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地区殷遗民墓葬探析

2022-08-29 12:52刘余力
关键词:墓道遗民陶器

张 博, 刘余力

(1.洛阳市文物勘探中心, 河南 洛阳 471023; 2.洛阳理工学院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23)

洛阳在西周时期被称作成周,是西周时期的东都,这在古文献里有明确的记载。《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曰:“昔成王合诸侯城成周,以为东都。”近些年的考古发现,充分证明西周建都洛阳的史实[1]。周人灭商后,将原来居住在殷墟的商人押解到东都洛阳,文献中将这些迁居洛阳的商人称为殷遗民。生活在洛阳地区的“殷遗民”,死后就埋葬在洛阳。这样,在洛阳地区就形成了大量的殷遗民墓葬。张剑、谢虎军、余黎星等对洛阳地区殷遗民墓葬进行过相关研究。张剑将洛阳地区殷遗民墓与北窑周人墓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在墓葬方向、墓葬底部是否有腰坑及坑内是否殉狗等方面有明显区别。他又将洛阳地区殷遗民墓分为带墓道的大型墓、不带墓道的竖穴墓及小墓道的洞室墓三类[2]273-283。谢虎军将洛阳地区的两周墓葬分为A、B两组,归纳出B组墓葬具有分布分散、普遍带腰坑、残存人殉、少见兵器、陶器组合复杂等特点,并认为B组墓葬即殷遗民墓葬[3]34-40。余黎星等从不同的角度对洛阳地区的殷遗民墓葬进行了分类,依据墓室结构的不同,分为有腰坑墓、有腰坑和二层台墓、有拐尺形墓道腰坑及二层台等;依据葬具的差别,分为木棺墓、木棺椁墓;依据葬俗葬式的不同,分为仰身直肢葬墓、侧身直肢葬墓[4]。此外,还有学者对其他地区的殷遗民墓葬进行过研究。牛世山考察了河南安阳殷墟及周边地区的殷遗民墓葬[5],陈翔探讨了河南荥阳西司马墓地发现的殷遗民墓[6],印群研究了北京琉璃河遗址的殷遗民墓葬[7],张礼艳探讨了陕西丰镐地区的殷遗民墓葬及相关问题[8],印群分析了山东曲阜鲁故城遗址的殷遗民墓的腰坑殉狗问题[9]。以上研究成果,为笔者进一步研究洛阳地区殷遗民墓葬提供了资料和思路。

本研究所讨论的殷遗民墓葬,与“商人”“周人”等概念密切相关,且文中会使用这些概念,故先对它们进行辨析与界定。

一、“商人”“殷遗民”“周人”辨析与界定

“商人”指商族人(或称商部族人)。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其先祖为契,契之母为“简狄”。后契封于商地,商族因此得名。商王朝时期的商族人主要活动在黄河中游地区,以今河南省境域为活动中心。商王朝时期的商族文化包括二里岗文化和殷墟文化两部分[10]26,87。一般所说的“商人”,主要是指商王朝时期的商族人,也包括先商时期的商族人。西周时期的商族人,则称为“殷遗民”。

“殷遗民”,黄树余认为:西周武王灭商之后,生活在原商王畿之地的殷遗民和其他地方商部族的人,以及生活在原商的统治区内,服从商人统治,以商为正统,反对周代商,以殷遗民自居的诸方国之人[11]。对“殷遗民”的界定,从时间上看,黄树余认为是在武王灭商后;从所包含的对象来看,他认为主要是两类人,一类是居住于商王畿的商部族人,另一类是居住于商统治区内以商为正统的人,这一类人,既有商部族人,也有非商部族人。范学谦认为:主要指商灭亡之后存留下来的商民,包括被周朝俘虏的殷人,自愿归附周代接受统治的殷人,以及不愿做亡国之民而主动迁徙他处的殷人[12]。范学谦在界定“殷遗民”时,默认其包含商族人和非商族人两类。笔者认为,所谓“殷遗民”,当指生活在西周时期的商族人、与商族人有共同文化特征的非商族人以及他们后代。“殷遗民”以商族人为主体,也包含非商族人。这些非商族人,已被商族人同化,与商族人在文化、信仰、行为、心理等方面相同,二者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

