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紫月,刘宏伟
(连云港市图书馆,江苏 连云港 222000)
公共图书馆是城市文化建设的缩影。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全面发展和全民阅读推广工作的深入推进,全国公共图书馆新馆建设方兴未艾,截止到2020年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12家,全国公共图书馆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1,785.77万平方米,全国平均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126.49平方米,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如何建设功能兼备的现代化图书馆,打造城市文化综合体,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软实力,已成为图书馆界亟须探讨的问题。
连云港市图书馆创建于1959年,为国家一级图书馆。该馆新馆项目于2013年动工,2014年年底封顶,2020年3月进入内装阶段,10月底完成建设,11月启动搬迁工作,12月底正式启用,共投入建设资金近5.2亿元。新馆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地上6层,地下1层,二至六层为开放式布局,是江苏省建筑面积第二大的地级市图书馆。馆内设有各功能馆室50余处,设计最大藏书量200万册,能够满足近万名读者到馆阅读和参与活动。建筑设有出入口28个、楼道11处、电梯14部,另有停车场等公共面积10,000平方米,机动车停车位300个。新馆投入使用后,结合周边的大剧院、音乐厅等文化设施,形成了新的文化聚集区,成为港城文化新地标。
图书馆的目标定位决定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连云港市图书馆设计定位为集藏、借、阅、研于一体的综合性研究型公共图书馆,围绕“读者服务和文化传承”这一工作中心,为市民提供按需、精细、便捷、舒适的一站式服务,融入艺术、文创、非遗、旅游、文博、民俗等元素,着力将自身打造成城市客厅、打卡胜地。集约式的建筑空间能够展现连云港市的悠久历史,拉进市民、游客与地方文化的距离,引导读者领略城市人文之美,满足市民的多元化文化需求,发挥城市名片的功用。
开放式的建筑空间既能发展文化窗口的作用,又能展现城市厚重的文化内涵。连云港市图书馆新馆建筑外形风格独特,整体呈浪花水滴状,彰显了山海港城的地域特色。大跨度、高楼层的内部空间以一个贯穿各层的中庭为中心展开分布,该馆利用大开间、钢化玻璃幕墙的属性优势,结合铝格栅、木饰面、黑色和灰色石材等建筑材料的特点,构建起通透、敞亮、富有人文关怀气息的阅读空间。开放且易于使用的室内空间及环抱式的公共活动广场,都展现出现代化图书馆的开放和友好。
只有设计合理的图书馆建筑内部空间,才能使图书馆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实现功能最大化、设计人性化和服务品牌化。连云港市图书馆新馆注重纸本书刊查阅的便利性,打造了展览区、多功能厅及休闲区等功能空间,以期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自主学习和信息素养教育需求,实现公共服务区与内部办公区、读者借阅区与活动区、传统型服务管理区与现代化服务管理区、人流与物流的分离。连云港市图书馆新馆楼层业务功能布局如表1所示。
表1 连云港市图书馆新馆楼层业务功能布局
新馆建设根据图书馆业务的逻辑关系由规划、立项、设计、施工、设备安装、竣工验收、搬迁试运行等环节组成。为了避免新馆建设成为“交钥匙工程”,出现布局与功能、使用不一致的问题,面临话语权缺失、施工周期长、整改落实难、资料归档难、需二次投资等困境,公共图书馆应明确职责,在新馆建设各阶段发挥主体作用。
连云港市图书馆新馆项目自设立起,该馆就成立了新馆建设领导小组,组建了新馆建设基建办(后改为新馆建设联络办,新馆交付后改为后勤安保部),全程参与项目建设。该馆还设立了多个专项小组(智能化与信息化小组、氛围营造小组、信息宣传小组、搬迁小组等),推进了图书馆的专业化建设,如:主导调研、规划与设计,施工中全程跟进并及时补充、优化及修改建筑平面布局、水电、暖通、智能化、消防安防等方案细节;制订竣工移交验收方案(包括初验、整改、复查、再整改等),重点督促解决消防、空调、新风、弱电等工程问题;推进专业数字信息化建设、网络平台系统建设,以及专业柜架桌椅、文化氛围装饰、标识导示系统等项目建设,并对项目预算、申请、拨付、招标、采购、评审等进行管理;对专业设施设备、文献资源进行科学有序的组织、规划与布局。
