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娥
(三江学院法商学院,南京 210012)
2005年,在巴基斯坦举行的“国际小额信贷年”会议上,联合国第一次提出普惠金融这一概念,指出普惠金融针对贫困、偏远地区和中小企业,提供多层次、多种类金融服务,开放金融市场,使得这些欠发达地区、贫困群体和中小企业被正规金融体系排外的问题得到解决,能够获得平等且可持续的金融服务。2006年,普惠金融理念被引入中国。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2015年,国务院颁布《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普惠金融的相关定义,即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得以迅猛发展。但直至2016年G20 杭州峰会通过的《G20 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才将数字普惠金融初步定义为“一切通过使用数字金融服务以促进普惠金融的行为”,即利用大数据技术,使贫困群体可接触到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以此满足其在经济上的需求,提升他们的生活水平,使中小微企业、贫困群体融资难的问题得到妥善、有效解决。
江苏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地域辽阔,人口分布密集,数字化程度高。但江苏省区域间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社会文化背景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带来区域间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基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突破地域时空限制,扩大服务对象;能够扩大资本募集渠道,提高融资便利性与可行性,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能够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扩大市场主体盈利空间,进而促进江苏省经济的协同高质量发展。虽然江苏省数字普惠金融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发展中仍然存在问题。本文基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2011-2020年),分析江苏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阐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和蚂蚁科技集团研究院编制的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能够有效反映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和演变趋势。通过统计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中的江苏部分(见图1)可以发现,江苏省数字普惠金融呈现稳定增长的发展态势,普惠金融总指数由2011年的62.08 增长至2020年的381.61,实现了6.15 倍的增长。但是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的增速经历了前期高速增长后,近几年增速放缓,表明江苏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缓慢增长的成熟期。即使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江苏省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虽然增速进一步放缓,但也保持着5.44%的增长速度,体现出数字普惠金融在疫情影响下的良好适应性和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图1 2011-2020年江苏省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增速(%)
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从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这3 个维度反映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状况,下文具体统计江苏省数字普惠金融的这3 个指数变化,分析江苏省数字普惠金融细化发展现状。
2.2.1 覆盖广度
覆盖广度指数是通过测算居民拥有的支付宝账户数量、支付宝绑定银行卡的用户比例和绑定卡数量来体现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指数呈现逐步上升趋势,由2011年的66.7 增长到2020年的362.11,在9年内实现5.43 倍的增长,但是整体增速逐渐放缓(见图2)。
图2 2011-2020年江苏省数字普惠金融分指数
2.2.2 使用深度
使用深度主要反映实际使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情况。金融服务主要包括支付服务、货币基金服务、信贷服务、保险服务、投资服务和信用服务。使用情况包括实际使用总量和使用活跃度。如图2 所示,江苏省普惠金融深度指数从2011年的79.22 增长到2020年的395.01,实现近5 倍的增长。
针对金融服务的几个方面(见图3),保险、信贷、支付和投资这4 类金融服务均在持续发展,其中保险类金融服务的使用深度一直远超其他领域,支付和信贷类金融服务的使用深度总体呈现平稳上升趋势,投资类金融服务的使用深度在近年来以较快速度上升,影响力增强。
图3 2011-2020年江苏省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分项指数
2.2.3 数字化程度
数字化程度影响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数字化发展带来的便利性、低成本和信用化等降低了数字金融服务的成本和准入门槛。数字金融服务越便利,成本越低,信用化程度越高,这意味着数字普惠金融的价值将得到更好的体现。如图2所示,江苏省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指数是3 个分项指数中增长最快的,从2011年的15.71 增长到2020年的421.70,实现近27 倍的增长。但近年来,增速明显放缓,说明其进一步增长空间有限,对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影响降低。
江苏省数字普惠金融整体发展较快,但地区差异较为明显。通过分析2020年江苏省各市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统计情况(见图4),发现江苏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呈现南高北低的整体态势。通过对2020年的数据分析可知,江苏省各市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差异较为明显:南京市、苏州市、常州市、无锡市的普惠金融指数一直处于江苏省前四名,具有很强的资源聚集能力,较其他城市发展优势显著;徐州市、连云港市、淮安市、盐城市和宿迁市受经济条件的制约,金融扩张和数字化能力稍低,发展水平处于省内下游;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最高的南京市与最低的宿迁市的差值达到37.68。
图4 2020年江苏省各市数字普惠金融指数
江苏省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整体处于较快、较好的状态,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质量仍有待提高。
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73.0%,其中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7.6%;在网民构成中,农村网民占网民整体的27.6%。江苏省通信管理局发布的《2021年江苏省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底,江苏省光缆线路总长度416 万千米,位居全国第一;江苏省互联网普及率77.2%,比全国水平高4.2%;在网民构成中,农村网民占全省网民人口的比例为24.4%,比全国水平低3.2%,尤其是农村人口相对集中的苏中、苏北地区,网民数量远低于苏南地区。这些数据表明,江苏省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但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距较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建设投入的地区差异较大,造成城乡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不均衡。
