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海媚 郭瑀 伊天爽
(沈阳市中医院针灸一科室,辽宁 沈阳 110000)
元代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之《天星十一穴歌诀》中首次提出担截法。至明代徐凤《针灸大全》又增加太冲一穴,并更名为“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其治疗范围更为广泛。后在《针灸聚英》之《兰江赋》中更将其提至篇首:“担截之中数几何?有担有截起沉疴”,将其发展作为一种治疗相关疾病的总原则及治疗大法,强调其在针灸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文章重点研究了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在中风患者后遗症期运动性失语中的临床应用。
1.1 一般资料所有60 例住院患者均来自沈阳市中医院针灸科。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为30例,治疗组男16 例,女14 例;平均年龄(43.20±9.50)岁;平均病程(7.00±5.10)个月。对照组男15 例,女15 例;平均年龄(40.20±10.90)岁;平均病程(7.00±6.20)个月;2 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由辽宁省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定。
1.2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1996 年国家中医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颁发的《中风病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呛咳,目偏不瞬,共济失调。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发生先兆症状。起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2 个主症以上,或1 个主症2 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不具备上述条件,影像学亦可诊断。分期标准:急性期为2 周或1 个月以内;恢复期为2 周或1 个月至半年;后遗症期为半年以上。入组患者病程超过半年。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 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以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病学教研室高素荣教授制订的汉语失语成套测验(ABC)的评定标准。
1.3 纳入标准经汉语失语成套测验(ABC)评定为运动性失语;中风病程为0.5~2 年;患者意识清楚,病情发展稳定,定向力基本建立完善,没有明显智力障碍者、记忆功能障碍;母语为普通话,文化基础小学以上;年龄在80 周岁以下;获得被试的知情权和自愿权。
1.4 排除标准严重的视听障碍者;严重的吞咽功能障碍或发声系统器官组织受损所致的构音障碍者;试验期间有再发中风者;不配合药物及针刺治疗者;患有严重肝肾等系统疾病或精神障碍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基础研究治疗分别对2 组患者的基础疾病进行有效治疗,将基础疾病各项指标控制在一个理想的范围之内,比如血压、血糖等。
1.5.2 针灸取穴治疗组:根据担截法及十二经脉流注顺序将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分成4 组:上担下截法:列缺(对侧)、足三里(患侧)、曲池(患侧);上截下担法:合谷(患侧)、内庭(患侧)、昆仑(对侧);上截下担法:通里(患侧)、委中(患侧)、承山(对侧);下截法:太冲(患侧)、环跳(患侧)、阳陵泉(患侧)。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治疗,针刺百会、内关、足三里、廉泉、通里等穴位。2 组均每日1 次,平补平泻,留针30 min,20 d 为1个疗程,治疗组每组5 d 进行下一组循环,依次进行。
1.6 临床观察指标观察2 组治疗前后失语症的改善情况。运动性失语主要表现为口语表达障碍、语言表达能力缺失或单词表达能力下降,重点选取汉语失语成套测验(ABC)在口语表达能力方面的测验,包括信息量、流畅性、系列语言、复述、命名(词语命名、颜色命名和反应命名),比较治疗前后的评分变化。依据1986 年中华医学会颁布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标准(试行)》[1]判定疗效,基本痊愈:积分大于等于24 分;显效:积分增加超过10 分,不足24 分;有效:积分增加4~10 分;无效:积分不足4 分;恶化:病情加重,积分减少或患者死亡。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比较2 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变化。
1.7 统计学方法选择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 组患者ABC 评分比较治疗后,2 组ABC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2 组中风后遗症期运动性失语患者ABC 检测各指标评分比较(,分)
表1 2 组中风后遗症期运动性失语患者ABC 检测各指标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2.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比较治疗后,2 组NIHSS 评分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 组中风后遗症期运动性失语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比较(,分)
表2 2 组中风后遗症期运动性失语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0.05。
2.3 2 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高于对照组80.00%(2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 组中风后遗症期运动性失语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运动性失语症又称Broca 失语症,以口语表达障碍、口语不流利、理解力差、词量少、电报讲话、说话困难、语调发音障碍、寻词困难等为特征,临床表现为运动性失语症等。命名、复述以及学生书写均出现各种不同文化程度的损害及障碍[2]。据国内报道,25%脑血管患者伴有语言障碍,其中以运动性失语最为常见[3]。
中医认为中风失语主要是风、痰、瘀3 个因素互为因果,病程日久,可化火生风,挟痰上走清窍或流于经络,导致脉络瘀阻,脑失所养,神昏失语。但各家医者持不同意见,王永炎等[4]认为其病机主要与痰热瘀闭相关,程如海[5]则认为其与“火”密切相关,王素霞等[6]则在程氏观点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认为其多因风、火、痰、瘀阻肝、心、肾之络脉所致。以上众家纷纭,但均有一定的相关性。治疗方面,叶仕宏[7]自拟方山花汤对中风伴语言不利有良效,此外以活血化瘀立方的还有赵海滨等[8]的利言汤,两方以活血化瘀药为主。其他医家则根据古方化裁,刘维[9]创牛黄解语丹,刘智[10]则应用会厌逐瘀汤治疗中风伴失语患者。关于汤剂治疗中风失语症的基本立法主要是针对风、火、痰、瘀以及五脏六腑调理[11]。关于中医针灸,第一为舌针治疗:李忠仁[12]及马瑞寅[13]分别于廉泉穴应用合谷刺法及齐刺法治疗该疾病,均取得较好的效果。谭少牧等[14]则应用苍龟探穴法针刺廉泉及双侧增音穴,疗效颇佳。此外靳老的舌三针在临床上也具有较好的疗效。第二为头针治疗:刘广运等[15]及孙铭[16]采取言语区治疗中风性失语,刘锦等[17]则在选取言语区的基础上加以配穴治疗,有效率均较高。第三为体针:李志刚等[18]选取通里穴配合金津、玉液、廉泉穴,总有效率高达90.7%,体针治疗中风失语症时,高频穴位为通里、哑门、足三里、风池穴等。第四为其他治疗方法:包括电针、穴位注射、艾灸、刺络拔罐等。有研究结果表明,早期结合针刺治疗可有效加速脑组织的修补或重建,建立对侧相应脑组织的代偿,发挥脑的可塑性[19-21]
综上所述,针灸用于中风的研究众多,但是关于担截法的研究尚有发展空间,文章关于该项研究做一总结。针灸治病时,主要是调气、调血、调阴、调阳,以守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医治疗疾病为整体观念,担截法正是体现了这个观念,十二穴调节十二经脉气血。这十二经穴位分别为手太阴肺经的经穴:列缺;手足阳明经的合穴、原穴:内庭、曲池、合谷;环跳、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之要穴,阳陵泉又名筋会;委中、承山、昆仑又为足太阳膀胱经穴;通里是心之络穴,太冲为肝的原穴。十二穴以手足阳经的穴位为主,中风以运动障碍和语言障碍的穴位为主,从列缺到太冲,能够促进气血的循环运行,从而改善运动障碍和语言障碍。我们按照十二经脉流动顺序、上下穴位搭配的原则将穴位分组,希望能增强效果。本研究证明了担截法在中风后遗症期运动性失语的治疗中具有显著优势,尤其是在改善口语表达方面。
担截法能够对运动性失语症进行改善,缓解脑卒中患者的病痛,从而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