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波
章竺勇
ZHANG Zhuyong
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12
城市的“公有”和建筑的“私有”之间的这一极端对立——又如团体的和个人的对立,也可能被表现为一个城市建筑环境的空间特质。在定义上采用了“公共的”以及“私有的”来加以说明[1],即渐次的表现为这样的关系:可进入性的—责任性的—私人产业和实行监管的特定空间单元[2]。
我们将都市空间设计的元素吸纳到自身的建筑作为群构建筑。这就造成了城市中公有空间设计对建筑内私人空间彼此的相互影响。城市内公有空间设计,在建筑内部的空间内容,以及丰富自身空间内容的基础上也同样地为城市空间发展作出了贡献。正是这样的空间延伸,演化成空间的“可进入性”,塑造了环境中“领域主张”在群构建筑的表达。
浙江湾信息港地处杭州市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核心,是萧山实施创新强区战略的主要发展地区,同时也是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主要特色的区域。项目西面为滨江新城,北邻钱江世纪城,南面为萧山城区,东部有机场经济区,隔钱塘江与钱江新城相望。项目所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距车站、机场的车程小于半小时。
北区的建筑基地依照南区并受周围现有用地影响成狭窄条形,左侧有五七直河经过,城市设计的初步目的需要通过人们对建筑理念的反馈来体现,不是单单通过城市街道的走向来建立无归属的塔楼,而是着重强调横向的城市空间布局,同时与南区建筑肌理相协调。因此,采用了相应的交通流线建筑设计,南北区互呈势态的两个地块连成整体[3]的空间布局,融合了传统建筑的竖向空间组织结构,实现了对办公空间利用的最大化,又使整个办公空间最大限度地面对五七直河和城市中心的诱人景观。见图1。
图1 萧山信息港六期南北区总体鸟瞰图
项目总用地面积1.83 hm2,总建筑面积93280 m2,地上建筑面积53804 m2,含有办公及配套用房、架空层、连廊和设备用房等。建筑高度40 m,绿地率15%。基地位于建设二路北侧,建设三路南侧,西侧隔河为金鸡路,东侧为规划宽度15 m的金二路。用地西北侧建设三路上地铁七号线地铁站在建。
群构建筑设计,是指将用地相连接的建筑物群聚集作为总体的、有组合性的建筑设计方式,并由此形成的较大型、多层次的单幢式或组团布局的综合体建筑物和外围空间体系。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些单体建筑在通过一个“拼贴”之后,形成了一些新的空间结构和联系元件。从总体上来看,这种经过“拼贴”的建筑群构模式和普通的单体建筑通过随机结合而形成的整体效果与空间结构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建造单体经过了一种逻辑的控制,形成新的建筑外部空间形式和功能连接,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与节约能源,设计本身更与使用者和参与者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通过对建筑群体以及单体的有机组合这种群构建筑的设计方法,同时也是对建筑形态的一种认知。一方面这样的认知正是一种建筑衍化的动态生成过程,也可能是一种静止的有机形态;另一方面,群构建筑具有一致性、层级性和延续性三个空间特征。这些特征相互结合,并且与其周围的空间环境发生呼应,则会引发出多种富有变化的设计策略。
建筑的主体是由建筑各个“领域”划分的地图依次叠加而形成。而整个园区则是由各个建筑的主体拼贴构成。一方面个性结构代表了团体的所有东西;另一方面又可以是一个整体赖以体现的途径,代表着个性的所有需要,从而实现了“个别的”和“团体的”协调性统一。又因为个性结构都是一个共同的分母,所以表现的多样性也就比较协同统一。简单来说,即由各个部分共同决定总体,并以一种相同的逻辑方式在总体中决定各个部分时,所产生的建筑整体性就可以叫做“建筑秩序”。而这些设计方式所形成的整体性在整个建筑设计过程中,不断重复地相互作用着——部分因素决定着总体,并被整个总体所选择着——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种整体性也可叫做“结构”[4]。信息也被更细致地进行了筛选,用来满足对各种任务的需求。而且,从原则上讲,各种建筑状况的成果(建筑如何与所处的地区密切相关),是相互获得的。在不同部分之间就会产生一个特殊的,也可以称作“拓扑同构”的关系。
