,主要体现在外语教育布局不当以及培养模式单一两个方面。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一方面,以佛山为代表的粤港澳大湾区居民在对普通话和粤语的使用上展现出较强的语言能力,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除地域性因素以外,还与教学语言的选择息息相关。关于教学语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育教学语言文字,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教育教学。”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居民的外语能力已不能满足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环境建设的需求。以佛山为代表,地方城市基础教育中的外语教育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的语种只有英语,同时英语也是高考的主考科目之一。而系统培养外语人才的教育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佛山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6 所,其中设有外语专业的高校仅有4 所且语种集中为英语和日语(如表1 所示)。通过数据调查,目前佛山高校中只要有外语专业,基本都会开设英语课程。但《纲要》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紧密合作,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因此,佛山目前以英语、日语语种为主的外语教育布局有待优化。

表1 佛山市高校外语专业开设情况一览表

根据调查结果,就佛山为外籍人士提供的语言教育服务而言,其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较低。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为例,其留学生招收本科生、硕士生以及汉语进修生,虽然针对留学生的课程一直强调“专业课程+汉语课程”,但汉语课程的开展仅限于课堂,有留学生表示“我们只有上课的时候会跟老师学习汉语,会有点局限性。我们希望有一个可以交流的语言环境,让我们跟学校里的中国学生交谈。”“我觉得可以给我们一个更加开放的语言环境去学习中文,而不单单是在课堂上以‘老师上课,学生听讲’这种单一的形式去学习汉语。”由此可见,地方城市的语言教育服务还需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加以改进。

2)服务行业语言服务与国际化战略定位不匹配。

一般来说,服务行业提供的语言服务包括口头语言服务和书面语言服务。首先,在口头语言服务中,粤港澳大湾区地方城市体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并且服务者的国际化语言服务意识不强。以佛山为例的调查结果显示,地方城市服务行业以普通话和粤语为主要语言选项。从现实情况来看,整体上普通话的使用频率最高,但在为本地顾客提供服务时,频次最高的是粤语,其次是普通话;在为外籍顾客提供服务时,使用频次最高的是普通话,其次是英语,若无提供相应语言服务的能力,则使用手势或身体语言。并且有外籍受访者表示,“(佛山景点比较常见的是说中文的导游)但没有导游之类的人带领我们(外国人)去游览,所以我想有一些服务是针对外国人的,比如说,花钱请一个导游带领我们参观景点,给我们解释这个地方。但现在我在景点游玩时不常见有类似的工作人员。”服务人员的多语服务能力能够反映其服务素质及水平。笔者以“前台”、“导购”、“服务员”、“接待”等词为关键词在BOSS 直聘app 上进行搜索,结果显示,除图书馆管理员这一职位要求英语口语流利外,其余职位并未对应聘者的语言能力做出硬性要求。通过访谈发现,用人单位也未组织过语言培训;在个人层面上,部分新员工通过向老员工学习话术以提高语言服务能力,但并没有学习英语或其他外语的意识。由此可见,服务者对语言服务的重视程度不高。

其次,粤港澳大湾区地方城市的书面语言服务现状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水平领先的战略定位不符。书面语言服务包括官方机构和商业机构制作的各类标牌。以佛山市祖庙景点及其商圈为例,根据何钠文等的研究,“单语标牌中,法语、日语和西班牙语均出现了1 次,占单语标牌总数的0.41%;出现次数占绝大部分的是中文和英文,分别占单语标牌总数的48.96%和44.40%。双语标牌中,中德和中法出现了2 次,占双语标牌总数的0.95%;中韩、中意、中越和英韩均出现了1 次,占双语标牌总数的0.48%;中英组合出现的次数是最多的,占双语标牌总数的96.19%;多语标牌仅占全部标牌的1.74%,出现的语言有中文、英文、拉丁语、日语和意大利语,彰显各国特色。”[19]由此可见,以佛山服务行业为代表的语言服务具有一定的国际化视野,但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

