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父母为了让孩子“进步”,达到自己的期望,经常会焦虑、烦躁、愤怒,对孩子说过这样一些话:“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你怎么什么都学不好,看看人家。”对此,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儿科主治医师张欣指出,对待孩子不能随便否定,更不能太过“挫折教育”,尤其是对6 岁前的孩子。
从孩子认知角度看,6 岁前的孩子处于安全感建立和完善的时期。如果这时给予太多挫折,反而会让孩子失去对外界的信任、对世界的好奇与兴趣,不利于孩子成长。
事实上,孩子是父母的“复印机”。孩子长大后的行为习惯、思维模式、情绪处理方式以及为人处世,都能在小时候和父母的相处中找到答案。不管教育过程中遇到多大问题,也不能拿亲子关系作为代价。作为父母,不能用诋毁或讽刺的语言教育孩子,也不要给孩子随便贴标签,而要经常鼓励,对孩子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即可。
同时,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每个孩子都有不完美的一面,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把它放大,慢慢就会发现孩子不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这是让孩子获得自尊、自信最有效的办法。
另外,放手让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孩子充分参与家庭生活,并在其表现出对家庭有贡献时给予表扬,慢慢就能培养孩子的价值感。他也能慢慢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自律性也会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