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景娜 陈 涛 郭六玲 张士金△
郑州人民医院1中医科,2体检科,郑州 450000 3郑州市惠济区人民医院中医科,郑州 450000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多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所导致。突然发作的眩晕症状可引起短暂意识丧失、视觉障碍、行走不稳或跌倒,严重者可发生脑梗死。目前西医临床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方法较多,包括溶栓、抗凝、改善脑循环等药物治疗以及手术、血管内治疗等。但药物治疗方案缺乏个体性,疗效往往不甚理想,且不良反应明显,降低患者治疗依从性。手术及血管内治疗属于有创治疗,且存在治疗费用高、术后并发症多等问题[1]。中医学中并无后循环缺血之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于“眩晕”之范畴,基本病机为肝肾不足、髓海空虚、使脑窍失养。本病以肝肾不足为本,痰瘀上扰为标,治则以补肾平肝、活血化瘀为法[2]。芪地理归汤是本院治疗眩晕的经验方,对眩晕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针刺法是中医治疗眩晕的常用方法,可调神醒脑、活血行气[3]。本研究探讨了调神醒脑针刺联合芪地理归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12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其中男25例,女35例;年龄(63.84±8.81)岁;身体质量指数(24.10±2.25)kg/m2;心率(79.51±8.05)次/min;收缩压(123.5±7.0)mmHg,舒张压(76.4±6.4)mmHg;吸烟16例,饮酒12例,高血脂26例,糖尿病11例,冠心病4例。对照组,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65.10±7.64)岁;身体质量指数(23.95±2.32)kg/m2;心率(77.33±7.64)次/min;收缩压(121.4±7.5)mmHg,舒张压(74.8±7.0)mmHg;吸烟22例,饮酒19例,高血脂20例,糖尿病6例,冠心病2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4]中相关西医诊断标准,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头晕、呕吐、复视、视觉障碍等临床症状;符合《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5]中相关中医诊断标准;患者近1周内未接受相关诊疗措施;患者同意参与本项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恶性肿瘤患者;癫痫、颅脑病史;因其他疾病或器官功能障碍导致的眩晕症状;精神疾病或痴呆患者;经颅脑CT、MRI检查发现其他颅脑疾病。
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30003)口服,5 mg/次,1次/d;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公司,国药准字J20171021)口服,100 mg/次,1次/d;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调神醒脑针刺联合芪地理归汤治疗。调神醒脑针刺取穴风府、风池、翳风,痰浊上蒙者加丰隆、中脘、太白,风阳上扰者加太冲、太溪,肝肾阴虚者加太溪、肝俞、肾俞。针刺得气后风府、风池、翳风、太冲、丰隆行捻转泻法;太冲、太白、肝俞、肾俞行补法;每10 min行针1次,留针30 min。针具为苏州东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华成牌不锈钢毫针,连续治疗5 d后休息2 d。
芪地理归汤方药组成为黄芪30 g、熟地黄15 g、当归15 g、丹参15 g、白芍15 g、川芎10 g、天麻10 g、钩藤10 g(后下)。痰浊上蒙者加法半夏、石菖蒲、胆南星;风阳上扰者加珍珠母、僵蚕、石决明;肝肾阴虚者加枸杞子、山茱萸、牡丹皮。上述药物,每日1剂,加水煎煮2次,合并煎液共计300 mL左右,分早晚2次温服。2组患者疗程均为2周。
中医证候积分:评分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5],包括眩晕程度、眩晕频次及持续时间、头痛、恶心、呕吐、耳鸣、失眠、心慌、胸闷、腰膝酸软、乏力,根据其严重程度分为0、2、4、6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症状越严重。
血流速度: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德国DWL-MDXO628型)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
血液流变学指标: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2 mL,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北京众驰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ZL9000 plus型)测定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等血液流变学指标。
