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买的手机号却已在各大APP 注册,是买到了旧卡,还是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近日,广州市增城区人民法院审判了这样一起案件:电话卡配送员私自将客户新开的手机号码注册多个互联网账号非法获利,被判刑三年。
刚买的手机号却已在各大APP 注册,是买到了旧卡,还是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近日,广州市增城区人民法院审判了这样一起案件:电话卡配送员私自将客户新开的手机号码注册多个互联网账号非法获利。
2020 年10 月至2021 年3月,李某负责广州市增城区某片区中国联通手机电话卡的网上订单配送。他利用自己担任配送员的工作便利,在配送电话卡的服务过程中,私自将客户新开的手机号码和网络平台注册验证码发送到微信群出售给他人注册京东、抖音、淘宝等互联网账号,非法获利共计34955 元。
增城法院一审判决:被告人李某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有期徒刑3 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5000 元;李某自本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后次日起十日内支付损害赔偿费人民币34955 元;李某自本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后次日起十日内永久删除其所有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并公开赔礼道歉。
公民应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对于他人使用自己的通讯工具或询问验证码等敏感信息应提高警惕
无独有偶,江苏南通海安市民小张也遇到了类似的事。他想用自己新的手机号码注册抖音账号,系统却显示该手机号码已被注册。再一试,这个手机号已经在京东、微博等多个热门APP 中注册了用户。“怎么回事?我本人没操作过啊?我这可是新号码!”小张很不放心,于是他向南通海安警方报了案。
一般情况下,用手机号码注册微博、抖音、京东等网络账号,需要手机验证码才能操作。如果自己没弄过,验证码为何会不翼而飞?办案民警引导小张进行了回忆。小张想起,他的手机曾经送到手机店里维修。
办案民警随即找到维修店人员,维修店人员交代:他趁客户不注意的时候,将客户手机号码发到一个“拉新”群中,随即手机会收到一条验证短信,再将验证码发到群里,群主确认成功后,他就会收到5 至8元不等的红包。
民警立即根据维修店人员提供的线索展开调查,发现其窃取的手机号和验证码曾在一个名为“XX 赚”的接码平台上出售。
经查,该接码平台系广州一家网络有限公司开发并维护,专门从事手机号码“拉新”服务。所谓“拉新”,就是在网上大量收集手机号和实时验证码,然后再将手机号和验证码出售给下游负责买卖网络账号的工作室,用来注册微信、抖音、京东等网络账号。
注册出来的账号一方面出售给不法分子进行违法活动,另一方面利用电商平台首单特别优惠的政策,大量购买低价商品,薅电商的羊毛以牟取私利。整个过程涉及各类网络账号数据7000 余万条。
2021 年4 月,南通海安警方组织民警奔赴广东、北京等省市一举抓获以王某、汤某为首的“XX 赚”接码平台、下游工作室犯罪嫌疑人共计18 名,查获涉案服务器10 台,手机、计算机等电子设备200 余台,各类账号数据7000 余万条,涉案金额达800 余万元。
身处信息化时代,我们在享受网络和大数据便利的同时,个人信息安全风险也随之增加,尤其是手机验证码、人脸识别信息等新型个人信息的保护需要引起更高的重视。
警方提醒:
1.复印信息要备注。银行、营业厅等留存的身份证复印件要在身份信息区域注明用途。
2.购物办卡要谨慎。购物时,尽量避免留下联系方式和个人信息,减少个人信息的曝光机会。
3.维修设备要看好。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维修时要注意是否被人窃取验证码,维修后要检查,看是否有增添新的未知应用。
4.网络信息隐藏好。网上申请某些账号的时候要注意里面的保密协议和个人信息显示,尽可能保密和隐藏,不要公开手机号和住址。
5.快递信息要消除。扔掉包装时切记要涂掉用户名、联系方式,或撕掉快递单号。
6.免费活动有猫腻。果断拒绝让你留联系方式可以领小礼品或者一次性体验的活动,避免个人信息被二次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