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 刘汉哲
在春季的加拿大乔治亚海峡,每天退潮时间一到,罗伯茨湾以南的泥滩就成了西滨鹬的露天餐厅。西滨鹬是一种小型涉禽(泛指在水体的岸边涉水生活的长脚鸟类),它们具有很强的迁徙能力。每年,数十万只西滨鹬从巴拿马迁徙到阿拉斯加进行繁殖,而罗伯茨湾正是它们抵达阿拉斯加繁殖地之前的最后一站。为了保持足够的体力来完成北上之旅,西滨鹬需要在罗伯茨湾休整并进食。奇怪的是,这些鸟儿除了来回奔走以外,大多数时间都是沿着泥滩吸食地面上黏糊糊的泥浆,就好像马拉松运动员吸食能量凝胶补充体力一样。
一只西滨鹬正在吸食生物薄膜
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西滨鹬的舌头
一只在罗伯茨湾休整的西滨鹬
科学家曾经以为,吸食泥浆的西滨鹬是在努力寻找其中的水生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等无脊椎动物。但后来,他们发现,这些西滨鹬竟是在疯狂吸食泥浆表面的一层鼻涕样薄膜——一种由光合细菌、藻类等微生物及其分泌物组成的生物薄膜。
那么,这些生物薄膜是怎么形成的呢?西滨鹬为什么要吸食它们呢?原来,某些“机智的”光合细菌、藻类等微生物会分泌黏液将自己附着在泥浆表面,这样它们就能暂时安定下来,不至于被海水卷走。别看这些生物薄膜像黏糊糊的鼻涕一样,对于西滨鹬来说,它们可是一种富含营养的美食。尽管西滨鹬在吸食泥浆表面的生物薄膜时难免会吃进去一些沉积物,但相较于寻找无脊椎动物,这些生物薄膜更容易被西滨鹬定位和捕食,从而为其节省不少体力。
那么西滨鹬是如何刮取这些生物薄膜的呢?科学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西滨鹬的舌头外缘上覆盖着很多微小的“毛刺”。这些“毛刺”使西滨鹬的舌头看起来就像是一块旧的粗毛地毯,或者像是使用时间过长的牙刷头。西滨鹬正是借助其舌头外缘上的这些“毛刺”来刮取生物薄膜的。科学家考察了日本和加拿大的六个潮间带(平均最高潮位和最低潮位间的海岸),并在研究了30 种不同的鸻鹬鸟类后发现,不只是西滨鹬,几乎所有的小型水鸟都会用它们的喙和毛茸茸的舌头来吸食生物薄膜,而且这些体形较小的鸟舌头上的“毛刺”更为发达。由于消化器官太小,体形较小的鸟类难以消化大块或坚硬的食物,此外,它们的鸟喙通常较短,因此无法在深层沉积物中捕食。科学家推断,这些体形较小的鸟类进化了它们的舌头形态和觅食行为,以便捕食更小、更柔软的食物,比如生物薄膜。
泥浆表面的生物薄膜不但营养丰富,还能为西滨鹬提供继续向北迁徙的能量。这是因为,这些生物薄膜在适当的条件下会进行光合作用并产生糖类和脂肪酸。研究表明,生物薄膜所提供的能量可以满足西滨鹬在迁移过程中高达68%的能量需求。
西滨鹬的部分“菜单”
奇怪的是,在罗伯茨湾以南数十平方千米的泥滩中,西滨鹬主要聚集在距海岸仅300 米的潮上带区域。科学家通过对西滨鹬的胃内容物进行分类以及记录其觅食行为后发现,原来该区域是生物薄膜最厚、最有营养且暴露时间最长的地方。由于该区域处于弗雷泽河的河口,此处淡水与海水相混合,为盐生藻类创造了恰到好处的盐度,会促使它们产生大量的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对生物的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西滨鹬需要通过食物来补充这一物质。于是,西滨鹬变得挑剔起来,对泥滩上“盛产的”生物薄膜挑三拣四。比如,某些海湾的生物薄膜含有较高比例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停留在此处的西滨鹬便会吸食更多的生物薄膜;而一些海湾的生物薄膜中营养价值较低的脂肪酸所占比例较大,这时候,西滨鹬就不太看得上泥滩上这些鼻涕样物质,而是花更多的时间去捕食多毛类蠕虫(它们含有多不饱和脂肪酸)。
西滨鹬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鸻鹬鸟类之一。科学家推测,西滨鹬的惊人数量可能与它们吸食生物薄膜这种具有丰富营养的食物资源有关。如果没有这些黏糊糊的生物薄膜,大多数西滨鹬将无法完成长途迁徙。如此看来这些泥浆中的生物薄膜可谓贡献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