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丛博 梅志刚——
提到斜塔,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世界闻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但你知道吗?在遥远的东方,有一座更为古老的斜塔,在黄河岸边矗立了900 多年。它就是有中国的“比萨斜塔”之誉的玲珑塔,位于新乡市平原示范区的原武镇,建于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 年),早于比萨斜塔68 年。
尽管名气没有比萨斜塔响亮,但玲珑塔的故事却一点儿也不寻常:它为何会倾斜?佛塔层级均为奇数,为何它是12 层?当地“毛遂拉塔”的传说里,为何战国时代的毛遂会拉这座建于宋代的塔?
玲珑塔,又名徽塔、雁塔,为平面六边形十三层楼阁式砖塔,全塔高47 米,原为善护寺内附属建筑物,清代善护寺失火,寺毁塔存。它造型挺拔秀丽,气势庄严雄伟,是宋代建筑艺术的佳作。
未入原武小镇,即可远远望见古塔。玲珑塔是当之无愧的原武地标,在黄河岸边屹立近千年。
当慕名已久的斜塔出现在眼前时,“斜”无疑是所有人最为关心的话题,可北望塔身上下,似乎没有预想得那样明显。但若换到东南方向的池塘边,再度抬头仰望,就会发现塔身确实倾斜。
根据文物部门之前的测量,玲珑塔向东北方向倾斜2°33′。水平如镜的池塘里,塔身与倒影刚好形成一个夹角,更为直观。
湖光塔影的美景,不禁让人想挪用朱熹的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塔影共徘徊”。据传,玲珑塔周边的荷塘原来只有一个,后来为了防止塔过度倾斜,在反方向又挖了一个,两相平衡。
有了视觉上的观感,还要有理性上的实证。来到西北侧底层塔身处,以地平面为参照系,会发现塔身底部自南向北冒出地面的四块塔砖逐渐缩减到了两块,塔身向东北倾斜一目了然。
那么,塔身何以倾斜?原阳县文博专家、副研究员李斌提供了两种说法由大家评判:一是古建筑师有意设计。因为该塔地处土质松软的平原,且每年风力最大的风向是东北风,这样设计能使塔身更坚固。二是天灾导致。据《原阳县志》记载,该塔经受地震灾害十多次,水灾更甚,“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 年)黄河南徙,原武数次冲决,治城沦没”,清康熙六十年至雍正元年(公元1721年~1723 年),黄河一连三年在武陟马营决口,导致塔基被河水浸泡了一年半之久。
李斌认为,黄河洪灾淤积不仅导致塔身倾斜,也是玲珑塔“十二层塔身”这一谜团的答案。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十三层……”这是人们熟悉的相声贯口《玲珑塔》。“玲珑”意指精巧细致,全国以“玲珑”命名的古塔有多座,贯口具体所指尚无法考证。只是,习惯眼见为实的人们一定会误将原武玲珑塔从中排除,毕竟伸出手指一层层点着算,这座塔确实只有十二层。
殊不知,这座十三层的楼阁式砖塔底层已被黄河泥沙淤埋,地面以上仅见十二层。塔北面有一塔门,早已被历史的风尘湮灭,仅塔檐砖砌斗拱露出地面。现今的塔门设在南面,是前人将原来塔身二层的窗户改建而成。
不过,在文博行家看来,这不过印证了“十塔九斜”的说法。古建筑保护专家、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长杨焕成释惑说,内在原因是古人设计古塔时考虑到风向等自然因素而有意为之,或是在结构上可能存在缺陷;外在原因就是黄土的湿陷性和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影响。
