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思维导图在小学中年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2022-08-29 08:59
辽宁教育 2022年15期

赵 彬

(浙江省杭州市浦沿小学)

与传统教学设计相比,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设计新颖,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观。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3~4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40 万字且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能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因此,要想深化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这一工具,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问与表达。

一、思维导图的类型

常见的思维导图有八种:圆圈图、树状图、气泡图、双重气泡图、流程图、多重流程图、括号图和桥型图。日常绘制时,学生最常用的是树状图、气泡图和括号图。除此之外,双重气泡图、流程图与多重流程图学生也应用较多,使用最少的当属圆圈图。

树状图就像一棵茁壮的大树,分为树根、枝杈和树叶三部分。树根即一个明确的阅读主题,枝杈是有关这个阅读主题的一些细节分类,而树叶则是枝杈延伸的细节分类里的具体阅读内容。树状图很适合学生的阅读学习和内容理解,能帮助学生迅速了解阅读材料的总体框架、人物关系以及重点内容支线,有助于把握阅读内容。因此,在学习叙事类和游览类文体时,教师常用树状图提炼重点支线,辅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例如,在学习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0课《陀螺》时,学生就绘制了树状图辅助自己理解课文内容(见图1)。

图1 《陀螺》一课树状图

气泡图由许多泡泡组成。中间有一个主题泡泡,用来描述阅读文本的关键词,关键词一般是文章的题目。周围的一些小泡泡则用来描述关于这个阅读主题的属性,而且每个泡泡都通过一条线与阅读主题泡泡相连,象征与阅读主题泡泡密不可分。这种图经常用来定义一个事物的基本属性,学生在阅读时运用气泡图有助于更直观地了解文本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事物的属性。

比如,爱国类文章的主题泡泡是“爱国”,周围的属性泡泡就可以是“英勇无畏”“宁死不屈”“视死如归”“铁骨铮铮”等一系列词语。因此,在学习叙事性或状物类文体时,学生常用气泡图概括事件和人物特性(见图2)。

图2 “爱国”主题气泡图

括号图是一种学生比较常用的思维导图。它外形简单、一目了然,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当下的阅读主题和阅读材料间的联系。在总结归纳一篇课文的框架时,学生常用括号图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根据内容提炼主旨。因此,在学习说明类文体时,学生常用括号图加以提炼和归纳。

例如,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7课《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便可用括号图的形式来展现(见图3)。

图3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括号图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中年段学生阅读中的运用

(一)思维导图有助于推进阅读任务

人类的大脑喜欢曲线、图画和色彩,小学生的大脑活跃程度远胜于成人,他们的大脑面对曲线、色彩和图画时会更加兴奋。在兴奋的状态下,大脑会提高效率,加深印象。另外,在呈现方式上,思维导图让所有信息集中呈现在一张白纸上,在学生视力所及的范围内,大脑会加速运转,及时识记思维导图中出现的内容,处理关键词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升阅读效率,推进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例如,在学习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课《走月亮》这篇课文时,学生第一次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阅读,整理课文框架。在整理学生的思维导图时我发现,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着强烈的探索欲,绘制水平虽然参差不齐,却都将思维导图绘制得十分认真(见下页图4)。

图4 《走月亮》思维导图

阅读学习主要涉及字形、字音、文章内容、写作背景、写作手法、文学常识等方面,所以学生可依据这些对文章进行初步解读,开展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中,教师应予以引导,告诉学生要从一张白纸的中心开始绘制思维导图,之后再慢慢向外部延伸。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予学生选择思维导图类型的权利,让学生设计个性化的思维导图,不断提升把握课文要义的能力。

从实践经验来看,小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整理能力相对薄弱,脑中尚未形成系统的网络结构,所以在学完一个单元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单元小结,整体归纳。

(二)思维导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思维导图是一种很好的思维工具,以它为支架,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梳理文章脉络,构建知识框架,也能有效提升学习效率,发展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师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首先要了解学生表达不清或羞于表达的原因:一是词汇量少,二是心理原因,三是环境因素。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克服畏难情绪,通过色彩、图案等元素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培养观察能力时,教师需引导学生由上自下,从左及右,从中间到两边,细致、全面地观察分析阅读内容;在培养分析能力时,要从文本的逻辑关系上进行。无论是培养观察能力还是分析能力,学生都应在阅读过程中多读、多想、多写,同时要善于倾听,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观察、分析与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在概括文章时,学生应做到条理清晰、语言简洁,但目前学生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不简洁,在概括课文大意时经常只是照搬原文,而不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二是不全面,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有时会分不清主次;三是不准确,容易陷入思维误区,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无法做到承前启后,很难把握文章重点。

教师可利用思维导图概括主要内容的优点,引导学生先从简单的课文入手,学完课文后根据记忆,将本课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来,再对照思维导图复述所学内容,起到巩固记忆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继续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写出课文的梗概,从而检测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否有所提升;在阅读长文章时,知道哪些内容需要保留,哪些需要删减,怎样自然地衔接与过渡。把这些问题思考清楚了,学生也就掌握最基本的概括方法了。

