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的艺术与民俗文化内涵及价值研究

2022-08-18 06:47张萌萌
现代农业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梨园习俗民俗文化

张萌萌

(河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1)

梨文化是伴随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逐渐形成的,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农耕文化,它紧贴人们的生活,艺术性再现人们的生活轨迹。在当前国家政策号召大力发展乡村农耕文明,振兴乡村文化的背景下,研究梨的艺术与民俗文化的内涵与价值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和乡村振兴的需要。

1 内涵

1.1 梨文化内涵

梨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它归属于农业文化资源类型中的作物文化,包括梨整个发展历程中有关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梨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即它所蕴涵的精神意蕴和人文品格。

1.2 梨文化的艺术与民俗内涵

梨在我国已经有三千年的种植历史了,在漫长的种植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灿烂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梨文化的艺术与习俗可以归纳于梨文化精神层面。唐朝时期的梨园戏曲文化发展起来,逐渐成为梨文化中独特的一门艺术。而梨文化的民俗,阐明的则是民众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与梨相关的生产生活经验。

2 梨的艺术文化

梨的艺术文化这里指的是梨园戏曲文化。《唐书·礼乐志》记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梨园戏曲”文化唐玄宗时期得到了较快发展,梨园本来是一个果园,因为唐玄宗经常在这里训练、教导歌舞艺人,之后梨园就成了戏园的代名词,戏曲演员都被称为“梨园弟子”。梨园戏曲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灿烂的一支,被各朝各代的文人墨客反复吟唱、记录,从诗词出发了解梨园戏曲文化的历史兴衰就变得尤为重要。

盛唐时期的大诗人李白就曾经描绘过梨园戏曲,他写道“新弦采梨园,古舞娇吴歈”,宴会上弹奏着梨园新曲,搭配着吴曲表演舞蹈,描绘了一个热闹非凡的宴会场景,也表现出当时梨园戏曲势头正盛。而后杜甫也曾经在诗词中描述过梨园。他在一首诗里写下了“先帝侍女八千人”,回忆唐玄宗在国势强盛时期建立了梨园,而且亲自领导梨园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唐朝的梨园戏曲文化的发展。但是笔锋一转,又写下“梨园弟子散如烟”,这里的梨园弟子诗人指的是当时由唐玄宗亲自挑选、亲自培养的歌舞人才,但是这些梨园弟子都已经烟消云散,一切已经物是人非了。通过追忆过去的梨园的繁荣和今日的人才凋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梨园今日的衰败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无序。

梨园戏曲的时代意义在于它的历史见证着时代的兴衰。它的衰败暗含着时代的动荡,同样它的兴盛又与盛世相伴相随。宋朝的柳永在《倾杯乐》中言“会乐府两籍神仙,梨园四部弦管”,描绘了上元节皇帝会见梨园四部,皇帝、梨园弟子与百姓一起过节、欢歌笑语的热闹场景。从这里的节日会见可以看出梨园戏曲在这个时候已经重新繁荣了起来。

梨园文化经久不衰,时至今日,梨园戏曲依然活跃在大众的视野里。1994年,在河南卫视电视台上映了“梨园春”,这是一个戏曲节目,容纳中国各地不同戏曲剧种,该节目不断地在创新发展,为梨园戏曲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最初的梨果园,后发展成为戏园,之后又形成了梨园戏曲文化,最终为梨文化增添了一份独特的艺术魅力。

3 梨的民俗文化

3.1 节日习俗

在二十四节气中不乏关于梨的岁时节令。其中,在山西等地有“惊蛰吃梨”的风俗,并流传着“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谚。从古至今,人们在惊蛰这天都会吃梨,关于原因有不同的解释。关于“惊蛰吃梨”有这样几个传说:第一种说法是,“惊蛰清田边,虫死几千万”,人们认为在惊蛰过后,会有很多害虫出现。吃梨,可以让自家的庄稼远离病虫害,获得大丰收,代表着人们的美好愿望;第二种说法是,惊蛰吃梨有“离家创业”之意,传说明朝时有一晋商以贩卖梨起家,到清朝时期的晋商后人也即将在惊蛰之日离家创业,其父亲使之吃梨,意为“不忘祖”。此后走西口创业之人多在惊蛰之日吃梨,意为努力光宗耀祖;最后一种说法是,传说在惊蛰这天,会有白虎出来觅食噬人,这时候人们送上祭品,即梨,这是因为梨的谐音同“离”,有离别之意,希望白虎快快远离,反映了人们对于灾难的抗争精神。

