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帅飞
(北京中交桥宇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102)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公路网愈加密集,桥梁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桥梁作为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路的运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面对日益增多的桥梁,桥梁的养护工作势在必行。而随着桥梁运营时间的增长,桥梁运营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桥梁养护工作对管理者来说尤为重要。检测作为桥梁养护的必要工作,对查明桥梁病害、缺陷及保证行车畅通、安全有着重要作用,但在桥梁的现场检测中会遇到很多不易检测到的构件,影响桥梁技术状况的评定。本文就公路桥梁检测中遇到的盲区问题进行探讨,并给出初步的解决对策,为桥梁外业检测提供参考。
《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 5120—2021)中规定:桥梁定期检查以目测观察结合仪器观测进行,必须接近各部件仔细检查其缺损情况。在桥梁检测外业中,大部分构件都需要借助平台,靠近构件进行检测,目前常用的检测措施有桥梁检测车、高空作业车、脚手架、桥梁桁车、检修梯道、人字梯等,如图1-图6所示。
在外业检测过程中,有些桥梁的部分构件不能靠近检测,特别是大跨径、特殊结构桥梁构件等的尺寸较大,采用一般的检测方式,很难靠近每个构件进行检测,如此,在检测过程中就会产生盲区,容易产生盲区的地方主要有:
1.2.1 大尺寸箱形、T 形梁桥
大尺寸的箱形、T 形梁桥,由于受主梁截面尺寸的影响,一般的检测方式很难到达某些构件的特殊部位,故容易造成检测盲区。主要的盲区如下:
(1)连续刚构桥0块附近
第一,由于0块附近箱梁的腹板尺寸较大,一般桥检车很难到达0块附近箱梁外底板位置,而其他措施又不具备条件,所以0块附近的箱梁外部往往容易形成盲区。
第二,由于0块附近的箱内高度较高,搭脚手架比较困难,且成本较高,所以0块附近的箱梁内顶板及部分腹板容易形成检测盲区。
第三,由于受灰尘、施工弃渣等的影响,箱内底板病害往往容易被遮盖,故易形成检测盲区。
(2)大尺寸T 形梁
净空较高的大尺寸T 形梁桥,对其主梁的检测一般采用桥梁检测车,但由于操作空间的限制,人眼距T 梁翼板一般为1~2m,较小的裂缝肉眼几乎不可分辨,所以容易在翼板及腹板的上缘形成检测盲区,如图7-图9所示。
1.2.2 斜拉桥及悬索桥
斜拉桥及悬索桥的主塔、斜拉索、主缆、吊杆一般采用蜘蛛人、升降云梯等进行检测,但由于受高度影响,这些措施不能完全覆盖所检构件,且精度较低,故容易造成检测盲区。主要的盲区如下,如图10-图12所示。
(1)斜拉桥及悬索桥主塔。
(2)主缆、吊杆及斜拉索。
1.2.3 大跨径拱桥
大跨径拱桥主拱圈一般采用桥检车、升降云梯等进行检测,但由于受高度及形状的影响,这些措施不能完全覆盖所检构件,而其他措施成本较高、操作困难且精度不佳,故容易形成检测盲区。主要的盲区如下,如图13-图15所示:
(1)主拱圈(中承式或下承式拱桥靠近跨中附近、上承式拱桥靠近拱脚附近)。
(2)拱上立柱(立墙)。
1.2.4 高墩及水下基础
高墩桥梁一般采用搭脚手架、升降云梯、挂篮等进行检测,但由于受高度的影响,部分桥墩无法采取以上措施,而采用其他措施成本巨大,且操作难度高、检测精度低,所以容易形成检测盲区。
水下基础检测一般采用水下探摸、水下摄像等方式,但由于受视野、水流、水质等的影响,这种措施需要由专业的潜水人员进行,而且受条件限制多、精度不高、成本大,如图16-图18所示。
基于以上的检测盲区,依据实际的检测经验提出以下初步解决思路:
在进行桥梁设计时,在保证桥梁达到使用要求的前提下,以可到达、可检测为原则,对桥梁辅助检测平台进行必要设计。
