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水九月寒

2022-08-30 02:36
上海文学 2022年9期

汗 漫

1

眼前这一条河,名字叫“小水”。顺理成章,旁边村庄是小水村。晴日里,小水哗哗啦啦流淌,落雨天则轰轰隆隆成为大水。向西流,与蛇尾河碰头,拥抱着一起向南流,汇入老鹳河,再依次进入丹江、长江、东海,像一个少年,在不断成长、宽阔中渐趋苍凉。

两脉青山在河边蜿蜒起伏,被称为“双龙”,以前叫“蛇尾”。大概觉得“双龙”比“蛇尾”气象万千。我还是喜欢“蛇尾”二字,灵动,有魅惑力。尤其是清晨和傍晚,太阳在山梁上细腻镶出一道金边,的确像金蛇狂舞,让我想起成语“虎头蛇尾”——太阳如壮烈虎头,多好;有灵动蛇尾衬托虎头,多好。

小水村,行政关系隶属双龙镇,即从前的“蛇尾人民公社”。镇不大,住满远远近近来采购香菇、猕猴桃、中药材的生意人。街道上,挂满各种商贸公司、旅行社、农家乐、饭店、咖啡馆、茶社、修车店的标牌,霓虹灯闪烁,花花绿绿。附近有龙潭沟、地下河等风景区,河南、陕西、湖北等地车牌简称“豫”“陕”“鄂”,充满大路小街,像在证明三省关系的密切无间。

朋友开车载我,从西峡县城出发到双龙镇,再到小水村。一条公路与小水相平行,像兄弟,携手并肩越山穿岭,去往太平镇。再远处,进入商洛地界。秦代开辟的“东南快车道”,在唐代更名为“东南大道”,大致上覆盖了朋友开车经过的这段路线,自长安、商洛逶迤而来,经西峡、南阳、襄阳,通向江南。一代代的将士、文人、囚犯、粮食、剑戟、竹简、情仇、生死……持续闪现在我身前背后的山水间。悲欣交集之地,往往是杰出者萌发生长之土,此乃历史铁律。

上世纪七十年代,西峡县城汽车站发往太平镇的班车,每天数次途经小水村,停下来,售票员高喊:“小水何家,到了!”乘客上上下下,车再开走。这“何家”,指的是从郑州下放到小水村的何南丁家。作家何南丁,笔名“南丁”。西峡人在这里设一站,且冠以“小水何家”之名,是很抒情的事,足见“小水”与“何家”亲密无间。

一九七〇年十月,三十九岁的南丁,带着妻子左春和女儿何向阳,乘一辆满载书籍和生活用品的卡车,离开锣鼓声声、红旗飘飘的郑州,来到伏牛山中生活。这是他第二次下放。历次政治运动中,河南省文联一贯被斥为“庙小妖风大”——几十个文人,全军覆没于风浪中。下放,接受山风吹拂,比享受“妖风”待遇开心,出郑州像一次逃亡。南丁的烟瘾,在山风与妖风之间养成。前一次下放,南丁独自到信阳大别山区劳动,唯有一根香烟能安抚指尖、释放积郁。一团团烟雾升腾眼前,像山雾,可遮掩部分表情,增强一丝安全感。“风烈则云扬”,他一边抽烟,一边嘟囔。某日,去信阳,在郑州火车站广场候车,烟瘾乍现,口袋里没有烟也没有钱。南丁狠狠心,摘下左腕戴着的“上海”牌手表,换了两包“黄金叶”牌香烟,松一口气。

伏牛山中小水村,比大别山农场明媚、温暖,因妻子和女儿陪在身边。生产队长王衍昭喊南丁“何大哥”,听起来像“何大锅”。把三间仓库腾出来,盘大小两个锅台,一个炒菜,一个做饭,南丁就安家了。书多,堆在床头、桌上、地面。王衍昭见状,率领几个村人在仓库边垒砌起一间小书房,让南丁有了写作、看书、独处的地方,“作家”这一身份感略微得到加固,不至于完全溃散。

