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 Space文献计量分析的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研究进展*

2022-08-23 02:22周皓张伟尹仑
西部林业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聚类少数民族生物

周皓,张伟,尹仑,2

(1.西南林业大学 地理与生态旅游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2.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云南 昆明 650224)

2021年10月11—15日,《生物多样性公约》(CBD)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在中国昆明召开并发布《昆明宣言》;2022年的第二阶段会议将审议《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制定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这一系列举措昭示着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将掀开一个新纪元。《昆明宣言》中提到“要认识到土著人民和地方社区通过运用传统知识、创新和做法,以及他们对传统土地和领地上的生物多样性的管理,为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作出贡献”,中国作为首批加入CBD的缔约国,切实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坚持不懈地对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开展研究。

本文利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 Space对2000年至2021年中国国内传统知识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以《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分类调查与编目技术规定》对传统知识的分类为框架[1],探讨目前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研究路径及发展趋势,旨在梳理国内现有研究成果,发现研究中存在的空缺与不足,以期为将来的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研究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Cite Space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分析研究学科发展进程、学科研究热点、学科前沿问题,被广泛运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2]。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检索日期为2021年11月11日,使用CNKI中文数据库中的“高级检索”工具,设置检索分类为“主题”检索,检索词“传统知识”,时间设置2000年至2021年,检索传统知识相关文献,得到3 574个结果。将筛选条件设置为检索“学术期刊”,并将期刊范围设置为‘SCI来源期刊’ + ‘EI来源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CSSCI’+ ‘CSCD’,筛选后得到1 461个结果。筛选数据中的主要主题得到681个结果。 通过阅读681个结果的标题与摘要进行关联性筛选,删除与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关联性较低的数据后得到560个结果(图1)。运用CITE SPACE和数据统计方法对得出的560个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结果可视化呈现。

图1 研究数据流程

2 结果与分析

2.1 年度发文量分析

2000年至2021年,中国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文献数量呈总体上升趋势,特别是自2005年开始,文章数量基本保持在每年20篇以上(图2)。

图2 CNKI数据库中以传统知识为主题的论文数量变化(2000—2021)

2.2 主要研究地区和民族

中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民族在长期利用生物遗产资源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了丰富的传统知识[3]。通过分析可知,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研究点最集中的地区是云南,2000年至2021年间共有35篇文章是针对云南少数民族的研究(图3),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在研究民族方面,土家族是受关注度最高的民族,共有15篇文章研究土家族的生物多样性的相关传统知识(图4)。从研究总量上看,共有32个少数民族的传统知识被纳入到研究范围之内,占我国少数民族的58.18%,另外23个少数民族的传统知识暂时没有相关研究产出。

图3 传统知识研究地区

图4 传统知识民族研究论文数量

2.3 关键词及研究现状分析

关键词分析能够反映时间段内研究主题的热点,在一定程度上能解释研究领域内各知识的形成和发展[4]。Cite Space软件中各参数设置如下:Year Per Slice=1,Node Types=Key Word,Pruning=Pathfinder,Pruning Sliced Network。一般认为,聚类模块值(Q值)大于0.3,意味着聚类结构显著,聚类平均轮廓值(S值)大于0.5,则聚类合理,大于0.7,则聚类信度较高。数据运行后Q值=0.697 8(大于0.3),S值=0.929 5(大于0.7),说明此聚类视图显著合理且信度高。进行关键词分析后,得到关键词聚类图(图5),聚类ID的数字越小,说明其中包含的关键词越多,因此,传统知识、知识产权和传统文化是比较关键的聚类。

