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 凯 叶恒语
军工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在长期艰苦奋斗的历程中所形成的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等精神品质为核心内涵的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可资国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的重要文化资源。在涵养学生家国情怀、锻造学生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具有独特优势。
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军工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类型,在不同时代其内涵和具体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武装斗争中,赋予军工文化新的色彩。军工文化发端于战争年代,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的官田兵工厂,还是抗日战争时期创立黄崖洞兵工厂,又或是解放战争时期开展的争创“刘伯承工厂”生产竞赛,都为人民军队争取胜利提供了重要的装备支持,极大促进了军工事业的发展。这一阶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黄崖洞精神”和“一切为了前线”的“刘伯承工厂”精神是军工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军工文化发展的转折期。在这一时期,突破技术封锁、增强国防实力是建设军工、发展军工事业的根本目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攀高峰”的“两弹一星”精神是这一时期军工文化的典型。广大科技工作者们在国家最为困难的时刻,远离亲人,攻克技术难关。“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为我国争取了和平发展的时间和机会,打破了西方大国对我国的核讹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极大地振奋了军心、民心。改革开放以来,军工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弘扬,其中,“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是军工文化的重要表现。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起步晚且技术基础薄弱,却用了极短的时间取得了许多历史的成就,精神力量的推动功不可没。新时代以来,在创新发展理念的驱动下,我国军工领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淬炼了“北斗精神”“探月精神”等先进文化形式,进一步丰富了军工文化的时代性内涵。
军工文化在不同时代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但其价值内核贯穿体现于发展的每一阶段。军工精神是军工文化的核心,军工文化最根本的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献身国防、严谨踏实、创新精进的军工精神。军工文化的内涵及其所倡导的军工精神决定了军工文化与生俱来的育人功能。
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我国军工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凝聚了一代代军工人舍小我为大我的赤诚情怀,爱国主义精神正是军工文化中的第一要义。在我国军工发展史上,一代代军工人满怀爱国主义热情、以壮大军工为毕生理想,将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国家军工事业。“国家利益之上”支撑着几代军工人薪火相传,从开辟伟大事业到屹立在军工科技的前列。如今这种对于集体的高度认同,奉献一生的家国情怀,有利于激发国防院校青年学子的爱国热情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使其将个人理想信念融入国家民族的前途未来中去,学以致用,报效祖国。
锻造学生艰苦奋斗的品质。军工事业由于其保密性质,往往布局于大山密林之中。生活条件相对艰苦。在现实中,军工事业也因为远比其他行业要艰苦而难以吸引人才。军工事业的艰苦主要体现在科研任务之艰和突破技术难题之艰,将军工文化纳入国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有利于引导成长于经济富足、国家强大时代的青年学子,践行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自觉在实践锻炼里长本事、经风雨、强筋骨,形成百折不挠的意志品格。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军工文化无论在哪个时期始终都强调要开拓进取、敢于创新,一代代军工人也正是在不断攻克技术难题中,促进了我国军工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创造了一个个举世瞩目的成就。因此,弘扬军工文化就是在弘扬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精神。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我国在许多科技领域还面临着“卡脖子”问题。而在军工领域中,存在着大量突破卡脖子难题的生动案例,用军工文化感召国防高校学生,将能有力地引导学生自立自强、自觉做技术高峰的攀登者。
结合学科优势专长,打造军工文化精品课程。要完善已有相关课程。当前,各高校普遍开设的唯一与军工文化相关的课程就是军事理论。军事理论课基本覆盖全国高校,对所有高校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完成了基本军事国防理论教育,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育深度欠缺。教学的内容主要还是围绕军事国防理论的简单介绍,而从课程知识延伸到军工文化却寥寥无几,难以让学生形成对于军工文化的深刻认识。二是实践性不足。课程停留在书本知识的讲解,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效果微弱。针对上述现象,可以将军事理论课由简单的科普类课程改为军事系列课程,既包含给全体学生开放的军事概论课程与军事实践课程,又包含对应专题下的各模块深入讲解的系列选修课供感兴趣的同学选修,从而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了解与学习不同的军事知识与军工文化。可开设学科特色课程。国防高校在航空、航天、航海等国防军事装备领域开设有相关专业课程,授课时可以将我国相关军工装备的研发历史作为课程的引子,可以宣传军工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其对专业领域的认识,为日后进入相关行业奠定基础,可谓一举多得。此外,也可以结合国防高校的这些优势学科开设相关科普类课程以供其他专业的学生选修,将军工文化的教育融入其中,打造一批具有学科特色的精品课程。
依托高校第二课堂,拓展军工文化育人途径。仅凭单一课堂对军工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依靠暴风式的输出,既不利于学生真切了解军工文化,也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依托高校第二课堂宣传军工文化不仅能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同时也能提升军工文化育人的效果。依托社会实践,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参观军工企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等,形成“所见—所感—所悟”的链式反应。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见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深化学生对于军工精神的理解。依托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因其覆盖面广、组织运行灵活、开展活动丰富多样等特点,现已成为高校中发挥育人功能的第二大载体。其中,军事类学生社团是实现军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抓手。军事社团可以通过组织社团成员自发学习发挥军工文化的育人功能。但这种育人功能仅仅作用于社团内部是远远不够的,要进一步扩散军工文化的影响还要依靠举办社团活动。校园活动因其兼具专业性和趣味性,将成为未来军工文化在国防高校中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之一。军事社团可以将专业的军工知识融入趣味的活动中,通过策划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参与活动的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既能获得参与活动的快乐,又能增加对于军工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此外,还可以依托“青年宣讲团”这类新兴学生组织,先引导宣讲团的学生自发学习军工文化,进而在全校范围内科普军工文化,弘扬军工精神。
挖掘国防高校资源,发挥军工特色文化育人。在应用军工文化方面,国防高校应该充分挖掘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校友资源和军工企事业资源。国防高校应深入挖掘学校历史资源,找准学校历史文化与军工文化的契合点。目前,高校普遍存在校史教育泛化、形式化的现象,国防高校也不例外。国防高校对校史宣传教育不足,尚未形成系统体系,与军工文化的结合有待提升。同时学生对校史中的军工文化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并且求知热情普遍不高。国防高校理应做好校史宣传教育,其中蕴含丰富且具有学校特色的军工文化,校史学习是国防高校学生了解学校特色军工文化的最佳渠道。国防高校可以在校史馆专门设立军工文化相关展板,制作校史宣传片、电影等。邀请军工校友回母校开展学术讲座,举办学术沙龙、故事分享会等。杰出校友丰富的军工经历、崇高的军工精神能够激励学生,并且具有更强的示范效应,比来自于其他学校的杰出人物更能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同时也可以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国防高校与军工企业要继续增加合作项目。一方面能够促进产学研的融合,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参与其中的学生锻炼科研能力、增强保密意识。此外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军工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和实习。
军工文化作为历史积淀形成的重要文化形态,蕴含着特色鲜明的教育内涵,是国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对青年学子涵养家国情怀、锤炼品德修为、锐意开拓创新具有极大促进作用。从有效的精神产品供给方式视角出发,借助军工文化,能够显著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供给质量,军工文化将成为国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品位提升的重要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