一个夜晚,暴雨滂沱。半夜听到金属叮叮当当撞击声,南丁觉得异样。第二天清晨才知道:王衍昭担心山洪冲击何家,半夜里从床上爬起来,喊上副队长陈元亨,用铁锹为何家房基处的雨水改道,排泄到河里去。

多年后,何向阳也成为作家,曾经沿黄河走了数月,写出长篇散文《自巴颜喀拉》。其中,有这一句话:“在底层人民的宽厚里安顿自我。”写这句话时,她大约也想到小水,想到小水村里一同笑过、哭过、挣扎过的底层人民。

2

南丁爱伏牛山,爱小水,把这里作为寄身存志的家园,作了长久生活下去的打算。没料到,三年后,一九七四年,他又被调回省文联,回到政治的疾风骤雨中。在郑州,每每遭遇凉薄、痛愤之人事,南丁眼前就浮现伏牛山、小水,想起最亲近的王衍昭,耳边响起西峡班车售票员高喊“小水何家”的声音,就多了一份安然和定力。

他是有退路的人,用八百里伏牛山作为后援,就永远不会绝望。

“小水何家”那一站点,在何家离去后保留多年,像好亲戚走了之后,桌上,仍有一碗茶冒着热气,热切等待他回来、坐下、谈天说地话桑麻。何家门前,从石头缝隙里生发的几棵檀树,开枝散叶,浓绿宽厚,像张手眺望旧日主人。我没找到这一站点,也没看见何家房子。在小水河边站一会儿。几只鹳鸟,高翔或低掠。逆风而起时,缩紧身子,像黑色感叹号!顺风而下时,则张扬双翅,像一大团快乐怒放的白花——鹳鸟翅膀下的羽毛是白色的,故,西峡在古代曾名“白羽”,足见本地鹳鸟之纷纷扬扬。

当年,南丁在这条河边出现无数次,看鹳鸟起落,抽烟,想着群山内外的事情。幼小的何向阳紧跟父亲,什么也不想,只看河里活泼的鱼。她喜欢吃鱼。

南丁会做农活,割麦子、割稻谷、扬场。扛起装满粮食的麻袋,飞一样奔跑。搬石头筑梯田也手脚灵活。村人喜欢这一个壮劳力:“何大哥实诚!自家人!不像大作家,不惜力。”听到这评价,南丁比若干年前短篇小说《检验工叶英》被评论家们激赏时还愉快,嘿嘿嘿嘿笑,眼睛细眯得近乎消失,给大家发烟,再擦燃火柴一一点烟。

但南丁不会捕鱼。去蛇尾街买两盒鱼罐头:“女儿,给你两河(盒)的鱼!”向阳听懂了,咯咯咯咯笑。多年后,看见“盒”这一物体或听见“he”这一发音,向阳都会想到“河”,从小水,到世界上一切河流,都潺湲或浩荡于眼前。在童年,在伏牛山,她开始体会修辞的秘密和魅力:以隐喻负载人意,用借代揭示本质。

小水村人善捕鱼,撒网或垂钓,送鱼到何家。何家做了饺子、菜包等等美食,也送到邻家去还情。何家与村人,活成一条河里的鱼群,被流水亲密无间联结为一体,共同感受天地间的寒暑凉热。

向阳最亲近的同学是大芬。清早,天还黑,大芬提着墨水瓶改成的小油灯、背着书包,来何家窗前,轻声喊:“向阳,向阳……”向阳小声回应:“来了,来了……”也提着小油灯,“吱呀”一声拉开门。两个小学生,两盏灯,沿着小水,去一公里外的小学校上早自习。

南丁听见动静,披着上衣、光着脚迈出门槛,看两个小身影、两点微光,消失在山路拐弯处。天色渐亮,像是由那两盏小油灯的光芒扩张而成。

3

二〇一五年,阴历九月,一辆大巴自郑州朝黄河方向开。八十四岁的南丁靠窗坐着,我靠他坐着。同行者还有谢冕、耿占春、王家新、唐晓渡等作家。我们一起去看黄河中下游的分界处——桃花峪,像是去研究如何划分一个人的中年与晚年,以便调整步伐和呼吸。

