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秋,董 妍,闫 杰
(1.内蒙古警察职业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2.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公交车是我国民众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公交车的运行时间比较长、承载量大,公交车驾驶人容易出现疲劳、情绪低落等问题,这也是容易导致交通安全问题的原因之一。近年来,频发的公交车交通事故已经对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也影响了公共交通的健康发展。计划行为理论是阿杰恩(Ajzen)1985年提出的模型[1],用以解释人类行为产生的心理因素。该理论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可以用来解释各种人类行为的发生和变化。近二十年来,在交通运输和心理学的交叉领域中,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关注这一理论,并且依据这一理论开展了大量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员已经发现这一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诸多道路交通违法行为。
为了明确驾驶人的安全文明驾驶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21修正)》第22条规定:机动车驾驶人应当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操作规范安全驾驶、文明驾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在2021年4月27日发布的《机动车驾驶人安全文明操作规范》(以下简称《操作规范》)共分为四部分,规定了机动车驾驶人在使用机动车进行安全文明操作时的驾驶身体状态、信号装置的观察和安全装置的使用、停车和避让及交通事故处置等要求。第一部分:通用要求,第二部分:小型汽车驾驶,第三部分:大中型客货车驾驶,第四部分:摩托车驾驶。对公交车驾驶人主要适用该操作规范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同时该规范也适用于公交车驾驶人宣传教育、培训和考试,为公交车驾驶人宣传教育、培训和考试工作提供借鉴,对于促进公交车驾驶人安全文明驾驶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部分通用要求中明确规定了以下内容:基本要求、驾驶身体状态的要求、观察要求、信号装置适用要求、安全装置使用要求、停车和避让要求。此外,还提出了高速公路驾驶要求,典型路况与环境驾驶要求,以及交通事故处置的要求。
第三部分明确规定了大中型客货车驾驶人的安全文明行为要求和操作方法。行车准备、操作装置的使用、安全速度和安全距离、基本行车驾驶方法、典型路况与环境驾驶要求、紧急情况处置要求以及客车驾驶特殊要求等内容。
为切实提升道路运输驾驶人应急驾驶操作能力,妥善处置各类突发情况,防止发生道路运输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在2021年4月27日发布了《道路运输驾驶员应急驾驶操作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围绕道路运输驾驶人遇到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置、事故脱险与逃生等情形,针对乘客干扰驾驶人、车辆自燃、长大下坡制动失效、车辆爆胎、湿滑路面行驶、紧急躲避障碍物、驾驶视线不良、突遇自然灾害、驾乘人员突发疾病、危险化学品泄漏、车辆碰撞、车辆侧翻、车辆起火、车辆落水等14个典型场景,提出了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及要领、注意事项,该指南可供城市公共汽电车驾驶人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做参考。
上述道路安全文明驾驶行为不仅受道路状况、交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还与驾驶人、车辆相关。本研究从驾驶人的角度出发,阐述影响公交车驾驶人安全文明驾驶行为的心理因素。