3.2 饮食习俗

冻梨是东北地区的特色水果,也是北方人冬天的水果之一。冻梨比起鲜梨,会有一些营养物质的流失,但是大量的营养还是会保存下来,所以它具有和鲜梨一样的保健功效,都可以清热清心润肺等。冬季吃冻梨的习俗,有其存在的背景,现在冬季吃冻梨其实并不像过去那么流行了。过去由于生产资料匮乏、交通不便等,人们经常会在冬季买上一些个头比较大的梨,在寒冬的季节里在室外放上几天,之后就会变成乌黑色硬邦邦的冻梨了。在吃冻梨的时候,只需要把它们放在凉水中浸泡,东北人称这个行为为“消”或“缓”。需要注意的是,在解冻梨的过程中不可操之过急,待冻梨外的冰层软化后,再剥离冰层,冻梨软后就可以吃了。

在淮北一代,特别是砀山,无论是红事还是白事都会在宴会上加一碗离合饭,已经成为了一种习俗。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习俗的来历,“离”与“梨”同音,所以这个饭食最初也是与梨有关。相传在唐代贞观年间,一日来自湖南做百合生意的张龙与来自山东做梨生意的李常相遇,之后在同一间客栈住下,二人都想在半夜梨谋取对方的钱财,便都去收买店家,之后店主便用百合和梨熬了粥,送于这两个商人,他们看后都很懊悔,店家趁机说“人于人海之中难能相聚,特意做了用梨与百合做了这‘离合饭’,人有合有离,切不可只顾当下……”此后,离合饭就成了淮北一代的习俗。

3.3 传统习俗

3.3.1 礼仪习俗 关乎梨的相当一部分传统道德故事,都在传达着一种礼仪文化。东汉时期的孔融在年幼时,将大梨让于兄长,自己舍大取小梨,此处表现的便是谦让美德。许衡在逃难途中,饥肠辘辘,口干舌燥,在众人争先恐后地去路边的梨树上摘梨时,他却一动不动。他解释道“梨无主但是我心有主”,保持内心的诚实至关重要。郑濂碎梨的故事同样蕴含着礼仪文化,郑濂家族乃是千人之家,却上下和睦。明太祖好奇原因,有心考察身为族长的郑濂,于是只赏赐他两个梨,欲观之如何分配。郑濂回家后将梨捣碎置于两缸清水中,这样家族中人人都喝到了梨水,人人都吃到了皇帝的赏赐,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忠心孝悌。

3.3.2 谚语习俗 人们在种植梨树的过程中,遵循自然物候规律,长久以来便形成了很多关于梨的农谚。“桃三杏四梨五年,想吃核桃等九年”,这句谚语是果农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意思是,要想吃到甘甜的梨果,需要至少等五年的时间。“七月核桃八月梨”也是一个农谚,说的是梨树的结果时间是八月份。“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这句话传达的道理是,必须自己亲自去做事情、亲自去体验,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

3.3.3 离别文化 梨的谐音是“离”,所以自古以来,梨就带有离别色彩。“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这句话中“莲”通“怜”,“梨”通“离”,意思就是当父母的可怜孩子,心中愁苦,当父母的离开孩子,心中感到心酸。下联表面上确实是说明了事实的情况,梨的核就是酸涩的,但实际上却是用来比喻父母离别孩子时候内心的酸涩。

宋朝时也有一个关于梨不可分开而食的典故,宋仁宗召见义门陈的家主,赐予他一个梨,但是家主却一个人吃了,问其原因,他答“义门陈氏不分梨(离)”,仁宗点头赞赏。由此可见,梨不分开而食不只是民间的做法。

清朝时纪晓岚陪伴皇帝外出,路上摘了一个梨,但是既不把梨给皇帝,也不分开与皇帝一起吃,他的理由是“梨者离也”,既不能把离留给皇帝,也不敢与君分离,但是后来遇到的柿子,却是与皇帝共同分享的,“吃梨分柿”的故事就是由此而来。

