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 敏 张 晨
(台州市图书馆,浙江 台州 318001)
“阅读马拉松”(Readathon)活动最初是由“澳大利亚多发性硬化症协会”(MSAustralia)在1979年发起的一项旨在帮助病人的阅读慈善计划[1]。顾名思义,取持续性的阅读行为以马拉松之名,活动目的是募捐,创新性地将阅读与慈善相结合。后来在许多国家流行开来,并演变为不同形式的阅读推广活动。就笔者目前检索到的信息来看,英美等国家的“阅读马拉松”活动大多仍然保持“募捐”性质。而俄罗斯在2015年首次举办的“阅读马拉松”活动则纯粹以推动阅读为目的,以“1300 名读者接力朗读”的形式展开,不含募捐[2]。在中国,“阅读马拉松”活动尚在起步阶段,没有形成全国性的活动规模,是在“全民阅读”的语境和背景下产生的,旨在挖掘阅读的意义,展现阅读的魅力,带动更多人进行深阅读体验。笔者调研了国内“阅读马拉松”活动的现状,并在借鉴各国“阅读马拉松”活动的基础上,论述今后我国“阅读马拉松”活动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建议。
国内已有部分图书馆和书店开始开展名为或者命名中含有“阅读马拉松”字样的阅读推广活动,但活动形式各有不同[3-7]。笔者以“阅读马拉松”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21 年12 月29 日),共有文章27 篇,其中6 篇论文是对具体的“阅读马拉松”活动进行介绍,1篇是通讯报道,其余的文章因为持续性阅读行为而命名为“阅读马拉松”,对本文的参考意义较小;笔者再以“阅读马拉松”为关键词在百度进行搜索,显示相关结果为3570 万个,经浏览,除广告外,多数为各地各单位关于“阅读马拉松”活动的媒体(含自媒体)报道。笔者对影响力、点击量较高的活动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具体见表1。
表1 中选取的8 种“阅读马拉松”活动基本涵盖了目前我国“阅读马拉松”活动(或赛事)的全部类型。从活动类型来分,主要有“阅读马拉松”和“诵读马拉松”,两者侧重点不同:“诵读马拉松”重点在“诵”,而“阅读马拉松”重点在“阅”;从阅读方式来分,主要分为定时阅读、定量阅读、自由阅读3种,定时阅读是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如表格中序号为2、4、5、6、7的均属于此种类型,定量阅读指阅读书目由主办方指定,自由阅读则是参与者自主选择图书,3 种类型没有相互排斥性,在活动的策划和实施过程中,有时兼而有之;从文献类型来分,分为纸本阅读和数字阅读两种,序号1北京大学图书馆举办的“阅读马拉松”活动是将指定的阅读书目数字化后上传至北京大学教参电子书平台,学生通过该平台获取电子图书,部分纸质图书则作为线下交流的激励送给活动积极交流者[3],除此之外,其他的“阅读马拉松”活动都采用纸质书。
表1 国内“阅读马拉松”活动开展情况一览
表格中选取的是2018 年(含)之前的“阅读马拉松”案例,2018 年之后,上述大部分单位仍然持续举办,且不断有新的单位加入,但由于新增单位在活动形式上没有独创性,故在此不再一一列举。需要说明的是,2019 年后浙江省公共图书馆“阅读马拉松挑战赛”和上海图书馆、阅读马拉松组委会(下文简称阅马组委会)联合,并集结江苏、安徽两地公共图书馆,推出规模更大、影响更广的“长三角阅读马拉松大赛”(与2018 长三角地区“阅读马拉松大赛”组织者不同),至今已连续举办3届。上海是最早发起大规模“阅读马拉松”活动的地区,阅马组委会申请了“阅读马拉松”®注册商标。阅马组委会每年在上海举办多次“阅读马拉松”活动,如2018年、2019年与少先队上海市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合作开展上海“青少年阅读马拉松大赛”,针对成年人每年都会开展春季赛、秋季赛等。
由表1可以看出,“阅读马拉松”活动的发起者以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书店和社会团体为主要力量。
“长三角阅读马拉松大赛”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阅读马拉松”赛事活动,由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和阅马组委会主办,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公共图书馆联合主办,参赛规模0.5—1 万人。“长三角阅读马拉松大赛”沿用“2016 上海秋季阅读马拉松赛”的比赛模式,参赛选手以5人团体形式参赛,每个人需要在6个小时内完成一本书的阅读,并同时进行阅读质量测试,而后把阅读用时与测试结果进行加权计算,得到阅读总时间,总时间最短者获胜[8]。比赛用书为即将出版的图书,选手在赛前不可知。