我多次和南丁相处,在会场,或者在采风的路上。一九九八年,河南省作协召开青年诗人研讨会,我、冯杰、蓝蓝、森子、杜涯、扶桑作为被研讨对象,接受批评与表扬。南丁的发言我记忆犹新:“六个诗人,男孩们在写世界,女孩们在写情感。”那时,我在他眼中还是“男孩”。后来,“黄河诗会”在伏牛山中的荆紫关召开,南丁参加,这里距西峡不远。他喜欢唱歌,一路大声或小声唱着喜欢的歌——“我就是我,是不一样的烟火”“啊,多么辉煌灿烂的太阳”“田野小河边,红莓花儿开”……我们跟着应和,一路欢声笑语。南丁像幼儿园园长,像六月,带来儿童节和青蛙叫。

自一九八三年起,南丁担任河南省文联主席、作家协会主席,用一身天真气维护文学的天然与真实。就职会上,诗人苏金伞很高兴:“穆桂英五十三岁挂帅又出征——祝贺南丁!”笑声掌声一片。那一年,南丁虚岁五十三岁,以新发表的短篇小说《旗》,开新时期“反思文学”之先声。渐渐地,他把精力转移到文学组织工作上,创办《莽原》,召开作品研讨会,建文学院,选调作家进入作协从事专业创作……短时期内,“文学豫军”这面旗帜,因穆桂英一般的南丁,高扬在新时期中国文学现场。张一弓、李佩甫、田中禾、二月河、周同宾、张宇、杨东明、墨白、孙方友、行者、齐岸青……星辰般相继升起于文坛,光照南北。

某一日,大清早,农民作家乔典运在西峡坐上长途汽车,过内乡、镇平、南阳、平顶山……他不时捏捏口袋里的信封,还在,就松一口气。那是南丁签发的河南省作家协会邀请函。进郑州,满城灯火,眼花缭乱,乔典运没了方向感。问着,走着,终于找到经七路上的河南作家协会大院,在招待所住了十多天,修改小说。他说话有些迟缓、结巴,纸上句子就短,句号多。烟瘾也大,一双草绿色旧军鞋,被烟灰烧出几个洞。室内烟雾腾腾。南丁来看他,开玩笑:“腾云驾雾了,成仙了!”乔典运嘿嘿嘿嘿:“假装……飞起来了!”两个人一起哈哈大笑。半夜写完一篇,心情激动,乔典运去招待所旁边的家属院,敲南丁家的门:“南丁,我……想和你聊聊中不中?”南丁笑眯眯披着衣服来开门:“中,中,欢迎哩很!”端出酒、花生米,两个人在书房里喝着聊着。从前的旧事,当下的情景,涌上心头眉间,两个人醉醺醺不知不觉到天亮。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南丁就成为乔典运的责任编辑,帮他斟酌那些快板书、剧本、小说,改错别字。下放到小水,两人常来往,一同去黄石庵林场里晃荡、散心、说闲话,成为终生好友。后来,乔典运以《满票》《村魂》引爆文坛,两次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南丁高兴,组织评论家为其鼓呼:“南阳出了一个老乔!”“鲁迅之后又一个国民性批判者!”

去黄河边的桃花峪游荡这一天,我已离开河南去上海生活多年。南丁看见我依然很亲,像看见一个头发花白的“男孩”。这或许因为一种特殊乡情的存在——我是南阳人,像一条索引、脚注,能让他一下子想起西峡、伏牛山。多年未见面了,南丁形象、秉性没有变,坚决不去坐另外一辆体现身份感的高级商务车,与大家拥挤在大巴上。他笑眯眯看我,低声说着正在做的事情:刚出版回忆录《半凋零》,写凋零的友人和自我;正在写《经七路三十四号》,从五十年代河南省文联筹建,一直写到当下,涉及种种纠葛与烦难,有顾虑:“好多事情不宜写,也不必写了……”我理解他的厚道与善良。这一个世界,本来就是由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组成的。

