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彦,韦素琼,徐 旳,蔡世珍
(1.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南京 210023; 2.福建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福州 350007)
1998年英国政府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首次提出了“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将创意产业视为国家重点发展产业并予以政策支持,其后,以个性化消费和知识型经济为特征的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一种普遍化的经济形态,成为城市规划、地理学、管理学等领域关注的焦点[1-3]。2002年中国台湾正式提出《挑战2008:发展重点计划》,以期不断提升台湾文化经济的实力。历年来,台中市将“创意生活之都”作为城市发展的主题,作为首批亚太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实验区,已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排头兵。
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创意产业称谓、概念界定[4]、产业集聚区空间特征[5]、创意阶层[6]、创意城市与经济[7-9]等方面。在政府企业主义和消费市场驱动下,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发展促进城市空间重构,出现了以“城市中心的三旧(旧城区、旧厂房、旧街区)”与“城市外围新兴”为区位特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并衍生出诸如创意产业园区、SOHO、创意街区等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匹配的空间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城市更新与再生、绅士化和城市意象的转变[10-13]。另一方面,城市空间结构作为城市内部新的社会经济活动联系的空间表征,反过来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空间载体,偏好于高校周边、废弃工厂、历史文化街区、沿河/江地域等非传统生产空间,形成了适应其生产逻辑关系的新空间形式。在文创产业分布方面,国内主要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类型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空间分布特征和地缘特质,但此方面的微观实证研究略显不足。定量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采用省、市等行政区划尺度的年度数据作为样本,聚焦产业与区域多样性之间的影响因子,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进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空间计量研究,主要测算方法有Theil指数、Moran’sI、R-Q型因子等[14-17]。二是基于地理要素,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格局的刻画,探究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特征与时空演变机理[18-21],研究方法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通过拓扑符号对产业功能区的空间功能组合进行归纳总结,如点-轴模型、社会网络关系;另一种是针对企业地理数据点进行空间集聚格局的描绘,如核密度图、空间聚类图[22-25]。
我国各地区对文化创意产业范畴界定尚未明确统一,分类不完全,企业产值等信息难以搜集,鲜有大样本企业数据支撑的分行业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历年的《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年报》含产业范畴、分类的诠释以及分城市和分二级产业的社会经济资料统计,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综上,从微观视角对台中市文化创意产业分区域及分行业的企业空间位置信息进行分析,探究其产业空间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对城市内不同类型文化创意产业布局与地区发展互动间的理论研究,为全国各大城市优化升级文化创意产业、提升产业空间支撑城市转型的协整度提供参考,有助于政府更好地进行统筹规划与科学布局,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台中市地处我国宝岛台湾,是台湾“六都”之一,西临台湾海峡,与福建省隔海相望。总面积2 215 km2,设籍人口282万人(截至2021年12月),为台湾地区人口排名第二大都市。下辖29个行政区,依照地理区域环境、都市发展特性和城市规划政策,可分为位于中部地区的市区(中区、东区、南区、西区、北区、北屯区、西屯区、南屯区),位于南部地区的屯区(太平区、大里区、雾峰区、乌日区),位于北部地区的山线(丰原区、后里区、石冈区、东势区、新社区、潭子区、大雅区、神冈区),位于西部地区的海线(大肚区、沙鹿区、龙井区、梧栖区、清水区、大甲区、外埔区、大安区),位于东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居住区(和平区)(图1)。
图1 研究区域
数据来源于《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年报》、台湾地区“主计处”统计年鉴、台中市空间资讯图台、台湾地区“经济部”工商登记公示网等资料。依照2010年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中的产业分类标准,将文化创意产业划分为16类,具体包括视觉艺术产业、音乐及表演艺术产业、文化资产应用及展演设施产业、工艺产业、电影产业、广播电视产业、出版产业、流行音乐及文化内容产业、广告产业、产品设计产业、视觉传达设计产业、设计品牌时尚产业、建筑设计产业、创意生活产业、数字内容产业、经当局主管机关指定之产业。
