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的绿色可持续规划与活力复兴
——以武汉江汉路南片区更新为例

2022-08-23 14:54陆晓明肖瑶李鸣宇
世界建筑 2022年8期
关键词:江汉业态片区

陆晓明,肖瑶,李鸣宇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方面进行了诸多实践及探索。历史文化街区大致可分为商业复合型、产业复合型与居住复合型等类别。其常规策略包括促进地方特色商业的发展、产业升级融合发展、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等[1-3]。

作为开埠最早、外国领事馆和租界最多的沿江城市,武汉在规划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租界—汉口—武汉—大武汉”4 个发展阶段[4]。因此,武汉现存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繁多,其中包括多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与200 余项优秀历史建筑。

江汉路南片区是武汉历史建筑集中聚集的典型区域,该区域的历史建筑街区以商业复合型与居住复合型为主,局部点缀产业复合型街区,具有新旧街区杂糅、历史建筑分组成团的空间布局特征。同时,双碳的时代背景也对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复兴及历史建筑再利用设计的生态性、绿色性与可持续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所选择的案例——江汉路南片区相比其他历史文化街区,存在着可持续性、绿色与活力层面的复合型问题,这些新问题包括:如何在具有商业背景的历史文化街区中挖掘历史文化价值、活化复兴历史建筑?如何在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绿色性的同时提升历史街区的人文活力?如何优化历史文化街区闭塞空间布局、改善街区微气候与通达性?如何重塑多样化活力业态、打造经济可持续的活力街区?

1 江汉路南片区现状航拍

2 片区中保存着包括汉口水塔、工艺大楼、璇宫饭店等多个优秀历史建筑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3 种新思路:(1)采用可持续、绿色与活力整合一体化的思路,充分利用片区内丰富的历史建筑遗存,兼顾城市消极空间的整合、生态绿建技术的应用与区域活力的提升;(2)以优化景观体系、协调商业业态和改善空间布局的复合型思路,延续历史记忆、提升居民认同感与街区人文活力;(3)采用大数据、参数化设计等数字化技术,对片区内的微气候、业态配比、交通通达性进行分析评估。

1 研究对象与现状解析

1.1 研究对象

江汉路南片区位于武汉市江岸区,东至沿江大道,北临京汉大道,西侧为民意四路和友谊南路。百年商业老街武汉江汉路的前身歆生路是华界与原英租界的分界线,曾有“小香港”之美誉。历经百年风雨,江汉路仍留存着大量优秀历史建筑,以其独具特色的建筑风貌、底蕴深厚的地方文化与繁荣兴旺的商业氛围而闻名。

片区中保存着包括汉口水塔、四明银行、璇宫饭店等多个优秀历史建筑。此外,设计范围内还包含联保里、贯中里两处具有江岸区代表性的里分民居,与自民国时期起就是武汉三大娱乐文化商业场所之一的民众乐园(图1、2)。丰富的历史建筑遗存与文化积淀为该区域的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1.2 现状解析

3 片区现状绿化覆盖率(截取重点区域)

4 贯中里片布局封闭、通行困难的状况,三维地图来源:土地利用和空间规划信息平台

5 片区现状全局整合度和以500m为半径的局部选择度

对片区进行深入调研,从空间布局、邻里活动、建筑保护、绿化景观等角度对区域进行现状解析,为后续改造策略提供依据。

1.2.1 优秀历史建筑价值缺乏挖掘

片区内包含多个优秀历史建筑。其中,民众乐园始建于1917 年,作为武汉开业最早、经营历史最长的大众性商业娱乐场所,在几经改扩建之后,形成了“店中有店”的独特“大卖场+时尚休闲地”模式[5]。联保里始建于1918 年前后,里分中均为上屋下店的二层红顶砖木结构建筑,曾是汉口商业繁华的缩影,后于1926 年成为武汉革命斗争的中心驻点之一,联保里多个工会在回收汉口英租界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6-7]。而始建于1914 年的永康里前身为五常里,在抗战早期,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于永康里汉口总商会成立,同时,片区旁的汉口水塔则是汉口最早的高层及标志性建筑之一[5]。然而,现有业态结构对于片区的优秀历史建筑价值缺乏挖掘,没有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街区的人文创新优势及传统区位特色。因此,在后续规划中应根据文化资源精神内涵对片区各部分进行主题定位及场所空间设计,充分体现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

