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振动吸附法的模块化爬壁机器人设计与试验

2022-08-18 07:11王立明张臻臻童章印沈俊睿李洪斌曲建华
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 2022年7期
关键词:后腿壁面振动

王立明,张臻臻,童章印,沈俊睿,谭 鹏,李洪斌,曲建华,杨 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浙江 宁波 315800)

对于爬壁机器人来说,其所具备的最基本的功能是能够在各种壁面上可靠地吸附,因此吸附技术成为爬壁机器人设计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采用的表面吸附方式主要有磁吸附、真空吸附及特种吸附等。其中磁吸附只能应用在磁性材料的表面,其应用场所受到限制[1-3]。特种吸附法是一种在特种环境下使用的吸附方法,对环境及材料的要求较高,不具有一般性[4-5]。真空吸附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但需要连接管路或者装备真空泵等,机器人很难做到小型化、轻量化,而且不能应用于壁面粗糙的场所。

振动是一种有规律的运动,其能够使物体保持动态平衡。文献[6]基于振动吸附法原理建立了振动吸盘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壁面吸力实验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得到了振动过程中负压随振幅和频率的增大而增大、振动中存在正压过程等结论。本文将振动吸附法应用于小型多关节爬壁机器人,在设计了一种新型吸附模块的基础上进行了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并进行了样机试验。

1 振动吸附模块的设计

对单个吸盘施加振动激励,很难达到稳定吸附的目的,因此一般采用两组吸盘交替振动,如图1所示,用一个偏置的曲柄滑块机构,当电机旋转时,上、下基座反向移动,与这两个基座相连的吸盘交替吸附,从而达到两组吸盘交替振动吸附的目的。吸盘材质选择耐老化、性能稳定的硅橡胶。

1—上吸盘底座;2—下吸盘底座;3—与振动电机相连的偏心轮

振动吸附机构如图2所示,根据三点确定一个平面的原理,每组采用3个吸盘,各组吸盘均匀分布固定在吸盘座上,为了稳固,相邻两个吸盘固定在不同的基座上,振动电机固定在电机基座上,并与上吸盘座固连,偏心轮与下吸盘座固连,在电机的带动下,偏心轮在曲柄滑块机构上做旋转运动,从而实现下吸盘组和上吸盘组的相对振动。

1—振动电机;2—下吸盘组件;3—上吸盘组件;4—曲柄滑块机构

在两个吸盘座之间需要一个导向机构,以确保振动的稳定性,并提高模块的抗倾覆能力。本文方案采用在下吸盘座上安装直线轴承和钢柱来完成导向工作,钢柱上端与上吸盘座固连,直线轴承与钢柱配合,具有摩擦力小、质量轻、易于安装等优点,其结构如图3所示。

1—钢柱;2—上吸盘座;3—下吸盘座;4—直线轴承

在设计机器人时必须解决一个问题:如何在不影响机器人稳定性的情况下,利用振动产生吸力。因此需要设计一个稳定保持座来缓冲振动吸附模块产生的力,使振动不会影响机器人的稳定性。稳定保持座与振动吸附机构之间安装有减震弹簧,以使振动吸附机构在下推过程中产生的力可以传递给稳定保持座,而在上拉过程中产生的力不传递到稳定保持座,通过弹簧的减震作用,达到机器人稳定的目的。稳定保持座如图4所示,其中上面的孔用于与其他零件连接,其余面上均布排列的孔,其作用是减重。

图4 稳定保持座 图5 振动吸附模块样机

振动吸附模块样机如图5所示,模块参数为:质量250 g,直径114 mm,高度30 mm。

2 振动吸附模块试验

对振动吸附模块进行吸附试验,以获得其在不同振动参数及不同吸附材料上的性能指标。

振动吸附模块在壁面上的失效形式主要有3种:1)受拉力作用而滑动脱落;2)受倾覆力弯矩作用而脱落;3)受扭转力矩作用而脱落。故采用测力计分别测试3种不同受力状态下振动吸附模块的性能,如图6所示。

图6 吸附性能测试

不同壁面的吸力效果不同,本文选择玻璃作为壁面进行测试。振动的振幅由偏心距决定,振动的频率由电机电压决定。本次试验采用PWM方法控制电机速度,通过使用不同脉冲宽度调节占空比进行测试。

