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丁云 实习生 查文澜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姑苏古城内最受游客和市民欢迎的文化潮流区域之一。这块东至外城河、西至临顿路,南至干将东路、北至白塔东路,面积约116.5公顷的区域,内有文控保建筑、古井古桥、吴文化地名等多达300余处的保护对象,既是大运河苏州段七个遗产点之一,也是古城迄今保存最典型、最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然而,往来的游客和市民常常错失这些文化瑰宝,或者到了附近,却众里寻他千百度而不得。近日,姑苏区古保委联合喜马拉雅携手推进的历史文化遗存信息展示项目试运行,通过微信小程序导航或现场手机扫码标识,就可以获取各类保护对象可指引、可观赏、可分享的全方位信息。
无论是端善堂潘宅投射出的古典苏州的情调,还是耦园里象征着的偕隐双栖、啸吟终老的美满爱情,抑或是平江河凝聚着的江南婉约韵味,又或者是东园段砖石城墙留存的姑苏历史变迁与城市记忆……这些都是人们追寻着对天堂苏州和江南文化的美好印象,抵达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缘由之一。
在微信中打开“姑苏古城”小程序,进入有声导览信息展示平台后,会发现整个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内包含了300余处这样的地理点位,每个点位都链接了有关于保护对象的文字内容、声音故事、实景图片等。“现在使用平台的定点导航功能,便可追随指引前往其中某一点位,开启实地追寻探索之旅。”项目执行负责人,江苏喜马拉雅城市文化总监李虹晓说。
为了方便游客和古城文化爱好者根据主题检索游览,平台又按照文控保、传统民居、吴文化地名等类别,对所有点位进行了归类导览。
一路追寻,一路邂逅,遇到怦然心动的风景时,使用“一键转发分享”,该点位就可以生成二维码海报,与社交圈的朋友们共同分享此时的惊叹与眼前的美好。
即时观看视频,立刻了解眼前的文控保建筑、古井古桥、吴文化地名等保护对象最精华之处;循着耳边娓娓的语音介绍,实地观摩每一处保护对象,无疑是游览平江,体悟姑苏,领略江南文化的最好方式。
此次历史文化遗存信息展示项目,邀请多位专家学者共同梳理古城文化内容,建设保护对象信息库,实现多维度的数字化展示。李虹晓介绍,执笔的专家学者中,不乏吴地文化研究学者、苏州地方文献文史专家、苏州文艺评论家等,涉及城市历史、城市发展、名人传记、建筑特色等多方面内容,并经资深专家审核与订正。
撰写过程中,专家团队多番进行田野调查,也让鲜为人知的幽静小巷变得更加明媚动人,让传统民居通过当地居民的口述变得愈加鲜活生动,最大程度地尊重历史,保留苏式文化的精髓。
既然到了姑苏,怎能不趁此听听悦耳的吴侬软语是怎样介绍眼前的景物的呢?现场扫描二维码,部分保护对象不但有古建筑短视频展示,有声导览更采用普通话与苏州话的双语诵读形式,以多样的形式深入展现江南文化的妩媚与动人。
斑驳的民居、朴素的古井、老而坚实的古桥……现在都已安上了清新素雅的标识铭牌,仿佛在无声召唤,这里有故事!也唤起往来游客与市民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忍不住打开手机扫码一探究竟。
考虑到保护对象的实体性、差异性,标识牌设计为铭牌款与二维码款两类,并根据保护对象的类别又细分为多个款式,通过调整横竖版式与整体大小,提升整体视觉体验。与现有大运河文化公园导览系统实现风格形象上的统一,也呼应青砖白瓦的水墨江南,引导游览者感知、品味、欣赏江南之美。
根据实际情况,线下导视铭牌做出了部分调整,以实现铭牌与保护对象的融洽与统一。“虽然一部分保护对象已消失在岁月的更迭中,但我们仍旧可以通过扫码,实现线上的展示回顾。”李虹晓介绍。
挂牌后的保护对象将显得更加清爽明艳,原来在安装过程中,项目实施方对已设置标识标牌的点位进行了规整,减少重置浪费。“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加贴二维码,更换、拆除破损、失效标识铭牌等方式。”李虹晓说,一部分保护对象,因与其他保护对象如传统民居贴靠紧密,因而将两块标识铭牌合而为一。这样,既还原了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清爽面貌,也助力文明典范城市的创建。此外,还有少量保护对象,因处于修缮之中,将在完工后一并挂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