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亮亮
(北京中金万瑞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北京 100068)
农业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不仅关系到环境问题和资源利用问题,而且关系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生态循环农业通过搭建循环链条,形成“农业生产—农产品及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经济环路,是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同时能够拓展各环节产业的发展空间,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有效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我国农业现代化目标:到2025 年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进,2035 年农业绿色发展基本实现。绿色生产是现代农业的主旋律,生态循环农业有利于推动资源利用高效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能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对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的农业生态循环发展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7 年9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将绿色发展理念植入农业现代化进程。2021 年9 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印发了《“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绿色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生态循环是发展绿色农业的关键,也是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内在要求。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培育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领头羊”。芮城县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以万亩循环农业示范园区为引领,以芮城县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花椒、苹果、屯屯枣、香椿、菊花为特色主导产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全县农业走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的现代化道路。
芮城县南磑万亩循环农业示范园区位于南磑镇境内,涉及南磑镇6 个行政村,园区占地912 hm,核心区占地306.67 hm以上。核心区规划设计为“一心五区”。“一心”即功能中心,占地13.33 hm,以标准化养殖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依托,突出生态循环发展模式,是园区的总引擎。“五区”,包括设施农业区,重点发展设施果蔬和观光采摘等,推广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占地66.67 hm;特色种植区,以花椒、苹果新品种推广和新技术应用为重点,打造全县标准化种植样板,占地33.33 hm;粮食示范区,重点示范小麦绿色、优质、高效生产模式,推动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占地133.33 hm;七彩农业区,将农业科普示范、农业景观与创意农业有机融合,建设七彩农业区,培育种植既具经济价值又有景观效果的不同色块作物,占地46.67 hm;综合服务区,配套建设园区管理中心、小麦研发中心、培训中心、电商物流中心、加工区等,承担加工、物流、交易、管理、培训等功能,为整个园区提供综合服务,占地13.33 hm。
园区依托县域龙头企业的现代化标准养殖场,形成了以“三沼”和秸秆为纽带的生态循环模式。以循环农业为基,芮城县万亩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围绕粮、果、畜、菜四大产业,突出安全、优质、特色农产品,打造绿色产业集群,培育芮城特色农产品品牌,不断拓展农业功能,积极发展休闲农业、科技农业、创意农业等,发挥农业的生产示范、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科普教育功能,以功能拓展带动业态融合,促进农业与旅游、教育等产业高位嫁接、交叉重组、渗透融合,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道路。目前,芮城县南磑万亩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发展呈现循环体系不断完善、一二三产加快融合的良好局面,示范园区的各种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带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社会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
南磑万亩循环农业示范园区依托综合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耀升饲料有限公司的现代化规模养殖场,将畜禽养殖废弃物、农作物作为沼气基料收集、处理,沼气用于企业发电,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用于园区内粮、果、畜、菜的种植,增强土壤肥力,推动绿色种养循环,有力保障了园区畜牧产业和果蔬产业绿色优质发展。示范园区同时创建标准化养殖场,严格养殖污染监管和防治要求,培育壮大畜禽粪污利用产业。
南磑万亩循环农业示范园区以秸秆为纽带,推广秸秆还田模式,小麦秸秆直接还田,玉米秸秆用于生产有机肥料,以提高园区土壤肥力。园区构建起“秸秆—饲料—养殖业”产业链,农作物秸秆用于猪饲料加工,为养殖业提供优质饲料,进而生产出优质畜产品。农作物秸秆在实现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同时,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形成区域农业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体系。园区还积极鼓励秸秆的基料化利用和包装材料的原料化利用,不断壮大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循环模式见图1。
图1 区域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图
循环经济是一项战略性系统工程,其中高效利用资源是核心,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根基。南磑万亩循环农业示范园区搭建“养殖—有机肥—绿色粮果菜—秸秆—饲料—养殖”循环产业链条,通过农业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形成区域农业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体系,辐射生态循环农业基地912 hm,为整个园区绿色循环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园区建设三大服务平台,分别为沼气沼液综合利用服务平台、有机肥加工营销服务平台和农业废弃物回收服务平台,构建秸秆收储和供应网络,推动循环产业逐步实现市场化运作,为生态循环农业的有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芮城县通过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带动,整县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升全县农产品质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以芮城苹果、花椒、屯屯枣为依托,以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为重点,建设绿色化、标准化、规模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持续推动“三品一标”,打造全县标准化种植样板。开展大棚蔬菜“猪—沼—菜”农业循环经济技术集成示范,实施沼渣沼液还田和秸秆粉碎还田项目,打造芮城绿色果蔬品牌。