由此可以产生丰富的挑空空间以及特殊功能区域在横向和竖向上的穿插切割设计。例如,裙楼屋顶是开敞的露台空间,提供给员工与客户使用,塑造具有迷人沿河景观视野的一方天地,让人们尽享午休或下班时光。见图2。
图2 空间设计效果图
公共办公建筑就像是一个房间一样,决定可以进入的程度、监管形式、谁利用它、谁保护它,当然还有由其各自承担的责任。就萧山信息港六期北区块办公空间来说,如何明确各个区域的空间层次,可以通过建筑设计,利用形状、材质、颜色之间的关系,加上一定程度的领域主张,以恰当的与邻近空间设计的“可深入性的”形态,创建出明确的空间层次,而这也可以让使用者及来访者较为明确地了解建筑单位所提供的各个空间设计层面的整体氛围。
在建筑平面图上对各个领域或部门的公共空间可进入程度作出不同辨识,可以得到一个显示“领域划分”的功能图。这张图能够很清晰地表明区域中存在的各种程度的可进入性:对于这些特殊区域有何种领域主张,以及对不同空间的控制与保护责任上的区分[4]。通过这些因素的等级差别,使用者的参与热情可以被激发,从而有效参与。
可开启的窗扇使办公空间内实现了自然通风换气。横跨各个层的通高中庭和巨大楼梯,在提供服务于办公楼的垂直交通流线的同时,也可作为举行跨团队讲座与聚会活动的场所。
人的基本认知习惯被群构建筑的空间组织形式所承载。它是从城市化的结构尺寸上转移到新结构尺寸的载体,进而融合到所在社区环境当中,从而成为旧社区结构的延续。新的结构形态的介入所带来的部分整体改变,和整个结构是互相作用和约束的。部分空间聚集形成了一种很有意思的领域或场地,但这种场地同时也是向外部传播的。虽然实体边界客观存在着,而空间结构却是向外部延伸的。正因为空间结构的各种几何属性的相互转换,秩序和无序的相互更替,还有局部空间和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才产生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复杂化和丰富的物质生活。
相对整体性来说,群构建筑设计所表现出来的空间复杂性则更多的源自于建筑物的内部结构。群构建筑设计中似乎出现两种内部结构:一种出现于各个功能上相对独立的体块中间;一种出现于各个体块中间,当然也包括了两者的转换空隙。而群构建筑设计模型的空间结构层面的多样性和复杂化正在于此。同时,建筑物在这两种内部结构中间的自由切换中,内和外的同一性也不断出现着变化。它还不同于在高密度下的街道空间网络,或者承载着更繁复空间结构体验的单体建筑。而群构建筑物的空间结构层面主要表现在城市与建筑两方面,包括各种类型的大尺度空间。人们必须平衡空间结构的可认知性与复杂度相互之间的关系[2]。
萧山信息港六期北区块办公空间的设计是通过一个组合材料,并以特定的方法让办公空间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精心形成的每一个因素都较好地发挥着作用。让不同的用户在不同的时间变化和不同的情况下,更好地实现所希望达到的功效。不但达到严格意义上的功能要求,而且也应该达到可以服务的对象更多的目标,并使其为不同个体用户的利益而担负尽可能多的职责。在这里的每一位用户都将因此而能以“他”或“她”自己的形式作出反应,并以个人的视角去参与、认识,从而使其能够结合进所熟悉的社会环境中。简而言之,它应该具备:功能明确、效率高、为使用者设计。沿金二路透视图见图3。
图3 沿金二路透视图
随着人类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公共建筑所担当的社会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充沛,而办公楼等绿色建筑和人类的生活严密性也和以往有很大差异。办公空间的转变由过去极度盛行的传统格子空间设计,逐步迈向了更加个性化、开放化、智能化和健康化,动态而灵活的办公空间形态。它需要受到来自外部环境变化的制约,并由此产生一种相互协调的、更加复杂的空间结构组织形态;它既是对外部的空间状态的更新,同时自身又需要形成新的空间结构逻辑。萧山信息港六期北区块的设计从上下联动入手,根据不同组织架构作出了快速调动和充盈,形成极富活力、管理层级扁平化设计的办公空间。总体方案在有组织的社会发展环境背景中,形成了一个既具有差别而又有秩序的子空间,既体现了协作的重要性,也有助于企业以协同的形式加入到社区环境与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过程当中。其核心目的是为了实现工作空间的最高价值,为职工创造一种高质量、高满意度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