临床疗效采用尼莫地平法进行评价:临床痊愈 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降低≥90%;显效 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得到显著改善,90%>中医证候积分降低≥70%;有效 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得到一定程度改善,70%>中医证候积分降低≥30%;无效 患者病情未见减轻,中医证候积分降低<30%。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临床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治疗前,2组患者眩晕程度、眩晕频次及持续时间、头痛、恶心、呕吐、耳鸣、失眠、心慌、胸闷、腰膝酸软、乏力等中医证候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眩晕程度、眩晕频次及持续时间、失眠、心慌、乏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对比(n=60,分,
治疗前,2组患者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2组患者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对比
治疗前,2组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
2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60,例,%)
前庭神经核对脑部供血状态具有高度敏感性,因此后循环缺血时常表现为眩晕。目前临床对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尚无规范化治疗方案,一般在发作时采取对症治疗,效果并不理想[6]。《医学心悟》有云:“眩,谓眼黑;晕者,头旋也。故称头旋眼花是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认为:“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中医理论认为,肾藏精,肝藏血,肝肾不足则无以濡养脑髓清窍,肝木失滋则阳亢化风,上扰清窍而见头晕目眩。
芪地理归汤中以黄芪、熟地黄共为君药,黄芪可大补元气、扶正固本;熟地黄功擅益精填髓、滋阴养血;二药相伍,可扶固正气以治本。当归活血化瘀、养血和营;丹参活血祛瘀、养血安神;二药共为臣药,可增强活血之功以治标。佐以炒白芍养血柔肝、疏肝理气;川芎行气活血、化瘀止痛;天麻息风止痉、平抑肝阳;钩藤息风定惊、清热平肝。痰浊上蒙者加法半夏、石菖蒲、胆南星以祛痰化浊;风阳上扰者加珍珠母、僵蚕、石决明以平抑肝阳;肝肾阴虚者加枸杞子、山茱萸、牡丹皮以补益肝肾。诸药共奏补肾平肝、活血化瘀之功效。
针刺法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中应用较多,李勇等[7]采用针刺颅底组穴联合热敏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可改善患者症状,降低颅脑血管阻力。本研究中调神醒脑针刺法所取风府穴为督脉与阳维脉交会穴,可调理阳经气血,平肝息风;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穴,可调理头部气血;翳风穴可调理三焦、疏通胆经气血。痰浊上蒙者加丰隆、中脘、太白以健脾益气、清热化痰;风阳上扰者加太冲、太溪以平肝息风、滋阴潜阳;肝肾阴虚者加太溪、肝俞、肾俞以补益肝肾、滋阴壮阳。诸穴共奏补益肝肾、调理气血之效。
本研究发现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调神醒脑针刺联合芪地理归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能够很好地减轻患者临床症状。这可能是由于风池穴浅层分布有枕神经、枕动脉,深层分布有椎动脉,刺激风池穴可调节动脉系统肾上腺素与胆碱能神经纤维,调节脑血管的收缩和舒张,从而使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增加;针刺风池穴还可通过降低缩血管物质内皮肽-1水平从而改善脑血流灌注[8]。风府穴分布有枕动静脉分支、棘间静脉丛,针刺风府穴可扩张脑血管[9]。翳风穴深部分布有颈上神经节,针刺翳风穴可调节内耳前庭功能和脑血管舒缩功能,从而改善脑供血,减轻脑缺血所致的眩晕症状[10]。
红细胞压积是影响血黏度的重要因素,红细胞压积升高可导致血黏度增加,继而引起外周阻力增加,脑血流灌注量降低;而局部灌注压降低可引起切变率下降,红细胞聚集体增多,又进一步增加血黏度,继而增高血管内静脉压,使水分丢失、血液浓缩,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脑梗死[11]。本研究发现治疗后观察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调神醒脑针刺联合芪地理归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可降低血黏度、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这可能是其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重要机制之一。
综上所述,调神醒脑针刺联合芪地理归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能够很好地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