例如,在连续刚构桥0块附近的箱内外、高墩体、主拱圈周围增设必要的检修通道,弥补传统检测平台的检测盲区问题。同时,对于双向两车道及以下的中小型桥梁,因其所处的环境空间往往比较有限,桥跨下方地形复杂,桥基承载能力偏弱,使得脚手架、悬吊平台等传统检测操作平台存在搭建不便、操作安全性较差、效率较低等不足,已经很不适用。另一方面,现有的各式大型桥梁专用检测维护车存在运行成本高、自重过大、检测占道等问题,不宜在中小型桥梁安全检测中应用。因此,就中小型桥梁的安全检测而言,更需要一种轻型便携、可快速操作的检测平台结构。
建立桥梁健康监测系统,是保障桥梁安全运营和延长使用寿命的有效手段。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利用长期安装在桥梁结构关键位置上的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测,评估桥梁的结构状态,并在自然环境、交通条件或运营状况严重异常时发出预警信号,为桥梁的维护、维修与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和指导,从而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有效避免恶性事故的发生。
我国一些新建的特大型重要桥梁,也引进了规模各异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如香港的青马大桥,上海的徐浦大桥、虎门大桥等。这些特大型桥梁的监测系统复杂庞大,监测项目众多,初期投资和运营成本都非常高。但目前我国对中小型桥梁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技术力量、资金等方面的投入存在不足。因此,占我国桥梁总数99% 以上的大、中、小跨径(跨度在100m 以下)的桥梁几乎都没有安全监测系统,而桥梁事故往往就发生在这些桥梁中。
目前,中小型桥梁的常规检查措施,多以人工检测为主,包括定检和日常巡检。这种被动的检测方法仅能对明显的桥梁问题做出判断,很难确定桥梁的整体健康状态及损伤发展情况。业内公认的比较有效的检测方法,如外加荷载试验等检测方式,不但花费大,还需要阻断交通,影响桥梁的正常使用。此外,荷载试验还会加深桥梁的损伤程度,所以除非非常特别的情况,一般不常用。不仅如此,通过定期检查等方式仅能确定桥梁当时的健康状态,不能有效保障后续桥梁的使用安全。如美国密西西比河大桥,虽然于2005 和2006年分别对这座大桥进行过检查,但当时并没有发现任何结构性的安全隐患,可是,在2007年确发生了垮塌事故。
在桥梁检测中,应不断研发能解决各种检测困难的仪器设备,降低检测难度,提高检测精度,如:
2.3.1 大尺寸箱形梁内、T 形梁
对于大尺寸箱形梁内、T 形梁来说,由于构件距离较远,建议开发一种长度可伸缩的病害录像装置,该装置具有伸缩、录像、夜视、测距、测缝宽、估测病害面积、便携等特点。
2.3.2 斜拉桥及悬索桥主塔
对于斜拉桥及悬索桥主塔塔外来说,建议开发一种爬壁机器人,该机器人具有垂直爬壁的功能,还具有录像、定位、测距、测缝宽、估测病害面积、便携等特点。
2.3.3 斜拉桥斜拉索及悬索桥吊杆
对于斜拉桥斜拉索及悬索桥吊杆来说,建议开发一种爬索机器人(该机器人市面上已有,但未量产),该机器人具有爬索功能及录像、夜视、定位、测距、估测病害面积、便携等特点。
2.3.4 高墩、主缆、主塔、主拱圈、拱上立柱(立墙)
当受条件限制、无法搭建检测平台时,可考虑采用无人机进行检测,该无人机具有录像、测距、测缝度、估测病害面积、防摔、抗干扰、便携等特点。
2.3.5 水下基础、箱内底板
对于水下基础及箱内底板来说,建议开发一种类似医学X 光片、CT 的装置,该装置具有透视、估测面积、缝宽、三维成像、便携等特点。
目前,由于检测措施的限制,我国传统的桥梁检测方法存在各种各样的盲区,造成技术状况评定结果不准确。为此,本文罗列了传统的桥梁检测方法中可能遇到的盲区,同时提出了解决盲区的初步思路,希望为以后桥梁检测的从业人员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