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峰
(朝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图书馆,辽宁 朝阳 122004)
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向基层延伸,公共文化服务在全覆盖、均等化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从省域范围来看,基本形成了省、市、县、乡、村5 级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场所覆盖率达到了100%,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有了进一步发展,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公共图书馆事业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十四五”期间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笔者现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基本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状,就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策略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个人的见解和主张。
近年来,围绕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国家出台了一批政策性文件,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制度》等,标志着我国公共文化管理体系迈入了制度化、现代化,使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向现代化迈出了新台阶。这些政策和法规的出台,尤其《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的下发,要求各级政府应该对振兴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给予高度的重视。围绕建立健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任务和目标,应加强对基层公益性文化中心的建设,着力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重点谋划、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性、便民性、均等化、信息化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体系。
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将“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作为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明了“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
“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这也是公共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从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现状出发,采用新方法、新理念、新技术、新途径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建设实践,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通过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实施,将遍布乡村的农家书屋纳入公共图书馆管理体系,实现城乡居民统一检索、通借通还、资源共享、均等服务,将公共图书馆建设的重心向基层倾斜,这是“十四五”期间公共图书馆事业面临的重点任务。
乡村振兴需要文化先兴。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让乡村居民能够像城里人一样共享阅读资源、共享图书馆提供的各种服务,让公共图书馆成为乡村居民了解国家政策、获取科技知识、提升个人素养、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平台和窗口,以文化振兴促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文化惠民和均等化服务为导向,科学规划和建设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实现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建设高质量发展,这是事关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程,需要政府、图书馆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协同努力。
截至2020年底,我国公共图书馆在设施建设、服务效能、网络技术应用、法人治理结构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持续提高。
表1 所列为近年来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各项指标,“十三五”期间,公共图书馆服务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公共图书馆服务场所覆盖率逐年提高,但乡村图书馆建设一直是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虽然国家通过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实现了乡村居民阅读基础设施的全覆盖,但城乡之间图书馆设施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差距十分明显,乡村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落后状态以及发展不平衡现象亟待改变。
表1 我国近年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各项指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但陈旧落后的文化设施难以满足居民越来越广泛的文化生活需求。近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实施了一系列的文化惠民工程,如“农家书屋工程”“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等,各级文化部门也结合乡村实际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如“送书下乡”“科技大篷车”等,这些文化工程和文化活动,给乡村文化生活到来了一定的变化,但其效果并不明显。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文化资源布局不合理、配置不均衡、认识不到位、管理不科学等问题依然阻碍着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一些基层群众,包括个别基层领导干部,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乡村经济发展唯此为大,只是将文化建设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形象工程”,根本不了解乡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关心村民的文化生活,导致乡村基础文化设施陈旧,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比较单一。农家书屋管理不善,所藏文献不能及时更新补充,缺乏专门的管理人员,有的只是维系基本的借借还还,有的长期闭门谢客,成为“摆设”;有的文化站很少开展文化活动,未能发挥基层公共文化场所的作用,影响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发展。
目前乡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社会化程度不高是普遍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面向基层推广实施了一系列的文化工程,但因缺乏持续稳定的后续资金投入,极大地限制了其职能发挥和持续发展。如遍布乡村的农家书屋,因缺乏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有效扶持、缺乏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导致普遍存在服务流程不规范、服务场馆规模小、服务时间安排不合理、管理方法不切实际、服务效能难以显现等一系列问题。在一些乡村农家书屋成了“面子工程”,不能为服务对象提供所需要的服务,不合时宜或老旧过时的图书资料,难以满足乡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政府投入建设的多媒体电子阅览设施,一次性投入经费后,没有后续的规划、管理和服务,导致设备落后闲置,无法发挥作用。
由于长期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城市居民具有天然的文化优势,在文化观念、认知水平、文化素质等方面与乡村人口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发展模式导致城乡文化沟通障碍,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城乡文化的融合发展。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是简单的服务触角的延伸,不是简单的服务模式的迁移,也不是简单的服务资源的下沉,它涉及文化观念的转变和公共图书馆治理体系的健全完善。只有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将农村文化事业真正纳入各级政府的规划视野和制度安排,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建设才会有美好的前景。
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科学规范的管理与指导,要顺应城乡文化和经济的社会发展形势,结合城乡建设规划,推行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以乡促城的模式,积极开展“城乡互动、合作共建”活动,促进城乡文化交流,统筹建立城乡之间的公共文化建设与管理,有效配置资源,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政府部门和图书馆界的协同努力,统筹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对建设模式、建设标准、管理规则、业务规范等进行科学设计,因地制宜地制定近期、中期、远期发展规划,以城乡文化统筹为目标,创新文化管理方式,建立组织领导机制,健全服务体系和管理人员培养机制,从治理体系层面筑牢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基。