1.2.2 公共节点空间及景观绿化不足

片区内现有的公共节点设置较少,密集的建筑体量布置进一步压缩了街区中邻里活动的潜在空间。片区整体的绿化覆盖率较低,景观空间多为零碎、小尺度的绿化斑块,缺少可供周边居民休闲散步的绿地公园(图3)。公共节点与公园绿地作为建成环境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与比例对周边居民的健康呈现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8]。因此,在对片区进行改造升级设计时将成体系的公共空间与绿化系统纳入考量之中,以实现街区复兴的绿色可持续规划。同时,通过在建筑的修缮与改造中引入被动式绿建技术,将智慧街区管理应用到其中,达成历史文化街区的全生命周期的减碳降耗。

1.2.3 街区空间布局闭塞,区域通达性不佳

6 片区中的多个历史建筑普遍存在严重失修、具有历史价值的信息遗失的问题

7 江汉路路段现状POI分析,数据来源:高德开放平台

8 民众乐园改造示意,三维地图来源:土地利用和空间规划信息平台

9 永康里片改造示意,三维地图来源:土地利用和空间规划信息平台

江汉路南片区作为典型的老旧历史文化街区,具有建筑密度较高、空间结构体系较弱的历史遗留特征。现存的路网结构存在区域交通闭塞、整体通达性较差的情况。贯中里片、联保里片等里分普遍存在布局封闭、通行困难的状况(图4)。空间布局闭塞也导致街谷形态狭窄,不利于街区的局部通风[9]。同时,建筑密集所造成的开敞空间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等问题,也进一步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空气流动、得热散热产生不良影响[10]。

运用空间句法分析模型,对江汉路南片区内部的现状路网进行全局整合度模拟分析,结果显示以中山大道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干道的交通通达性逐级降低,各历史文化街区内部的道路交通通达性较差,而以500m 为步行半径的局部选择度模拟分析中表明江汉南路片区现状中的绝大部分区域的人流穿行可能性较低(图5)。

整体而言,步行者在选择路径时并未对作为交通吸引力核心的民众乐园展现出偏好倾向。由于选择度所代表的是空间布局中任意两个节点间最短拓扑距离的频率,这表明在对片区进行更新改造时需要对现有的路网进行适当调整,为步行者提供舒适的慢行系统。同时,需要对街区空间进行疏通,打开封闭的空间布局,改善街区的微气候。

1.2.4 建筑年久失修,业态凋敝

目前,片区中的多个历史建筑普遍存在严重失修、历史价值信息遗失等问题。居民生活环境恶化,固有的功能空间难以满足现代使用者的生产生活需求(图6)。因此,在后续规划中应修复片区内的历史建筑价值信息、改善片区的人居环境。

江汉路一直以来都保持着优秀的商业吸引力,业态结构丰富,其服务人群以外地游客与年轻人群为主。通过对江汉路范围内的各类商业店铺进行POI 数据采集和分析后,发现业态主要集中在购物、生活服务与餐饮服务3 个类别,三者共占据了整体业态比例的87%(图7)。

而江汉路南片区内的各历史文化街区组团由于建筑年久失修、业态凋敝,呈现出一派萧条景象,与江汉路主街形成鲜明对比。为提升区域的业态活力,后续规划应利用江汉路步行街对人流的吸引力,在活化复兴区域中运用差异性的业态配比,与江汉路步行街的业态结构形成互补。在改造升级的设计中,结合空间规划布局的调整,重塑差异化、高活力的商业业态。

2 江汉路南片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绿色可持续规划与活力复兴

在分析梳理项目背景与存在问题后,通过以下策略对项目地块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更新:(1)挖掘历史文化价值,活化复兴历史建筑;(2)提升街区人文活力,构筑生态社区;(3)优化空间布局,改善街区微气候与通达性;(4)塑造多样性活力业态,打造经济可持续的活力街区。

2.1 挖掘历史文化价值,活化复兴历史建筑

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更新设计时,借鉴了柏林文化广场索尼中心娱乐建筑群复兴项目的成功案例。将建筑视作街区整体的组成部分,并根据文献资料梳理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肌理,改善城市消极空间。

1990 年代初,民众乐园经历了大规模的拆除和扩建[5]。10 余年间,民众乐园周边其他建筑不断侵蚀街区内部的交通组织,严重影响了该片区的空间使用效率,阻碍了民众乐园与周边环境的积极互动。

通过肌理的延续,将新建筑与民众乐园整合为一体,打造富有层次感的空间,营造具有时代性的共生关系。由多个建筑体量围合而成的中央广场,塑造出聚集人气、充满活力的片区核心空间。建筑体量间预留出的宽敞通廊,形成数个朝不同方向开敞的广场入口,吸纳来自街区四周的人流,使民众乐园片重新成为整个江汉路南片区的文艺、娱乐及商业焦点,令沉寂已久的民众乐园重现往日的辉煌(图8)。