公交车驾驶人的安全文明驾驶行为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人员从道路交通法律法规的遵守、驾驶人操作规范的遵守以及驾驶安全意识三个方面对运营车辆驾驶人的驾驶安全性进行了评价。[2]另有研究人员从驾驶人和车辆两个角度提出了汽车驾驶人安全行驶的保障对策以及相应的措施。[3]现在道路交通安全文明驾驶行为的研究越来越依托大数据的处理,例如,基于Python对不安全文明驾驶行为进行数据处理,对超速、加减速、急转弯等驾驶行为进行分析提供评价依据。[4]研究人员也会充分利用车联网的数据对运输车辆的安全文明驾驶行为进行分析。[5]此外,利用车载GPS轨迹数据对公交车的安全驾驶进行分析也是常见的研究。[6]国外的研究中提到驾驶人的行为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包括个人特征、环境和车辆特征。[7]其中专业司机,如公交车司机,一般都有较高的水平和经验,并且加上他们对职业的态度,这更有可能促进安全文明驾驶行为。国外研究人员从公交车运营角度出发探讨了安全文明驾驶的相关策略,例如,提到了新技术的使用可以提高公交车驾驶人的安全驾驶行为。[8]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国内外对于安全文明操作规范是非常重视的,并且我国已经做了一些特别详尽的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有规范的动作,但是,个体的行为不仅受到技能熟练程度的影响,还受到驾驶过程中的认知和情绪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从多学科的视角考量影响安全驾驶的因素。
国内外的研究显示,影响道路安全驾驶行为的主要因素有驾驶人、车辆、道路状况及交通环境等。关于安全驾驶因素的研究国内已经开展了相应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研究人员提出影响安全驾驶行为的因素有驾驶人的因素、环境的因素、车辆的因素、交通网络及信息系统等。[9]也有研究人员从汽车驾驶人的角度讨论了影响安全驾驶的因素,例如,研究了驾驶人的道德因素和驾驶人的心理因素。[10]国外研究人员基于健康信念模型对出租车驾驶人安全驾驶行为进行研究的结果显示,健康信念模型预测了17.3%的安全驾驶行为,其中自我效能感是安全驾驶行为最强的决定因素。[11]研究人员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对出租车驾驶人的安全驾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和习惯是安全驾驶意愿的预测因子;态度、感知行为控制和习惯是安全驾驶的预测因子;同时研究发现,习惯比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更能预测安全文明驾驶行为。[12]
从研究中可以看出驾驶人的因素是影响道路安全文明驾驶的最主要因素,其中心理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识别出影响驾驶人的安全文明驾驶行为的心理因素,可以更好地进行心理因素的干预,保证驾驶人持续安全文明驾驶。
计划行为理论是理性行为理论的延伸,该理论最早是阿杰恩(Ajzen)在1985年提出来的。计划行为理论早期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行为意图决定的[13],而行为意图又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即行为的态度、行为的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其中行为态度是指一个人对所讨论的行为喜欢或不喜欢的程度;主观规范是社会因素,主要指表现或不该表现某种行为的社会压力[14];知觉行为控制指的是执行行为时感知到的容易或困难程度,它反映了过去的经验以及预期的障碍和实际的障碍。这三个因素之间彼此相关,并且它们还有各自的前因变量。对于行为态度来讲,它的直接前因变量是行为信念;主观规范的前因变量是规范信念;知觉行为控制的前因变量是控制信念。一般来说,对于一种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越有利,知觉行为控制越强,个体考虑执行行为的意愿就越强,而且,意图和知觉行为控制对实际行为有预测作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本模型结果如图1。
图1 计划行为理论模型(Ajzen,1991)
计划行为理论在众多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交通领域的心理学家们也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开展了诸多研究。其中英国心理学家埃利奥特(Elliott)在大量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的扩展模型。他在原有模型基础上,增加了道德规范和预期后悔两个因素。[15]其中道德规范是指关于行为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内化道德规则[16],预期后悔指的是在行为实施或不实施之后,对经历负面情感反应的预期(即后悔的可能性)。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类似,道德规范和预期后悔都可以解释行为意图的变化,并且这两个变量比其他变量(例如自我认同)对驾驶行为有更高的预测效度。