4 个省(市)级图书馆的加入,带动4 省内所有公共图书馆联动,影响力是其他“阅读马拉松”赛事无法比拟的。这种垂直式(省—市—县三级联动)的阅读比赛,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帮助馆舍规模和经费紧张的小型图书馆获得同样的资源,从而受益各馆读者。但是,目前的“长三角阅读马拉松”比赛注重的是赛事本身,赛后的延伸活动尚未引起重视,尽管省级图书馆有安排作者的巡回讲座,但效果并不理想。阅读后引起的思考和思想碰撞是阅读活动的意义所在,笔者建议每个图书馆都可以在阅读马拉松活动结束后,即时开展一个小型的读书沙龙活动,给参赛选手提供交流和分享的平台,主办方可以邀请图书作者进行网络直播分享,让阅读的行为形成闭环,激发出最佳的阅读效果。
另外,规则中提到比赛采用即将出版的图书是为了保证赛事的相对公平,优点非常明显,可缺点同样突出,原因在于阅读者有个人的喜好,遇到自己不爱的图书类型,6 个小时无疑是难挨的漫长时光。笔者认为,解决方案在于折中,每次比赛发布时,告知读者图书大类,如历史类、教育类、科技类等,给读者一个心理预期,避免盲目参赛。
北京大学图书馆的“阅读马拉松”活动相较于其他高校图书馆的“阅读马拉松”活动,有其显著特点:媒介复合,覆盖面广。活动充分利用了网络的便捷性,融合移动端App、图书馆教参平台和多媒体资源平台等,方便学生获取电子书资源以及阅读后参与线上交流和讨论,使得参与活动的学生覆盖了全校大部分院系[3];再者,活动持续时间长,整个阅读过程是有计划和组织的,当一本书分解的阅读任务逐一完成后,即进入下一本书,从而帮助学生养成持续阅读的习惯。缺点在于高校图书馆的活动影响力具有局限性,无法像公共图书馆一样普惠广大读者,但活动模式可供公共图书馆借鉴。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农学院图书馆和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3 家组织开展的阅读马拉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指定阅读书目,让学生自由阅读,但是规定阅读时间。活动策划的目的十分明确和集中,让参与者在固定的时间内,只专注阅读这件事,对抗碎片化阅读。缺点在于没有后续的延伸活动,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分享,对于阅读行为的推广收效甚微。
除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等图书馆系统组织发起的“阅读马拉松”活动外,如三联生活书店、“阅读马拉松”组委会等社会团体和组织也自发组织和开展“阅读马拉松”活动,甚至很多企事业单位内部也以“阅读马拉松”为名组织了连续性的阅读活动。
社会团体组织的阅读马拉松活动规模小、灵活性强,虽然阅读的深入性和社会影响力比不上公共图书馆,但由于易操作,且阅读的带动意义明显,因此只要对此类“阅读马拉松”活动加以引导和支持,也将是推动全民阅读不可忽视的力量。
自中国图书馆学会2003年将全民阅读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并列入年度计划起,阅读推广已经成为全体中国图书馆人的自觉[9]。在中国,“阅读马拉松”作为一项阅读推广活动,尽管不是由图书馆界首创,也非图书馆相关组织申请注册商标,但是由于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介入,让这一活动的公众知晓率和参与率大幅提升。
2018 年1 月1 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馆法》总则第三条规定,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将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作为重要任务;总则第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图书馆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公共图书馆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大对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将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为此,公共图书馆有条件和义务推动全民阅读,而“长三角阅读马拉松”的有益尝试为全民阅读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原因如下:其一,“长三角阅读马拉松”规模较大,且连续成功举办3 届,说明在活动的组织和策划上具有可行性;其二,从百度的检索结果中可以看出社会各界对“阅读马拉松”关注度较高,且已经自发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阅读马拉松”活动,说明活动具备受众群体;其三,公共图书馆的场地和各类资源使得“阅读马拉松”的开展具备人力和物力保障,且与图书馆的发展目标相一致。基于此,笔者认为,今后“阅读马拉松”的发展和壮大是必然的,而这一过程必定离不开公共图书馆的支持和推动。
