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满楼 图/段明
近代杰出出版大家张元济原本在科考路上一帆风顺,18岁中秀才,23岁中举人,26岁中进士并进入翰林院,后被委任为刑部主事,次年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总理衙门章京。从履历上看,张元济无论在科考还是仕途上都堪称春风得意,这在万千读书人中可谓凤毛麟角。
1898年维新变法开始后,张元济在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的保荐下于6月16日受到光绪的单独召见,君臣相对,就变法问题做了大致的探讨。
9月5日,张元济上奏变法总纲5条、细目40条,分别就变法全局、满汉、用人、理财等五大问题做出阐述。9月18日,张元济第二次上奏,请求朝廷明降谕旨,令中外大员切实保荐素习矿路农工商学之人,以充实新设立的矿路农工商总局,发展实业。
然而,慈禧太后很快发动政变,收回光绪大权,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匆忙流亡海外,谭嗣同等人则喋血京师菜市口。事后,并未与康、梁等人结党的张元济虽然没有遭到杀身之祸,但因为同属维新阵营,也遭到“革职、永不叙用”的严厉处罚。如此,张元济的政治最高峰也就此戛然而止。
据说,在张元济仕途顿挫之时,同处人生低谷的前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派人慰问他,并问他有何打算。张元济表示,京城已无容身之地,自己将赴上海谋生。
10月下旬,张元济携眷南下上海。1899年 4月,在李鸿章的亲信、时任南洋公学督办的盛宣怀的帮助下,张元济出任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主持翻译东西各国新书。而正是这一契机,让张元济逐步脱离官场,并由此走向了近代出版业。
1901年,在商务印书馆一名创始人的邀请下,张元济入股商务印书馆,成为大股东之一。次年春,张元济决定辞去所有任职,全身心地投入商务印书馆。
对此,很多人都不理解,毕竟张元济曾是翰林清贵,即使一度被罢官,将来遇到恩赦,官复原职也未可知。如此身份,怎能就此栖身于连一般读书人都为之轻视的“贱业”呢?
在写给盛宣怀的一封信中,张元济或许说出了他的理由:中国四万万人口,只有40万人受过教育;而要开启民智,就必须要出版好的书籍,自己愿以“扶助教育为己任”。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元济原本有个美好前程,但戊戌年的那场政变改变了他的人生历程。
或者说,张元济成为近代出版业巨头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他原本可以成为朝中高官、学术大家或大教育家,但历史的风云变幻,慈禧太后却在无意之间将他推下“商海”,并最终让他成了近代中国的出版大家。
当然,张元济如果想重返仕途的话也不是没有机会。1906年1月,在清末新政的春风下,清廷学部奏请将张元济恢复原官职,任学部参事厅行走。之后,又由外务部奏调为储才馆提调。当年12月,张元济入京供职,但因为难耐当时的官场习气,次年1月即弃官南返。
之后,张元济的恩师、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瞿鸿禨多次邀他出山,但张元济仍甘于平淡。此后,张元济终身不涉官场,再未出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