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王丹,刘雅炜,张新平,卫东青
认知地图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手绘游览图设计研究
乔治,王丹,刘雅炜,张新平,卫东青
(西安理工大学,西安 710054)
从地图集体认知记忆、地方小吃的声音与模型虚拟实现角度,以特色三维手绘游览图引导系列创新设计,增强西安回民坊文化旅游的人地互动关系,传播地域文化,增强地域认同。以三维轴侧卡通化的手绘地图表达方式,串联集体记忆认知地图、认知度高的传统店铺和小吃;在增强现实应用设计上,串联还原真实声音(地方吆喝)、手绘地图的高认知度店铺、小吃形态的三维展现;以二维卡通绘画形式串联高评价特色小吃、文字化的地方吆喝,增加趣味性,增强地域认同。以文化历史街区“西安回民坊”为研究对象,建立地域特色游览地认知、记忆提取,价值梳理、认知地图的平面与空间生成、手绘游览图增强现实应用、小吃文化价值的匹配与评价的设计方法。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与游客的互动研究是城市转型过程中“地方性”再利用研究的突破点,应从单纯对文化的关注转向人地关系,历史文化遗产时空定位差异和引申价值是未来文化街区演化的动力,表现为普通活动场地(Site)转向文化活动场所(Place)的迫切需要。
认知地图,西安市回民坊,手绘游览图,增强现实,设计评价
受现代历史观影响,对历史文化遗产“见证”作用的重视导致早期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指向遗产的物质载体,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对象主要是遗产地有形元素[1]。历史街区文化遗产物质寿命长于功能寿命,在“内环境视角”中,文化遗产街区也随着时间、空间构成上的变化,自身功能系统从居住街区转向第三产业。在“外环境视角”中,城市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需求、社会需求从物质生产转向精神承载。顶层需求、市场机遇、城市转型的趋势下,内外环境时空定位的差异越来越大,这种时空变化、定位的差异化是历史街区遗产空间演化的新动力,表现为现阶段整体“场地(Site)”转向“场所(Place)”的迫切需要。即使用者、商业性、地方性的综合考量,以及现有文化街区遗产地保护传承模式“单一、碎片化、各自为政”转向“文化传承、价值认同”的迫切需要。文化利用是直接手段、价值认同是内生动力、人地匹配是表层目的、深层指向是地方认同,历史文化街区价值认同研究是贯穿本研究的线索。
基于此观点,以著名文化历史街区“西安回民坊”为研究对象,从价值梳理到手绘认知地图生成,从设计匹配到增强现实设计,从设计评价到创意产品生成,最终形成一套满足游客使用者渴求、匹配商业开发高效、设计技术方案可行的针对地域特色文化街区的特色手绘游览图创新产品设计。
认知地图是在综合记忆、经验的基础上,存储于头脑中、以图示地图的方式进行记录的信息,且可以使用工具材料,在平面上将空间意象、记忆感触记录下来的方法,是一种对空间环境的综合认知反馈。认知地图起源于托尔曼Tolman(1948年)对实验老鼠走迷宫中,提出了认知地图不仅包含事件简单顺序,还包括了方向、距离和时间的关系,并提出图像化的方法[1]。设计师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中[2]首次提出“可意象性”概念,即空间的可读性和可认知度,并总结出城市设计五关键要素,路径性(Path)、标志性(Landmark)、结点性(Node)、区域性(District)、边界性(Edge)。在Martin将认知地图的方法应用于旅游研究后[3],目前已拓展为空间要素图示、限定描画、圈域图示、自由描画[4]等方法和方式,与空间句法[5]、集体记忆[6]等理论互为补充,呈现在城市手绘地图[7]、景区意向评价设计[8]中,并和眼动轨迹追踪实验的空间感知与多重验证等方法[9]结合。
在具体目的地认知地图研究上,西安游客呈现“空间型+单体型→空间型→序列型(混合型)→单体型”的演变序列,在空间认知主导要素上,则为“标志物→标志物+道路→标志物”的发展序列,这一空间认知过程反映了游客对目的地空间意象的关注重点由个性到结构,再到意义的转换[10]。以中韩不同地域游客目的地旅游前后意向对比的结论看[11],延伸了研究的空间范围,最大特征表现为从环境个性(场所特征)的重视转向环境空间结构的识记,再到情感上的认知转移(文化体验意义的标志性地物)。可见,认知地图中情感意义、地域文化价值的认知及重塑是历史文化街区地域特色手绘游览图创新设计的重要切入点。