经七路三十四号,是河南文艺界的圣殿,也是小社会。前院为办公楼,挂满各种协会、杂志社的标牌。后院几排楼房,住满作家、画家、音乐家、戏剧家,琴声与歌声隐约荡漾。院子里有食堂、招待所、澡堂、理发店、图书馆、放映室,充满自足自在的气质。刚开始写作的九十年代初期,我曾随友人进入这一大院,无限向往。沉浮与忧喜,年年累积叠加,使经七路三十四号成为观察中原沧桑的某种特殊角度。切入这一角度,南丁不乏勇气,更需智慧和慈悲。

说吧,悲伤将因为一系列证词而预警,不再轻易卷土重来。说吧,欢悦也因为各种细节得以确认,不会显得虚幻和恍惚。

二〇一六年夏,南丁因病去世。《经七路三十四号》,一部未完成的遗作,在二〇一七年出版。

父亲去世后,批评家何向阳重回诗人身份,写了大量诗作。大约也与她生过一场病有关。句子短促,不断换行,一首诗的形状像蜡烛,充满被风吹灭的紧迫感、丧失感。所谓诗,就是失,就是对失去的光线和暖意,在字里行间挽留与重建。“我越来越与那些人们忽略的事物相像。”她这样说着,在喧嚣的时代里,选择小水一般的边缘处,与那些“忽略的事物”共相并生,从而获得只有诗人体验到的幸福——因充满难度,而面目独到。在《局部》一诗中,她写下四行惊心动魄的句子:

我更爱一首诗

还未写出的部分

犹如深爱

那站在人群中一直沉默的诗人

4

一九七〇年那一次下放,组织上让南丁选择去向,他说“南阳”。

一辆卡车摇摇晃晃出郑州,把何家成员拉到卧龙岗下一个村庄安家。过一段时间,南丁觉得,这里还是离城区太近。诸葛亮躬耕地已经不适宜躬耕,大街上游行队伍的锣鼓声、口号声、歌声,声声刺耳。南丁就跑到南阳地委请求:“我想去伏牛山,去西峡,中不中?”“中啊,就是艰苦一些啊,深山啊。”一辆卡车,又摇摇晃晃朝南阳盆地边缘处开去。西峡县委提供两个村子,供南丁选择,南丁看中最远处一个村子:“小水!小水吧。名字多好。”

与南丁同一时期下放到南阳的作家,还有《朝阳沟》的编剧杨兰春。当时领导号召“县县出鲁迅,村村出郭沫若”,杨兰春把烟头往地上一丢、用脚一拧,嘴角一撇:“别说那些‘县县出鲁迅’的大话,能把鲁迅文章抄一遍就不简单了!”这姿势、表情、观点,惹怒领导,杨兰春被批判、下放,尚能选择去向,就到南阳方城一个村庄里种地、养羊,偶尔辅导革命文艺宣传队排练节目。

“去南阳”,这是南丁和杨兰春的一致选择,大概因这一地区,处于湖北、陕西、河南三省边界处,充满被忽略的边缘感。离当时发烧的话语中心,远一些、再远一些,有利于知识分子自立自主。南丁选择去西峡,尤其如此。南阳最西端的西峡,自身也是小盆地,像大盆子内安放一个小盆子。群山一重重环绕,像屏风,一重重阻挡着外部的窥探与叵测。春和景明,夏禾繁茂,秋高气爽,冬天的雪让山岭振拔洁白,这一切景象,对于一个人,都是教育和慰藉。

屈原第一次的流放地“汉北”,即豫西南这一带。他仗剑行吟丹江边:“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侧耳听取渔夫之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作《国殇》《九歌》:“魂魄毅兮为鬼雄”“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屈原岗上有一座屈原庙,我去看了,塑像里的屈原满脸萧瑟忧患。庙外有一所学校,书声琅琅,像山泉哗啦啦流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流入我的耳朵心脏。屈原岗下,回车镇,屈原在这里试图拦回楚怀王奔往秦地的马车,“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司马迁《史记》)