“周人”指周族人(或称周部族人)。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族先祖后稷名弃,其母为姜原。周王朝时期的周族人活动区域以今西安、洛阳为中心,东到今山东省,北达今山西、河北二省,南到今江淮流域。所谓的“周人”,不但包含西周王朝时期的周族人,而且包含先周时期的周族人。

东周时期,周王朝统治下的商族、周族已基本上融为一体,华夏族逐步形成[13]6。因此,对“商人”“殷遗民”“周人”的界定,其年代下限只到西周晚期。

二、洛阳地区殷遗民墓的确定及判断标准

(一)洛阳地区殷遗民墓的确定

1952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等单位在洛阳老城摆架路口、泰山庙、东大寺、下窑村一带发现39座墓葬,发掘者按时代将这批墓葬分为:殷人墓、西周墓、战国墓、唐代墓及其他。发掘者所谓的“殷人墓”,共20座。发掘者称:它们的墓形、夯土、画幔、腰坑、狗骨、殉人、铜弓饰、铜铲、铅戈……车痕等迹象,都可于殷墟中找到其类型[14]。简报中所谓的“殷人墓”,现在看起来不是商人墓,而是西周时期的殷遗民墓。这批殷遗民墓,是目前洛阳地区最早见诸报道的殷遗民墓。1983年,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洛阳东关发掘了5座西周墓,发掘者称“它们当属于一类性质的墓葬,即人们所说的殷遗民墓”[15]。这是笔者所检索到的最早将洛阳地区西周商人墓称殷遗民墓的资料。从此以后,殷遗民墓这一称呼频繁出现于各类考古著作和文章中。可见,最迟至20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已经认识到西周时期商人墓与商晚期商人墓、西周周人墓的差别。

(二)洛阳地区殷遗民墓的判断标准

洛阳地区发现的西周墓,既有殷遗民墓,也有周人墓。以往的简报,在判断洛阳地区殷遗民墓时,多以是否设腰坑、坑内是否殉狗,是否随葬酒器作为标准。如若墓底设置腰坑、坑内殉狗,随葬品中有较多青铜酒器,发掘者则认为该墓属殷遗民墓。

笔者认为,判断是否属殷遗民墓,需要从几个方面综合考虑。第一,墓葬特征。西周时期殷遗民墓设二层台,墓底有腰坑、坑内殉狗,随葬较多酒器,或铜质、或铅质。随葬的陶器中,以罐为主,最常见的组合为罐、鬲、簋或罐、鬲、簋、豆。第二,墓葬所处的墓地。古代聚族而葬,殷遗民亦如此。在判断殷遗民墓葬时,先要分析这一墓区是否属于殷遗民墓地。如果不属于殷遗民墓地,即使该墓具有一些殷遗民墓的特征,也要进一步甄别。洛阳地区的殷遗民墓地有三处:瀍河两岸、涧河两岸和洛阳东郊。瀍河两岸同时也是西周时期周人墓地,周人墓地位置偏北,殷遗民墓地位置偏南[16]。第三,青铜器铭文的内容。殷遗民墓葬中的青铜器,铭文中多有族徽。周人墓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无族徽。在判断殷遗民墓葬时,要将以上三条结合起来,以墓葬特征为主,辅以其他两点,不能孤立地依据其中一点进行判断。

三、洛阳地区殷遗民墓的分布区域

笔者将洛阳地区发现的殷遗民墓葬,按发现年代的早晚,将发现时间、地域、具体地点、数量、主要特征、所属时代、规模等要素记录清楚,做成表格如下(见表1)。

表1 洛阳地区殷遗民墓葬一览表

自20世纪50年代洛阳地区发现殷遗民墓葬始,见诸报道的殷遗民墓葬约112座。张剑、谢虎军认为洛阳地区的殷遗民墓总数在300座以上[2][3],这个数字应该包含未正式发表的资料。这些墓葬,分布区域广泛,北到邙山南坡,南到洛河北岸,东至汉魏故城一带,西至涧河两岸。笔者经过疏理后发现,洛阳地区殷遗民墓葬集中分布在三个区域:瀍河两岸、涧河两岸和洛阳东郊。其中瀍河两岸最多,约97座;涧河两岸及洛阳东郊也有少量分布,分别是10座、5座。

