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鹏起/文
葛鸿文同志(1922年8月8日-2022年4月10日)于1983年任包头冶金研究所(包头稀土研究院前身)党委书记(1983 年4 月15 日-1989 年2 月11 日期间)。在他离休前的六年时间里,带领新班子把一个困难重重的研究所治理得秩序井然,科研成果频出。为了让后辈记住葛鸿文同志在包冶所期间为我国稀土事业做出的贡献,谨以此文怀念葛鸿文同志。
1983 年1 月10 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一篇署名王文的“记者来信”,题目是《我们想起飞—没有人按电钮—包头冶金研究所225 名工程师的呼吁》,文章反映说:“这个所有科技人员365 人,其中工程师225 人,大多数系1966 年以前毕业的大专学生,平均年龄43 岁。”“党的十二大后,研究所像支火箭想发上天”,可是没人按电钮,所以工程师们强烈呼吁:希望有关部门立即派人来,加强对这个所的领导,并选拔优秀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参加领导班子。
一石激起千层浪,该文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当即引起冶金工业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的高度重视,1 月14 日派出联合调查组到包头进行深入调查,并于4 月15 日来院宣布了新的领导班子,葛鸿文同志任党委书记,安治礼同志任所长。
新班子研究了工作情况,要尽快恢复正常的科研秩序,重点要贯彻和落实党的政策,于是党委组织召开了各类会议和座谈会,以个人访谈、家访等多种形式开展调查研究,听取广大职工的意见和要求,选拔一批学识丰富且具有一定组织和领导能力的人才到领导岗位上,很快全所呈现一片充满活力的科研新气象。葛鸿文同志始终以身作则,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年近六旬,精通六门外语的印尼归国华侨潘玉良先生,高兴地入了党,焕发了新的青春,在院里同时开设两个外语班,稀土院很多人当过他的外语学生。
葛书记原是乡村教师,1942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具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丰富的领导工作经验,来到包冶所肩负着党的重大使命,每年都有国家和自治区领导到所里视察指导,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同志七下包头连续八年调集全国科技力量协同稀土院对包头资源综合利用和稀土开发应用进行科技攻关。为了加快科研工作的速度,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增加经济收入,建设了三个生产车间,建立了生产承包责任制。还成立了劳动服务公司,扩大了职工家属和子女就业机会,增加了职工家属的收入。为了加快推进科研体制改革,科研与生产相结合,鼓励科研人员把科研成果转让出去,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在1985 年9 月稀土院向冶金部汇报材料中这样写道:“两年多来,我院在稀土科研和推广应用方面开展了115 项科研课题,鉴定了38 项科研成果,其中13 项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或国际水平,23 项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或填补了国内空白,有22 项科研成果在工厂投产应用,12 项新材料在院内组织试生产。”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内还盖起了两栋家属住宅楼,科研加快了、生产发展了,成果转让打开了,全院职工精神面貌大变样,人人喜洋洋,个个都感到自从老书记、老院长来到包冶所后,所里完全变了样,大家都想着怎样使稀土院再上一层楼。
1987 年9 月,在“冶金系统科技工作会议”上做了“包头稀土研究院在改革中前进”的报告,主要讲述在科研体制改革过程中致力于实现从单纯科研型向科研生产经营型的转变。一是实行科研承包责任制,科研成果与奖金挂钩,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缩短了科研周期,科研成果出得多,出得快;二是大力开拓技术市场,促进了科研成果向生产转化,以多种形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四年多的时间里,科研成果和技术转让服务扩展到17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92 个厂家,先后承揽了140多个项目。三是积极发展院内小生产和新产品试制,增加了院里的经济收入。