一块刻有“屈原岗”的清代石碑,立在田野。碑上部,另刻有一行小字——“地以人存”。诚哉斯言。但人以地生,同样是真理和常识,故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之说。石碑旁,小路边,有一更小的石柱隐现于杂草间,用红油漆写着四个字“地下有光”——我明白,杂草埋没第五个字“缆”,但这样的埋没多么美好——地下有光。是的。大地之下充满无穷无尽光辉的事物,从花朵,到火焰,一年年随春草大风涌现,使人不至于孤穷无望。

南阳西部的人或者说宛西人,祖先为楚人。三户城遗址,目前淹没于南水北调的源头丹江水中。楚国的斧钺、矛戟、编钟等等文物,近年屡屡出土,在西峡、南阳乃至郑州的博物馆里,散发幽远的光。在西峡,常能听到一句楚地流传甚广的俗语“不服周”——不服从于北方那一个周天子。与周为敌,复与秦为敌,不服气,不甘拜下风。

民国时代,西峡出现一个“不服周”的犟人——军阀别廷芳。自一九二八年始,割据西峡、淅川、内乡,推行“宛西自治”,以严苛律条惩治盗窃、抢劫、男女私通等等不轨行为,偷一穗玉米就会被处死。发行宛西货币。兴办学校。植树造林。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从德国进口西门子发电机,在鹳河上建起水力发电厂,建“西峡口电灯公司”,伏牛山中的电灯比南阳城早亮数年,令来此巡视的民国官员震惊。别廷芳还建立众多枪械厂,扩充地方武装势力,鼎盛期兵卒达十万人之众,令蒋介石头疼。这些制造枪炮的钢材,从上海、武汉采购,沿长江、丹江、鹳河一直用船运到西峡。枪炮隆隆,为西峡积蓄一批工程师、匠人,使西峡在新中国建立后能够进入猎枪制造、汽车配件制造领域,名动大江南北。五十年代初,西峡就建起外国专家楼,苏联专家和家属们穿着花花绿绿的布拉吉、列宁装,在手风琴伴奏中跳舞,进餐馆指导本地厨师制作罗宋汤、面包……一座山区小城,引领南阳乃至中原新风尚。

别廷芳曾与中共为敌,后又与新四军联手抗日,在“新唐战役”中歼灭日寇数千人。一九四〇年,病亡,年仅五十七岁,入土前眼睛始终大睁着。五年后,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二日结束的“西峡口战役”,是载入史册的中日最后一战,在日本宣布投降后又延续七天,可见西峡地理意义之非同一般。别廷芳非同一般,冯玉祥称其“怪人大业”。至今,学术界对于别廷芳的“宛西自治史”,仍研究、争论多多。

显然,西峡表里山河,非逍遥避世之桃花源、理想国。正是它的复杂难言,才吸引南丁这样一个观察者、思想者,一次又一次前来。

5

在西峡,南丁创作出一部独特的作品:幻灯片脚本《踏遍青山——八点七五在西峡》。一九七二年,为赞颂西峡县电影放映队而作。胶片宽度为八点七五毫米的电影,适合在山区流动放映。

西峡县委李书记想起作家南丁,派人来小水村,请他去编写幻灯片脚本,宣传电影放映队事迹。吉普车停在山路边,喇叭按着、响着,梯田里劳动的村人抬头、直起腰,担心、议论着:“找何大哥的吧?没啥事吧?”县委干部扯着嗓子喊:“何老师!何老师!李书记请您去县委一趟呢!”听这语气,温和、恭敬,村人们松一口气。南丁大声回应:“哎!哎!来了来了——”对村人们笑着挥挥手:“没事没事,去去就回来了……”从梯田走到路边,把高挽的裤腿放下来,采一把树叶擦擦鞋上的泥点,坐进吉普车,绝尘而去。