例如:在学习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9 课《小英雄雨来》时,学生在课前带着课后问题“照样子给其他四个部分列出小标题,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绘制了简单的思维导图(见图5)并根据现有的思维导图概括小标题。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以小标题为依托,学生对各标题又进行了适当的内容扩充,将两者有机融合,就能得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学生在简单修改自己的思维导图后,以“保留最主要的,舍弃其他次要的”为原则,顺利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图5 《小英雄雨来》思维导图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综合、判断、概括、推理的能力。因此,思维导图不仅能让学生学会独立阅读和解决阅读中遇到的语文问题,还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6课《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说明性很强的课文,其中不乏对恐龙与鸟类之间关系的相关描写。通过反复阅读,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绘制出两条支线,分别为恐龙和鸟类,又将两条支线加以穿插,很好地将课文中两者之间的关系用简洁明了的示意图展现出来。这样提取和整合信息,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见下页图6)。

图6 《飞向蓝天的恐龙》思维导图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以思维导图为支架,有序开展阅读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预先布置绘图任务,让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自主或小组分工合作完成绘制,提高自主探究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色彩的大范围使用能加深个体的记忆,因此教师可提倡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多使用色彩,将关键词句用缤纷的色彩、多样的图案展现出来,使学生的左右脑共同发挥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潜能。

例如,在学习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24课《黄继光》时,学生在预习时运用多种色彩,将课文的四个部分“接到命令”“坚决请战”“壮烈牺牲”“夺回高地”清晰分类并根据情节的发展绘制了思维导图(见图7)。

图7 《黄继光》思维导图

(三)思维导图有助于彰显阅读个性

个性不同的学生选择的思维导图也各不相同,学生在阅读内容中选取的不同侧重点,彰显了学生的不同个性。

绘制括号图的学生个性相对内向。因为括号图形态单一,不易出错,选择这类思维导图的学生可能有些缺乏自信,或是性格保守,不善于创新,因此,单一且稳定的括号图会是他们的不二之选。

选择树状图、泡泡图和流程图的学生内心兼具创新和保守两种特点。他们渴望创新却稍显胆怯,既想要创新,内心又偏保守,两股力量导致他们绘制的思维导图虽有创新之处,但整体上依然缺乏新意。

选择圆圈图的学生思维更灵活,提取信息时会有所比较,有更高阶、更独立的思考能力。同理,应用较少的桥型图也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选择自己不擅长、不常用的思维导图模式也证明了这样的学生具有较高的自我要求,对自己的能力很有自信。

三、依托思维导图的阅读教学取得的成效

通过近一年的实践和操作,笔者所带班级学生在依托思维导图促进阅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笔者在小学中年段语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学习指导策略深受学生喜爱。班级学生从一开始的不愿意动笔、不敢下笔、生怕出错或只是简单绘制应付了事,到现在的敢于动笔、大胆创新、积极探索,班级的整体阅读氛围更加浓厚。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和调动起来,以往略显乏味的阅读课此时也变得丰富多彩、饶有趣味。

例如,在学习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19课《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时,学生接触思维导图还不是很久,绘制的思维导图大都如下页图8所示。

图8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思维导图

而现在,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对阅读内容有了自己的感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更深刻,绘制思维导图的兴趣明显提升,极大地增强了阅读兴趣。

在学习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6 课《海上日出》时,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框架清晰、形式多样、色彩丰富。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他们也会用自己的思维导图参与整堂课的学习并提出问题,在探讨中及时纠正偏差或增补重要之处。图9 为学生课上绘制的思维导图。

图9 《海上日出》思维导图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这一年,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渐渐学会了把握文章脉络,构建知识结构、探讨阅读问题,捕捉阅读灵感。实践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如在学习古诗时,学生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幅画,好奇心也会促使他们将文字内容用图画辅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

在学习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0 课《陀螺》时,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如下(见图10)。

图10 《陀螺》思维导图

通过与该思维导图的小作者交流,笔者得知,学生在绘制前先是反复阅读文本,然后在书本中画出重点部分并进行批注,最后再结合课堂学习的收获及时做出修改。

小作者陆同学说:“我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都写在了纸上,不确定的地方先用铅笔标注,上课时会及时修改。现在有了思维导图的帮助,我可以较快地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脉络,体会课文的表达方式。”

思维导图不仅能帮助学生梳理类似《陀螺》的长文章的脉络,发散思维,还有助于学生阅读其他类型的文本。例如,在学习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15 课《女娲补天》时,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如下(见下页图11)。

图11 《女娲补天》思维导图

笔者发现,该生绘制的思维导图中明显标注了“起因”“经过”“结果”,虽只是简单的脉络梳理,但该生对事件发展顺序的掌握十分准确,在绘制的过程中,阅读能力与思维能力都有明显的提升。

(三)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小学中年段的阅读学习中,笔者指导学生以思维导图为支架,这是提升中年段学生阅读能力行之有效的策略。

据调查,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时间明显缩减,四年级下学期与四年级上学期相比,思维导图的绘制效率提高了很多,绘制质量却没有降低。多数学生都能高效完成一篇文章的思维导图绘制工作,整体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在学完神话单元后,不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其他神话故事,并自主绘制思维导图辅助理解(见图12)。绘制的过程中,学生还依据神话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两点展开阅读与绘制,在增加课外阅读量的同时,提升了语文核心素养。

图12 《哪吒》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科学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具有很强的实践与教育意义。教师从小学中年段学生的学情出发,灵活运用恰当的思维导图,能使学生更好地梳理课文脉络,把握主要内容,促进个体思维发展,全面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