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娟,周宇琦,张 涛
(大连市第五中学)
2016年,教育部颁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指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其中,在社会参与方面指出:“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应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劳动意识的重点是尊重劳动,具有端正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能够动手操作,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能够主动参加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并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法、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备通过辛勤劳动实现幸福生活能力以及劳动创造生活的意识。
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这是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体现了新时代的劳动教育理念,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教育观,认为“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同时,也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劳动教育观。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对劳动和劳动教育做出“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的论述。
“和雅”,即“和”而不同,“雅”而有致。“和”,即和谐、相互生发、共同成长;“雅”,即激发潜能、修德立身、抚躬自问。结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雅”教育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校本化劳动教育课程,将“和而不同,雅而有致”的理念融入劳动教育课程中,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发展核心素养为宗旨,在承认差异和矛盾前提下,取长补短,设置具有育人功能的劳动教育课程,以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辐射一个社区”的课程目标。
大连市第五中学位于大连市西岗区香炉礁社区,是一所隶属于西岗区教育局的完全中学。近年来,学校致力于内涵发展,顺应时代的要求,提出了“和雅教育”的办学理念,开启了用“和雅”文化引领学校高位发展的新征程。生源方面,学校70%的初中生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大部分学生思想淳朴,但家庭教育、社会生活环境等因素致使他们的教育基础、行为习惯等存在较大差异。高中生来自大连市各初中,多为工薪家庭孩子。学校对学生进行调查座谈时发现,很多学生受环境影响,存在重视文化学习而轻视家庭劳动和社会劳动的情况。还有部分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有一定的劳动能力,但对各种职业劳动的认识不足,缺乏对劳动精神的理解。
自2015 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来,学校加强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不断优化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劳动实践机会,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精神,借助劳动丰富生活体验,理解生命的价值。学校打破传统劳动的概念,将各种职业劳动融入学生活动和学科课程中。借助“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模式,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通用技术课程、校园“我当家”、劳动大讲坛、职业生涯体验课程等,以“和”崇劳炼意志,以“雅”树德养品行,创新设置具有“和雅”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
劳动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劳动本身,而在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以对学生未来发展有价值为标准。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立足于促使学生明确劳动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体验生命的创造力,感悟劳动中的创新精神,培养合作竞争意识。
学校根据初、高中共六个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设置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劳动教育课程。学校将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设置聚焦于生活、生命和社会三方面。通过劳动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劳动教育课程促使学生感悟生命,感受生命的价值,引导学生回归生命本真;通过劳动教育课程使学生明确劳动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合作创新精神和实践竞争能力。
基于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学校从锻炼学生劳动技能、培育劳动意识、端正劳动态度和培养劳动创造力入手,围绕锻炼劳动技能、提升劳动能力、亲身体验感悟、创新实践设置课程。学校将必要的烹饪技术、缝纫技术、种植技术、园艺技术等融入课程中,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技能。在劳动能力的培养方面,从体力和智力两方面入手,强化学生体力训练与劳动技巧培养。为了使学生在劳动体验中了解自己、认识生命、懂得生命的意义,学校设置有助于深化学生劳动体验的课程,如持续的种植或养殖课程、职业实践体验等。为了给学生创造在劳动实践中创新的机会,学校将机器人、无人机等纳入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另外,学校借助社会资源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传统工艺制作、社区实践等课程。
基于劳动教育价值生成课程评价体系,从生活、生命和社会三方面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作为指标,合理考察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生成情况。注意选择真实反映价值的评价方式,一方面是评价师生在教育实践中的投入和付出,另一方面是考核价值生成情况,针对不同形态的劳动课程,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探索合理的评价方式,不断优化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寻求“五育”活力源,建构“和雅”劳动教育课程。“和雅”课程设置将育人目标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结构坚持“五育融合”,将立德、启智、健体、尚美、爱劳,和谐发展,知行合一。
一是立德养性。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既包含对劳动技能的学习,又包含对劳动精神的感悟。通过亲身实践的劳动,学生领悟工匠精神,形成坚毅品质。通过劳动大讲坛、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感悟劳动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品性。
二是启智固基。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相结合,在日常教学中,构建智慧课堂,以信息技术运用激发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创新精神,在巩固学科基础的同时,增强对劳动的认识。
三是健体强身。结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构建体育课程、大课间操和“和雅”责任田承包等活动,将劳动与体育、健康有机结合,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劳动能力。
四是尚美修心。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尚美精神,激发学生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将校园、班级环境布置的权力赋予学生。通过墙壁粉刷、班级文化布置和“和雅”花园承包,学生可按照美的法则建设生活、参与劳动。
五是爱劳创新。在劳动教育课程中,教师要重实践、求创新,注重实验研究、研究型学习,融入机器人、无人机、编程等内容,组织研学活动,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城市规划中心、重点大学、实验中心,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提升学生多学科、多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
1.立足校本,制订常态化的劳动教育计划
学校通过召开劳动教育大讲坛、主题班会、升旗仪式等活动,积极倡导劳动教育理念。德育处设立值周队,由教师和值周班组成,以常态化形式,每天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学校管理。学校制订常态化的校本劳动教育计划(如表1)。
表1 大连市第五中学劳动教育计划
2.基于特色,开展个性化学校劳动教育课程
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因材施教,分年级开设不同的劳动教育课程,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对于低年级段学生,注重其基本劳动生活教育,培养劳动技能;对于高中阶段学生,学校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侧重于人格培养与社会责任,探究劳动在人生和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启发学生确认自我价值。同时,学校开发劳动类、技术类、实践类等校本课程,学生可自主选择。
在实践类的劳动教育课程,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生命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尊重劳动成果方面的引导。例如,以“美化校园”为主题,开设粉刷教室墙壁、承包班级责任花园等活动实践,在着力培养工匠精神的同时,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关注生命成长”为主题,开设“和雅”小农场、“和美”小花园,以班级为单位负责对农作物、绿植进行种植、栽培,使学生关注生命的成长,在辛勤劳动的同时,收获生命成长的意义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劳动信念。
3.学科融合,打造特色化劳动教育课程
学校在“和而不同,雅而有致”特色教育理念的引领下,通过学科融合,打造“和雅”劳动教育课程。以劳动技术课、通用技术课为牵动,在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中渗透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在数学、化学、物理等学科中强化动手操作、职业技能的培养。同时,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注重与艺术相融合,学校开设了编绳、雕刻、剪纸等艺术类课程,以及缝纫、种植、烹饪等劳动类课程,进行劳育与美育相融合的课程探索。教师要关注劳动教育课程与科技的有机结合,开设数码摄影、创意编程、无人机、机器人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4.创设平台,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致力于集团化办学,凝聚教育合力。2020年,大连市第五中学教育集团成立,集团内辖属1 所完全中学、3所小学,学生劳动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等各方面实现交流合作,统一规划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的劳动教育课程,优化高中职业生涯体验课程。
学校坚持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以家庭劳动作业形式,与家长携手督促学生参与家庭劳动,培养责任意识,优化亲子关系,转变家长对孩子参加劳动的观念,布置亲子类家庭劳动作业,切实保障家庭劳动落到实处。
学校创新社会实践模式,夯实劳动教育,借助社会优质资源,开展劳动教育社会实践,与社区合作,定期开展志愿者服务、社区小义工等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公共服务场所。结合研学、职业生涯体验等活动,与周边企事业、科学研究机构、农场、生态园等开展交流、体验和学习,让学生真正深入社会,体验生产与生活劳动,提高劳动能力与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