图5 传统知识的关键词聚类

关键词突现可用来探测某个领域中突然出现的概念和研究问题,反映该时段的研究热点或新的研究趋势[5]。本文通过Cite Space进行聚类后的关键词突现,得到图6中2000年至2021年的25个突现词,其中strength表示突现强度,begin表示突现性开始的年份,end表示突现性终止的年份。2000年至2009年的关键词主要是知识经济、传统产业、知识论、高新技术、发展、区域经济、区域民族、正当性、保护、生物资源、传统医药、公共领域、专利保护、群体性。学界一般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来保护传统知识:(1)利用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传统知识,但传统知识拥有的集体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它与知识产权本身规定的保护私权和知识产权客体的智力成果属性相违背[6]。(2)利用习惯法保护传统知识[7]。(3)利用其他法律或实践手段保护传统知识,如著作权法、商标法和专利法等[8],对传统知识的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地理标志、商业秘密进行保护。(4)结合我国国情,加快构建我国的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知识产权理论体系,以期对我国相关立法的制定与完善有所裨益[9]。(5)进行传统知识的现状调查和分析,进行传统知识登记或文献记载整理、建立传统知识数据库、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10]。学者们特别关注的两个领域是传统医药和生物遗传资源,提出我国应遵照《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要求[11],采取多元路径,整合方法[12],建立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和生物遗传资源保护,构建获取和惠益分享法律制度[13]。

2010年至2021年的关键词是法律保护、景颇族、经验、国际保护、药用植物、传统文化、土家族、民族地区、适应、遗传资源、中医药,这些关键词的出现与当时的时事背景有着紧密联系。201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次缔约方大会(COP-10)通过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名古屋议定书》,该议定书首次以国际法律的形式,明确了使用者在获取与遗传资源相关的传统知识时,需要同提供者商定条件,并公平、公正地分析所产生的的惠益[14]。为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名古屋议定书》,中国生态环境部发布了适用于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分类、调查与编目技术规定(试行)》(http://www.mee.gov.cn/gkml/hbb/bgg/201406/t20140606_276593.htm)[3]。

3 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研究进展

基于以上分析结果可知,我国对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整理研究主要集中在2010年至2021年,与Cite Space关键词突现结果一致。本研究以《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分类调查与编目技术规定(试行)》中对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五大分类为框架,作出如下讨论。

3.1 传统选育农业遗传资源的相关知识

关于农作物遗传资源的相关知识研究主要涉及了少数民族地区粮食作物种植中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研究。传统知识和经验占据了生产生活的重要地位,与现代科技进行互补[15],少数民族在开发和利用植物资源方面掌握了高技术水平和丰富的文化知识[16],但野生食用植物的生长规模正在逐渐缩小,庭院植物的栽培利用和种植情况正在发生变迁,如何利用传统知识带来生态和经济效益是今后研究应该关注的重点[17]。在传统选育农业遗传资源传统知识研究中,水生生物和野生动物的遗传资源两个类别暂无相关文献。

3.2 传统医药相关知识

在关于传统药用生物资源的研究中,学者们调查了各民族的传统动植物药材和部分炮制传统医药的方式。传统知识药用研究的问题主要在于:(1)少数民族传统药方药物使用缺乏规范和标准;(2)传统医生大多凭经验用药,大多没有合法的行医资格证;(3)传统用药大多对药物成分研究不足[18];(4)少数民族行医者擅长医治的疾病种类多为地方常见病,与当地环境关联密切。随着民族传统生活方式、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其医药知识的传承应用正迫在眉睫[19]。

3.3 关于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传统技术和生产生活方式

少数民族的传统种植方法,使得当地的农业得到了可持续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的有利于经济作物生长的实用技术。印纺、染织和手工艺品的制作技艺等[20]传统知识体现了他们对环境的观察与认识,通过一系列象征图案的符号展示和传承,反映了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印纺和染织的用材、染料均使用当地原生草本植物,当地少数民族的建筑充满了生态保护理念、原始自然观念和对气候变化的适应。食物制作技巧体现他们丰富的传统知识[21],既能增加营养也利于食物的保存。