四、墓葬分类及典型墓葬举例

洛阳地区发现的殷遗民墓葬,以竖穴土坑墓居多,少量带墓道,大部分不带墓道。无墓道的墓葬,墓坑大小各不相同。综合洛阳地区发现的殷遗民墓葬,按是否带有墓道及墓坑的大小,可分为三种类型:A型墓指带有墓道的墓葬,B型墓指墓坑长4米、宽3米左右的墓葬,C型墓指墓坑长3米(个别长3.5米左右)、宽2米以下的墓葬。与洛阳北窑西周墓的分类进行对照,可知A型墓即大型墓,B型墓为中型墓,C型墓乃小型墓。在洛阳地区发现的112座殷遗民墓中,A型墓有6座,B型墓3座,C型墓91座,余皆不清楚。按时代早晚可分为三式:Ⅰ式、Ⅱ式、Ⅲ式,Ⅰ式、Ⅱ式、Ⅲ式墓所对应的时代分别是西周早期、中期、晚期。Ⅰ式68座,Ⅱ式24座,Ⅲ式8座,另有12座因时代不清无法分式。

(一)A型墓

共6座,均为Ⅰ式。

1973年至1974年,在瀍河西岸北窑西周遗址内,发掘了32座西周早中期的殷遗民墓葬,其中有1座带南北向墓道,北墓道向东拐折,编号为M14[17]。该墓长5.2米、宽3米、深10.8米。墓葬两头均有斜坡墓道,南墓道长23米、宽1.6米;北墓道长18米、宽1.6米,距墓坑8米处东拐。墓椁顶板置于二层台上,顶板上朱绘云雷纹,东西两侧放置石璋、蚌鱼等。西南边的二层台上竖置一块制作粗糙的石磬。因盗扰严重,随葬器物仅见陶鬲、簋、罐、壶、盆等陶器。以该拐道墓为中心,周围还发现31座西周早中期墓葬。这32座墓葬,除1座无腰坑,其余皆设腰坑,葬俗多头南脚北。与这批墓葬邻近的北窑西周墓地周人墓,墓室基本不设腰坑,葬俗多头北脚南。因此,以拐道墓为中心的这批墓葬,皆为殷遗民墓葬。

(二)B型墓

共3座,均为Ⅰ式。

1972年,在洛阳原机车工厂托儿所内,发掘了1座,编号M13[18]。方向正南北,有椁痕,推测为一棺一椁。人骨架被毁,墓底中部设有腰坑。随葬有鼎1、甗1、簋1、尊1、爵2、觯1等铜礼器7件,还有陶罐7、鬲3、簋2、爵2、觯1等15件,另有蚌泡、铜饰及兽骨等。甗、簋同铭“冉且丁”,尊铭“冉父丁”,“冉”是商代铜器铭文中常见的族徽符号。该墓设有腰坑,随葬爵觯等青铜酒器,铜器铭文中有族徽符号,墓主人应为“冉”族中的某位殷遗民。

(三)C型墓

共91座,其中Ⅰ式59座,Ⅱ式24座,Ⅲ式8座。

在北窑村南、瀍河西岸的陇海线上,发掘了1座Ⅰ式墓葬,编号C3M20,与北窑西周贵族墓地仅相隔三四百米[19]。该墓为小型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内填土经夯打。一棺一椁,墓底中部有腰坑,坑内殉狗。随葬器物主要有铜器、陶器、蚌饰、玉饰及贝饰。铜器有鼎1、簋1、卣1、尊1、斝1、觚1、爵2、觯1及铜锛1,多为酒器。其中铜卣、尊、斝、觚及一件爵上均铸铭文“登作尊彝”,另一件爵上铸“戈父已”,铜觯上铸铭文“戈”字。“戈”是商代甲骨文和金文中常见的商人族氏,墓主人应为“登”族中的殷遗民一员。

