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震科普讲座中教学三维目标的构建与落实*

2022-08-30 01:07
地震科学进展 2022年8期
关键词:防震讲座科普

李 霞

(云南省地震局,云南昆明 650224)

引言

地震科普讲座通过与社会公众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答疑解惑,引起公众学习防震减灾知识的兴趣,是常见的经济有效的科普传播形式。多年来开展的地震科普讲座,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提升了社会各界对地震灾害的认知和防范意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如讲座内容设计目标性、系统性、完整性不强,教学脱节,受众群体掌握地震科普知识、技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等。陈玉桃[1]对如何有针对性地提升讲授者能力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创新科普讲座的理念、思路和方式,发挥科普讲座的效能和社会效益;许贺等[2]对社区防震减灾科普讲座活动存在问题与不足进行分析,探索提高社区科普讲座的实效策略;李亚芳等[3]以地震科技的特点为出发点,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探讨中小学生地震科普讲座的组织形式和内容;王晓民[4]从地震科普宣讲的基本定位、内容组织和形式设计3个方向入手,进行关联性和量化建议的研究和探索。刘慧[5]分析了面向少儿的地震避险与自救系列微课的教学需求,并结合教学设计,探讨微课的设计与开发。这些研究主要从内容和教学过程来设计科普讲座,尚缺乏以目标为引领探讨设计地震科普讲座的内容。

本文结合科普讲座实践经验,探讨如何根据教学三维目标设计地震科普讲座,发挥教学三维目标提纲挈领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实现地震科普宣传效果。

1 教学三维目标在地震科普讲座中的构建与落实

教学三维目标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达到的目标维度,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6](表1)。地震科普讲座作为一种教育教学,也有相应的教学目的和需要实现的宣传效果。

表1 以教学三维目标为引领设计和构建社区科普讲座Table 1 To design and construct the community science popularization lectures guided by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objectives

1.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即结果性目标,指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要求学懂、学会、能应用。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包括学科知识、意会知识、信息知识;技能是掌握和运用某种专门技术的才能,分为基本技能、智力技能、动作技能、自我认知技能,它是由知识经过实践和训练转化而成的[7]。地震知识与技能是否熟练掌握将直接关乎人们应对地震灾难时的生存概率,也是防震减灾教育的必要性和实用性之关键所在[8]。

在讲座设计中可以将知识和技能目标进一步分解为 “知道” “理解” “应用” “模仿” “操作” “迁移” 等层次,逐层实现[9]。 “知道” 让受众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可以描述和辨认; “理解” 使受众清楚防震避险的措施,进而判断分析; “应用” 让受众将学会的防震避险知识应用于实际情景; “模仿” 通过躲避动作实练、疏散演习实操,现场纠正错误动作,做出正确示范,使受众可以进行技能的重复和再现; “操作” 是指受众真正学通弄懂科学避震技能、疏散逃生技能、自救互救技能,并熟悉运用; “迁移” 是指受众能将学会的知识进行联系转换、举一反三,在地震来临时根据不同情况迅速做出正确的行为决策,将损失降到最低。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即程序性目标,指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程序和具体做法,即理解问题的探索、分析、综合的过程和方法[10],强调做中学、学中做。有效的学习可以从对知识全过程参与中获得,学习的兴趣、动机、自信心、意志等将直接影响着知识的获取结果。因此,地震科普讲座要从环节、方式等方面增强有效参与。

导入是讲座的开端,好的导入是讲座成功的起点。导入的方式包括:问题导入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受众思考,产生学习欲望;直观导入法,通过实物演绎、引伸地震知识,提升学习兴趣;故事导入法,利用受众喜欢听故事的心理,选择影响较大的、近期发生的、当地或附近的地震案例导入,引起感同身受;实验导入法,通过演示实验,例如演示减隔震技术实验,吸引眼球。

教学过程、教学方式的选择,是讲座成功的关键。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活受众的问题意识,进而开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并在总结反思中把握知识、掌握技能。情景的设计要基于现实,符合受众的认知水平,例如设计发生6级地震的情景,引导受众代入思考不同场景避震、逃生的方法,用真实模拟实现学习探索。也可以用事例说理,使受众通过事实记忆,把握知识含义,应用信息和规则去解决问题、理解本质,解释因果关系,理性、深刻地作出有说服力的判断,作出符合客观事实的推断[11]。例如,通过介绍现今地震预报的水平及其制约因素,分析地震谣言的案例,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引导受众挖掘地震谣言的特征和本质。还可以尝试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方式,激发受众学习内生动力,例如提出互动性问题-地震预警的实现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将受众分组,通过播放视频、手机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学习探究,分析归纳,在思想碰撞中得出结论。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即体验性目标,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主观经验,包括认同、体会、内化3个层次。地震科普讲座除了让人们了解知识,掌握技能外,最终需上升为情感认同与价值实现。

情感是指通过学习产生情绪、热情、兴趣、动机、求知欲、道德体验等;态度包括学习态度、生活态度、科学态度、人生态度等。情感态度无法 “教授” ,受众可以通过参与体验,作出选择、形成情感,培养科学态度;或是在实践中,主动探索、发现,获得自我感知,产生行为倾向。例如,可以设置体验环节,在过道上堆置杂物,尝试让受众快速通过,在亲身经历后明白过道堆放物品的危害性,从而养成平时排查和清理地震安全隐患的习惯,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

价值观是对人和事物积极作用的评价和取舍的观念,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12]。防震减灾科普讲座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防震减灾责任意识,使受众清楚自己身上肩负的预防备灾、互帮互助、为社会及自己生命财产安全负责的义务和责任,引发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感悟。为实现此目标,讲座可以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触动心灵,引发共鸣,转化为行动自觉,以个人力量带动家庭和社会力量,共筑防震减灾安全壁垒。比如列举“5·12”汶川地震发生后,解放军、武警官兵、医护人员及全国人民伸出援助之手,或赶赴灾区抗震救灾,或踊跃捐款、捐物的事例,烘托情感氛围,引发受众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学会感恩与承担。

1.4 地震科普讲座中教学三维目标的整体实现

教学3个维度的目标既各自有其独特的内涵,又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知识与能力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立足于学会;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教学的操作系统,立足于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教学的动力系统,立足于乐学。过程的实施、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的进一步开发,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体现,是对前两个目标深层次的开拓,在地震科普讲座设计中不能单独实现某一维度的目标,要努力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2 以教学三维目标为引领,设计和构建社区科普讲座

综合教学三维目标,笔者以云南省某社区居民为对象,设计了时长约为1小时的科普讲座(表1)。在考虑社区居民的认知特点前提下,先将教学三维目标分解,使内容具体化、可操作化;再将目标整合,使内容更具结构化和整体化,最终确定要实现三维目标对应的知识;最后对知识进行优化组合,形成逻辑性强、连续性佳的完整链条。

3 结束语

地震科普讲座不仅追求知识目标的达成,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目标的达成来促使受众心理机能的完善以及防灾减灾技能的获得[13]。通过讲座与受众多向交流,引导思维,使其在原有知识的认知连接点上实现转化、深化,从思想、情感、行为上关注地震灾害,有效提升受众对地震灾害的认识、学习、理解和参与能力,从而在地震灾害来临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实现科学避震,保护自我,甚至在有条件有能力的情况下保护他人,实现人生价值。

猜你喜欢
防震讲座科普
防震演练
一种新型折页式防震锤
科普达人养成记
机械手表中的防震器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特别报道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特别报道
科普漫画
首尔七成房子不防震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