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 丹
(运城职业技术大学,山西 运城 044000)
译者对《征服者威廉》这本英国史人物传记进行了翻译,翻译时长三个月,原文字数共计55780字,最终译者翻译出汉字88839字。现以《征服者威廉》中第八章《入侵准备》和第十章《黑斯廷斯战役》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第八章《入侵准备》详述了威廉入侵英格兰的原因以及入侵前具体的准备过程。第十章《黑斯廷斯战役》讲述了威廉入侵英格兰时与哈罗德之间发生的一场战役。
因《征服者威廉》属于传记文学,而这一题材是以多种文学艺术手法将所要描述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生平事迹、心理和思想展现出来,并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这两个特点,因此在翻译传记文学这类体裁时,要特别注意体现原文的真实性和文学性,译者不仅是历史的真实陈述者,而且是文学和艺术的表现者与创新者。为了体现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和文学性这两个特点,译者选择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理论。
德国学者弗米尔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翻译目的论,他认为翻译是在“译文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产生的语篇”。弗米尔认为翻译目的主导翻译过程中的方法和策略选择,翻译是“为目的语目的和目的语环境中的目的语对象创造出目的背景中的文本,所以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活动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赖斯和费米尔在书中详细阐述了目的论的三项基本原则:目的原则、忠实原则与连贯原则。
其中,目的原则是首要原则,指翻译能在译入语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即目的决定行为,结果决定方法。忠实原则是为了解决文化差异以及翻译行为中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译者需要忠实于原文内容和原文作者。连贯原则要求译文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接受性。
《征服者威廉》一书中,人称代词出现的次数极多。因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体系,英语句式较为复杂冗长,句中多用人称代词代指前文中出现过的人物,因此在表述不同人物时,可能会使用同一代词“He”,如果译者为图方便快捷而将这些人称代词统一译为“他”,那么目的语读者在阅读时可能会摸不着头脑,不知“他”指代的人物究竟是谁,只好返回前文进行推断。
译者根据目的原则,以目的语读者为主,将这些人称代词进行一定的还原和省略,便于读者在阅读时一目了然,从而避免将阅读重心放在人称代词的推断上。
例1:
原 文:William acceded to his proposal,and furnished him with the force which he required,and Tostig set sail. William had not,apparently,much confidence in the power of Tostig to produce any great effect,but his efforts,he thought,might cause some alarm in England,and occasion sudden and fatiguing marches to the troops,and thus distract and weaken King Harold’s forces. William would not,therefore,accompany Tostig himself,but,dismissing him with such force as he could readily raise on so sudden a call,he remained himself in Normandy,and commenced in earnest his own grand preparations,as is described in the last chapter.
译文:威廉同意了托斯蒂格的提议,为他提供了所需的武力,并与其一同启航。显然,威廉并不太相信托斯蒂格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力,但他认为,托斯蒂格的行为可能给英格兰带来一场恐慌,而且他的突袭会让哈罗德的军队疲于作战,这样就能分散和削弱哈罗德的兵力。因此,威廉不会亲自陪同托斯蒂格前去英格兰,托斯蒂格的突袭会消散自己的兵力,他要留在诺曼底,全心全意着手准备自己的宏伟计划,正如前一章所描述的那样。
分析:例1中出现了11个人称代词,其中一些指的是主人公威廉,另一些指的是前文提到的一个人物托斯蒂格。译者将原文中的人称代词进行了适当的还原,这样读者可以准确分辨出这些人称代词分别指的是谁。若直接将“His”“Him”“He”“Himself”全部译为“他的”“他”“他”“他自己”,那么读者就会搞不清楚“他”到底指的是“威廉”还是“托斯蒂格”。因此,译者在翻译这些代词时需进行一定的还原,相应地译为其指代的人名,这样读者在阅读时才不会费解,对威廉和托斯蒂格各自的行为动作也一目了然。
传记文学中出现最多的是人物,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外貌和性格特征,而且各个人物之间又存在着不同的等级关系。因此读者要厘清文章的框架和逻辑,读懂各人物的生平事迹,首先要厘清整人物之间的关系。
译者根据忠实原则,对称谓词进行了灵活处理,将其相应转化为与上下文语境相符的词语,以此体现原文中人物之间的君臣或尊卑关系,以便读者辨别。
例2:
原文:I would have held the whole realm of England as a part of your dominions,acknowledging you as sovereign over all,if you had consented to render me your aid,but I will not do it since you refuse. I shall feel bound to repay only those who assist me.