“阅读马拉松”作为一个活动项目,其自身的内涵丰富。首先,“阅读马拉松”以“募捐+阅读”的姿态首秀,让阅读这件事情从个人行为变成了社会行为。在国外,很多中小学校举办“阅读马拉松”,以趣味性和竞赛性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同时筹集善款用于校园修缮或者帮助他人[10];在中国,“阅读马拉松”尚属新生事物,目前活动的焦点在于个人阅读习惯的培养,但随着阅读队伍的不断扩大,势必朝着利于全社会的方向发展,如通过“阅读马拉松”活动,将活动书籍捐赠给贫困学校或者以“漂流书”形式回馈社会。其次,国内主导的“阅读马拉松”活动以比赛的形式激发阅读兴趣,比拼专注力和意志力,让公众看见阅读,是对阅读行为本身的一种展示和鼓励,是个人成长需求和社会激励的融合。最后,“阅读马拉松”活动作为一个平台,是读书爱好者的交流场所。基于上述3方面原因,笔者认为“阅读马拉松”活动将成为图书馆界新的明星品牌,将如同讲座、展览、读书会一样成为每个图书馆常态化的阅读推广活动。当然,这同时也对“阅读马拉松”活动的策划和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1 将“阅读马拉松”活动纳入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的年度活动
21 世纪初始,曾风靡美国的“一城一书”活动由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公共计划部门提倡并推广至全美,协会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活动行动指南,供各界人士参考使用[11];2003 年,英国发起“大阅读”活动,通过BBC 和Bookturst 的联合推广,每年以不同主题在英国的各个社区展开[11];2015 年,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总统令设立“2015 俄罗斯联邦文学年”,“阅读马拉松”成为该框架下的一项重要阅读推广活动[2]。上述3 项活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在该国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参与者和知情者之众,让这些活动的影响力从国内蔓延到国外。从3 项活动的推广方式上,我们得到启示,全国性的活动或者是国家级的媒体参与推广的活动,会使影响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自2009 年由“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更名以来,一直致力于加强图书馆阅读文化和阅读服务的研究,并推进全国图书馆服务工作和阅读活动的开展,是中国阅读推广的引领者,因此由它牵头的活动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且使得影响范围最大化。
国内的“阅读马拉松”虽然在活动形式上与俄罗斯“阅读马拉松”活动、“一城一书”活动等大相径庭,但是活动的目标却是一致的,就是推广阅读,尤其是深阅读。所以,笔者认为,以这两个活动的宣传推广方式为参照,以国内比较成熟的“长三角阅读马拉松”活动方案为基础,将“阅读马拉松”活动纳入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的年度推广活动中,在全国各级图书馆推广,让更多的读者知晓并参与,领略持续阅读的魅力,将是扩大国内“阅读马拉松”活动影响力和参与率的有益尝试。
之所以选择“长三角阅读马拉松”作为参照物,一是由于“长三角阅读马拉松”活动规模比较大,且连续举办多年,在活动中要注意的细节、不同规模图书馆的开展模式等方面,累积了一定的经验,可供其他图书馆或者阅读推广机构参考。二是“长三角阅读马拉松活动”采用团队参赛模式对于阅读习惯的培养具有推动作用。个人阅读往往具有随意性和松散性的特征,比如参与人员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或动机中途放弃,而团队的自我管理和协作及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可以减少此种行为的发生。团队参赛模式也可以成为其他大规模阅读活动借鉴的对象。