在洛阳涧河东岸,洛阳市纱厂西路五女冢村东,发掘了2座Ⅰ式墓葬[20]。两座墓葬东西并列,相距仅1.5米。墓底四周有熟土二层台,一棺一椁,墓底中间有一长方形腰坑。其中一墓仅有随葬品4件,分别是铜鼎1、铜甗1、陶簋1、玉匕1。另一座墓随葬品较为丰富,共出土器物12件,主要为铜器,分别为铜爵2、铜戈4、铜觚2、铜铃2、玉圭2。值得注意的是,在2件铜爵鋬内器壁上均有一“冉”字,“冉”是商代铜器铭文中常见的族徽符号。《洛阳考古集成·夏商周卷》将这2座墓归于商代晚期墓葬[21]225-228,恐误。两座墓中出土的唯一陶簋,为盂形簋,折平沿,与洛阳西周早期殷遗民墓C3M568所出编号C3M568∶1陶簋形制相同,明显具有西周早期特征。商晚期类似的陶簋,口沿折而下垂。因此这两座墓应属西周早期殷遗民墓葬。

在瀍河以西洛阳东站南边,发掘了1座Ⅱ式墓葬[22]。该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一棺一椁,葬式不清楚,墓室下部有熟土二层台,墓底中部有长方形腰坑,坑内殉狗。随葬品有铜礼器5件,铜兵器2件,陶器17件,玉器5件,另有石器、铅器、蚌器各1件。铜礼器分别为鼎1、鬲1、觯1、爵2。各器上均有铭文,鼎上铭文7字,为“单乍父辛宝尊彝”;鬲上铭文3字,为“覃且辛”;觯上铭文3字,为“交父辛”;爵上有两处铭文,一处为“单”字,另一处为 “生六乍□”4字。陶器为鬲4、簋2、罐11。铜兵器为戈1、矛1。综合判断,这座墓葬应为 “殷遗民”的一支——“单”氏家族某位成员的墓葬。

五、墓葬特征

(一)墓葬形制

竖穴土坑墓,按墓口与墓底的大小关系可分为三类:口大底小的为正斗形土坑墓,口小底大的为覆斗形土坑墓,口与底同大的为竖井形土坑墓。A型墓都带拐折墓道,摆驾口M1、M2、M3为正斗形土坑墓,报道者未说明东大寺M101、M104、北窑西周遗址M14属哪种类型的土坑墓。因这6座墓形制、时代相同,笔者推测东大寺M101、M104、北窑西周遗址M14亦为正斗形土坑墓。B型墓中,下窑村M159和洛阳东车站M3∶01为覆斗形土坑墓,原洛阳机车工厂托儿所M13为竖井形土坑墓。C型墓中,既有正斗形土坑墓,也有覆斗形土坑墓和竖井形土坑墓。A型墓、B型墓墓底和墓壁多经过修整,四壁垂直且平整。C型墓大部分墓底和墓壁经过修整,而四壁大多不见修整痕迹。

(二)墓葬结构

A型墓墓壁装饰布质画幔,带有耳室,椁与墓壁间堆积卵石,墓室下部设熟土二层台,墓底中央设长方形腰坑,坑内殉狗。墓内填土多经过人工夯打,结实坚硬。B型墓设二层台,墓底置腰坑,坑内殉狗。墓四壁修理平整,有的涂白垩粉,墓底四角外伸,墓内填土经夯打。C型绝大多数设置二层台和腰坑,腰坑内大多殉狗,墓四壁一般不修理,少见墓内填土有夯打的痕迹。

(三)葬具、葬式及随葬器物

A型墓,一棺一椁,6座A型墓人骨皆被毁,故葬式不清。随葬有青铜或铅质礼器、陶器等,陶器组合为鬲、簋、豆、罐,或为鬲、簋、罐、壶、盆。还随葬有较多的蚌鱼和石璋,少量的石磬,个别墓还随葬有弓形饰、铜铃、铅戈。

B型墓,2座墓一棺一椁,另1座棺椁不清。人骨皆被毁,葬式不清。随葬品既有青铜礼器,也有铅质礼器、石器及蚌饰等。青铜礼器的组合为鼎、甗、簋、尊、爵、觯,铅质礼器的组合为鼎、尊、卣、爵、觚、觯、斝。陶器组合有两类:一类为罐、鬲组合,一类为罐、鬲、簋、爵、觯组合。