在永康里中清理掉杂乱的废弃场地后,开辟新的景观公园,形成开阔的景观视线通廊。紧邻的汉口水塔获得了新的观景价值,可改造为供游客俯瞰江汉路南片区城市风光的观景塔。拆除联保里中随意加盖的建筑,保留里分中的民居肌理,复原被破坏的历史建筑风貌,释放被加盖建筑占据的空间,创造历史记忆的承载场所(图9)。

2.2 提升街区人文活力,构筑生态社区

生态街区是指在原有街区的基础上,通过社会、经济与自然多方面的高效可持续发展,来营造邻里和谐、经济高效、生态优良的高质量绿色街区[11]。根据江汉路南片区的区域特点,结合街区历史文化特色,增设公共空间、重塑街区绿化体系、提升街区人文活力、构筑生态街区。同时利用数字赋能,依托全新DIA 数字智慧建筑系统,结合BIM、IoT 等技术,在历史文化街区中搭建数字孪生平台,实现街区管理的云端互联。综合应用能耗监测控制、雨水收集回收、智能采光遮阳、智慧信息等技术,搭建智慧化街区运营管理体系,对街区进行能源、设备、环境等多维度的街区生态性监控,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全时化、全方位及全周期的低碳节能。

10 永康里片效果

11 联保里改造示意,三维地图来源:土地利用和空间规划信息平台

12 贯中里改造示意,三维地图来源:土地利用和空间规划信息平台

13 民众乐园生态绿建技术

14 民众乐园灯光秀效果

15 贯中里立体漫步交通体系

16 联保里鸟瞰效果

17 改造前后片区绿化覆盖率(截取重点区域)

在对永康里片进行改造升级时,通过布置内部广场,为街区居民提供邻里活动的聚集性场所,以此改善原有公共空间短缺所导致的街区认同感孱弱、邻里关系疏远的问题(图10)。同时,在片区中打造街心公园并增设多片绿化景观,通过景观渗透,提升片区的整体品质。此外,在片区内设置历史展示墙、红色景观廊架等与永康里历史文化相关的节点,在发挥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价值的同时,提升参观者的游憩体验。

在对联保里进行改造设计时,在片区内植入城市时光记忆长廊,结合互动性的历史体验装置,以现代科技记录城市的变迁。同时在长廊两侧布置汉口老字号商铺,唤醒城市记忆,重现老汉口昔日景象(图11)。

在对贯中里进行改造设计时,拆除不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废弃建筑体量,将释放出的空间作为社区文化中心及文化长廊,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同时,在片区中打造街角公园,形成共享空间,为市民营造舒适宜人的生态环境(图12)。

在对民众乐园进行改造设计时,以伞状玻璃穹顶将民众乐园与新建建筑联结为一体。形成城市灰空间,充分考虑武汉夏季炎热、雨水充沛的气候特征,兼顾室外遮阳、通风与挡雨的需求。同时,轻盈的漏斗状构造可对雨水进行收集并作为景观水循环利用(图13)。穹顶所采用的半透光伏玻璃嵌板材料,将白天储存的太阳能作为夜间民众乐园片灯光秀的能源。通过设置交互灯光互动装置、立面光影秀、增强现实观景带等前沿互动展示设施,打造光影交织的城市秀场,为居民与游客提供实景交互式的沉浸体验,以新锐数字多媒体技术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时空邂逅(图14)。

2.3 优化空间布局,改善街区微气候与通达性

在对区域进行空间布局改造时,根据实际需求在现状路网的基础上增设多条人行路径;适当调整老旧社区中的围合式布局,拆除或架空部分相邻里分间的连接体,使封闭的社区边界与外部区域形成更多开口;延长并连接与外界路网相隔离的断头路,酌情将过长的建筑体量进行切断处理,增强街区布局的开放性。

在对贯中里进行改造设计时,对建筑体量进行局部架空处理,同时将露台与街区通过城市步道连接起来,形成立体漫步交通体系(图15)。

在对联保里进行改造时,通过营造城市通廊、打开沿街界面开口,并适当设置公共空间与小型绿化节点,形成开敞的街区空间布局(图16)。更新设计后,项目场地整体绿化覆盖率大幅增加,有利于缓解高密度建筑布局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改善历史文化街区的人居环境健康(图17)。街区闭塞的空间布局在经过优化之后,通达性得到了提升。而通透的街区空间有助于形成均匀密集的通风廊道,改善街区微气候[12]。

