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银杏树“桥接”复壮技术及其应用

2022-08-18 03:17王玥
花卉 2022年16期
关键词:桥接长势银杏树

王玥

(北京金都园林绿化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40)

0 引言

银杏树“桥接”技术思路方向来源于人类医学中的心脏搭桥技术,即当一条或多条冠状动脉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狭窄、阻塞导致供血不足时,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近端和远端之间建立一条通道,使血液绕过狭窄部位而到达远端的手术。而银杏树“桥接”技术是“树木医生”广泛借鉴果园、苗圃养护技术经验,并根据银杏树植物特性,总结出的一套为树势较弱的银杏树进行复壮的新技术,并成功申请了《一种促进银杏快速恢复生长的桥接结构》的实用新型专利技术[1]。此项复壮新技术在北京市通州区路县故城遗址公园一期园林绿化建设工程二标段(施工)的项目试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桥接银杏幼苗的应用原理

银杏树在生长过程中,地上部分(茎叶系统)所需要的养料、矿物质和水分等,都是由其根部从地下吸收并输送出来的,根又需要依靠叶的光合作用获得它所需要的有机养料,银杏树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银杏树的生长周期非常缓慢,一棵树至少需要20年的树龄才能开花结果,一般用于城市绿化移栽的成年银杏树至少也要达到15 年的树龄,正是由于银杏树的这种生长特性,所以移栽后它的适应期和恢复期也非常漫长。

在进行绿化景观建设时,虽然移栽的银杏树是带土球进行的,但由于将其移植出圃时需要切断根系,根系的受损需要一定时间进行愈合,在此期间根系的吸收能力大大减弱,导致根系无法快速从土壤中吸收足够养分满足树体恢复及生长的需求,因此很有可能影响到次年春季银杏树的长势,出现萌芽期推迟或有芽苞却顶不出来的现象,严重情况下还有可能导致银杏树衰竭死亡。所以当银杏树移栽后在恢复期期间出现长势衰退的情况时,必须立即采取复壮补救措施。北京金都园林绿化有限责任公司的技术人员经过长期的摸索实践,总结推出了“桥接”复壮技术,在项目实施中收获了显著的效果。

桥接时要选择同种树种进行,其应用原理是为了有效避免物种的隔离与排斥排异现象,使银杏树与桥接的银杏幼苗“气血”相同,加快伤口的愈合速度同时形成新的维管组织,再通过桥接的银杏幼苗作为与土壤之间传输通道,加快吸收周围土壤中的养分,促进银杏树快速恢复到健康的生长状态。

2 桥接银杏幼苗的技术要点

2.1 桥接银杏幼苗的时间

银杏树进入春季萌芽期前是桥接银杏幼苗的最佳时期。随着春季气温逐渐变暖,土壤解冻,雨水量增加,大部分植物将从休眠期进入萌芽期。当气温达到8℃以上时,银杏树进入萌芽阶段。在此期间,银杏树体内树液流动最为旺盛,桥接切口的愈伤恢复能力强。与此同时银杏树可以通过利用桥接银杏幼苗作为传输的通道,加快吸收周围土壤中的养分。春季之后,随着气温逐渐升高,银杏树的长势及桥接部位的伤口愈合能力会逐渐减缓,若在此时进行桥接工作,其恢复速度也会随之变缓。

但在实际情形中,一般桥接技术的应用都是在发现银杏树树势变弱的情况下采取的救治措施。因此,当发现银杏树长势出现问题,无论在任何季节都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桥接技术,使其尽早恢复生长状态,尽快发挥景观应用功能。

2.2 桥接幼苗的准备工作

2.2.1 银杏幼苗

一棵需要复壮的银杏树至少需要3~4 棵树龄1~3年健壮无病虫害的银杏幼苗进行桥接。

幼苗根据实际需要截头选取30~80cm 高的树干,附带直径20~30cm 的土球。同时要抹除银杏幼苗树干上的茎叶,避免幼苗茎叶与银杏树之间相互竞争养分,使其树内液体上下流通顺畅。

2.2.2 裁纸刀

(1)削切幼苗。(2)削切接槽。

2.2.3 蜡烛、塑料薄膜

由于桥接部位的木质层裸露在外,因此最好选择在一天中气温较低或者阴天的环境下进行桥接作业,避免由于气温过高,导致银杏树体内水分加快蒸发,促使植物细胞迅速枯死。但也不能在雨天进行,若淋雨会造成银杏树伤口的腐烂。所以为了避免由于雨水、空气、细菌、病虫害等有害物质侵入,使伤口发生病变感染和液体流失,需利用蜡油及时将桥接部位伤口处进行密封处理,再用塑料薄膜包裹住桥接部位,加强防护,使桥接部分能够健康结合。

2.2.4 草绳

如有需要,可用草绳缠绕银杏树树干桥接部位对其加固防护。

2.3 桥接银杏幼苗的工艺流程

(1)削:先用刀片将幼苗的顶部削切成45°的斜截面,且需平整光滑。

(2)埋:将银杏幼苗埋入预先挖好的种植穴中,沿银杏树主干等距离分布环绕一周(图1)。

(3)量:将银杏幼苗向银杏树干倾斜近30°,测量出设置桥接接槽的适当位置。

(4)切:按测量好的桥接位置设置接槽。先将此部位的树皮切开,以露出木制层为度,再用刀片将木质层削切成T 型斜截面做为接槽的形状。接槽的长度在2.5~3.5cm 之间,长度不宜过大,不然会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去恢复愈合,但接槽的长度要保证能与银杏幼苗搭接的部位有足够的接触面积。