在新馆项目运作中,连云港市图书馆细化项目分工,兼顾项目的整体性、业务的关联性、任务的急迫性,制作了任务分解表,发动员工参与新馆建设项目的具体事务,如:项目驻点、对接统筹,图书、家具、设备等资产盘点统计,图书整理、分拣、归类、排架、剔旧、修补、核查,空间布局规划、架位布局、架位分配与架位预留、图书定位,宣传摄影、氛围布置等,增强了团队凝聚力,为新馆开放后的高效运行奠定了基础。
在新馆项目建设部分完成后,部门职能的确认与部门工作的交接是一个磨合的过程,需要各部门间加强沟通。例如,关于新馆数据迁移和系统转换项目,该项目前期先由技术部牵头开展设备采购、测试、技术支持等工作,再由业务管理部统筹业务培训、宣传推广等工作,最后交付读者服务部、采编部等部门使用。因此,公共图书馆只有根据项目建设内容采取不同的交接模式,才能保证新馆从建设到运营管理的顺利过渡,保证读者服务效能的最大化。连云港市图书馆新馆沿用按职能划分部门的模式,撤并部分机构,增设新的机构,优化业务与人员的配置,实现了新老场馆的“无缝对接”。
新馆建设不仅是馆舍建筑和设备环境的更新,还是图书馆管理模式、运营方式和发展理念的变革。连云港市图书馆新馆自运行以来,举办讲座、展览、培训等线上线下主题活动500余场次,服务读者160万人次,解答读者咨询90余万条,接待200余批次团体两万余人参观;组织志愿服务活动45场,累计服务时长达15,000小时;新增持证读者11,207人,同比增长205%;图书流通98万册次,同比增长61.7%。随着活动场次和接待人次的增多,场馆日常运营管理的压力也随之增加。如何避免服务“天花板”,实现高质量发展,解决馆藏少、人手缺、能耗高等问题,连云港市图书馆新馆将创新作为一种常态化的发展驱动力,不断优化相应的对策。
馆藏建设是公共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内容。连云港市图书馆新馆自开放以来在到馆量、办证率等方面提升显著,但新增入藏量、馆藏利用率等并未有明显提升。连云港市图书馆新馆根据《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在服务人口、建筑面积、用地面积、阅览座席等方面均已达到大型馆的标准,但藏书量仅符合中型馆的标准。《江苏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统计报告(2021)》显示,全省人均拥有馆藏量1.32册,而2020年连云港市统计年鉴显示全市常住人口460万,连云港市人均藏书量远未达标并落后全省平均水平。为了保证排架率及提高流通率,新馆没有按照原有的标准实施剔旧,导致开架的馆藏资源严重老化,存在馆藏文献的浅层化和娱乐化等问题。
如何科学规划馆藏建设,并兼顾文献资源的知识性、文艺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连云港市图书馆新馆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结合馆藏结构现状及读者阅读需求,编制馆藏建设规划,制订文献采购计划,准确定位,按类定量。二是建设共享书房,设立读者书架和荣誉照片墙,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图书馆建设。三是强化专家选书委员会工作职能,完善优秀读物推荐机制。四是推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举办理事监事接待日等活动,着力解决读者关心的热点、重点问题,推动馆藏建设工作逐步从一项支持读者服务的保障性工作转变为一项直接服务读者的工作,使馆藏建设的科学性与读者服务的针对性、目的性和有效性保持一致。
新馆建设实际上是人力资源的重新整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十九条明确规定,公共图书馆应当根据其功能、馆藏规模、馆舍面积、服务范围及服务人口等因素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与江苏省其他地级市公共图书馆相比,连云港市图书馆新馆存在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服务精神和信息素养等决定了图书馆运营管理的水平,因此,公共图书馆应把人力资源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重视业务培训,为图书馆的高效运行提供保障。