3)本土文化外宣与文化名城建设不匹配。

古今中外,国际名城无一不是历史传承与时尚现代的完美融合,文化是城市的命脉所在。近年来,在佛山市政府及佛山市各方企业机构的努力下,佛山城市形象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在谋划文化发展上实现了从“文化大市”到“文化强市”到“文化导向型城市”再到“高质量文化导向型名城”的理念跨越。《佛山市建设高质量文化导向型名城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 年)》致力于将佛山建设成岭南文化魅力充分展现、文旅融合成效凸显、传统与时尚交相辉映、文化治理效能突出的现代化、国际化高质量文化导向型名城。但目前佛山以陶艺、武术、粤剧、剪纸、醒狮等为核心的本土文化在对外宣传的方式与途径上存在较多不足,这对佛山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产生了一定影响。放眼于粤港澳大湾区各地方城市,除广州、深圳等少数大城市拥有自身的城市文化标志,粤港澳大湾区大部分地方城市的城市文化基础要素系统并不统一,地方城市文化特色并未得到直接清晰的传递。基于语言服务的视角,笔者认为地方城市本土文化外宣的成效与文化外宣翻译人员的素养息息相关。

首先,“结合高等院校翻译专业方向以及招生数量的增长趋势,可见翻译人才数量总体逐年增长。然而在此背景下,当前翻译人才仍存在结构性匮乏。”[20]以佛山市为例的调查结果显示,许多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场所,例如旅游景点、博物馆、剧院,缺乏外宣译者。并且,许多外籍人士表示需要这样的语言服务人员为自己讲解佛山文化。另外,我国翻译人才发展现状分析表明,我国翻译人才队伍呈现年轻化趋势,他们在知识更新、技术创新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优势,但缺乏从业经验,人文素养较为缺失。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各地方城市对外开放的程度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这要求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外宣译者必将是既具有国际视野,又具有文化自觉意识的新时代高级翻译人才。

4)语言技术服务与智慧城市发展不匹配。

语言技术服务即为服务对象提供语言技术。粤港澳大湾区地方城市语言技术服务的发展与智慧城市的建设密不可分。智慧化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必然选择[21]。目前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地方城市在语言技术服务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语言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仍面临诸多壁垒。以佛山为例,佛山市政府于2011 年制定了《佛山智慧城市及智慧新城建设工作方案》,该方案围绕“四化融合,智慧佛山”发展战略,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发展为重点,构建智慧产业体系。而智慧城市中的语言服务意味着人的角色和知识结构会发生转变,高度重复性的语言服务工作可能将由机器代劳,人则需要承担各类语言服务产品的研发和部署、语言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项目的管理和决策等创造性的工作。但目前由于缺乏智慧化语言服务人才以及语料数据收集困难等问题,地方城市智慧化语言服务的建设进程较为缓慢。尤其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城市公共服务的“智慧化”程度不足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例如由于语言服务的缺失,以健康码为代表的健康卫生智慧服务缺乏相应的导览和说明,客观上形成了众多老年人城市生活“数字化鸿沟”[22]。随着语言服务智慧化转型的发展,智慧导览、云翻译、语言服务机器人等先进语言技术产品已在粤港澳大湾区地方城市崭露头角,但其应用的普遍性与人文性还有待提高。

4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国际化语言环境优化策略

为进一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发展,提升区域国际化形象,结合城市实际,以佛山为范例因地制宜明确相关策略,构建适合粤港澳大湾区各地方城市的国际化语言环境优化策略势在必行。该优化策略务必以体系互动性、覆盖面多元化、优化系统性为指导方针,以区域优势、特色、不足为出发点,为打造具有粤港澳大湾区特色的国际化语言环境提供方向参考。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国际化语言环境优化的四大平台,这些平台致力于巩固涵盖政务、服务、教育、人才、交流、展示等多个要素的保障支撑,全面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地方城市国际化语言环境优化的全新方案。

1)打造专业高效的国际化语言环境建设平台。

研究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地方城市在国际化语言环境建设上存在诸多不足,其优化工作的开展势必是一项耗时长、完成难度大的任务,将涉及与政府主导、科研参与、市场运作有关的多个部门、多种行业,需要各方精诚团结、通力合作。因此,这项任务必须由各市政府统揽全局,把语言环境建设融入城市建设的大局中,制定统一规划。首先,重点加快成立各地方城市国际化语言环境优化领导小组。根据目前语言环境建设的不足,组建一支高效、专业的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国际化语言环境优化工作的统筹协调。其次,对于城市国际化语言环境建设的重要性,政府要与社会各界达成共识。语言服务环境的优化对地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应当充分肯定语言环境建设的地位,把语言环境建设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一环。同时,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号召市民积极投入到国际化语言环境优化工作的队伍中来,在全市形成优良的语言环境建设氛围和社会合力。并且,针对地方城市国际化语言环境建设,政府应当做好中长期规划。具体包括语言服务整体规划、语言服务体系构建、语言标识规范化、语言服务专门人才培养等方面问题,这个过程需要政府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2)创新便民高效的国际化语言环境服务平台。