这是南丁在下放期间第二次参加与写作有关的社会活动。

前一次活动,是受蛇尾高中薛校长邀请,为学生们讲一堂写作课。这一消息提前传遍西峡,外校学生也远远近近赶来蛇尾。教室小,南丁就站在操场上讲。学生们坐在地上,仰着小脸听这位大作家讲高尔基、杜甫,手捏铅笔,把作业本垫在膝盖上记着。一个大眼睛女孩,从五十公里外的太平镇搭过路的货车来听课。讲课结束,学生们围着南丁,不说话,笑着,看着他。女孩也笑着,看南丁,不说话。南丁弯下腰问女孩:“你叫啥名字?”“廖华歌。”多年后,廖华歌成为诗人、散文家、南阳市文联主席,还记着南丁那一天在她作业本上的留言:“好好写作。”

南丁随着电影队跑遍西峡山水,拍照片、做笔记、构思。深夜,一场电影放映完毕,人们举火把、提马灯,在山路上远远近近星星点点散去,大声地唱着笑着,这是他终生难忘的美景。

幻灯片制作很成功,随着电影放映队在西峡各个村庄里放映。南丁写了主题歌,由县城里长得最俊美的一对男女青年演唱。

在二〇一五年通往黄河的大巴上,我问南丁还会唱那首主题歌吗,他小声哼一段旋律,拍拍头:“记不住了。”我笑了,他也笑了。

“在西峡那些年,倒是听见不少民谣,有意思哩很,忘不了。”南丁给我说了几条——

十座大院深宅,一夜只占床宽。

菜里虫,菜里死。肉里虫,肉里死。钻窟窿打洞一辈子,窟窿洞里死。

蟋蟀不敬蚂蚱,一块地里的虫。鸽子不敬鹦鹉,笼挨着笼。

船顺水,帆顺风,顺风顺水一场空。

不跟卖肉的讲价钱,不跟打铁的论短长,不跟卖瓜的争斤两——没刀的人不能没眼量。

路再宽,走路靠路边;河再广,下河顺河边。饭桌再大,坐桌坐下边;戏园子再敞亮,看戏靠门边。

这是民谣,也是哲学、诗。有抒情,有讽喻,有智慧也有圆滑世故,大彻大悟大哀凉。我赞叹:“真好,像咱南阳人的话。”南丁感叹:“也是河南人、中国人的话。里面有人性、国民性。西峡出一个乔典运,不偶然,天造地设。”

一个作家就是地理与气候的产物,像土特产、地方戏、风情民俗。

西峡人与商洛人,往往在太平镇这一两省边界处,围一张桌子,聊天、喝酒、谈生意。商洛人喝醉了,说贾平凹。西峡人兴奋了,谈乔典运。像讨价还价,彼此都有筹码、底线和资源。秦岭与伏牛山紧密相连,各自生发一个小说家,让两地人民皆大欢喜。南丁在一九七〇年选择西峡作为下放地,原因之一,也是乔典运生活在这里。在西峡城郊五里桥,乔典运从农民变成干部又重新成为农民,放牛、写小说、受批判,不顺风不顺水。南丁同样避开“顺风顺水一场空”的命运,逆风逆水泅渡,方能在新时期抵达坚实彼岸。

除了乔典运,伏牛山还贡献了猕猴桃、香菇、山茱萸、地黄等等植物和药材,享誉四方。中药厂、中药作坊、中医院,比比皆是。郑州、洛阳、南阳的人们,纷纷来此地购房养老、租房避暑,寻找长髯白须的老中医诊断、咨询,老中医一边号脉一边低语:“哦……哦……在山里住一段就好了,别操心山外的事,那都是身外事。”像哲学家,像作家,一概说着深刻准确的话。在纸上写药方,酷似写作,直指隐疾病灶。

当然,老中医的字迹都漫漶难辨,像风吹野草,莽苍苍。

6

一九七五年,南丁主动请创作假,重回西峡,住在蛇尾人民公社大院读书写作。他恋旧,喜欢回头张望。退藏于密,在伏牛山的秘密里藏身养神避喧嚣。一条身体的归路,往往是心灵的广大前途。