文中从4个方面进行研究,形成地域特色手绘游览图及衍生品设计构架,见图1。第一,搜集地域文化背景资料,提取文化历史记忆及独有价值,建立认知地图地域特色文化街区手绘游览图创新设计语汇,探索衍生品设计内涵属性。第二,基于“西安回民坊”背景及现状,以集体记忆提炼最具地域文化的元素,定位记忆空间,增强识别性,形成二维认知地图。第三,通过手绘认知地图的三维空间表现方法,认知空间和著名传统小吃店铺结合、著名小吃视觉与听觉的匹配,多维度完成对地域特色手绘地图及文创衍生品设计实践。第四,结合问卷调查,对文创衍生品设计进行评价、反馈、修正,研究架构见图2。
图1 地域特色手绘游览图及衍生品设计构架
图2 研究框架
西安回坊是由唐朝至五代时期,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及中亚诸国经“丝绸之路”长期居留在长安的贾胡蕃商、使节和后来平息“安史之乱”因故羁留长安的大使、西域援兵等,经过长期融合繁衍所形成的长安城内回族穆斯林聚集群落。北宋时期,在长安城西北隅(现莲湖区内)回坊雏形已经逐步显现出来;明洪武初期由于各卫戍大规模调遣,又有一批南京籍穆斯林随军迁徙到富庶的长安经商落户,为形成回坊增添了新生力量,进一步夯实了回坊坊里的基础。乃至明清时期回坊已形成了“七寺十三坊”的格局,以后逐步发展为现在的回坊历史文化街区。历史上回坊出现了很多历史文化名人,例如清代回族将领乌大经、清代经堂教育的“中兴之主、陕西学派”创始人周良隽、著有《内功十三段图说》及《形意拳谱》的著名回族武术家宝鼎、“福生堂”药铺创始人回族名医马蒂宣等,目前回坊内人口约五万,是西安市最大的回族集聚区。
文中根据参考文献[12]形成了“概念原型”“存在原型”“意向原型”3个阶段,并进行推导三者共同以边界、标志物、街道、建筑相互关联组合形成区域集体认知记忆,“概念原型”为观念性认知进行传导受等级制度固化思维影响;“存在原型”以现实性地方建构进行空间转换;“意向原型”集中了地方区域空间的集体记忆,以选择性认知还原进行空间转换,见表1。
为得到准确的认知平面图,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采集信息,并结合城市意向五要素进行匹配,综合得出认知地图(平面图)。
1)问卷调查采取参考不同的性别、年龄、学历,以及不同的人群分类进行调查。
表1 西安历史城区认知空间转换分析
Tab.1 An analysis of cognitive space transformation in Xi an historic city
2)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人群印象中较为突出的建筑、区域、节点、标志物等。
3)发放问卷35份,收回有效问卷30份,其中本地居民10份,学生群体10份,来陕游客10份,通过问卷调查对内容进行统计,对认知平面进行切块叠加得出调查结果,见表3。
通过问卷调查中对人群印象中的认知地图,结合表2的认知五要素节点、标志物、区域、边界、路径图示进行叠加,认知强度选取了较高强度和共识性强的要素,作者对叠加图进行了适当的修正,最后综合得出西安回民坊手绘区域平面认知地图,其中红色区域中的五要素感知最强烈,是认知最高的区域,蓝色为最低,见图3。
通过平面认知地图,以问卷统计回民坊共识性高、集体记忆性强的店铺美食。
1)问卷调查部分,采取参考不同的性别、年龄、学历、以及不同的人群分类进行调查。
表2 认知地图平面生成
Tab.2 cognitive map plane generation
2)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回访区域内人群印象中较为突出的美食或者店铺。
3)发放问卷35份,收回有效问卷30份,其中本地居民10份,学生群体10份,来陕游客10份,通过对问卷调查内容进行统计,对回坊小吃汤类、肉类、粉类、糕点类、饭类、奶制品类、粥类的欢迎度进行列表提取,选取每个门类中认可度最高的小吃,见表3。
`
表3 特色地域小吃类别提取
Tab.3 Extraction of special regional snack category
通过问卷调查,对不同类型的群体进行调查样本采集,将人群的标识记忆点通过统计记录进行叠加得出区域内高认知节点,以节点标志物的手绘方式形成认知地图三维表达的空间转向创意实践,见表4。
最终手绘认知地图的完成上,通过以下几个环节进行叠加:首先在布局上,结合平面地图,筛选集体记忆高认知节点(见表4)进行认知绘画和三维表现。其次在呈现形式上,以表4的三维表现方法和平面地图进行轴侧的三维总游览图表现(见图4)。最后在著名老店铺信息上,基于收集的认知度高的传统店铺和小吃(见表3),进行特别绿色标注。基于以上3个角度进行“三层饼”式叠加,得出一个具有当地特色且有较强趣味性与辨识度的回民坊手绘认知地图。
