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绍燕,卢莉
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检验科1、急危重症医学科2,上海 200240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有着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有研究指出,我国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已成为影响居民生命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1-2]。急性脑梗死患者多表现出明显的头痛、眩晕、半身不遂等症状,部分患者伴有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表现,病情严重者会发生昏迷不醒[3]。随着研究的深入,临床逐渐发现急性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评估作用。有学者认为,颈动脉斑块易损性会加重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故分析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相关因素十分重要[4]。既往临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风险因素有诸多研究,但目前临床关于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关系尚存在争议[5]。因此,本研究对血清CRP、Fib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相关性展开初步探讨,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颈动脉黑血磁共振成像(black bloo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B-MRI)检查颈动脉血管斑块稳定性结果分为稳定组(n=73)和易损组(n=47)。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6];(2)年龄≥40周岁者;(3)均于入院3 d内完成BB-MRI检查;(4)均为首次发病且发病时间≤3 d者;(5)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甲状腺疾病、急性心肌梗死、重症感染及肝肾功能受损严重者;(2)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患者;(3)低血容量性脑梗死、心源性脑梗死者;(4)伴恶性肿瘤者;(5)近30 d内有叶酸、B族维生素制剂治疗史者。本研究获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观察指标与检测方法 (1)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疾病等一般资料。(1)体质量(BMI)指数:所有患者均经同一人采集体质量、身高数据,计算BMI指数=体质量/身高2(kg/m2);(2)血压指标:采用YE666AR电子血压仪(鱼跃)测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3)血糖指标;采用NBIOT血糖仪(爱奥乐)测定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餐后2 h血糖(2 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 hPG)水平;经COBAS8000全自动生化仪以高液压相色谱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水平;(4)血脂指标:以直接测定法测定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水平;以酶试剂法测定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水平;(5)炎症因子水平:以免疫比浊法测定CRP水平;采用全自动Sysmek CS5100全自动凝分析仪测定Fib水平,试剂分别由罗氏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和德国西门子医学诊断产品有限公司提供。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Studen-Newman-Keuls法;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析两变量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疾病、BMI指数、血脂、血糖、血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易损组患者的CRP、Fib水平明显高于稳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s),例(%)]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s),例(%)]
注:1 mmHg=0.133 kPa。
指标年龄性别(男/女)BMI(kg/m2)其他合并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血压SBP(mmHg)DBP(mmHg)血糖FBG(mmol/L)2 hPG(mmol/L)HbA1c(%)血脂TC(mmo/l/L)TG(mmo/l/L)HDL-C(mmo/l/L)LDL-C(mmo/l/L)CRP(mg/mL)Fib(g/L)稳定组(n=73)55.77±7.11 40/33 26.19±1.12 25(34.24)18(24.65)134.11±12.61 88.32±9.28 8.21±1.41 11.21±2.87 11.17±2.42 4.09±0.22 2.51±0.40 1.63±0.18 2.28±0.23 10.83±0.29 3.15±0.21易损组(n=47)56.12±7.23 23/24 26.21±1.18 13(27.65)9(19.15)134.08±11.58 87.43±9.31 8.40±1.34 11.25±2.69 11.79±2.38 4.13±0.19 2.53±0.38 1.59±0.24 2.32±0.19 14.76±0.35 4.19±0.15 t/χ2值0.261 0.393 0.093 0.573 0.497 0.013 0.512 0.734 0.076 1.378 1.024 0.272 1.040 0.993 66.763 29.440 P值0.794 0.530 0.925 0.448 0.480 0.989 0.609 0.464 0.939 0.170 0.307 0.785 0.300 0.322 0.001 0.001
2.2 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因素 将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性斑块作为因变量,将上述存在差异的单因素作为自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行量化赋值,见表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OR=2.541,95%CI=1.713~4.256)、Fib(OR=2.032,95%CI=1.024~3.958)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2 量化赋值表
表3 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3 血清CRP、Fib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相关性 经Spearman检验结果显示,CRP、Fib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性斑块呈正相关(r=2.81、1.92;P<0.05)。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中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该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有研究指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是其主要发病因素,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多取决于斑块自身的易损性[7-8]。既往有较多报道指出,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影响因素多包括血管、血液动力学异常等。这些临床因素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具体关系已获得诸多研究成果[9]。但目前血清CRP、Fib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关系还尚在争议[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清CRP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CRP水平高低可反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程度。在李春等[11]研究中,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越高,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程度越重。本研究中,易损组血清CRP水平高于稳定组,与上述报道相似,进一步证实血清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稳定程度有关,可反应患者病情变化情况。有文献指出,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发展密切相关[12-13]。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以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为主要病理特征,CRP作为常见的炎症细胞因子,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性斑块发生时血清CRP浓度明显升高,促进颈动脉斑块内巨噬细胞摄取内源性低密度脂蛋白,形成泡沫细胞,释放、合成其他炎性细胞,进一步加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程度,最终导致斑块破裂,形成血栓。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Fib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Fib水平异常升高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破裂风险增加。有研究指出,Fib是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参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形成过程[14-15]。Fib具有参与炎症反应、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功能,当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中Fib浓度升高,表明其在血管内膜上有大量沉积,可改变血管内皮通透性,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并逐渐向血管内膜迁移,导致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变差,最终造成颈动脉斑块破裂,形成血栓[16]。本研究发现,易损组Fib水平高于稳定组,表明Fib参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发生、发展过程,与既往研究[17]结果相似,进一步证实本研究结果可靠。
此外,本研究观察CRP、Fib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相关性,发现CRP、Fib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性斑块呈正相关,与既往报道[18]结果相似。究其原因,CRP可诱导合成、释放Fib,两者通过促炎、降解纤维蛋白等作用引起颈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使颈动脉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加重患者病情。
综上所述,血清CRP、Fib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易损性有关,血清CRP、Fib水平过高时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程度越重,可作为临床观察患者病情发展程度的有效指标。但本研究所选样本量过低、研究时间过短,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今后可针对此方向进一步论证,为此领域提供客观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