这次来蛇尾人民公社大院生活半载,南丁是想离小水、王衍昭和那几棵檀树,近一些。

从蛇尾到小水,路途不远。南丁时常步行到王衍昭家里,喝酒、抽烟、说说儿女,聊聊九月寒——当地出产的这一稻子品种,名闻中原。阴历九月收割,产量低,米很香。类似于低产优秀作家,鄙视高产的商业化、流水线式写作。南丁、王衍昭两个人都话不多。小水在附近哗哗啦啦流淌,话很多,替他们说。偶尔看对方一眼,嘿嘿一笑,都知道对方想到什么,就觉得很好。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南丁与王衍昭见过三次面。

一九八五年,西峡县召开文代会,乔典运当选为县文联主席,南丁代表省文联到会祝贺。期间,南丁带着妻子左春和女儿向阳重回小水,住王衍昭家里。王衍昭设宴待客,满桌的菜、酒杯,满屋的欢声笑语。南丁眼睛小,笑起来,眼睛就消失在一脸波纹中,像一双小鱼消失在波浪中。正在郑州大学读书的向阳,眼睛大,看到儿时的玩伴大芬已出嫁、抱着孩子来看她,喜悦中夹杂惆怅。

一九九三年,西峡县召开乔典运作品研讨会,名家云集,讨论“乔典运现象”,从乔典运的乡土写作,勘探通往鲁迅“国民性批判”的路径。期间,作家们乘汽车去山里看风景,过小水,南丁下车略停顿,王衍昭外出不在家,只见到他的妻子瑞。次日,会议继续进行,南丁在麦克风前抬头,突然看见一个体态瘦小的农民在门外探头探脑,心里一颤:“衍昭啊……”王衍昭这一天起五更上路,步行三十多公里到县城来见何大哥。两双手握着,两双眼睛对看着,还是没有太多言语。抽完一支烟,南丁说:“等会儿一块吃午饭,再聊天。”王衍昭说:“俺带干粮了,得赶紧回头走了,到家天就擦黑了。”南丁怔怔看着这个兄弟的背影在路口消失,半天没缓过神。

二〇〇八年,南丁来西峡参加笔会,路过小水。已十五年没有见面的王衍昭,白发满头,腰弯了,看见南丁第一句话就是:“俺正要卖了牛去郑州看您哩!”他听说左春去世了,就想去郑州安慰何大哥。“瑞也去世了。俺也一个人了。”王衍昭说。南丁点头,看着他,两双手握着。“今年下暴雨,咱们修的大寨田冲毁了,田也老了……”王衍昭一改从前的沉默寡言,一句紧接一句说不停。南丁点头再点头,看着他:“我得走了,衍昭,大家在车上等我哩,不能多说了,以后我再来找你,再说话,好不好?”王衍昭眼巴巴看着南丁,点点头,流泪了。南丁眼睛也红了,忍着,伸出双臂想去拥抱。王衍昭显然不习惯这样一种现代抒情方式,就用两只胳膊拽着南丁两只胳膊,情状类似打架。随行摄影记者抢拍下来,照片挂在南丁家里。不久,王衍昭被自己养的那头牛顶撞心脏,去世了。

在通往黄河的那辆大巴上,南丁谈起这三次见面,哽咽了。他觉得那头牛听懂王衍昭的话,知道自己会被卖了变成路费,像受委屈的孩子向父亲撒娇那样,一头撞向主人,不知道轻重分寸。南丁自责:“如果我早一点给王衍昭寄点钱,请他到郑州来见我,就不会有这事了吧?靠卖一头牛来见我,他多难啊……”看见南丁有泪光,我也难过起来,扭转头。

黄河边,阴历九月寒。南丁与大家一一合影。每次合影都是一种告别、永别。后来,我看到这次聚会的照片上,一只雄鹰恰好在河面掠过,像母亲的一个伟大手势,把老少几代人的来历与前景,都揽在她苍茫的怀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