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祖佳琪(北京)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同样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文化内涵最为丰富、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同样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文化内涵最为丰富、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2012年,以张晓林命名的“剪纸(晓林剪纸张)”被确定为北京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晓林作为京派剪纸的传承人,至今仍对剪纸饱有着六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热爱。
日前,由于疫情原因,按照北京市防疫要求,市民需要定期进行核酸检查。“在做核酸的时候,看到‘大白’们在30多度的高温下,全副武装一刻不停地为大家做核酸,我倍受感动,便突发奇想,希望能通过剪纸来表达我的感谢与敬佩。”年近七旬的张晓林说,仅凭肉眼与印象去设计、去创作不够生动、不够真实,便掏出手机拍下了这常见却又珍贵的一瞬。
回到家后,张晓林根据照片中的场景与人物造型描绘出轮廓。“我画完之后用胶带把纸粘到墙上,然后往后退着去看。绘画也好,剪纸也罢,平面设计出来后近距离去看与挂到墙上去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有时候人的身体比例会失调失真。”张晓林说。两天的时间先设计、再修改,细微到人物的表情与动作、“大白”胸前的党徽、桌上核酸检测的试管都一一在张晓林的剪刀下真实生动地呈现了出来。他又为这幅作品赋诗一首:疫情又返复,全民战病毒。党员与干部,志愿服好务。“大白”一人苦,换来万人福。
张晓林自6岁起开始学习家传的京派剪纸手艺,这把剪刀操起便从未放下,至今已有63年之久。张晓林在与记者交谈时回忆到:“我从小就爱画画,只要下雨土地一潮,我就会拿个树枝或者冰棒的木棍在地上画。小时候经济条件远不及现在,要能得一张白纸都是无比珍贵的,恨不得供着,根本舍不得用。”张晓林介绍,中国剪纸分为南北两派,无论是南派的细腻还是北派的粗犷,艺术创作的灵感都是来源于生活,剪纸便是“以刀代笔”。京派剪纸与其他剪纸的不同,就在于其独有的精美与细腻,没画稿的剪纸作品则会凸显得更为粗犷,更具浓厚的乡土气息。
据了解,2020年2月,张晓林还与他的女儿一同创作了《百姓生命的守护神》《英雄凯旋》《抗击疫情 中国必胜》《全党全民全力战疫》《三军出征 共战疫情》等多幅抗疫主题的团花剪纸,其中还有他的小孙女的创意作品,现都已被首都博物馆永久收藏。
“剪纸手艺不像攀登珠穆朗玛峰,只要站到了最高的山尖上就是成功。”张晓林说,剪纸是一项干到老学到老的技艺,每每创作完一个作品,当3、5年后再去回看这个作品,越看缺点越多,要去不断进行精细化修改,才能更进一步。“剪纸的创作也好,传承也好,不是俗话说的‘红纸剜窟窿’那么简单。”张晓林的话朴素而又真实,但他也在用自身经历证明了坚持剪纸技艺的不易。
《奥运之光照中华》这幅创下“世界上最大团花型剪纸”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剪纸作品是张晓林的得意之作,整幅作品用纸140张,面积达90平方米,耗时三个月。记者在与张晓林交谈中得知,当时张晓林住在一间厂子分的破旧小平房里,他用墩布把水泥地擦干净,将纸铺在地上趴着一点点把纸粘起来,“浆糊要刷韭菜叶宽那么宽,要快刷快粘,还不能抹太多浆糊,抹太多就会出皱褶,抹得少又粘不上。”没学过装裱的张晓林,大胆地干了起来,很快屋里便放不下了。
张晓林
张晓林的女儿张立君
张晓林外孙女刘雨辰剪纸作品《抗击疫情》《抗疫有我》
张晓林支持国家申奥的创作行动得到了建材城负责人的肯定与帮助,免费为他提供了宽大的场地与充足的创作时间。他鼓动全家要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无论多难多累也要把这幅作品“啃”下来,张晓林说。他的老伴与女儿同他一起披星戴月、风雨无阻,每晚少则一小时、多则三小时,为将140张粘成一张纸,就这样趴在地上粘了7天。经过三个月的构思、创作、画稿、修改、剪纸、粘接......这幅作品终于问世。张晓林将其无偿捐赠给了北京奥申委,现已收入体育博物馆。
“一粒米不算多,一粒一粒堆成垛,一滴水不算多,一滴一滴流成河。”张晓林记忆中小时候传唱的歌谣成为他坚持剪纸技艺最质朴的信念,张晓林总结几十年的剪纸技艺经验汇编成教学提纲,其中编撰了130多种家族创作出的剪纸基础花样。疫情前他奔波于学校、社区之间向学生、教师和百姓普及剪纸技艺,最忙的时候上午讲完课,中午就在路边小饭馆里吃俩包子或吃碗面条,就要赶紧往另外一个学校跑。“剪纸就跟盖房子一样,一块砖不叫建筑,一块块垒起就能筑成一栋房屋。剪纸亦然,把这基础学会学扎实,自然能刀下生花。”张晓林说。
“在我小的时候,父亲在我心中就是严厉严肃的代名词,说话斩钉截铁、掷地有声、说一不二,做事认真,一丝不苟。这也为他所传承下来的京派剪纸逼真象形、识别度高的特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张立君说,都说画如其人,张晓林每幅作品的创作风格中都尽显他的特质与风貌,
“受父亲的影响,我从小学习书法、绘画、剪纸,写写画画的路上,最终考上了美术专业大学,走上了专业的艺术设计道路。父亲总说,他的剪纸没有经过正规美术培训,他的愿望就是让我能经过专业的学习和正规的培训,也算圆了他儿时的梦。”张晓林对剪纸艺术的执着、认真,和在剪纸创意方面的能力,让张立君耳濡目染。自张立君能够独自创作作品后,父女俩经常相互探讨各自的作品创作。“每次与父亲讨论研究新的作品,都是特别有意思的过程,都是一种成长。”张立君说。
近些年国家越来越重视非遗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张晓林去学校、社区等培训机构授课的工作也越来越多。“由于工作忙,我开始时没有时间、没有心思参与帮助父亲授课传承手艺。”张立君向记者讲述。在几次拒绝父亲的授课邀请,几次与父亲言语冲撞后,张立君不愿再看见父亲失望无助的神情,第一次站上了讲台。“那是我第一次真正站在讲台上教授剪纸技艺。当看到家长和孩子们期待知识的眼神和剪出作品后的喜悦的成就感时,我才从心里真正理解了父亲曾经总说的那句话:站在三尺讲台上的那种感觉是你花钱买不来的……”张立君说。张晓林作为父亲的以身作则与作为非遗传承人的言传身教,成为张立君走上传承道路最坚实的支持与依靠,一改只剪而不参与传承授课的偏颇想法。在2019年底,张立君被评为海淀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正式接手家族剪纸技艺的传承工作。
“一代人与一代人的审美观是不一样的,要在继承传统、留有中国民间古老文化的基础上做出创新,才是真正的传承。”张晓林说。据了解,张立君与父亲一起创办了非遗京派剪纸工作室,非遗办挂牌非遗传承基地。将所学设计专业与剪纸结合发展,在剪纸作品的原创定制、剪纸传习传承、剪纸的衍生品三大方向中不断摸索非遗剪纸的传承道路。利用线上线下开展传承的系统课程、剪纸的体验、团建活动等,将京派剪纸传播到祖国各地,真正实现了剪无界的文化理念。
“在孩子两岁时,我就开始带她剪纸,一直非常重视孩子绘画、书法等艺术方面的培养。”张立君说,力争做到有序传承,不让剪纸艺术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断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