3.4 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生态伦理与习惯法是该民族群体累积而成且有效的一种集体经验,具有潜在的生态认识价值[22]。在这样的传统文化影响下,当地少数民族以“万物有灵论”为基石,通过神山、神林、祭祀、乡规民约、宗教礼仪、传统节日和自然崇拜等文化表达,展现了对森林、动植物以及环境的尊重,把上百种植物当作“神树”或“佛树”,把动物当作“神兽”或“图腾”,由此衍生出独特的崇拜文化和饮食文化[23]。然而,传统文化中一些自然崇拜及对神的敬畏元素在当今社会对经济发展的追逐下正在减弱或消失,这不但加快对少数民族自然生境的破坏,也同时加快生物多样性的流失[24]。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化肥农药的使用,导致野生植物的采集率和原始作物种植率出现下降的趋势。由于少数民族的消费结构改变,越来越多的食材都是通过到市场上购买,传统的饮食文化渐渐被现代饮食取代,承载传统知识的生物资源正在减少。对此,应该建立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的相关数据库,加强传统知识的宣传,并对其进行立法保护。除此之外,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与防灾减灾[25]、水资源利用[26]、应对气候变化[27]关系密切,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采取行动应对灾害,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

3.5 传统生物地理标志产品相关知识

地理标志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2018年初,我国的地理标志产品调整GI、PGI和 AGI三套认定与管理体系,除了在国际层面上加强中国传统知识的宣传力度,还应该以立法的方式,填补在获取与惠益分享方面的保护缺失[28]。由于地理标志产品的分布受地形、水文和生物多样性等自然因素和地理空间影响,调查地理标志产品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地理标志产品也是当地人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可以抵制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同质化,保护地理标志的实质就是保护区域生态系统[29]。 学者们整理了如新疆[30]、云南[31]等特定地区的地理标志产品,还对食品类标志产品野生食用菌、茶叶、葡萄酒与白酒、药品等地理标志产品的价值和保护进行了研究,但对于药品和工艺类产品的研究较少。

4 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研究与展望

本文借助Cite Space对2000—2021年收录于CNKI文库中的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文献的年度发文量、作者、发文机构、期刊、研究地区和民族、研究基金关键词及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得出以下结论:

(1) 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研究自2005年起呈现出比较稳定的关注度,每年发文量基本保持20篇以上。中国关于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研究热门地区落点于云南,目前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研究涉及的少数民族为32个,占我国少数民族的58.18%。

(2)通过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发现,我国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的研究已经从最初的知识产权和立法保护转向对传统知识的编目、调查和整理,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对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获取和惠益分享机制的建立。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在应对自然灾害中的研究,发挥传统知识在防灾减灾这一层面上的宝贵作用。对民族传统知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发展发明的学术挖掘,利用其传统知识为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带去生态和经济效益,是在今后研究应该关注的重点。

(3)传统知识中水生生物、野生动物遗传资源和传统疗法等3个领域的研究亟待补充,地理标志产品传统知识的研究应更关注其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关于观赏植物遗传资源、传统医药理论、传统药材加工炮制技术、传统方剂、药品类地理标志产品、工艺类地理标志产品的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研究内容较少,未来还有较大的补充空间。

(4)受现代化进程的影响,生物资源和传统文化资源正在呈现出一种被弱化、迁移的现象,虽然我国对传统文化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与知识产权保护,但是仍缺乏对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利用的技术方法,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数据库暂未建立,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加强协作,完善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调查整理。

(5)正如帕劳青年领袖——Miel Sequeria-Holm 2021年在格拉斯哥COP 26上的发言,传统知识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危机的答案,人们需要更关注传统的知识、智慧和习俗,改变人类向自然索取的价值观,学会尊重自然,与自然和平共处。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今后的研究应更关注那些前人未涉及的民族、地区和类目,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挖传统知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发展可作出的贡献,才能更好的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贡献,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猜你喜欢
聚类少数民族生物
生物多样性
一种傅里叶域海量数据高速谱聚类方法
生物多样性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上上生物
一种改进K-means聚类的近邻传播最大最小距离算法
AR-Grams:一种应用于网络舆情热点发现的文本聚类方法
第12话 完美生物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