连云港市图书馆新馆积极优化业务流程及部门设置,完善激励机制,加强横向联系,以期提升管理服务的整体效益。在人手紧张、运行压力大的情况下,连云港市图书馆新馆组织了多场针对性强的业务培训,提升了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如企事业单位、专家学者、学生、离退休干部等,探索了社会力量“供血”文化新模式,延伸了图书馆的服务职能。连云港市图书馆新馆聘请专业的物业公司负责卫生清洁、安全维护等工作,志愿者的加入及专业化管理使各项工作的安排更加有序合理,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压力,弥补了人力资源的不足。
目前,公共图书馆建设存在建筑外观、装修风格、文献资源建设、品牌项目等同质化的问题,如何突破同质化的现实束缚,实现创新性发展,需要公共图书馆采取措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连云港市图书馆新馆根据开放式建筑空间的特点,依托古籍、手稿、拓片、地图、非遗等地方文献资源及传统文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地方文化资源数据库,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场景式、体验式的阅读服务模式,以期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阅、游、娱、购、食”等需求。连云港市图书馆新馆打造了专门用于提供地方人文专题服务和开展港城文化研究业务的西游记文献馆、经典名著馆和地方文献馆。例如,连云港市图书馆新馆围绕连云港市地域文化和地方名人,梳理、展示珍贵地方典籍,打造了展陈地志杂记、淮鹾文献、海州名流的乡贤名人著作馆;充分结合西游文化、海洋文化、徐福文化等地方文化,设置了苍梧、石室、清风等主题书苑,把报告厅命名为山海云台、朐阳胜境、千秋孔望等;立足地域文化特色,推出了“山海书谭”“诗游连云港”“海州往事”“从图书馆出发看世界”等特色文化品牌活动,使文旅融合实践和阅读推广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开辟了“海州往事书咖”“怀旧空间”等互动区域,为读者提供咖啡与甜品;设计了针对不同群体的参观路线,结合主题展览,积极营造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延伸服务职能,积极打造“可游览、可观赏、可休闲”的景观式城市书房和海岛书房,以期满足市民和游客的休闲和就近阅读需求。文旅融合背景下,连云港市图书馆新馆通过主题展览、现场讲座、线上直播、参观打卡和图书出版等方式,创新服务模式,把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旅游推广结合起来,以期提高大众的文化体验,全力将自身打造成文化新地标、文旅会客厅及网红打卡地。
现代图书馆建筑能耗是传统图书馆的数倍,连云港市图书馆新馆的大开间设计、净空过高、开放时间长等因素导致建筑能耗是老馆的数倍。为了节能减排,连云港市图书馆按照《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在照明系统、温度控制系统、空气系统等方面进行了节能设计,以期营造一个舒适的学习、休闲、娱乐空间。连云港市图书馆新馆充分利用自然光,采用中庭设计顶部采光的模式,使各类光线能够通过玻璃窗、幕墙等进行反射,进而有效传递到阅览室内;在书架安装感应照明,以期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分区控制灯光,适当增加照明开关点,在部分无人值守、人流量较少的公共区域设置人体红外线感应装置,以期实现照明系统人性化自动控制;装置中空夹胶玻璃降低热辐射;对建筑物冷负荷值进行计算,在不同功能区域设置不同的空调温度;在确定新风负荷的基础上适度调节风力;根据系统需要冷量控制中央空调主机开启台数,采用变频方式调节大空间场所末端空调机组;按季节调节空气系统新风量。这些措施降低了能耗,节约了运行成本,确保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