在覆盖广度和数字化程度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且增长空间有限的前提下,使用深度对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愈发重要。根据前文分析,江苏省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得到较快发展,保险、信贷、支付和投资等金融服务都得到较好发展,但发展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农村地区。受到金融素养和行动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地区居民对相对复杂的金融服务(如投融资、财富管理等)的使用频次明显低于城市居民,普遍局限于个人消费尤其是作为支付手段使用。江苏省农村地区特别是苏中、苏北地区的留守群体普遍缺乏一定的金融素养,不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等设备,不了解金融产品和服务,虽然其不需要完全了解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掌握难度较大的数字技术,但这仍然会影响他们申请、获得金融服务,从而导致农村地区对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不足。
数字普惠金融能够突破时空限制,以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为载体,能够满足居民的金融需求。但由于居民的金融知识和金融素养不足,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的引导、监管匹配不及时、不充分,便利的数字普惠金融迅速发展,带来居民过度借贷和消费,非法集资、网络诈骗等得以乘虚而入,损害居民财富和利益。虽然江苏省居民的金融素养逐年提高,但是南北区域、城乡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明显,尤其是苏中、苏北农村地区,居民金融素养明显低于苏南地区和城镇居民,同时,低学历、低收入、老年人和青少年的金融素养较低,他们通常缺乏对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形式和流程的有效理解,当他们接触和使用数字普惠金融时,极易泄露个人信息或陷入圈套,风险较大。
数字金融信息基础设施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硬件基础,完善的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能够降低成本,通过应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创新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拓展居民获得金融服务的渠道,增强服务便利性。江苏省互联网普及率较高,但存在较明显的地区和城乡差异,苏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好,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完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明显更好。而苏中、苏北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所需的信息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使得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落后于苏南地区。这些地区的政府部门可以针对性强化数字金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学习苏南地区的建设经验,根据当地实际,做到“一地一策”。同时,可以制定一系列补贴政策,降低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农户的成本,激发相关金融机构帮扶贫困群体、落实普惠金融政策的积极性,带动相关金融机构积极根据乡村与人口分布情况,在农村地区设立代理机构和数字化终端服务设备,提升互联网的覆盖率。
政府与金融机构可以积极构建与完善数字化服务平台,在政府的引导与扶持下,扩大信息渠道,实现政府、金融机构等主体的信息共享。通过平台记录和收集居民和企业的交易等信用信息,做到快速与全国信用信息系统联网,同步对接信用信息,建立健全信用体系,从而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和居民信贷约束,增加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根据前文的分析,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已成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只有缩小江苏省现有的南北、城乡使用深度的差距,才能促进江苏省数字普惠金融的均衡发展。
真正实现数字普惠金融在苏中、苏北地区特别是农村的使用深度的提升,仅仅依赖于政府和相关金融机构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居民的金融素养。居民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居民,使用数字普惠金融的深度不够,因为他们不了解数字普惠金融的相关知识和产品类型(尤其是复杂的投融资和财富管理类金融服务),并且受到利用线上金融服务漏洞实施诈骗案例的不良影响,导致其对数字普惠金融存在排斥心理。因此,政府、金融监管部门、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等主体可以积极配合,全方位、多层次地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基础知识推广。政府可以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加入金融知识,根据不同学龄阶段的特征,融入不同的金融知识,从小培养征信、投资和金融风险防范等意识。金融监管部门可以联合行业协会,采用居民普遍使用和接受的渠道(官微、小视频平台等)开展金融知识宣讲。金融机构可在广大网点、社区、公园等尤其是农村地区组织惠民金融知识讲座,丰富居民金融知识,提升居民金融素养。同时,可以安排金融专业人士进行演讲,设置数字普惠金融乡村专员,为金融素养相对不足的人群(老年人、青少年、低学历人群等)发放数字金融知识小册子,以制作小视频、开展小演出、发放小礼品等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教育,提高他们的金融素养。
在居民金融素养不足以及政府引导、监管不及时不充分的前提下,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监管尤为重要。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与金融机构需要多方协同合作,根据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已经出现且仍未解决的问题和主要风险,积极梳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仍然存在的法律空白和漏洞,完善业务合同文件,保障用户财产权、隐私权等权益,让居民更加放心地使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
首先,江苏省政府、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需要紧跟国家政策,及时准确制定江苏省的实施方案,金融机构需要积极配合,严格执行。同时,金融机构需要和政府以及对网站具有审查权力的信息化委员会进行密切的沟通合作,每年开展相应的审查。针对个别金融平台虚假宣传、泄露居民个人信息,应当对其给予严厉惩处,提高其违法成本。其次,积极将数字化技术运用于监管领域,加大监管过程中科技的应用力度与创新力度,积极引入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构建数字化的风险预警及防控体系。在农村地区,积极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将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引入农户识别过程,避免农户由于不了解金融运行制度、数字化程度较低等被不法分子错误引导。最后,改变传统金融机构过度重视供给主体,进而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的传统管理体系。成熟的数字普惠金融平台不仅要做好事前防范,还要兼顾消费者权益,做到切实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江苏省政府可以设立申诉平台,着重倾听居民尤其是农户的诉求,及时反馈改进,确保居民可以安心地使用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