4 梨文化的艺术与民俗文化的价值

民俗文化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是在人们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稳定下来的,反过来对人们的生活、生产等活动又产生了系列影响。民俗文化资源贯穿在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发展民俗文化对乡村振兴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种形势下,分析梨文化的艺术与民俗文化的价值,一方面是对梨文化本身的保护与支持,另一方面也推动了乡村文化的发展。

4.1 娱乐价值

梨园戏曲表演可以为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豪华盛宴,缓解人们身心的疲劳,用声音和动作为观众带去极大的享受。现在国内有很多的文化小镇,如:浙江乌镇、湖南普迹镇、河北德明古镇等为了增强游客的参与感,会邀请专门的演出班子表演或者举办合影留念等旨在增强游客体验感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丰富游客的小镇之旅。

除了梨园戏曲,还有每年都备受期待的“梨花节”。和传统意义上的单纯赏花不同,这个节日里注入了了更多新鲜的元素,由单纯的视觉参与转化为多重感官的共同享受。在这里游客可以嗅到梨花香包的清香,也可以品味到梨花美食的甘甜,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极大愉悦。

4.2 社会价值

正确的价值观,优秀的品行,可以使人们积极向上,努力创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健康社会秩序。“孔融让梨”“许衡不食无主之梨”和“郑濂碎梨”等关于梨的故事,流传至今,仍是儿童启蒙故事中的经典。我们从儿童时期便已经对这些故事耳熟能详,以致这些故事所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德对我们早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5 梨文化艺术与民俗现状

5.1 梨园戏曲文化现状

梨园戏曲文化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但包括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在内的戏曲文化在当下却面临着相似的发展困境。

首先,内容与形式过时。当前个别剧团在进行戏曲表演时存在各级领导部门对表演戏曲内容过重干预的问题,导致现在表演内容集中在特定领域内,缺少迎合现在时代的创新型戏曲曲目。在形式上,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更多的年轻人更愿意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上通过在线网络远程观看视频。但是现在的戏曲表演形式单一,缺乏在网络上的直播演出,大部分的表演仍然集中于剧团在剧场等特定的场地上表演。现在很多小镇在发展旅游时,也有戏曲表演节目,但由于形式上的单一和内容上的呆板,导致并不能很好地吸引游客的注意力。

其次,专业人才缺乏。现在很多戏曲小镇的发展比较缓慢,传承与发展戏曲专业人才的缺失是造成该现状的原因之一。很多真心热爱戏曲的并且拥有专业知识的人才老龄化,而年轻人对戏曲文化却没有投入极大的兴趣与热情,导致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展面临困境。

最后,政府对梨园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开发并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缺少政策上的引导和资金上的保障。没有政策上的支持,戏曲的发展便会缺少强有力的保障。

5.2 民俗文化现状

“惊蛰吃梨”的习俗至今仍然在国内很多地方盛行,这不仅是历史发展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更代表了民众内心深处最美好的愿望与期盼。关于梨的饮食习俗并不多,而且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冻梨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作为几代人记忆中的一部分,冻梨独特的味道仍然有自己忠诚的粉丝群,加之冻梨的营养价值与鲜梨相比也毫不逊色,因而现在冻梨仍然有自己的市场。谈及梨的传统文化,不免就要跟教育联系起来,因为关于梨的礼仪文化,至今仍然活跃在儿童的启蒙时代。“孔融让梨”等故事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让人们逐渐淡忘,相反,这些故事的文化价值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包括现在很多梨文化小镇、梨博物馆,关于梨的这些传统故事都在以绘画或情景再现的方式继续传承。

6 结语

梨文化作为中国浩瀚文化中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丰富的文化内涵,自古以来便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是梨文化的价值并没有引起学者的极大关注,重视文化开发的旅游小镇在开发梨文化时,也存在着对梨文化的内涵剖析不足的问题。艺术与习俗文化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因而研究梨的艺术与习俗文化,可以让人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梨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中,让梨文化丰富的内涵可以为更多的人们所认可,使梨文化成为优秀的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文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梨园习俗民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梨园周年管理历
梨园寻梦淮安缘
“梨园”演变考述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梨园逐梦人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