译文:威廉对菲利普说道:“如果您愿意帮助我的话,我将把整个英格兰王国纳入您的领域,让您成为至高无上的君王,但是如果您回绝,不得已之下我只能将这一报答赠予愿意帮助我的人。”
分析:例2是威廉与法国国王菲利普之间的一段对话,因当时威廉还未征服英格兰,身份仍是诺曼底公爵,所以他与法国国王菲利普说话时要注意自己低一等级的身份,而且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威廉有求于菲利普,希望菲利普助他入侵英格兰,并许以好处,所以他的语气中需含有尊重和讨好之意。译者将原文中的代词“you”“your”译为“您”“您的”以示尊敬,符合原文中的人物定位,做到了忠实于原文,而且目的语读者在阅读时能清晰地分辨出威廉和菲利普之间的尊卑关系。
作为传记文学,《征服者威廉》中出现了许多描述性语句,译者在翻译时要注意这些描述性语句的表达方式,不仅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还要将其中的人物外貌特征、行为动作、心理活动以及景物描述、场景描述均以艺术手法传递给读者。
根据忠实原则,描述性语句的译文应符合原文中人物的定位、状态或场景,因此译者首先要了解原作者的创作意图,想其所想,然后设身处地想象出原文所对应的场景,使用恰当的词语对这种感受和状态进行再表达,并使译文连贯通顺。
例3:
原 文:William was greatly moved by the intelligence. His arrow dropped upon the ground. He gave the bow to an attendant. He stood for a time speechless,tying and untying the cordon of his cloak in his abstraction. Presently he began slowly to move away from the place,and to return toward the city. His attendants followed him in silence,wondering what the exciting tidings could be which had produced so sudden and powerful an effect.
译文:威廉对这一消息感到非常吃惊,他的箭头掉在了地上。他把弓递给侍从,立在那儿,良久无言,心不在焉地把斗篷上的绳子系了又解,解了又系,过了一会儿,他慢慢地从原来站立的地方移开,动身回城。侍从们静静地跟在他身后,都很好奇是什么消息竟让公爵如此震惊。
分析:这段文字描述了威廉在受惊后发出的一连串动作。原文在动作描写上使用到了许多动词,使威廉的形象活灵活现,跃然纸上。译者在翻译此类描述性语句时,除了准确译出动词意思外,各动作之间还需相互衔接、一气呵成。因此译者将原文分解为多个能展示动作的短句,然后将其连贯起来。为了体现威廉焦躁不安的状态,译者使用“递”“立”“系”“解”这种一个字的词,而不是“递给”“站立”“系上”“解开”这种两个字的词,而且将“tying and untying”译为“系了又解,解了又系”,用重复动作来体现威廉的不安。译者忠于原文,运用这种处理方式再现了原作者对威廉此刻形象的描述。
译者将一些较为简单的单词或短语翻译为意思对应的四字成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四字成语不仅可以概括多个同义词或近义词,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元素,体现传记文学的文学性这一特点。
从目的原则来看,使用四字成语可以体现中国人的表达习惯,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感受。从连贯原则来看,四字成语较完整地保留了原文的意思,而且采用这一翻译技巧可以使译文更加连贯流畅,读者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如译者仅按字面意思逐字翻译,会出现浓重的“翻译腔”,译文缺失了美感,无法体现传记文学的文学性。
例4:
原文:It was Quixotic,he said,and dangerous. He strongly advised William to abandon the scheme,and be content with his present possessions. Such desperate schemes of ambition as those he was contemplating would only involve him in ruin.