图2 计划行为理论扩展模型〔埃利奥特(Elliott),2012〕
如前所述,英国学者埃利奥特(Elliott)是应用计划行为理论开展交通领域研究的知名学者,他主要依据这一理论开展了超速、车距太近、酒驾、开车过程中使用手机、闯红灯等行为的研究,在大量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的扩展模型,增加了道德规范和预期后悔两个因素。此外,也有研究人员通过调查揭示了计划行为理论在探究道路违章意图和行为中的重要作用。[17]从国内研究来看,有研究人员在2015年综述了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开展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研究。[18]也有研究从计划行为理论的视角探讨了影响人们出行方式选择的相关因素。[19]另有研究人员则对驾驶人的侵犯驾驶行为、疲劳驾驶和未礼让行人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20][21]由于国外公交车比较少,鲜有看到依据计划行为理论开展的研究,但是在国内公共交通领域还是有少量研究的。然而,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行人出行问题展开,并没有针对公交车驾驶人的单独研究。虽然上述研究并非针对公交车驾驶行为来开展的,但是,由于驾驶行为的同质性,对于提升公交车驾驶人安全文明驾驶行为也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上述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计划行为理论已经在交通领域中有了广泛研究,虽然我们使用关键词进行搜索鲜有利用计划行为理论开展公共交通领域研究的文献,但是,在其他交通领域中的丰硕成果足以借鉴到公共交通领域中。因此,按照计划行为理论,可以提出一些举措来提升公交车驾驶人的安全文明驾驶行为。
依据计划行为理论,行为态度对个体的行为意图有重要的影响[22],大量研究也发现了行为态度对个体行为的直接作用。行为态度分为认知态度和情感态度,认知态度是积极或消极的工具性评价(对我来说,超速是有害/有益的),情感态度是积极或消极的情绪评价(对我来说,超速是令人愉快的/不愉快的),研究人员在2018年所做的超速行为研究发现,情感态度比认知态度更能提高对行为的预测。[23]埃利奥特在2015年关于态度与超速行为的研究中发现超速态度与超速行为相关,并且态度能够独立预测行为。相关的研究显示积极态度比消极态度能够更好地预测行为。因此,依据计划行为理论,为了提升公交车驾驶人的安全文明驾驶行为,提升公交车驾驶人的积极驾驶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24]公交公司可以从认知态度和情感态度的层面对公交车驾驶人进行安全文明驾驶行为的正向引导。一方面,行为态度来源于行为信念,因此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宣传提高公交车驾驶人的安全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安全驾驶是关系到乘客安危的重要事情;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各种培训讲座,让其认识到不安全驾驶带来的危害,提高其安全意识,从而实现安全文明驾驶。根据态度期望价值理论,个体拥有大量关于行为可能产生结果的信念,也会影响其行为意图,进而改变其实际行为。[25]由此可见,上述通过改变信念进而提升驾驶人态度的方法是可行的。
规范的驾驶行为是保障公交车安全行驶的重要前提条件,无论是开车前的安全检查,还是开车过程中的规范操作都与乘客的安危息息相关。因此,从主观上意识到规范的重要作用是驾驶人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问题。驾龄较长的驾驶人由于工作时间久,有时可能会忽视操作的规范性,认为自己对开车已经游刃有余,不再需要“照章办事”。然而,往往就是因为一个小小的忽视可能就会造成极大的隐患。除操作规范外,主观规范也是影响安全驾驶的因素。[26]主观规范是指个体受重要他人和社会压力的影响,有描述性规范和禁令规范两种形式。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使公交车驾驶人感受到重要他人(家庭成员、亲朋好友等)对其安全驾驶的期待,特别是可以通过家属微信群的形式传递对驾驶人的关心和安全驾驶的期待。或者也可以通过驾驶人走进校园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宣传的形式,使驾驶人感受到安全文明驾驶的重要性。同时加强对驾驶人的法律法规的培训也是有效的途径,例如,结合过去发生的重大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对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内容进行宣贯,这些都会加强公交车驾驶人的安全文明驾驶的意图,从而把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司安全驾驶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驾驶行为上。