从1983 年全院收入仅为40 万元,到1986 年收入增长了8 倍,弥补了经费的不足。在这几年,真正变化的还是在稀土选、冶、用各方面取得的一些重大科研成果及其产业化对我国稀土产业产生的影响。比如在稀土选矿方面发明了几种对稀土矿物有特效的捕收剂,使稀土精矿的品位提高到68%,还能将混合稀土精矿分离成单一的氟碳铈精矿和独居石精矿,特别是捕收剂H205,几十年了仍然是一直使用的稀土特效捕收剂;在稀土冶炼提取分离方面,一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金属钕氧化物电解技术,为钕铁硼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原料保障,至今几十年仍是普遍使用的覆盖全国的生产技术;二是包头轻稀土全萃取分离工艺,转让到覆盖了国内主要稀土生产省市和自治区,至今仍然是在线生产的单一稀土分离工艺。在稀土应用方面最主要、影响最大、国家最关心的是稀土在钢铁和有色金属中的应用,稀土研究院几乎全院一半的力量用在这一项目上,各科室与全国各大钢厂及中科院金属所、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等单位合作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基本解决了钢中稀土加入方法和设备,也基本搞清了稀土在钢中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开发了60 多个稀土新钢种,参加编写稀土在钢中应用和稀土钢手册两本专著。整个工作都是在冶金部成立的稀土在钢铁中应用领导小组以及中国稀土学会指导下进行的,在稀土院设立的综合办公室负责信息交流、发行简报,并参加组织全国性的有关学术研讨会及技术交流会,这些工作促进了稀土在钢、铸铁和铝合金中的应用。
在稀土新材料方面最主要的是钕铁硼的研究和开发,1983 年9 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稀土永磁材料及应用会议上,日本学者金子秀夫在报告中宣布了日本住友研制成功了无钴、高性能、廉价的新型Nd—Fe 系永磁材料,这一消息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包冶所新材料室谢宏祖等人很快就试制成功了,向冶金部汇报后,1984 年3 月,冶金部军工办组织了以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和包头冶金研究所为组长单位,北京钢铁学院、东北工学院和包钢参加的冶金系统钕铁硼联合攻关组,在包头冶金研究所召开了成立大会。1984 年7 月联合攻关组完成了25~35 兆高奥磁能积级的钕铁硼生产技术鉴定,1985 年7 月通过了35~40 兆高奥级的鉴定,实验室最高磁能积达到44.5 兆高奥,接近当时47 兆高奥国际水平。冶金部军工办深知这种新材料对国防工业具有重要意义,1985 年初就制订计划,在包冶所建设一个年产40 吨的钕铁硼中试车间,主体设备由国外引进,当年8 月,冶金部组织稀土院出国考察组对日本和西德进行了考察,最后决定由日本真空公司提供三台主体设备,熔炼炉、自动多腔烧结炉和热处理炉。因为日本真空公司带领我们考察组参观了TDK 和日立公司和钕铁硼生产工厂,工厂的主体设备也都由日本真空制造的。当年年底在北京正式签订了合同。1986年5月又第二次去日本就设备制造进行了技术交流,必须按照我们的工艺条件制造设备。1987 年交付安装试车试生产。这意味着我国军工服务的钕铁硼中试车间的建成投产,标志了我国钕铁硼产业的正式诞生。为以后稀土院在国内Nd-Fe-B 研究处于重要地位打下了基础并创造了条件。
稀土院钕铁硼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国家发明三等奖一项;获国家“七五”攻关成果奖和多项其他奖,谢宏祖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被推选为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谢宏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在葛书记、安院长的科研改革中激发了他的科研活力,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
总之在葛书记,安院长主政的六年时间内,是稀土研究院历史上最为繁荣的一段时间。到1987 年9 月,全院职工1120 人,科技人员464 人,包括70名高级工程师,196 名工程师,设有10 个专业研究室,3 个扩大实验车间,1 个机修加工车间,形成了一个科研条件完备、功能齐全、人员素质较高、科研能力较高的专业综合研究机构。在国内外颇具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些年有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外的稀土专家和学者到院里访问和技术交流。1982 年5 月美国德顿大学教授,钐钴合金发明者斯纳特德教授到院里讲学,国内专程来院听讲者有20多人。1985 年奥地利大学克希米尔教授也应邀到院里进行了讲学活动。1985 年,美国衣阿华州州立大学,美国稀土情报中心主任,国际著名稀土学者哥斯奈德教授到院里访问和技术交流,参观后感慨说你们可是世界最大的稀土研究院了。院里也派出了多名访问学者到国外学习。许多大型国际稀土会议院里都派人带论文参加,这些与国外的学术交流活动活跃了院内的学术气氛,也提高了科研人员的研究水平。
时间过去近四十年,老书记所做的一切却历历在目,老书记已经走了,但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他的革命精神、对事业尽职尽责、对科技人员爱护与激励、对群众生活的关心和帮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稀土院的后继领导人正是秉承了他的光荣品格,带领稀土院的事业不断地健康发展。
谨以此文缅怀葛鸿文老书记诞辰一百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