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丽云,王明溪,李 园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三明中西医结合医院,福建 三明 365000)
积滞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中医治疗小儿积滞具有独特优势,且不良反应小,家长易于接受。我们采用《丹溪心法》保和丸加减化裁的香曲消积饮治疗乳食内积型小儿积滞11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1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中小儿积滞诊断标准。
1.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辨为乳食内积型小儿积滞。主症:①食欲不振,②脘腹胀满;次症:①嗳气呕恶,②烦躁啼哭,③大便溏泄酸臭或便秘,④小便短或如米泔,⑤面色少华;舌脉指纹:舌红,苔腻,脉滑数,指纹紫滞。具备主症2项+次症3项,参考舌脉指纹,即可辨证。
1.3 纳入标准 ①年龄2~5岁,男女不限;②患儿1周内未使用任何药物;③患儿法定监护人了解本次研究,能完成治疗全过程,同意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继发性积滞;②心、肺、肝、肾等疾病引起的继发性积滞;③不能配合服药及坚持治疗和观察者。
1.5 剔除标准 ①未按规定疗程服药者;②中途换药或加药者;③因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④病例入组后脱落失访、情况不明者。
1.6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三明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乳食内积型小儿积滞患儿2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10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s)
组别对照组治疗组例数110 110性别男59 68女51 42年龄/岁2.63±1.23 2.42±1.61病程/d 1.52±0.74 1.75±0.83
2.1 治疗方法
2.1.1 对照组 采用王氏保赤丸(精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批号:190125、200616)口服。用法用量:20~30丸,每天1次,疗程7 d,中病即止。
2.1.2 治疗组 采用香曲消积饮,组成:木香(后下)6 g,神曲6 g,焦山楂6 g,莱菔子3 g,陈皮6 g,砂仁(后下)3 g,炒鸡内金3 g,炒麦芽6 g,炒稻芽6 g,炒白术6 g。由我院中药房代煎,日1剂,1剂2袋,每袋150 mL,每次1袋,早晚分温口服,疗程7 d,中病即止。
2.2 观察指标
2.2.1 中医证候积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评定,按照症状无、轻度、中度、重度,主症计0、2、4、6分,次症计0、1、2、3分。治疗前后各评估1次,由医学专业人员评估。
2.2.2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制定。①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②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70%≤证候积分减少<95%;③有效:临床症状部分改善,30%≤证候积分减少<70%;④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证候积分减少<30%。
证候积分减少=[(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2.3 不良反应情况 治疗过程中观察2组有无不良反应发生。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检验。
3.1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分
表2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对照组治疗组例数110 11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食欲不振4.83±1.53 1.56±1.371)5.00±1.28 0.63±1.161)2)脘腹胀满5.11±1.54 1.58±1.60 5.46±1.32 0.82±1.261)2)嗳气呕恶0.97±1.66 0.28±1.44 0.92±0.26 0.60±1.101)烦躁啼哭0.86±0.35 0.32±0.781)0.94±0.23 0.27±0.681)大便不调1.00±0.00 1.05±1.441)0.94±0.23 0.58±1.141)面色少华1.00±0.00 0.37±0.801)1.00±0.00 2.42±1.291)总积分14.68±3.30 5.42±1.701)14.23±2.14 5.21±1.801)
3.2 2组疗效比较 见表3。
表3 2组疗效比较
3.3 不良反应情况 2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积滞是儿科常见病,小儿“脾常不足”,加上乳食不知自节,故易致积滞乳食内积证[3-4]。中医药治疗乳食内积型小儿积滞具有诸多优势,可标本兼治,改善症状效果佳,不良反应少。王氏保赤丸在20世纪50年代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王绵之教授献出,是清朝道光年间南通名医王胪卿的秘传良方,以大黄、黄连、制胆南星、川贝母等组成,具有清热泻火、泻积导滞、化痰平喘之功效,在治疗腹泻、功能性消化不良、便秘、肠易激综合征等消化系统疾病方面效果肯定[4],与香曲消积饮适应症相似,故选用王氏保赤丸作为对照组。
本研究结果显示:香曲消积饮在改善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嗳气呕恶、烦躁啼哭、大便不调症状方面优于王氏保赤丸,改善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尤为显著,且治疗中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香曲消积饮功效为消乳化食,导滞和中,主治乳食内积型小儿积滞。全方依据小儿“脾常不足”生理特点,以木香、白术健脾、运脾,神曲、山楂消乳化食,为君药;以陈皮、砂仁、莱菔子行气化滞,炒麦芽、炒稻芽、炒鸡内金健脾和胃,为臣药。诸药合用,共奏健脾消食、导滞和中之功。李晓倩[5]将古代文献中积滞常用药分为8类,香曲消积饮中组成中药占常用药中的4类,包括消食和胃药、消积除满药、行气解郁药、补脾益气药,故本方以消食和胃药为主,用药较为安全。
综上所述,香曲消积饮治疗乳食内积型小儿积滞疗效确切,改善食欲、消除腹胀效果尤佳,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