除了主观上意识到规范性的重要之外,如果能够把规范驾驶上升到道德层面上来认识,则会给安全驾驶带来更好的保障。道德规范是指在道德水平上对个体的行为做出正确或不正确的判断。在计划行为理论中,道德规范与各变量的相关性较大,并且能对行为意图和实际行为起重要作用。因此,提高驾驶人的道德水平,将其工作状态与职业道德相联系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一些有吸引力的活动来提高公交车驾驶人的职业道德,例如,“我的职业理想”这种类型的演讲比赛就是一种有效的形式。此外,也可以通过评选道德模范驾驶人,通过他们的优秀事迹来弘扬高尚的职业道德。总之,开展一系列活动的目的既是为了提高公交车驾驶人对操作规范性的认识,也是为了提升其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最终促进其安全文明驾驶,保障乘客安全。
无论是阿杰恩(Ajzen)还是埃利奥特(Elliott)等人的研究中都非常重视感知行为控制的作用。它一般指的是个体感知到进行某种行为的容易或者困难程度,反映了个体对行为和环境可控性的知觉,同时也包括个体感知到的效能感。我国研究人员修订的驾驶人《自我效能感量表》可以测量驾驶人的自我效能感的高低[27],在驾驶人遵守安全文明操作规范方面,需要不断培养驾驶人,让其熟练地掌握各种安全驾驶技术,建立处理应急问题及复杂状况的自信心,提升公交车驾驶人在安全文明驾驶行为上的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结合过往发生的事故,可以让公交车驾驶人对事故进行分析,加深对安全文明操作规范的理解及认识。也可以开展公交车驾驶人技能水平大赛,展示公交车驾驶人高水平的安全文明驾驶行为。此外,各种形式培训记录及技能比赛的结果可以追加到对驾驶人的绩效考核中,从而提升公交车驾驶人的价值感,能够更好地让公交车驾驶人对自己的驾驶行为进行控制。
公交车虽然每天会按照既定线路行驶,但是驾驶人也会面临很多复杂多变的情况。例如,恶劣天气、车内乘客摔伤事件、电动自行车抢占机动车道行为,以及一些其他无法预期的事件,例如与乘客发生争执而出现的坠江事件等。[28]这些事件的发生都给公交车驾驶人的安全文明驾驶行为带来了一定影响,甚至可能会降低他们对安全文明驾驶的控制感和效能感。面对这些情况如何处理,是新手驾驶人比较担心的问题。怎样能够做到未雨绸缪是公交公司安全培训时应该深思的问题。因此,在进行安全培训过程中,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给新手司机提前分析所在线路容易发生的安全事故,结合多媒体手段展示如何避免事故的发生,并给出实际的解决办法。这种生动形象的案例分析方法尤其适合在对新手公交车驾驶人进行培训的时候开展。当公交车驾驶人能够对所在线路的复杂情况有所了解后,他们对安全驾驶的控制感和效能感会增强。
埃利奥特(Elliott)等人对交通违法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29],发现除了经典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各变量对实际行为有作用外,预期后悔也是交通违法行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预测变量。[30]预期后悔指的是做出某种行为后,个体会经历的消极情绪。在研究人员对超速行为实施的干预研究中发现,通过干预预期后悔可以形成有效的行为意图,减少超速行为。[31]为加强公交车驾驶人安全文明驾驶的行为意图,对公交车驾驶人实施干预培训时让其联想不安全文明驾驶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增强其预期后悔是十分必要的方式。
在对公交车驾驶人进行干预培训时,也可以通过情景带入法,让公交车驾驶人进入到不安全文明驾驶的案例中,例如,假设或想象自己超速驾驶、不礼让行人、闯红灯、不按导向车道行驶等驾驶行为后,询问个体有多后悔发生这种行为。当公交车驾驶人能够非常生动形象地想象出自己不安全驾驶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并产生十分后悔的情绪时,则能够加强公交车驾驶人的安全文明驾驶行为意图。这种身临其境的想象类似于模拟驾驶的过程,因此,公交车驾驶人由于后悔所产生的各种消极情绪,例如,难过、悲伤等会进一步导致他们在认知上明晰安全驾驶的重要性。埃利奥特(Elliott)的研究已经发现,这种方式与方法有一定的效果,能够提前让驾驶人认识到安全驾驶的必要性和紧急性。由此可见,在对公交车驾驶人进行安全培训的时候,不仅要让其看到别人发生了不安全文明驾驶导致的后果,也要让他们想象如果自己发生了不安全文明驾驶可能导致的后果,进而通过引导他们认识到后果的严重性和带来的损失,让其产生预期后悔,从而加强其安全文明驾驶行为的意图,最终实现安全驾驶。