芮城县通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升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产品品质,在绿色安全的农产品生产基础上,通过产业多维度“耦合”,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功能,提升农业文化价值、休闲价值、品牌价值等,以产业融合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
南磑万亩循环农业示范园区依托红河谷家庭农场建设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依托利农蔬菜专业合作社建设农业高科技产业园,开展大棚蔬菜生产配套技术集成示范和信息化管理技术集成示范,提升设施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利用毗邻芮城通用机场的区位优势,加强景观农业基础设施和休闲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使南磑万亩循环农业示范园区成为集景观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农事体验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区,努力建设县域乡村旅游目的地。依托世杰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打造“小麦育种—种植—加工—仓储—销售”全产业链,促进小麦提质增效,为全面打响“运城面粉”品牌作出贡献。
在向现代精品农业转型发展的路上,芮城县南磑万亩循环示范园区已经成为特色标杆,循环农业成为该县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亮点,但是芮城县生态循环农业还存在一些问题。虽然废弃物综合利用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良好的成效,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还不健全,市场化长效运营机制有待完善,废弃物综合利用中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产品成本偏高等问题依然突出。在秸秆利用方面,秸秆收储和供应网络不健全、秸秆综合利用程度不高等问题限制了农民利用秸秆的积极性。总体而言,芮城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农民普遍缺乏生态循环理念,部分经营主体对绿色农业认识不够深刻,基于农产品安全和品质的品牌意识比较淡薄,生态循环农业在县域发展实践中还需引导、示范和推广。
芮城县政府在园区顶层设计、基础设施、招商引资、主体培育、专家指导等方面不断完善扶持政策,统筹农业、水利、扶贫等部门资源,整合农业资金和项目,支持生态循环示范园区建设,为全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积极与原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对接,邀请各专业领域专家来现代农业产业园实地考察、“把脉会诊”,确保每个产业都有一个科研团队精心指导、提供帮助。
芮城县以龙头企业为抓手,完善产业链条,发展循环农业,打造绿色、安全农畜产品,发挥龙头企业在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加工利用、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将农业产业的增值收益带给农民,带动全县科学种养水平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提升。在沼渣沼液利用方面,以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主,配合技术培训,提升农户对有机肥和沼液的认知和利用意愿,促进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围绕坚持规划先行,建立以农业部门为主、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协调机制,建立适合县情的循环发展模式,寻求资源优化配置,形成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农民主体、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格局。在规划、项目、资金、技术、土地流转、基础设施等方面完善扶持政策,把培训重点放在健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积极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调动经营主体和农户的积极性。
培育和支持全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服务的企业和各类生态循环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强主体、树典型,构建全县生态循环农业的中坚力量,推动废弃物综合利用市场化运行,促进县城范围内的“三沼”利用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龙头企业要把重心放在辐射带动和功能拓展上,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让生态循环农业实现生态与效益“比翼齐飞”。
生态循环经济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也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生态循环农业不仅是资源循环利用,更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要在全社会树立农业生态循环发展理念,发挥电视、报纸、新媒体等平台的作用,充分展示生态循环农业的新成果、新成效,提高基层和农村对生态循环农业重要性的认识,积极营造各经营主体与广大农民主动参与的良好氛围。
现代农业产业园以生态循环农业为基准,通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开发利用实现绿色发展和产品安全,积极构建生态循环和“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县域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宣传和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政府要履行好自己的责任,重视经营主体的培育,推动循环农业产业的市场化运作和长效机制的建立,起到引导、规范、监督、管理的作用;龙头企业要在生产经营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品质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深入挖掘农业价值链和产业链,紧密联系农户,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承担规范和推动行业发展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