玲珑塔体自下而上面阔与高度递减,每层塔檐为叠涩砖砌出,上加莲瓣平座,各层有半圆券门、古钱纹和破子棂式假窗,塔身轮廓略呈抛物线形。
塔身上有一处明显后补的青砖,是日寇侵华的罪证——1938年日寇进犯,曾有炮弹击中塔身,但由于古塔结构科学,仅掉下一片青砖。
古塔保存完好,得益于数十年来文物部门的悉心照顾。为保护古塔,文物部门筹集资金,分别在1979 年、1983 年和2013 年拨付专款对古塔进行了修缮。
古塔底下四层没有光照,进入者只能摸索着向前攀爬,如入秘境。塔心室呈六边形,各角置雕砖垒砌的斗拱、倚柱。每层檐之翼角下有木质角梁,梁头下悬挂铁风铎,共72 个,微风袭来,叮当作响。
塔内约半米的旋梯只能容一人通过,台阶青砖历经数百年的攀登,被打磨出明显的凹陷。置身其中,方觉古塔结构之复杂,屈身攀爬到第四层时豁然开朗,券窗洞开,清风拂过,为汗珠盈额的访客们送来一丝清凉,还可小憩观赏东西南北的风景。
到达第五层时,古塔设计师和时空另一端的登塔者玩起了捉迷藏。三个方向一模一样的甬道竟然都不见攀登旋梯,俯身观察,柳暗花明,原来藏在其中一个甬道的侧壁。建筑凝固了千年前的小幽默,仍在与后来人开着玩笑。
至第九层时,开始有木棚板,十一层开始有直径0.6 米的圆木刹柱从顶层穿过,上串高0.88 米的铸铁塔刹。粗壮的木刹柱可能是楸木,应是由建塔时保留至今。
铸铁塔刹内的木刹柱历经数百年风雨飘摇,如今只剩下碗口粗。修复时,文物工作者为确保安全进行了墩接更换。大家还给这块朽黑木刹柱起了个生动的名字——“千年雷劈塔心木”。
通往塔刹的最后一层,稍胖者只可侧身而上,掀开顶门,一览天下小。据说天气晴好时,可从这里南望黄河波涛,北眺太行峰峦,东见浩瀚云海,西览万顷碧绿……这让不少无缘登塔的人无限向往。
历史上的原武是一个古县,历史悠久,仅在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就曾有八次诸侯会盟于此。1950 年,原武、阳武两县合并为原阳县。
在《原武县志》中的老县城地图上,城东门外能看到善护寺古塔高耸。相传古塔最早是在繁华的城内,当地流传有“毛遂拉塔”的传说。没错,就是成语“毛遂自荐”的主人公、附近师寨镇路庄村人毛遂。
传说宋朝时,古塔位于繁华地带,周围人口稠密,毛遂预感此塔会倒塌,为提醒乡邻,他化作一疯癫僧人,高呼:“塔塌!塔塌!”然而,没人把他的话当回事。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村民发现家里的牲口个个躬腰蹬蹄、汗流浃背,似乎在朝一个地方使劲。次日,玲珑塔移位至城外安全地带,人们这才知道疯僧是毛遂显圣。
毛遂是战国时代平原君的门客,而玲珑塔始建于宋朝,可谓风马牛不相及。让古塔与当地历史名人产生联系,很可能是当地百姓实现文脉传承的有心之举。
古塔旁有狄仁杰的老师娄师德纪念馆。娄师德以“伟岸大度,气量宽厚”著称,成语“唾面自干”就来自于他,他曾推荐狄仁杰为丞相。
古塔东侧有一纪念碑亭,镌刻着“原阳大米之父”乔永庆带领村民治水治碱、引种水稻的故事。原阳大米最早便是在原武引种成功的,给这片贫瘠的土地带来了生机。
毛遂、娄师德、乔永庆……跨越千年的人物,被岁月机缘巧合地安排在古塔周边相遇。可以说,玲珑塔不仅是一部原武人民用建筑写就的历史书,更是一座赓续原武人坚韧不屈精神的纪念碑。
历经地震、黄河淤积、日寇炮火,玲珑塔巍然屹立,堪称“塔坚强”——它像极了不屈不挠的原武人民,坚守着这片土地,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