利用数字模型对改造前后的江汉路南片区进行CFD 模拟和空间句法分析。夏季风速模拟结果显示改造后的区域整体平均风速有所提升。其中,贯中里片内的风速区间从0.29~1.43m/s 提升至0.57~1.72m/s,民众乐园片内的风速区间从0.00~0.29m/s 提升至0.29~1.43m/s(图18)。模拟结果说明方案中所采用的设计方式有效改善了项目区域的微气候,符合绿色可持续规划的生态性要求。

18 改造前后片区夏季风速云图

全局整合度模拟分析显示中山大道的部分路段在方案改造升级后对交通的吸引力明显提升(图 19)。同时,改造后的民众乐园片与永康里片在以300m 为步行半径的局部选择度模拟中均显现出较高的人流穿行可能性。而当步行半径达到500m 时,中山大道成为整个大片区最具人流穿行可能性的道路。这说明更新后的路网为行人提供了更多的最短步行路径,提升了街区通达性(图20)。

2.4 塑造多样性活力业态,打造经济可持续的活力街区

利用江汉路的商业引流能力,定义片区的特色主题,形成差异化的业态结构,整合衔接商业人流。在对片区进行策划和改造之前,首先挖掘每个功能组团的历史文化故事,明确区域内历史建筑的风貌特征(图21)。同时,需判断现有区域功能属性,如贯中里片内包含历史民居,而民众乐园片则以商业类历史建筑为主。片区内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方式有所不同,势必影响片区整体的策划改造方向。其次还需考虑片区周边原有业态的配比,避免与现有业态产生冲突。通过提高业态结构的多样性,增加各功能间互补性和异质性,平衡各类功能间的协同与竞争,形成良好的兼容性混合,提升商圈活力[13]。

其中,贯中里片所处区域本身对热爱时尚、潮流的人群具有较高的吸引力。该区域作为里分民居的小体量建筑空间结构,适合植入国潮文创、时尚买手店、数码体验、快闪广场等对面积规模要求较小的功能。其次,里分独具特色的小尺度室外空间,适合营造年轻人所热衷的网红打卡地,因此将其定位为潮流活力功能区(图22)。

19 改造升级方案设计前后全局整合度模拟分析

20 改造升级方案设计前后局部选择度模拟分析

21 优化业态结构,提升经济活力

22 贯中里鸟瞰效果

23 民众乐园鸟瞰效果

24 江汉路南片区历史文化街区鸟瞰效果

临近民众乐园的部分后期加盖建筑由于废弃失修,其风貌与主体建筑不和谐。采用涵新于旧的改造策略,对废弃建筑进行拆除后,以简洁的新建筑语言,衬托民众乐园、工艺大楼、南洋大楼典雅的主体立面。新老建筑形成的围合广场,可布置珠宝发布会场、露天舞台、艺术秀场、演艺剧场等功能业态。在充分发挥民众乐园片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以互动式的业态功能提升区域活力,打造新的城市活力吸引点(图23)。

江汉路南片区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概念方案运用了挖掘历史文化价值,活化复兴历史建筑、提升街区人文活力,构筑生态社区、优化空间布局,改善街区微气候与通达性、塑造多样性活力业态,打造经济可持续的活力街区的策略。在城市更新中守护历史文脉的同时,通过数字技术辅助绿色低碳的方式对街区进行改造优化,实现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活态保护,达到了与古为新的更新效果(图24)。

3 结语

本文应时代需求和价值导向,探索了将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历史文化街区内涵发掘相结合的更新设计理念及方法。通过整合一体的复合型策略,建立了兼顾街区文化、绿色与活力的可持续性系统性决策模式。相较于单一类型的历史文化街区常规更新策略,这种结合了数字化技术的复合型策略所具有的创新性在于能够更为全面、系统且有针对性地对街区进行分析和评判,有助于设计师和决策者们在街区的改造过程中合理地选择相应的具体方法,从而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未来,本团队还将继续优化数据的采集方式,将关键数据的实地调研与大数据处理技术相结合,进一步坚实本研究的分析基础,完善一体化更新理念和复合型策略。江汉路南片区在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升级的策划、设计与评估层面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为我国同类项目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启示。

猜你喜欢
江汉业态片区
发挥示范功能,探索数字助农新业态
江汉英美术作品
唤醒街区想象力:多元业态赋能创意社区
“共享员工”更需共同呵护——新业态劳动者的权益如何保障?
江汉英美术作品
望江汉
这15种新业态、9 个新职业“拍了拍你聪明的小脑瓜”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再迎扩容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