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目的在于消除城乡公共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各级政府应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在文化资源配置、项目资金投入、设施运行保障等方面为乡村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各级政府要按照城乡文化共同发展与进步的要求,加强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制定和落实乡村公共文化建设长期的发展规划,保障乡村各项文化建设资金充足,加强乡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增加乡村文化服务工作的总量。以乡村为单位,建立统一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统筹各项资源配置,整合乡村文化传统和现代资源,不断改进文化供给方式和服务标准,努力打造城乡一体联动的文化服务平台,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延伸,使“文化下乡”和“文化进城”相得益彰,达到城乡文化互助互补、共同发展的目标。
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在于深入实践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各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纳入公共图书馆管理体系,这是实现城乡图书馆科学布局、资源设施统筹配置、管理与服务规范标准、考核评价有所遵循的前提和基础。各级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以及县级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必须立足实际,深入调研,科学研究制定一揽子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规则、规范、标准和实施方案。
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使城乡之间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文化鸿沟”,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弥合这种“文化鸿沟”。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城乡的迅速普及,“互联网+”使传统的实体空间拓展到虚拟的数字化空间,这不但缩小了城乡之间的空间距离,也为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各级公共图书馆多年来数字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可以成为助力乡村图书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依托。近年来,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我国政府主导实施了一系列文化建设工程。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建设工程可以根据本地区乡村发展的实际,以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作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前沿阵地,研究制定总体规划,明确网点布局与建设规模、发展规划和建设标准、设施与资源配置、服务规范,建设高起点、现代化、智能化的乡村图书馆服务平台,让乡村居民在家通过多媒体网络终端即可看书、听书、学习农业知识,接受教育培训,用“互联网+”模式,打通乡村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如辽宁营口地区积极推进农家书屋和县(区)图书馆互联互通,深化农家书屋延伸服务,探索推动形成“农家书屋+有声图书馆+党建电子书屋”“农家书屋+有声图书馆+线上阅览室”等融合发展新模式,为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打开网页观看数字资源,移动鼠标享受预约各种服务、在线咨询等已是城市人的日常生活。随着网络的全覆盖,经济落后偏远地区的居民,借助电脑和手机等电子设备获取信息已成为常态。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要让将处于信息孤岛状态的基层图书馆通过网络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全覆盖的图书馆网络体系。各级政府要重视乡村信息化智能化资源服务系统建设,要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化优势,以数字化资源、数字化服务弥补乡村图书馆基础设施匮乏、资源供给不足、服务能力薄弱的短板,强化现代化信息系统建设,加大各类数字资源整合力度,发挥出互联网快捷与方便的优势,搭建满足不同需求的全媒体数字服务平台,设定特定检索功能供人们浏览与查询,扶持乡镇网上图书馆,无限拓展乡村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获取能力和信息服务能力,为村民搭建通过手机、电脑等多种途径利用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平台,让社会大众能够通过互联网和数字图书馆平台共享图书馆资源和各项服务。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重点工作之一就是要加强乡村文化人才的培养以及队伍的建设。要统筹协调城乡人才政策扶持,制定人事体制管理和改革发展办法,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和规定建立公共文化体系统一的人事管理机制。要落实乡村文化专业干部的岗位编制,适当提高乡村文化管理人员的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提高这部分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笔者建议将乡镇文化站以及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纳入国家事业单位编制系列,像中小学教师一样进行规范管理,以保证乡镇图书馆管理人才的专业化发展和乡镇图书馆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保证乡村图书馆服务的效能和质量。乡村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既可以纳入县级图书馆人员编制,也可以纳入乡镇文化教育事业编制系列。统一规划设计、多方争取、多管齐下,建立起乡村公共图书馆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梯队,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服务的健康发展。
一直以来,贫困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导致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比较薄弱,服务能力和水平与发达地区相差甚远是不争的事实。《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中提出按照共建共享等原则,加大对贫困地区资金、项目和政策的倾斜,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补齐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短板。当前,要以服务均等化保障乡村文化民生是当务之急,要遵循“地域均等、城乡均等和身份均等”的原则,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城乡文化均等化建设中的难题和发展矛盾,以创建示范区为抓手,以“均等化和均质化”为主要目标,立足实际,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居民组织开展均等化的文化服务,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要充分借助科学管理体制和数字化平台建设,提升乡村公共图书馆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给乡村文化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深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化、均等化、一体化的重要实践,是构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供给能力现代化的系统工程,是确保每个乡村居民都能享受高质量文化服务的基础工程,必须以问题为先导,瞄准短板,尽快补齐短板,实现跨越式发展。
每个乡镇、每个村屯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都各有其特色和优势。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建设不能搞“一刀切”和“千篇一律”,要深入调查研究,切实尊重基层群众现实需求和主体地位,不能再像以往“农家书屋”配书那样,配置什么样的资源、配置多少资源完全由“上边说了算”“专家说了算”,一个区域、一个省域的农家书屋藏书机会均等、利益均沾、千篇一律。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借鉴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应按照“一村一品牌一特色”的模式来构建资源和平台,注重地域特色和现实需要,贴近乡村发展实际,贴近乡村百姓需要构建服务体系,让乡村文化阵地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文化信息的中转站,还应成为宣传展示当地乡土特色文化的载体和枢纽。在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品牌建设和特色挖掘,努力打造多层次、多形式、城乡联动的文化服务模式,满足城乡居民多种精神文化需求。如推进“流动汽车图书馆”“公益电影放映车”“流动文化大篷车”等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盘活资源配置,科学布局,提高利用率,拆除制约城乡文化发展的“围墙”。要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投入,共建共享、均衡发展机制,以文化精品、民俗品牌、多彩文化的融合建设与传播,培育更多的地域文化品牌,提升乡村文化的软实力,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交流互动、和谐发展。
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十四五”期间我国图书馆事业建设的重点工作。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新方式,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共享,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的“省—市—县—镇(乡)—村”纵向5 级网络体系,构建有利于城乡图书馆服务统筹发展的机制,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各级政府的责任担当,需要各级图书馆的协调合作,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