2.2.2 邀请“阅马组委会”担任全国“阅读马拉松”活动总顾问
“长三角阅读马拉松”活动的主办方之一是“阅马组委会”,其作为独立的社会组织,不仅是“阅读马拉松”活动最早的发起者之一,还与不同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单独合作开展了“阅读马拉松”活动,如“上海大学生阅马大赛”“阅马+城市定向”“阅马+亲子”“阅马+科普”等活动[12],受众不仅面向成年人,也涵盖了未成年人,为传统的阅读推广活动提供了一个“破圈”的机会。因此,邀请“阅马组委会”加入全国“阅读马拉松”活动的推广,可以为全国“阅读马拉松”赛事提供丰富的经验;同时“阅马组委会”的宗旨是通过比赛的形式,形成社会对于阅读的“共同记忆”,让世界“看见阅读”,这与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理念是一致的,两者联合,各自发挥所长,必定为全民阅读碰撞出新的火花。
2.2.3 构建“阅读马拉松”专属网站或App,打造线上不间断阅读平台
目前,“长三角阅读马拉松”大赛依托的线上平台是“阅马组委会”的官方网站,非赛事期间,网站处于暂停状态,既看不见以往的赛事记录,也没有对“阅读马拉松”活动的进一步推广。当下,该网站的主要作用体现在赛事期间,参赛者通过注册后,可以进行在线报名、组队,等待审核,参与活动、线上答题以及查询完赛后的个人记录。今后,若“阅读马拉松”作为全国性的阅读活动进行推广,就必须确保专属网站的日常化运行或者开发专属App 实现此目的,从而保证不同单位和组织在时间选择上的自由性。专属网站或App 需具备以下功能:
(1)发布和组织赛事。除了保留“长三角阅读马拉松”大赛的报名和参赛功能外,整合发布全国各地的“阅读马拉松”赛事,并提供统一报名通道,绘制阅读马拉松赛事“地图”,为感兴趣的读者提供更多参赛机会。
(2)提供书单和题库,打造不间断阅读平台。书库中的书目来源,首选“阅马组委会”往期比赛用书,这部分图书已有成熟的检验题库可用,另一部分可选择权威机构发布的年度推荐书单,并邀请作者本人或者相关人士给出相关题库供读者检验。任何时候,读者通过注册登录网站后,都可以挑选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网站提供电子书或提供纸质书借阅方式)进行持续阅读,完成阅读后,登录网站“答题”检验,累积积分。凭借积分可换取相应的“礼物”,“礼物”可以是图书,也可以是图书馆阅读活动的入场券等。
(3)搭建在线读者交流和组织者交流平台。“长三角阅读马拉松大赛”采用5 人团队制参赛模式,队长可自主招募队员,团队自行命名并制定口号,让阅读变得充满仪式感,同时也为团队注入了凝聚力,阅读比赛的难忘不仅仅因为书籍本身,也因为阅读中的交流和分享。基于上述活动经验,“阅读马拉松”专属网站除了可以阅读外,读者线上交流的功能必不可少。以书名分组,同好者可以自行在该书下方留言读后感,经管理员审核后,正式发布。这有点类似于豆瓣读书和微信读书的交流圈功能,在图书的选择上更倾向于读者的喜好。
在组织者交流功能方面,以公共图书馆为例,省级图书馆和市县级图书馆及乡镇图书馆,无论是读者对象还是读者素养都存在一些差别,提供组织者的在线交流,可以让同等规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相互启发和借鉴,规避可能存在的活动风险,提前做好活动预案。
(4)线上答疑和合作洽谈。此功能更多的是面向社会团体,凡有意向举办“阅读马拉松”比赛又没有组织经验的单位或个人,可以在此平台申请合作,“阅读马拉松”主办方提供专人协助,举办后可将阅读书籍纳入书库,并整合活动经验留存。这一举措类似商业行为中的“加盟”,可以节省组织方在活动策划上的精力,同时在推广上由于是成熟的阅读活动品牌,更易被读者接受;此外,对于阅读马拉松活动本身来说,更多组织的加入,更易于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凝聚力和影响力。
自“阅读马拉松”一词出现至今,已有40 余年的历史。40 多年来,该活动在全世界范围内仍可以说是方兴未艾。连续性、群众性、简易性正是跑步马拉松赛事的鲜明特点,也是百余年来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13]。“阅读马拉松”活动同样具有时间持续性的特点,而且对于参与者几乎不做任何限制,群众性和简易性兼具,这就确保了该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实施的可行性。
马拉松运动崇尚的是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意志力,“阅读马拉松”关注的是精神层面的专注力和意志力,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因此,笔者认为“阅读马拉松”活动的未来,同样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