失效拉力、失效倾覆弯矩和失效扭矩随偏心距和占空比的变化如图7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偏心距增大时,弯曲扭矩增大,这一现象与前人试验的结论一致,即负压随振幅增大而增大。失效拉力和失效扭矩不仅与负压有关,而且与吸盘的裙边有关,虽然吸盘负压增大,但失效拉力和失效扭矩减小。在参数合理的情况下,该模块的最大吸力不小于30 N,可用于爬壁机器人。

3 爬壁机器人设计

3.1 爬壁机器人基本结构

现有爬壁机器人的移动方式大多为轮式、履带式等,这些移动方式结构比较笨重且不能实现多维壁面之间的爬行,本文设计的机器人采用足式结构,能够灵活轻巧行走,且能完成内直角壁面之间的切换。

为了使机器人质量尽量轻,机器人采用双足结构,用两个振动吸附模块作为其双足。根据实现的功能将机器人分为两部分: 吸附部分和行走部分,吸附部分采用振动吸附模块,行走部分采用3个关节机构,前后两个关节实现机器人的行走,中间关节负责机器人转弯。机器人机械结构模型如图8所示,其主要由驱动电机、连接杆、前腿、后腿、安装座等组成。由于机器人质量较轻,因此驱动电机采用适合小型机器人的金属齿轮舵机。

1—前振动吸附模块;2—机器人前腿;3—前腿驱动电机;4—安装座;5—前腿连接杆;6—中间电机;7—后腿连接板;8—后腿驱动电机;9—机器人后腿;10—后振动吸附模块

3.2 控制系统设计

该机器人的控制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主控部分和子控部分。主控部分安装在中间电机上,完成以下功能:与上位机通信、分析指令、向吸附模块发送指令、控制中间电机。子控部分固定在前、后腿驱动电机上,实现对前后关节电机的控制。主控部分和两个子控部分通过I2C总线进行通信。主控部分使用ATmega16L单片机作为控制单元,子控部分使用Aemeag8L单片机。控制系统的结构框图如图9所示。

图9 控制系统框图

4 机器人试验

通过试验验证了机器人的吸附性能,机器人可在玻璃、木橱及瓷砖壁面上行走,如图10所示。机器人在3种不同的壁面上均能稳定行走,且能在有一点缝隙的瓷砖上稳定行走,说明振动吸附模块能够较好地适应有一定粗糙度的壁面。

图10 在不同壁面上行走

通过试验验证了机器人的转弯性能,通过动作设定,经过以下7个步骤可完成转弯动作:1)设定机器人的初始状态为前腿吸附在壁面上,后腿未吸附;2)后腿抬起30°,以便旋转;3)中间关节旋转,也就是后腿及后吸附模块旋转;4)放下后腿并吸附;5)前腿抬起30°;6)中间关节旋转;7)放下前腿并吸附,至此完成转弯动作。各步动作实物图如图11所示。

图11 机器人转动时的步态图

通过试验验证了机器人爬行时的壁面切换功能,通过动作设定,经过以下5个步骤可完成面面切换:1)设定机器人的初始状态为前腿吸附在水平壁面上,后腿未吸附;2)后腿抬至90°并旋转,使吸盘正对垂直壁面;3)后腿吸附在垂直壁面上;4)前腿脱离并旋转;5)前腿吸附在垂直壁面上,至此完成面面切换动作。各步动作实物图如图12所示。

图12 机器人面面切换时的步态图

5 结束语

本文根据振动吸附原理设计了一种基于振动吸附法的吸附模块,并对吸附模块进行了性能试验。应用吸附模块设计了一种小型多关节爬壁机器人,试验结果表明,该机器人可以完成直线行走、转弯和面面切换,且能在有一定粗糙度的壁面上稳定行走。本文的研究为爬壁机器人进一步优化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猜你喜欢
后腿壁面振动
某调相机振动异常诊断分析与处理
二维有限长度柔性壁面上T-S波演化的数值研究
振动与频率
This “Singing Highway”plays music
壁面喷射当量比对支板凹腔耦合燃烧的影响
找腿
超临界压力RP-3壁面结焦对流阻的影响
基于ANSYS的高速艇艉轴架轴系振动响应分析
狼狈为奸
吃一堑 长一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