(5)插:将银杏幼苗倾斜30°,顶部插入银杏树主干设置的接槽中,使其两端的木制层相互贴合(图1)。

图1 结构示意(一)

(6)封:利用蜡油密封好贴合的伤口后,放下树皮将桥接部位的木制层包裹在内。

(7)裹:捂住接口处的树皮,将塑料薄膜沿桥接部位紧密缠绕数圈固定(图2)。

(8)缠:最后用草绳缠绕固定,使银杏树主干与桥接的银杏幼苗能够紧密贴合(图2)。

图2 结构示意(二)

3 桥接银杏幼苗后的维护管理工作

3.1 搭设支撑保持对银杏树的稳固性

新栽植的银杏树由于根系尚未扎深抓牢周围土壤,极易引起树干晃动或遇到大风后倾倒的情况发生。树干的晃动会影响到银杏树根系的恢复和桥接银杏幼苗应用功能的发挥。所以一定要对银杏树做支撑,保证银杏树在支撑的作用下稳定牢固。使用四角杉木桩做支撑最为稳固。

3.2 输入营养液加强对银杏树营养的补给

桥接银杏幼苗后,如需加快银杏树的恢复速度,还可以利用输送营养液的方式,加强对银杏树营养的补给,促进银杏树快速恢复并生根发芽。

3.3 及时补水

桥接银杏幼苗后,还应立即浇水,使水分充分润泽幼苗的根系,促进毛细跟在被水分湿润的状态下展开至土壤内部,并紧密结合在一起。由于银杏幼苗的规格很小,需水量不大,要结合银杏树的需水量,对下部土壤的干湿度情况酌情浇水。

3.4 病虫害的防治

银杏树的病虫害较少。桥接银杏幼苗后需经常观测周围植物上是否有病虫害侵蚀的现象。如有病虫害侵蚀,要及时进行灭杀,同时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取对应措施,提前预防。

3.5 适时移除桥接结构

待银杏树恢复正常生长后,应适时移除桥接结构,确保银杏树的景观效果。移除后的银杏树幼苗还可以移种别处,避免资源浪费。

4 银杏“桥接”复壮技术的应用

4.1 项目概括

北京市通州区路县故城遗址公园项目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西北角,它是一座湮没于地下的汉代古城,在2016 年的考古中被发现。因此,为开展汉代文化遗址的保护及展示工作,政府在这里建设了遗址公园和博物馆。它的建成标志着北京拥有了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考古遗址公园。该项目中的园林绿化工作于2019 年3 月开工,目前该遗址公园内的园林绿化及其他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处于尾期阶段,2022年即将正式开园。

4.2 项目的现状与问题

园区内栽植了大量落叶乔木作为景观树种。开工后第一年移栽的银杏树,由于根部受损,正处于恢复状态下的植物根系不够发达,不能及时从周围土壤中吸收到充足的养分,导致部分银杏树出现供养不足、树势转弱的现象。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在现场发现银杏片林中有25 株胸径18~20cm 的银杏树长势较差,萌芽期出现树叶没有顶芽或萌芽推迟的现象、顶端银杏枝条有水分但日趋有回缩趋势等情况,相对于同期移植的其他苗木长势明显较差,不仅影响景观效果,同时如果芽苞一直发不出来,可能会导致顶芽憋死,严重情况下可致银杏树衰竭死亡。而如果银杏树发生死亡,则需要移栽新的银杏树进行替换,这样不仅会造成项目成本的增加,还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需及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帮助银杏树复壮[2]。

通过对苗木的“望、闻、问、切”诊断后,排除苗木有病虫侵害,根系土质开挖后结合前期检测报告无特别明显有害因素,但发现移栽一年后这些银杏根系发育较弱。针对此类情况为了快速使长势较差的银杏树恢复生长,经过现场技术人员集思广益,最终使银杏树的桥接技术率先在这个项目中得到试验应用。图3 为桥接结构效果。

图3 桥接结构效果

4.3 项目的应用效果

方案确定后,项目现场工作人员在3 月底采取了桥接银杏幼苗的技术手段对银杏树进行复壮的措施。由于措施及时且方法得当,桥接后银杏树恢复较快。15d 左右银杏树已顶出新芽,1 个月基本恢复至同批苗木生长状态,3 个月完全恢复正常。

银杏树桥接后未有死亡情况发生,均生长良好。该技术在工程试验与应用中取得了理想成效。

5 结语

银杏树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树种,如今作为城市绿化树种,在提高城市景观效果和美化城市形象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保存与延续银杏树种的优良资源,需要了解并掌握银杏树种更多生物学特性,科学有效地保障和提高银杏树的成活率。北京金都园林绿化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人员通过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相结合,为解决了银杏树移栽后如何迅速复壮这一难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法。本文简要描述了如何利用银杏幼苗的桥接技术使银杏树快速恢复生长技术。这种方法操作简单、经济实用、成效显著,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猜你喜欢
桥接长势银杏树
结瓜盛期“歇茬” 恢复长势有“方”
秋天的银杏树
山西270多万公顷秋粮长势良好
FPGA互连测试中的反馈桥接故障覆盖问题
Microchip推出首款车载以太网音视频桥接(AVB)全集成解决方案
山西:夏粮总产增长秋粮长势良好
银杏树
板栗嫁接不亲和挽救方法
如何防治黄瓜长势不一
利用桥接技术防治苹果树腐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