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蕾
河南项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 项城 466200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发病机制复杂,多认为是腺泡内胰酶异常激活、诱导胰腺实质的自身消化,并在此基础上释放炎性细胞因子和抗炎介质而引发的炎症级联反应。可导致胰腺局部出血和坏死、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1-2]。对于轻症AP及尚无外科干预指征的中、重症AP患者应给予非手术治疗,包括加强生命体征监测、抑制胰液分泌、镇痛、防治继发感染,以及纠正休克、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3]。非手术治疗期间做好全面、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4]。循证护理是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和以治疗需求为导向,通过学习获得证据后,结合临床知识、经验,以及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制定出更加符合患者身心需求的一种新型护理方案[5-6]。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于我院行非手术治疗的54例AP患者的临床及护理资料,以探讨循证护理在AP患者非手术治疗期间的临床效果。
1.1一般资料选取2019-06—2021-07在我院行非手术治疗的74例AP患者。纳入标准:(1)均符合AP的相关诊断标准及非手术治疗指征[7]。(2)年龄≥18岁,认知功能正常。排除标准:(1)合并重要脏器严重疾病,或有手术指征、慢性胰腺炎的患者。(2)意识不清、无法正常沟通者。最终纳入54例患者,依据非手术治疗期间的护理方法分为循证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27例。研究已获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2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生命体征监测,禁食水、胃肠减压,补液、防治休克,镇痛、解痉,应用生长抑素及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胰腺分泌和胰酶活性,全胃肠外营养支持和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等非手术治疗措施。
1.2.1 常规护理干预 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以及腹胀、腹痛等腹部体征。动态检测患者的血尿淀粉酶、血气分析、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电解质等实验室指标。定期进行CT、MRI等影像学检查。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对其开展健康教育。对出现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的患者给予针对性心理干预。遵医嘱及时协助患者完成各项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规范应用镇静、止痛和抗感染、抑制胰腺分泌等非手术治疗用药,加强胃管护理。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合理制定饮食和运动计划,做好常规出院教育等护理干预。
1.2.2 循证护理干预 (1)建立循证小组、提出循证问题:小组由病区护士长、主治医生、责任护士,以及康复等相关科室的医护人员组成。组员结合临床工作经验提出循证问题。通过以“胰腺炎 ” +“护理”、“胰腺炎”+“循证护理”+“非手术治疗”等为关键词查阅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外科护理学等教材中的理论知识。集体讨论学习,结合院内相关专家意见、患者具体情况、诊疗护理需求等,共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循证护理干预计划。(2)循证护理干预的实施:①开展针对性心理护理和认知教育。耐心听取患者诉求,及时发现其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并进行疏导,减少患者对疾病及治疗方法的恐惧程度。根据对预后存在疑虑的患者及其家属的职业及心理特点、受教育程度等,耐心、细致讲解AP相关知识,并展示目前非手术治疗方案的优良效果,告知患者负性情绪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力,影响康复进程。强调遵医行为、定期检查、自我监测、饮食控制、戒烟戒酒等干预对改善胆源性、高脂血症性AP预后的重要性。可邀请本科室治疗成功的患者讲述其成功经验,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提高对治疗的认知度、配合度。②完善疼痛和营养支持护理干预措施。针对AP患者发病急、疼痛程度重等特点,准确评估其疼痛程度、性质及疼痛持续时间等,必要时配合麻醉医生完善镇痛模式。可引导患者通过按摩、变换体位,以及深呼吸等放松训练,转移或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根据AP患者出现的高代谢、高分解、低蛋白血症的情况,配合医生、营养师合理使用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等实施肠外营养支持。在病情稳定、肠功能恢复后早期恢复肠内营养支持并做好相关护理,以增强胃肠道黏膜的屏障作用,防止菌群失调移位,降低感染和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7]。(3)循证护理干预的监督与调整:小组成员不定时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让患者对治疗措施、治疗效果及自身病情发展有一个全面了解,并根据治疗及护理期间病情变化适当调整循证护理干预方案。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1)患者症状、体征显著缓解或消失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2)治疗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显著改善,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为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所改善,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趋于正常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采用自制调查量表进行护理满意率调查,表中设满意、比较满意和不满意3个选项, 护理满意率=满意率+比较满意率。
2.1基线资料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2.2症状、体征显著缓解或消失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循证护理组患者的症状、体征显著缓解或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的症状、体征显著缓解或消失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比较
2.3治疗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率循证护理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均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效果及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
鉴于AP病情的复杂性、并发症转归的多样性,以及结局的不可预知性,应依据AP的分型、分期和病因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其中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包括轻型AP及尚未出现肠穿孔、出血、胰腺和胰周坏死组织继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以及未存在胆总管下段梗阻引发的胆管炎等患者。由于非手术治疗涉及胃肠减压、补液、防治休克、镇痛、解痉、应用生长抑素及质子泵抑制剂、全胃肠外营养支持和防治感染等多种治疗方法及用药,故增加了非手术治疗期间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基于此,本研究对行非手术治疗的54例AP患者的临床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了常规护理干预和循证护理干预的效果。结果显示,循证护理组患者的症状、体征显著缓解或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更短,并发症更少,治疗总有效率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更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临床应用效果肯定。其原因在于:(1)常规护理以护理人员的经验和感觉为指导,存在较大的片面性和盲目性,多数患者不能积极配合干预,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干预措施的顺利实施而影响治疗及护理效果[8]。(2)循证护理则强调以实际护理问题为基础,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和学习讨论,获取最佳的循证依据,积极开展针对性心理护理、认知教育和完善疼痛护理、营养支持的时机和方式。不仅帮助患者提高了正确认知度和建立积极应对疾病的信心,而且有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非手术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早期康复和建立了和谐的护患关系[9]。
综上所述,在AP患者的非手术治疗期间实施循证护理干预,有助于迅速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缩短住院时间,而且可显著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