随着情绪心理学研究的兴起,在计划行为理论的扩展模型中,除了预期后悔之外,研究者也加上了情绪这一变量[32],并且认为情绪会直接作用于行为意图,进而影响个体的实际行为。研究人员对驾驶行为的实验研究发现愤怒情绪提高了驾驶速度,增加了鸣笛的次数,减少了礼让斑马线的行为[33],对道路交通安全造成了不利的影响。研究人员对不同情绪下的驾驶行为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发现在愤怒情绪下,不安全驾驶行为导致的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上升。[34]对公交车驾驶人负性情绪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工作环境的总影响效应最大。[35]由此可见,消极情绪(特别是愤怒情绪)不利于公交车驾驶人安全文明驾驶。
在驾驶过程中由于会有各种复杂情况发生,驾驶人也会产生各种情绪,例如疫情期间乘客不配合防疫乘车查验工作[36],在面对紧急情况时会导致高度紧张,面对行人或者电动车不按规则行驶、堵车会导致愤怒等。[37]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会给驾驶人带来情绪上的波动,甚至还使某些驾驶人产生了路怒症。毫无疑问这些情绪会给安全驾驶带来一定的干扰,进而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操作规范》规定:驾驶机动车时,应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如情绪波动大时,应及时调整,难以平复时,不应继续驾驶机动车。因此,提高驾驶人的积极情绪,减少其消极情绪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根据积极情绪的拓展建构理论,积极情绪有组织的作用,能够提高驾驶人的安全文明驾驶行为的动机,使其更愿意进行安全驾驶;另一方面,积极情绪有助于驾驶人和乘客进行良好沟通和互动,当发生争执的时候,更容易使其采用合理的措施来解决问题。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讲,使驾驶人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实际安全文明驾驶培训中,除了讲授具体的安全驾驶和事故处理办法之外,还可以增加情绪调节的内容,教给驾驶人一些实际的情绪调节技巧和方法。例如,愤怒时如何快速恢复到正常状态;焦虑时如何进行放松。公交公司也可以通过建立“职工心理健康驿站”,引导公交车驾驶人及时缓解负面情绪,减轻心理压力,为营运安全服务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相信通过加强公交车驾驶人的心理素质训练,能够提高公交车驾驶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虽然根据以往研究,我们针对公交车驾驶人的安全文明驾驶行为提出了一些建议,但是,在公交车驾驶人安全文明驾驶的研究中还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首先,目前从心理学视角,针对公交车驾驶人安全文明驾驶行为的研究还相当缺乏,急需开展相应的研究,以提高对公交车驾驶人安全文明驾驶行为的认识。其次,国内外已经依据计划行为理论在多个行为领域开展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这一理论是否完全适合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否适合我国公交车驾驶人安全文明驾驶的实际情况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分析,并开展实证研究。最后,公交车驾驶人的安全意识和心理状态是影响其安全文明驾驶行为的重要因素,除了上述已经提出的建议外,还需要认真梳理安全文明驾驶行为培训短板弱项,开展实战实训等针对性强的业务培训,如何开展形式多样的警示教育、交通安全知识常识宣传和精准培训,是否可以开展一套有效的干预方案也是未来值得关注的问题。
综上所述,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道德规范、预期后悔、行为知觉控制、行为意图以及情绪都可能是影响公交车驾驶人安全文明驾驶行为的主要心理因素,如何根据这些要素提出一些有效的措施是值得关注的。公共交通出行是各城市居民所选择的主要方式,良好和安全的乘车环境一直是广大道路交通参与者所期待和关注的。希望本文提出的这些措施能够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创造安全畅通、文明和谐的公共交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