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景观空间更新设计*
——以淄博市淄川区孝妇河留仙湖段为例

2022-08-24 07:5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李晓丹张海梁刘壮云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7期
关键词:滨水淄博市景观

文/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李晓丹 张海梁 刘壮云

0 引言

滨水景观空间是城市中的重要景观节点,不仅是休闲和游憩场所,而且承载着城市的文化和记忆。孝妇河南北贯穿淄博市,被称为淄博市的“母亲河”,同时,留仙湖也因蒲松龄而得名。如今,该河成为淄博市的景观名片,直接影响淄博市整体景观形象,故对其进行景观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背景

1.1 淄博市概况

淄博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在文化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城市整体布局方面,既是山水结合的组团式城市,又是资源型城市和全国老工业基地。

1.2 淄博市转型相关政策研究

1.2.1 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

《财政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6294号建议的答复》(财预函〔2020〕68号)文件指出,将淄博市建设成全国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并将被整体纳入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移支付补助范围。而在答复中也明确写道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的精神,为建立和健全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长效机制,从而加强资源枯竭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2007年起中央财政设立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为期四年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以此方式增强资源枯竭型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同时希望达到加快城市转型发展的目的。而淄博市淄川区也被纳入资源枯竭城市名单中。

1.2.2 构建公园城市

2021年,淄博市政府发布《淄博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全域公园城市的意见》(淄政字〔2021〕20号),其中有关孝妇河的具体内容如下。

1)在“城园合一”背景下,使“人、境、业、城、制”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提升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充分创造既具有美学价值又覆盖全城的公园城市体系。

2)对孝妇河、淄河与东猪龙河3条河流经过的片区进行改造,最终形成山、水、城相结合的3条城市生态风景观光带。其中孝妇河通过串联流经的博山区、淄川区、桓台区等地的名人故居,以地域文化为整体特色,使之成为一条贯穿城市南北的文化休闲风景旅游观光带。

3)针对淄博南部连绵的山地生态片区,结合城市南部的山区资源,着力打造淄川区、博山区、沂源县各地的山体特色。一方面保护原有的生态风貌,另一方面有效融合生态环境保育、文化休闲旅游、体育健身广场、文化展示长廊、服务交往服务站等功能空间,建设富有地域特色的森林公园。

1.3 孝妇河

孝妇河的名称有段变迁史,在古时曾被称陇水、袁水、笼水,又名孝水,至清代改称为孝妇河,河流整体流向由南向北,最终注入小清河。孝妇河整体长约135.9km,流域面积约1705km2[1]。孝妇河的源头位于博山区的颜文姜祠,流经淄川区、张店区、周村区、邹平县等地。因发源地有着美丽动人的传说,吸引着来往的游客。在淄博市的发展过程中,该河流一直是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淄博市的整体城市布局也沿孝妇河发展而来,因此孝妇河被称为淄博市的母亲河,名副其实[2]。

1.4 文化梳理

1)淄博市既是齐文化的发祥地,又是千百年前盛极一时的齐国国都,在当时是东部沿海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整体上深受其影响,且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聊斋文化是根植于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同时汇聚了当地特色文化所产生的文化成果。整体是以故事为主线、以场景为主题形成的淄川特色文化。聊斋故事中的各种神鬼传说代代相传,且与当地特色曲种相结合,被改编成诸多剧目,从而成为当地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淄博陶瓷历史悠久,产出了许多知名品种,如新石器末期出产的“蛋壳陶”,而在宋朝,淄博出产的“雨点瓷”和“茶叶末釉”至今都是驰名海内外的珍品[3]。

1.5 调研分析

根据实地考察和调研结果显示,约75%的人对现状不满意,认为应进行改造升级。该区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景观不连续且没有特色、交通不便、环境脏乱。而在关于改造意向的问卷调研中,大多数人倾向滨水公园和景观步道建设。

2 基地现状

2.1 区位

基地位于淄博市淄川区孝妇河留仙湖段未改造升级的滨水洼地。因淄博市属明显的半湿润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该市年平均降水量约650mm,年平均气温为12.5~14.2℃,年平均无霜期为190~210d。地区整体雨水和阳光充足,是我国典型的北方气候,气候适宜,适合植被的生长[4]。