C型墓,有的棺椁不清,有的一棺一椁,有的有棺无椁,有的棺椁皆无。除葬式不清者外,葬式清楚者皆为仰身直肢葬。均随葬陶器,随葬青铜礼器的墓19座,少数随葬铅质礼器。陶器组合有:第一类为罐、簋,第二类为罐、鬲、簋,第三类为罐、簋、瓶,第四类为罐,鬲、簋、豆,第五类为爵,罐、鬲、簋、豆,第六类罐、鬲、簋、豆、盂,第七类为罐、鬲、簋、豆、壶、尊。各类组合中,均以罐为主,最常见的组合为罐、鬲、簋或罐、鬲、簋、豆。

(四)族徽

六、相关问题探讨

(一)墓主人身份

洛阳地区的殷遗民墓葬特征明显,各型墓之间的区别反映了墓主人身份地位的不同。A型墓共6座,均带拐折墓道。商晚期和西周时期,带墓道的墓,其墓主人皆为诸侯国君。山东益都苏埠屯发现了一座有4个墓道的大墓,墓主人为商晚期东方诸侯国“薄姑氏”国君[23]。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遗址发现一座有4条墓道的墓葬,其墓主人为西周早期燕侯[24]。陕西长安张家坡墓地,共发现4座带墓道的大墓,其中1座有2条墓道,另3座有1条墓道。此4座墓葬的墓主人,为西周早中期的几代井叔[25]。因此,洛阳地区发现带墓道的殷遗民墓,其墓主人地位与诸侯国君相当,当为居住在成周的最高级别的贵族。张剑也持有相同观点[26]183。青铜觚爵在商代是代表墓主人身份最重要的礼器,随葬觚爵的多少是墓主人身份高低的标志。随葬2套觚爵的墓主人在商代晚期是中小贵族,随葬1套觚爵的墓主人是低级贵族[27]109,117-118。洛阳地区发现的91座C型殷遗民墓,有少量墓随葬2套觚爵,有部分随葬1套觚爵,大部分不随葬青铜觚爵。彭裕商认为,周初迁往成周的殷遗民,并非一般的遗民,都是商代的贵族[28]。笔者赞同彭裕商的观点。因此,C型墓的墓主人,当为中小贵族。

B型殷遗民墓,只发现了3座,其墓主人身份,或许介于高级贵族和低级贵族之间,为中等贵族。

(二)殷遗民墓葬与商人墓葬及周人墓葬的关系

1.殷遗民墓葬与商晚期商人墓葬的联系与区别

在墓葬结构方面,殷遗民墓设二层台,墓底有腰坑,坑内殉狗。随葬品方面,殷遗民墓多随葬觚、爵等青铜器酒器或铅质酒器,青铜器上铸族徽。安阳发现的商晚期商人墓,大都具有以上特点[27]19-133。洛阳地区的殷遗民墓葬,显然继承了商晚期商人的文化因素。不仅如此,殷遗民墓葬青铜器上出现的大部分族徽,均出现于商代晚期的商人墓。相同族徽属同一家族。换言之,洛阳地区的殷遗民,他们就是商人的直系后裔。在墓葬形制与墓葬结构方面,殷遗民墓继承了商晚期商人墓的风格,二者基本相同。

在随葬陶器组合方面,殷遗民墓与商人墓完全不同。商晚期商人墓葬中的陶器组合,以觚、爵为主,与其他器物如盘、豆、簋、觯等搭配,形成多种组合[29]。殷遗民墓中随葬的陶器,以罐为主,主要有罐、鬲、簋或罐,鬲、簋、豆等组合。在随葬陶器组合方面,殷遗民墓与商晚期商人墓迥然有别;在陶器器形上,殷遗民墓葬随葬的陶器器形,仅少量与商晚期商人墓中出土的同类陶器相似[30]。

2.殷遗民墓葬与西周周人墓葬的区别与联系

在墓葬结构方面,殷遗民墓与西周周人墓完全不同。墓底设腰坑、坑内殉狗是殷遗民墓的典型特征,这些特征西周周人墓基本没有。随葬品方面,殷遗民墓多随葬觚、爵等青铜器酒器或铅质酒器,西周周人墓则多随葬鼎簋等青铜食器。西周周人墓随葬品有分层埋葬的现象,还有毁兵随葬的情形。这两点,殷遗民墓葬完全没有。