采用创新认知地图表现方法的优点:在呈现形式上,能够突出西安回民坊旅游景区的识别性、独有价值,提高回坊美食街展现的趣味性、艺术性;在共识性上,通过手绘认知地图、认知度高的老店和小吃调动了集体记忆,通过集体共鸣建立人与地图的关系;在传播手段上,利用虚拟现实方法和系列化产品进行附加,增加互动性和乐趣。
表4 认知地图空间转向
Tab.4 cognitive map spatial turn
图4 回民坊手绘认知游览图
增强现实与手绘地图的创新融合,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匹配,形成《回坊寻饱》吆喝版,以手绘的方式呈现回坊传统经典,用声音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4D寻“饱”体验:用手机扫描认知游览图,手机上会呈现各店铺美食视频;探古街、寻美食、听吆喝、呈经典。通过结合增强现实技术最直观地呈现给游者,并以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设计路径,令游者了解西安的美食、古街、方言。把手绘地图结合增强现实的技术逐渐地向景区、商业街、美食街区推广。
视觉上,美食素材整理加上增强现实建模。根据实地调研及问卷采集,筛选出9个最受欢迎回坊店铺特色小吃(见表5),提取其颜色、形态、纹理等真实视觉特征,通过三维软件的建模、渲染和输出,将小吃影像以二维的视觉影像在手机屏幕中呈现出来,游者可通过手机、PAD进行360°旋转,缩放画面,进行互动式的体验,产生逼真的视觉效果,让游者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见表6。
表5 回坊街区特色店铺小吃提取
Tab.5 Extraction of snacks from featured shops in the returned street
续表5
表6 小吃三维建模
Tab.6 3D-modeling of snacks
听觉上,对回坊街区特色美食吆喝声录音采集,见表7。以麻香馄饨为例——陕西方言吆喝版“坐坐里面坐,馄饨米线牛肉面,麻乃馄饨,鲜脆香菜油上漂,麻香馄饨汤中泡,热气腾腾一大碗,吸溜吸溜美包包”。游者用手机扫描地图,店家名称、美食介绍就会用陕西方言播放出来,体验身临其境的地方方言。
在增强现实应用设计展示时共分为5个步骤,见图5。游者通过手机对实物手绘游览图外包装的二维码进行扫描,进入APP系统;打开纸质手绘回坊小吃游览图进行观看;使用手机对手绘游览图进行扫描,此时手机屏幕中会弹出回民坊店铺名称及所匹配的位置;游者根据个人喜好手机点选店铺后,弹出匹配所选店铺小吃,著名地方小吃的三维图像也随之呈现,并且能够听到地方方言的吆喝声,进行视听综合体验;手绘游览图让游客享受特别功能,即回坊街区的所有特色美食以三维模型的方式呈现在手机屏幕中,匹配所有小吃吆喝方言进行综合试听感受。
表7 小吃与听觉匹配
Tab.7 Snacks and auditory matching
图5 现实应用设计步骤图
从游客的角度出发,大量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在国内知名旅游网站和APP(去哪儿、携程、马蜂窝等)上收集游客对文创衍生品设计元素评价,并进行分类汇总。对回民坊及周边地区进行实地考察研究,最终提炼出20个与之相关的词汇:纹理、色彩、结构、典故、形态、图案、寓意、脉络、逻辑、做工、材质、轮廓线条、光泽、包装、文字、灵感来源、功能、氛围、质感、主题。经过语义差分法进行第1阶段的筛选,选出10个描述回坊小吃系列衍生品造型的词汇:纹理、色彩、结构、形态、寓意、材质、轮廓线条、光泽、包装、氛围。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级计分测量法对第1阶段筛选出的10个词汇进行打分。每项测量题项陈述中“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中立”“满意”“非常满意”分别用数字“1”“2”“3”“4”“5”替代,最终题项分数越高说明游客对衍生品设计元素满意度也更高。根据结果选取形态、色彩、图案、工艺、材质5个具代表性的设计词汇来作为回坊小吃系列衍生品的设计元素。
以历史文化街区“西安回民坊”地域特色小吃文化中的元素为研究对象,对小吃文创衍生品造型元素进行代表性程度分析,并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根据被调查者的性别特征、年龄特征、职业结构特征、最高学历特征等基本属性可划分为三类代表性群体。分别是当地居民或在西安回民坊从事商业活动的经营者、从外地慕名前来的旅游者以及学习相关设计学专业的学生群体,在人口统计学中可以看出本次问卷被调查游客具有一定代表性。通过SPSS23.0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见表8。对于回坊小吃文创衍生品文化元素的喜好程度分析结果,见表9。从游客对文创衍生品选择角度可知艺术性、地域性、纪念性特征较为明确,在衍生品造型设计上形态、图案、工艺、材质具有代表性,可以作为主要设计元素。依据回坊街区特色小吃样式设计冰箱贴系列文创衍生品,见表10。