2.2 周边肌理

基地为不规则多边形,东西两侧均为城市道路,北侧紧靠住宅区,南面正对河流,且紧邻集休闲和商业为一体的留仙湖公园和柳泉湿地,生态环境优美。基地位于淄川区中心区域,周边功能主要以住宅、商业、办公及休闲为主,人流量较大(见图1)。

1 基地周边肌理(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3 现存问题

1)基地内多为老旧平房,与周围建筑高差约4m,该高差严重影响当地居民通行。

2)基地内的交通道路为1条小胡同和断头小路,道路狭窄,人们穿行极为不便。同时,因南向房屋的阻挡,无法直接看到河流,景观资源被严重浪费,极大影响了城市立面观感。

3)沿河景观风貌不佳,破败的建筑与周边优美环境形成强烈对比(见图2)。因此,河岸景观提升需求较高。

2 基地现状(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3 改造策略及概念设计

设计需实现其本身的商业属性,又能为城市提供景观功能,还能融入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寓教于乐,让人们在娱乐之余接受文化的熏陶(见图3),考虑到场地自身的特殊性,建议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改造。

3 改造后平面及效果(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1 提升文化,弘扬当地特色文化

新规划的长通道将场地分成左右2个部分,对其赋予不同的主题。首先,将聊斋文化和陶琉文化融入其中,形成聊斋文化广场和陶琉文化广场,分别放置聊斋故事中的雕塑和展示出土的陶琉碎片;其次,通过文化墙和在空中木质步道的护栏上预留的文化展示牌,讲述传统文化故事,以此弘扬当地传统文化。

3.2 整治景观,与周围环境相匹配

基地位于淄川区的沿河景观带上,承担着打通上下游景观通廊的责任,在东西、南北方向上为景观的十字路口,与东面的体育公园、西面的文昌湖湿地公园、南面的柳泉湿地公园、北面的张相湖公园形成联动。通过对场地重新设计,使之与周边沿河公园景观风貌相匹配,展现自然风光,营造宜人的滨水公园。增加亲水步道,让居民亲近水面。把水系引入场地内,打破目前水岸与水体互相隔阂的关系,并对场地原有树木进行保留和移栽,以此加强新旧场地之间的联系。

3.3 调整道路,充分利用景观资源

原基地内只有1个小胡同作为穿行通道,且景观被原有建筑物完全遮挡。为充分利用景观资源,将道路朝向水面的一侧打开。

3.4 利用高差,连接两地的交通

重新组织新的交通流线,利用4m高差进行改造。在沿吉祥路一侧新建商业建筑,既形成了一定缓冲,又发掘了场地的商业潜力,同时将吉祥路的人流量和场地对人流的吸引力充分结合。

在场地北面,利用空中木质步道将场地在垂直方向分为2个部分,丰富了空间的体验感,同时步道向两边道路延伸,打通了沿河街与通济街的交通线,方便附近居民出行。

3.5 净化水体,搭配适宜的植物

水生植物被广泛用于室外水景中,按照其对水分的需求及习性,一般分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4种类型,既具有净水功能作用,如增加水体透明度、改善水质、提高水质的整体能见度等,通过合理的搭配又具有较好的观赏性。

研究选择结合不同植物的功能性和适应性,并按照符合形式美的原则对其进行搭配,将植物分3类:①挺水植物,如菖蒲、水生美人蕉、香蒲、鸢尾、千屈菜、荷花、芦竹、灯心草、风车草、慈姑、梭鱼草、马蹄莲、野芋、荸荠;②浮水植物,如睡莲、凤眼莲、浮萍;③沉水植物,如狐尾藻、金鱼藻。基于孝妇河的水质特点,对植物进行组合:芦苇+慈姑、芦苇+灯心草+狐尾藻[5]。

4 结语

城市更新一方面是指对实体进行必要的改造,另一方面是指对精神空间的延续。我国城市人口正在不断增长,城市容量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一味地寻求“新”反而更容易丢掉原有的“根”,应寻找城市地区落后的“病因”,做到有的放矢,单纯地生搬硬套将带来严重的后果,如“千城一面”和“千村一面”现象,景观空间更新同理。研究以淄博市淄川区孝妇河留仙湖段滨水景观为例,建议从5个方面提升该区域的滨水景观空间,以期为城市滨水空间更新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滨水淄博市景观
淄博市大力推进交互式在线教学系统应用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景观平面图》
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设计发展探究
我的妈妈是“超级侦探”
我家的小客人
体现地域文化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浅析滨水景观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