译文:他说道,这计划是唐吉可德式的,而且充满危险。他强烈建议威廉放弃此次计划,而应该满足于目前所拥有的财产。他现在苦思冥想的计划充满了野心,而且如此孤注一掷,这样无异于自我毁灭。
分析:例4中译者将单词“desperate”“contemplating”分别译为四字成语“孤注一掷”“苦思冥想”,将短语“involve him in ruin”处理为四字成语“自我毁灭”,这三个成语放在原文中与上下文意思和结构都衔接适当又连贯通顺,体现了传记文学的艺术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试想一下,如果译者将“involve him in ruin”译为“把他卷入毁灭之中”,读者是不是会觉得匪夷所思呢?
译者将原文中较长的句子划分为多个动词短句,同时为了译文更加完整和连贯,译者还将一些名词进行了适当的词性转换,当然前提条件是确保词意不变。
从连贯原则来看,词性转换既保留了原词的词意,又通过适当的转换将上下文连贯起来,不仅忠实于原文意思,而且读者读起来更加顺畅。从目的原则来看,这种翻译方法也考虑到了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和思维习惯,即中国人习惯使用简短有力的动宾短语。
例5:
原 文:They have honestly believed that the vast power with which,in coming forward into life,they have found themselves invested,without,in most cases,any agency of their own,was a trust imposed upon them by divine Providence,which could not innocently be laid aside; that on them devolved the protection of the communities over which they ruled from external hostility,and the preservation of peace and order within,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general industry and welfare,as an imperious and solemn duty; and they have devoted their lives to the performance of this duty,with the usual mixture,it is true,of ambition and selfishness,but still,after all,with as much conscientiousness and honesty as the mass of men in the humbler walks of life evince in performing theirs.
译文:他们坚信,在大多数情况下未来手中的巨大权力并不受自己掌控,但他们又不能把这种上天授予的权力无缘无故搁置起来。移交到他们身上的权力是用来保护自己的群体不受外族侵害,维护国内和平与秩序,发展实业,提高福利,而这些都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倾尽毕生心血来履行这些责任,然而事实上每个人都是自私自利、各怀野心的,但他们非常自觉,在生活中毕恭毕敬地践行着这些责任。
分析:例5中这段话的前文背景是威廉在出战前公开宣告,希望得到上天庇佑,旗开得胜。这段话是原作者有感而发,描述了历代君王面对君权时的想法和感受。译者将原文中并列的名词“protection”“preservation”“promotion”均处理为动词“保护”“维护”“发展/提高”,名词作动词用,不仅忠实于原文,译文也更顺畅,而且这些动词短句显得更加有力,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君王的权利和责任有四点:保护自己的群体不受外族侵害;维护和平与秩序;发展实业;提高福利。试想如果将其按照名词词性译为:“对自己的群体不受外族侵害的保护,和平与秩序的维护,实业的发展,福利的提高”,这样加入多个“的”会使句子显得冗长,而且体现不出原文意思的重心。
译者将“ambition and selfishness”和“conscientiousness and honesty”中的四个名词分别译为“各怀野心”“自私自利”“自觉”“毕恭毕敬地”,前三个名词处理成了形容词,最后一个名词处理成了副词。这种翻译方法使译文不会显得单调平淡,而且在保证句意的基础上前后文更加连贯。
翻译是沟通传译的一种活动,要因时制宜,选择合适的策略,寻求最理想的效果。通过本次研究,译者发现:如果在翻译过程中以理论为基础,翻译起来会更有方向感,更有针对性,而不再是盲目地东拼西凑。译者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运用目的论的三原则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进行了个案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技巧:还原或省略人称代词、转变称谓词、再表达描述性语句、使用四字成语、转换词性。译者所采取的这些翻译技巧都是基于目的语读者,即汉语读者的表达习惯和阅读习惯,以期扫除两国在文化层面存在的障碍。
因译者自身文化和翻译水平有限,很难译到尽善尽美。另外,本文中译者仅列出了翻译过程中比较明显的共性问题,通过个例加以分析,并未完全将传记文学翻译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和采用的翻译方法总结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