基于游客视角对回坊小吃文创衍生品造型设计元素做出相关评价,用SPSS23.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信度、效度检验,来确保调查问卷的可信度。使用克隆巴赫(Cronbach)信度系数检测的方式对数据进行信都分析可得信度系数为0.838,分析结果值大于0.7,表明可信度较好。
表8 描述统计分析
Tab.8 describes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表9 喜好均值分析
Tab.9 Preferred mean analysis
表10 回坊小吃系列衍生品设计
Tab.10 Design of derivative products of the revisit snack series
冰箱贴选取了回坊小吃最受欢迎的6种食物,分别是羊肉泡馍、凉皮肉夹馍冰峰、烤肉酸梅汤、灌汤包、粉汤羊血、Biangbiang面。在设计上将回坊街区特色小吃造型进行卡通化的移植,小吃的组合搭配,以及食物的色、香、味设计给人视觉上的美感享受,整体轮廓浑然一体,并搭配陕西地方语言顺口溜,在增添趣味性同时,宣传回民坊特色小吃,推动地域文化认同,促进创意设计商品化,见图6。
图6 冰箱贴实物
认知地图作为引导创意手绘地图的表现方法,反映了绘图者隐性的价值认知动机与企图,是一种经过选择、裁剪与有目的的空间再现。官方的地图、当地居民的地图、游客的地图呈现着不同的城市文化地景样貌。认知地图更体现“人地关系”中“人”要素心中的城市意象。认知地图的价值提取、平面与空间转向、创新设计是一个空间重新建构的过程,背后是设计师基于集体记忆的空间再现,产业行销指向。
在手绘游览图上,以三维轴测卡通化的手绘地图表达方式,串联集体记忆认知地图、认知度高的传统店铺和小吃;在增强现实应用设计上,串联还原真实声音地方吆喝、手绘地图的高认知度店铺、小吃形态的三维展现,以四维嵌入声音形式使游客身临其境感受回访小吃文化;在评价与创意产品上,以二维卡通绘画形式串联高评价特色小吃、文字化的地方吆喝,增加趣味性,增强地域认同。整体上看,通过地域文化街区特色价值的提炼、认知地图的平面与空间生成、地域文化元素(地方小吃)的选取与匹配、地域特色手绘游览图增强现实应用设计、小吃地域文化听觉系统匹配、地域特色手绘文创衍生品设计实践与评价,活跃历史文化街区人地互动关系,传承地方文化。
[1] TOLMAN E C. Cognitive Maps in Rats and Men[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48, 55(4): 189-208.
[2] 凯文·林奇. 城市意象[M]. 方益萍, 何晓军,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1, 1-5.
LYNCH K. City Image[M]. FANG Yi-ping, HE Xiao- jun, Translated. Beijing: Huaxia publishing house, 2001.
[3] YOUNG M. Cognitive Maps of Nature-Based Tourist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9, 26(4): 817-839.
[4] 戴菲, 章俊华. 规划设计学中的调查方法5——认知地图法[J]. 中国园林, 2009, 25(3): 98-102.
DAI Fei, ZHANG Jun-hua. The Survey Methods in Planning and Design 5: Cognitive Map[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9, 25(3): 98-102.
[5] 肖峰, 廖师思. 衡阳市历史城区认知意向与句法分析对比实验[J]. 城市问题, 2012(7): 49-53.
XIAO Feng, LIAO Shi-si. Comparative Test on Spatial Image Investigation and Syntactic Analysis in Historical Core District of Hengyang City[J]. Urban Problems, 2012(7): 49-53.