因文化创意产业性质特殊,大多经文化循环传递创意至消费者手中,兼具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特性,且各产业中除涵盖原即隶属之相关二级产业外,另有部分二级产业间互依共生,难以单独切割开来。如视觉艺术产业及工艺产业在传播端需要通过艺术经纪及顾问、艺术策展等媒介来推广,电影产业及广播电视产业在创意端的剧本创作,制作生产端的影片剪辑、字幕、配音,传播端的无线及卫星电视频道经营均与数字内容产业和创意生活产业重叠。因此,数字内容产业、创意生活产业以及经当局主管机关指定之产业,共计3类文化创意二级产业在《台湾地区税务行业标准分类——第8次修订》中无对应分类,故剔除上述3类文化创意二级产业。通过检索台湾地区“经济部”工商登记公示网中各文化创意二级产业的企业地址,使用XGeocoding软件批量转化地址信息为经纬度坐标,得到2019年共计13类文化创意二级产业3 022笔企业地理位置信息点资料。
从台中市文化创意各二级产业的企业数量和分布情况来看(表1),工艺产业共1 078家企业,数量最多,占总数的35.67%,其次为视觉艺术产业(15.29%)、音乐及表演艺术产业(14.23%)、出版产业(12.01%)、流行音乐及文化内容产业(8.67%)、电影产业(5.13%)、广告产业(4.24%),文化资产应用及展演设施产业、广播电视产业、产品设计产业、视觉传达设计产业、设计品牌时尚产业、建筑设计产业等二级产业由于准入资金门槛大,受限于市场规模,企业数量较少,尚处于政策扶持的初级发展阶段。从台中市文化创意企业各区数量占全市总数的比例来看,市区的文化创意企业数量最多,占总数的66.74%。山线与屯区次之,两区文化创意企业数量相近,分别占总数的12.74%和11.05%。海线的文化创意企业数量最少,仅占总数的9.00%。
表1 台中市文化创意企业数量
应用核密度和平均最近邻距离研究台中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特征。前者通过考察规则区域中的点密度空间变化,将离散的地理点数据转化为连续的分布密度图。后者能判定同类型要素之间的距离情况,计算同种类型企业的平均距离[26-28]。
利用核密度制图法对台中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格局进行刻画(图2)。台中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分布以市区为核心集聚区,具有较为明显的核心-外围圈层结构,在核心区呈现集群式趋城市中心的特性,在海线、山线、屯区等外围圈层呈现簇群式小集聚现象,总体上集中分布于台中市西侧,东侧的和平区主要为台湾少数民族居住区,区内山地密布,相关文创企业未见分布。
图2 台中市文化创意企业核密度分布
结合各类文化创意二级产业空间分布特点(图3),归纳总结各区域的特色产业、分布特征与集聚区形式(表2)。
市区作为大台中市都会区行政、文化、经济、交通的中心,密集的人流动线、便捷的交通设施、丰富的文化资产、良好的市场接入性对文化创意产业企业产生较强的吸引力。拥有逢甲国际观光夜市、台中市新市政中心等重要商圈,台中孔庙、大坑风景区等名胜古迹,市立台湾美术馆、大墩文化中心、审计新村、台中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彩虹眷村等文化创意聚落,逢甲大学、中兴大学、东海大学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区域整体文化教育水平高,依托智力和市场支持的广告产业、出版产业、电影产业、工艺产业沿台湾大道交通轴线大量聚集,建筑设计产业和视觉传达设计产业也在中心城区产生一定的产业关联效应,形成了市场指向型集聚区与城市文脉型集聚区。
屯区位于台中市南端,与市区同属台中盆地,区位相邻,人口稠密,是台中市唯一拥有高铁、台铁、捷运“三铁共站”的区域。作为台湾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区之一,现规划大平雾城市区、大里文创聚落、林爽文历史园区、中台湾影视基地、台中市15期重划区等重大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在大里区的中兴路商圈兴起,广告产业、视觉艺术产业在台中市软件园区、Dali Art艺术广场聚集了产业资源优势。在台湾地区“前瞻计划”的扶持下,建筑设计、电影等二级产业也初具规模,在吸引全球游客的文化旅游消费上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形成了表达传播型集聚区与政策导向型集聚区。
山线位于台中市以北,大肚山以东。拥有“葫芦墩漆艺”等手工艺品牌,传统的工艺产业结合现代的视觉艺术产业,围绕泰安铁道文化园区、东势客家文物园区、编织工艺馆、丰原漆艺馆不断升级优化文化创意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当地漆器产业的区域品牌效应,拓展一系列关于绘画与雕塑制作、艺术品展览与售卖的上下游产业链,初步形成了产业中心。以台中市2018年世界花卉博览会为发展契机,建设后里马场森林园区、丰原葫芦墩公园等会展场地,为山线未来的文化休闲观光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形成了感知体验型集聚区与技术依赖型集聚区。
海线位于台中市大肚台地以西滨海之部分。拥有台中港、台中清泉岗机场。近年来,通过市政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的补贴扶持,推出龙井及海线地区商圈营销、海线观光活动辅导等计划,鼓励文创工作者进行创作与开发,以奇果文创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为先驱,大力发展音乐及表演艺术、流行音乐及文化内容产业,文创产业在大安区妈祖文化园区、港区艺术中心、台中港三井OUTLET商业区周边小规模点状汇聚,形成独特的海线文艺产业价值链。但受限于区域人口规模和文化基础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动效果不佳,未达到集群规模,初步形成了属地资源型集聚区。
图3 台中市文化创意二级产业核密度分布
表2 各区域的特色产业、分布特征与集聚区形式
通过产业格局的刻画并结合平均最近邻距离分析法,对不同文化创意产业行业的集聚程度进行研究(表3)。各类文化创意二级产业的平均最近邻距离约为242~6 140 m。Z值范围为-35.95~8.01。平均最近邻指数R范围为0.35~3.09。各二级产业形成强烈集聚、一般集聚、趋于离散3种空间分布特性。从整体分布特性来看,Z值为-67.55,R值为0.35,平均最近邻距离为108 m,呈现明显的核心集聚特征。