在随葬陶器组合及器形方面,殷遗民墓与西周周人墓相同或相似[31]80-99。洛阳东车站发现的M568,属C型Ⅰ式殷遗民墓。墓中随葬的M568∶5号陶罐、M568∶6号陶鬲,分别与洛阳北窑西周遗址出土的T2H80∶10号陶罐、T3H83∶2陶鬲器形相同[32]。洛阳唐城花园发现的C3M417,属C型Ⅱ式殷遗民墓。墓中随葬的A型陶簋、B型陶罐,分别与洛阳五女冢西周中期周人墓HM362出土的陶簋、陶罐器形相似[33]。洛阳龙锦嘉园发现的C3M1498、C3M1515,属C型Ⅱ式殷遗民墓。C3M1498∶2号陶鬲,与西周中期洛阳涧滨周人墓AM21∶4号陶鬲器形相似;C3M1515∶1号陶簋,与AM21∶26号陶簋器形相同[34]。由以上分析可知,殷遗民墓显然是受到周人文化的影响。

可见,洛阳地区殷遗民墓葬,既继承了商晚期商人的文化因素,又融入西周时期周人的文化因素。二种文化因素融合,形成了洛阳地区殷遗民墓的文化特征。

(三)殷遗民墓葬与成王迁殷遗民

《史记·周本纪》载:“成王既迁殷遗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无佚》。”《诗·王风谱》载:“成王居洛邑,迁殷民于成周。”《逸周书·作雒解》曰:“俘殷献民,迁于九毕。”孔晁注:“九毕 ,成周之地”。以上文献,都提到周人建国后,成王将商人迁移到洛阳。陆机《洛阳记》载:“上商里在洛阳东北,本殷顽民所居,故曰上商里宅也。”这条文献提到的居住在洛阳上商里的殷遗民,显然也是从其他地方迁到成周的。西周早期,是否有殷遗民迁居成周?这些文献记载的内容,是否可靠呢?洛阳地区发现的这些殷遗民墓葬,继承了商晚期商人的文化及埋葬习俗,与西周时期的周人墓葬迥然有别。这些特征明显的墓葬,属于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就是殷遗民。西周时期,武王、成王分别在洛阳营建都城。文献上一般将武王所营之都称为“洛邑”,成王所营之都称为“成周”。西周时期,洛邑和成周实为一体,二者组成一个完整的成周。成王所建成周,其中心区域在今洛阳瀍河两岸[35]。目前洛阳地区所发现的112座殷遗民墓葬,从时代上看,属西周早期墓葬较多,有68座;从地域上看,分布在瀍河两岸的殷遗民墓葬占绝大多数,有97座。可见,在西周早期今洛阳瀍河两岸有大量的殷遗民墓葬。这些墓葬,当是殷遗民在此居住生活后留下的遗存。无论时代还是地域,均是成王迁殷遗民于成周的考古学物证。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到如下几点认识。第一,判断殷遗民墓葬,有三条标准:具有殷遗民墓葬的典型特征,属于殷遗民墓地,铜器铭文的具体内容。第二,洛阳地区殷遗民墓葬,主要分布在瀍河两岸、涧河两岸和洛阳东郊。这三个地方,是殷遗民墓在成周的三处墓地。第三,洛阳地区殷遗民墓墓主人,均为贵族,少量为与诸侯国君地位相当的高级贵族,大多为中小贵族。第四,洛阳地区的殷遗民墓葬,既保留了商晚期商人的文化因素,又融入西周时期周人的文化因素。两种文化因素融合,形成了洛阳地区殷遗民墓的特点。第五,洛阳地区发现的大量殷遗民墓葬,证明文献记载成王迁殷遗民于成周,是真实可信的。洛阳地区殷遗民墓葬分为早、中、晚三期,对应西周早、中、晚三个时期,说明殷遗民自西周初年迁于成周后,终西周一代一直在成周居住生活。

猜你喜欢
墓道遗民陶器
西夏遗民研究的全新力作——《西夏遗民文献整理与研究》评介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
模糊生死界线:东汉墓内祭奠活动的考古学观察
内蒙古辽代契丹贵族墓葬门道初步研究
莫高窟第61窟甬道为元代西夏遗民营建说
新砦期 猪首形陶器盖
新砦期 陶器盖
高句丽灭亡后遗民的叛乱及唐与新罗关系
蒙元时期金遗民研究——以金遗民的地域特性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