[6] 刘祎绯, 周娅茜, 郭卓君, 等. 基于城市意象的拉萨城市历史景观集体记忆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18, 25(3): 77-87.
LIU Yi-fei, ZHOU Ya-xi, GUO Zhuo-jun, et al. Study on 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of Lhasa Based on City Image[J].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18, 25(3): 77-87.
[7] 王晓予. 基于认知地图理论的区域形象提升设计——以洛阳城市手绘地图的创意设计为例[J]. 装饰, 2014(5): 64-66.
WANG Xiao-yu. Regional Image Promotion Desig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Cognitive Map: Take the Creative Design of Luoyang City Hand-Drawn Map for
Example[J]. Art & Design, 2014(5): 64-66.
[8] 孟奕爽, 邓森文, 李艳芳. 基于认知地图的岳麓山景区旅游意象分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8, 37(5): 118-122.
MENG Yi-shuang, DENG Sen-wen, LI Yan-fang. Tourism Image Research of Yuelu Mountain Scenic Spot Based on Cognitive Map[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8, 37(5): 118-122.
[9] 王敏, 江冰婷, 朱竑. 基于视觉研究方法的工业遗产旅游地空间感知探讨: 广州红专厂案例[J]. 旅游学刊, 2017, 32(10): 28-38.
WANG Min, JIANG Bing-ting, ZHU Hong. The Spatial Perception of Tourism Destination Based on Visual Methodology: The Case Study of Guangzhou Redtory[J]. Tourism Tribune, 2017, 32(10): 28-38.
[10] 张春晖, 白凯, 马耀峰. 西安入境游客目的地空间意象认知序列研究[J]. 地理研究, 2014, 33(7): 1315-1334.
ZHANG Chun-hui, BAI Kai, MA Yao-feng. The Research on Inbound Tourists' Cognition Sequence for Spatial Image of Urban Destinations in Xi'an[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4, 33(7): 1315-1334.
[11] 唐玉凤, 张宏梅. 旅游前后目的地空间意象对比研究——以旅韩中国游客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8, 37(1): 103-109.
TANG Yu-feng, ZHANG Hong-mei. Contrastive Study on Spatial Image of Tourism Destination before and after Chinese Tourists Entry to Korea[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8, 37(1): 103-109.
[12] 许广通, 何依, 王振宇. 历史城区结构原型的辨识方法与保护策略——基于荆襄地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研究[J]. 城市规划学刊, 2021(1): 111-118.
XU Guang-tong, HE Yi, WANG Zhen-yu. Method of Identifying the Structural Prototype of Historic Urban Areas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eservation Strategy: Insights from Studies on Conservation Planning in Jingxiang Region[J]. Urban Planning Forum, 2021(1): 111-118.
Hand-drawn Tour Map Desig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Maps
QIAO Zhi, WANG Dan, LIU Ya-wei, ZHANG Xin-ping, WEI Dong-qing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710054, China)
This research aims to guide a series of innovative desig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ective cognitive memory on maps, sounds of local snacks and virtual realization of models, with characteristic three-dimensional hand-drawn tour maps, to enhanc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land in Xi'an Huiminfang cultural tourism, thereby spreading regional culture and strengthening the local identity. Use a three-dimensional cartoon-like hand-drawn map expression method to connect collective memory cognitive maps, traditional shops and snacks with high awareness; in the design of augmented reality applications, the research connects to restore the real sound of local yelling and high awareness of hand-painted maps. Furthremore, the three-dimensional display of stores and snacks and two-dimensional cartoon drawings are used to connect highly-evaluated specialty snacks and textual local shouts to bolster interest and local identity.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district "Xi'an Huiminfang" was us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establish the cognition, memory extraction, value combing, the plane and space generation of cognitive maps, the application of hand-painted tour maps, and the matching and matching of cultural values of snacks. Design method of evaluation.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ourists is a breakthrough point in the study of "local" reus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transformation. The focus on culture should be shifted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land. More importantly, the difference in temporal and spatial positioning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extended value are the power of the future evolution of cultural blocks, which is manifested in the urgent need for sites to turn to places.
cognitive map; Xi'an Huiminfang; hand drawn tour map; augmented reality; design evaluation
TB472
A
1001-3563(2022)16-0248-12
10.19554/j.cnki.1001-3563.2022.16.028
2022–04–0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9CSH042)
乔治(1985—),男,陕西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工业遗产理论与设计。
责任编辑: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