根据研究结果,以佛山为例的服务行业语言多元化不足,且服务体系不完善,因此,对粤港澳大湾区地方城市具体建议如下:一是借鉴国内外通用标准,规范公共场所外语标识,提升城市公共场所语言标识系统的服务能力,包括道路、公交、商场、公共厕所、文体娱乐、医疗卫生、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的图标、文字标识和说明;二是加快构建以咨询服务为基础的多语言服务平台,在规范现有英语服务的基础上,力争提供多语言服务,以满足国内外人士的多样化需求。建议重点加强政府网站、涉外管理部门、服务部门的语言多元化建设,在政府热线平台增设外语、导航系统提供语言翻译服务的同时,也要以多种语言的形式发布城市政策规定、经济文化动态、社会生活热点等最新资讯;三是扩大地方城市语言志愿服务队伍,政府应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民间语言协会、翻译协会的建立与发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服务。

3)创设科学合理的国际化语言人才培养平台。

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平台将是符合全人教育理念的平台,这一平台不仅培养优质的语言服务专业人才,而且致力于提升居民的多语言服务能力以及满足外籍人士的语言学习需求。首先,在提升居民的多语言服务能力方面,以学校教育为基础,社会培训为补充,开展丰富多样的语言类教育教学活动。在基础教育阶段,积极鼓励各中小学在双语种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多语种教学实验,从小培养学生的外语意识与外语能力;在高等教育阶段,充分发挥珠三角城市的地域优势,鼓励学生走出校园,通过参与语言志愿服务、国际交流项目的形式提升大学生的多语言服务能力,同时,激励各高等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定期组织公益性语言培训活动,号召有需求、有意识的单位及个人积极参与此类活动。在培养语言服务专业人才方面,应积极与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战略紧密相连,强化“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高等院校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各类企业的交流合作,强化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同时,从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入手,培养新时代外宣译者的文化自觉意识,提升译者专业语言服务能力,使之成为既具有强大的语言能力,又具有文化自觉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高级翻译人才。此外,务必重视外籍人士的语言学习需求,建议开展丰富的、开放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外籍人士为服务对象,鼓励外语专业学生走出校门为他们提供语言服务,一方面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居民及外籍人士整体的语言能力。

4)构建丰富多元的国际化语言文化交流平台。

良好的语言环境策略必须实现与区域特色文化的互动,丰富多元的文化交流平台将促进文化交流,致力于粤港澳大湾区特色文化传播。重点利用醒狮武术、粤剧粤曲、广绣、广彩、广雕等本土文化元素开展各类展会,做好展会的多语言服务工作,通过高质量的多语言服务加强对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宣传推介城市本土文化。大力搭建本土文化展示平台,重点展示以岭南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为基础的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文化风情,开展集中巡展演出活动,让全国乃至全世界了解粤港澳大湾区精神、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同时,加强相关学术文化交流,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粤港澳大湾区特色文化展开协同研究,深入挖掘特色元素、别具一格阐释文化内涵。

5 结语

粤港澳大湾区各地方城市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悠久而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以及较为雄厚的整体实力,这些都是地方城市具有国际大都市潜力的资本。尤其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政策支持下,各地方城市更要加快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步伐,而语言环境建设作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环境打造、区域创新环境优化等非语言环境建设的媒介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当前,各地方城市应针对在语言教育服务、服务行业语言服务、本土文化外宣、语言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不足,有计划、有重点地对城市国际化语言环境采取优化措施。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优化工作的开展势必是一项耗时长、完成难度大的任务,将涉及与政府主导、科研参与、市场运作有关的多个部门、多种行业,需要各方精诚团结、通力合作。

猜你喜欢
佛山粤港澳大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佛山万科金融中心
佛山瑞光
广东佛山,有一种绿叫富贵来袭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