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将于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
在保护利用的同时,促进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公众参与也是条例的重点,明确统筹推进国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采取不同形式向公众开放,现状尚不具备开放条件的,逐步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鼓励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向公众开放,鼓励北京中轴线保护区域内的居民开展民俗文化活动,保留对北京历史文化的记忆和情感,促进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等。
在文旅融合的当下,北京中轴线统筹资源推动与旅游融合发展也是保护利用且带动公众参与的重要方式。条例强调,市、区文化和旅游部门应当会同文物、交通等部门采取措施,统筹遗产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控制游览接待规模,合理调整和改善交通组织,优化旅游环境,提升旅游品质,丰富旅游产品,促进北京中轴线保护和旅游融合发展。
(作者:郑蕊,摘自2022年5月27日《北京商报》)
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和保障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的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决定为推进“场所码”或“数字哨兵”等个人疫情防控信息核验措施提供有力法治支撑。
决定明确要求市、区部门要依托“一网统管”平台,整合、归并业务系统,加强数据共享,减少重复派单和报送信息,为基层减负增能;明确要求公安、市场监管、房屋管理、民政、卫生健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应当依法向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提供人口、法人、房屋等基础数据,赋能基层治理。
决定还明确鼓励社会参与,拓展参与渠道和方式,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格局;同时加强网络安全和数据信息保护,明确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建立健全风险评估、安全审查、日常监控、应急处置等机制,严格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数据分类分级保护。
(作者:王海燕、吴頔,摘自2022年5月25日《解放日报》)
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条例》,将于2022年8月1日起施行。
在建立激励机制方面,条例明确对工作表现突出、取得显著成绩或者作出突出贡献的警务辅助人员,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特别优秀的警务辅助人员报考公安机关警察职位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在畅通救治绿色通道方面,条例规定警务辅助人员因工受伤救治期间的医疗、交通、食宿等有关费用,使用警务辅助人员的公安机关可以先行垫付。
在加强抚恤保障方面,条例规定警务辅助人员在依法履行职责期间,因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协助追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或者参与抢险、救灾、救人等情形牺牲,被评定为烈士的,其遗属按照烈士褒扬有关规定享受抚恤优待;未被评定为烈士的,其遗属参照因公牺牲警察遗属享受抚恤优待。
(作者:彭媛媛,摘自2022年5月14日《南宁晚报》)
黑龙江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黑龙江省罚没和扣押财物管理条例》,于2022年7月1日起施行。
对罚没和扣押物品依法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条例规定对罚没和扣押物品依法实行集中统一管理;设区的市政府和有条件的县(市)政府应当在现有的执法机关罚没和扣押财物管理机构中确定集中管理机构,并优先利用现有资源作为罚没和扣押物品的集中保管场所。规定在设区的市级政府和有条件的县(市)政府确定罚没和扣押财物集中管理机构前,由执法机关对罚没和扣押物品进行管理。
建立联合监管和定期检查机制。条例规定财政部门可以会同审计、监察、司法行政等部门建立联合监督检查机制,以强化对罚没财物的监管;规定各级财政部门可以对执法机关、罚没和扣押财物集中管理机构罚没物品的移交、保管和处置情况定期检查或者随机抽查;规定上级执法机关应当对下级执法机关罚没和扣押财物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作者:霍枭涵,摘自东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