表3 台中市文化创意产业平均最近邻距离分析
工艺、视觉艺术、音乐及表演艺术、出版、流行音乐及文化内容、电影、广告等7类文化创意二级产业以点状、带状、面状3种不同的核心区空间集聚形态向市区高度集中(表4)。
文化资产应用及展演设施、广播电视、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设计品牌时尚、建筑设计等6个文化创意二级产业,产业集群水平较低,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未形成明显的集聚核心区,呈现出空间离散的态势。
表4 不同类型的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分布特征
影响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区位选择的主要区位因子有中心性、可达性、信息、市场、人才、运输等。7个具有核心区集聚特征的文化创意二级产业的行业特性与区位因子的分异使各文化创意二级产业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同的分布形态和集聚程度,形成不同的产业地域结构(表5)。
表5 七类文化创意二级产业的行业特性与区位因子
视觉艺术产业和音乐及表演艺术产业已形成了成熟的上下游产业关联和社会网络关系,两者充分利用城市空间功能和文化基础设施,在企业地理空间分布特征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倾向于分布在商务中心区和旅游区,呈现出在核心区面状集聚的特性,并沿都市轴线蔓延发展,产生外溢规模效应,集聚程度高。出版产业需要依托交通便利、信息密集的都市区进行生产工作,大型企业在市区面状高度集聚,分布于中心及次中心交通节点,以交通路网的圈层式形式向外扩散,并随着人口密度的下降,呈现出向外层层递减的趋势。广告产业依靠核心区的智力支持与信息流通,是具有明显市场指向性的服务性产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有利于同类企业间不断寻求内部资讯交互,向外服务于广播电视、出版行业,表现出显著的行业内外部关联性,在市区的企业面状聚合,沿屯区延伸。工艺产业整体发展水平高、产业布局广,对文化资源、传统工艺、人才聚集有较强的依附性,利用台中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产,围绕各区域的民俗工艺村等艺文行销推广场地,进行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的产业协作联动,初步形成文化创意消费区,空间上表现为中心地集聚,在外围多中心面状聚合。流行音乐及文化内容产业、电影产业符合市场选择型的发展特点,其规模布局主要取决于内部市场的需求和顾客消费的水平,选址于交通可达性优良的的城市中心地区。电影产业在空间上表现为带状圈层聚合,随着向外市场规模的下降,在外围点块状分布。流行音乐及文化内容产业以市区多核点状集聚,沿海线、山线散点式分布。
(1)台中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分布以市区为核心集聚区,具有明显的核心-外围圈层结构,以市区为核心的区域呈集群式趋城市中心的特性,在海线、山线、屯区等外围圈呈现簇群式小集聚现象。各类二级产业形成强烈集聚、趋于离散、一般集聚等不同形式的集聚形态。
(2)行业特性与区位因子的分异使文化创意二级产业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同的分布形态和集聚程度,形成不同的产业地域结构。台中市文化创意产业以工艺、视觉艺术、音乐及表演艺术、出版、流行音乐及文化内容、电影、广告等7类二级产业为主,通过点状、带状、面状3种不同的核心区空间聚集形态向市区高度集聚。
(3)在“山、海、屯、市”城市区域中,形成了市场指向型、城市文脉型、表达传播型、政策导向型、感知体验型、技术依赖型、属地资源型等7类文创集聚区形式。
台中市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外围圈层”的总体布局与前人研究结论类似,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特性与其城市内商圈的分布位置有高度的空间相关性[29-30]。台中市在其核心及相关规划区内,将文创街区的成效扩展为文创聚落,配合文创政策年度发展方向,塑造文创环境与文化氛围,使文化创意产业在都市更新、空间活化的过程中传递聚落理念,产生群聚效益。但是,不同类型产业的具体布局与前人研究结论却不尽相同,台中市依托“山、海、屯、市”的区域地理环境与产业差异化特征,合理配置市场资源要素,充分利用产业发展规律,通过一系列城市品牌行销的契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加快建设文化设施展馆,依托各区的艺文中心,结合特色民俗,不断衍生出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先导的产业链、价值链、消费链,使视觉艺术、流行音乐及文化内容等二级产业在外围圈层形成不同集聚区类型的次级弱中心,呈现出空间上的小集聚态势。借助城市规划在都市发展战略中的导向作用,孕育出良好的政策环境,扶持一大批文化创意企业沿核心都会轴线迅速发展,展现不同文创行业互利共生,与城市产生良性循环互动的先进理念。
各大城市要充分借鉴台中市对各区域资源禀赋挖掘与整合的经验,学习台中市“新区带旧城,旧城展新貌”的发展战略方针,依据自身的地理区位属性,牢牢把握区域产业布局条件和中华传统文化意涵,不断建设、健全文化资产,提升民众的美学素养,进一步根植城市文化的内涵,让文化创意产业分别奠基在不同历史、记忆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蓬勃发展出属于自己的本土文化特色。本研究虽刻画了台中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布局并结合实际分析各二级产业、各区域的空间特征,但缺乏对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对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分布的历史演进和发展预测仍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