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梦倩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法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80)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成语和俗语流传已久,是一种语言中经过人们长期的使用和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人们常用动物来表达个人感情和态度,狗和马是重要的家畜,与人类关系密切,中韩成语俗语中都有许多对狗和马的形象的描绘。
1.忠诚、感恩
2.幸运、有福气
3.勤劳
中韩文化中勤劳都是一种美德,但是在中国,牛往往成为勤劳的象征,中国成语、俗语中没有对狗的勤劳的描述。
1.低贱
2.谄媚、势利
3.品行低下
4.凶恶
5.忘恩负义
在中韩文化中,狗的象征意义具有相似性,但是也有一些差异之处。中韩人民心中狗的正面形象有忠诚、勤劳,负面形象有低贱、谄媚、凶恶、品行低下、忘恩负义,总体来看负面形象多于正面形象。
1.精神气节
“龙马精神”比喻人旺盛、奋发的精神,马奔腾飞跃、气宇轩昂,常用来形容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马昂首长啸的姿态似有志之士仰天长啸的样子,因此马也成为英雄豪杰的象征,如曹操用“老骥伏枥”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虽然已经年老,但是仍然雄心勃勃、奋斗不息,具有英雄主义精神。
2.辛劳、勤劳
3.速度快
4.人才、才华
在汉语中,马经常用来比喻人才。“千里马”一词用日行千里的良马来比喻杰出的人才,怀才不遇者常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来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但奈何怀才不遇、未得赏识的苦闷心情。“老马识途”“老马之智”等成语则用“老马”来形容有经验、有智慧、阅历多的人。
1.地位低下
在生活中,马作为役使家畜,用于骑乘、挽车和载重,任人奴役和屠杀,也产生了消极的意义。人们常用马来形容卑贱、地位低下的人或事物,如“当牛做马”中,马指供人使唤的奴仆,“无牛捉了马耕田”喻无优者退求其次,马在这里是次品、替代品。
2.愚蠢、无知
3.贪婪
在中韩成语、俗语中,马都有辛劳、速度快、愚蠢无知的象征意义,但是也有许多差异。在中国,马用来形容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并用来比喻杰出的人才,同时也有地位低下的意义。韩国俗语中,马还表示贪婪。以上几种象征意义是中韩文化的差异之处。
动物的象征意义是人们生产状况、生活环境的反映,无论在中国还是韩国,狗和马都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狗作为最早被人类驯化的牲畜,帮人们看家护院、狩猎交通,马则是人们代步的坐骑,在生产、运输、出行、作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与动物密切接触,并进行大量地观察,通过不同动物的特性来表达不同的情感。每一种动物都有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性,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对于这些特性具有相同的认知,因此会出现不同民族动物象征意义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同一种动物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中也会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以“马”为例,马是中韩人民重要的交通工具,在中国,马还是重要的作战工具,有不少关于马的成语是用来描写战争的,如“单枪匹马”“兵荒马乱”。但是韩国俗语、成语中却罕有用“马”来描写战争的例子。一方面是由于与朝鲜半岛相比,古代中国战事更为频繁;另一方面是朝鲜半岛多山,且国土面积较小,而中国地域广阔,骑马更适合长距离作战,这种历史地理的客观因素造成中韩“马”象征意义的差异。
汉代以来,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儒家思想对动物在人们眼中的形象也产生了影响。以“狗”为例,狗在汉文化中一开始是神圣的象征,传说开天辟地的盘古就是狗头人身,不少地区都会奉祀和崇拜神狗。但是儒家思想强调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因此狗摇尾乞怜、对主人忠诚、对陌生人凶狠的样子,便成了谄媚、奉承、奴颜婢膝的形象,狗的象征意义也逐渐由褒义变成贬义。
韩国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家庭观念重,三纲五常作为社会生活的规范深深植根于韩国人的思想中,在尊卑等级方面比中国更为严格。狗在韩国被称为“五伦”动物,认为人有五伦,狗也有五伦。人有父子有亲,狗有毛色相近;人有君臣有义,狗有知主不吠(认出主人后绝不吠叫);人有朋友有信,狗有一吠众吠(一条狗吠,所有的狗都跟着一起叫);人有夫妇有别,狗有孕后远夫(怀上小狗绝不靠近公狗);人有长幼有序,狗有小不大敌(小狗不会攻击大狗)。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狗的行为被赋予人的伦理纲常,使其和人一样也成为受礼教约束的形象。
动物词汇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从中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特有的情感、文化,中韩两国文化相近,在动物词汇的象征意义上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本文对中韩两国成语俗语中“狗”“马”的象征意义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探究象征意义异同的原因,通过成语和俗语更好地了解中韩文化,促进跨文化理解与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