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国粮仓》看纪录电影的文化传播与导向

2022-08-17 09:37:00方丽杰
电影文学 2022年13期
关键词:粮仓大国纪录片

方丽杰

(呼伦贝尔学院文学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

《大国粮仓》是由熊延江执导的纪录电影,于2022年3月4日在中国上映。影片以“谁来养活中国?”开篇,通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同年代的彩色胶片画面对比进行交替叙述,以真实、朴实的画面展示历史的变迁,以直观的展示将观众拉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影片的制作得到了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相关部门的支持指导,主创团队在历时4年的创作过程中走遍了中国,采访了60余位“三农”专家、基层百姓,并以国之栋梁——以袁隆平为首的清华、北大的农业学者,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院士、科学家、“三农”人物作为主要叙事对象,证明了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农业科学家耕耘出的“种子精神”的历史必然性,阐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三农”工作方针政策不断总结、修正、完善的历史。

自古以来,食为政首,粮食安全不仅事关国家稳定,更事关国计民生和经济发展。纵观中国粮食产量的持续发展,翔实的数据毋庸置疑地证明了在吃饱饭的问题上,中国实现了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的历史性转变。中国粮仓的丰收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让人们真正认识到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大国粮仓》结合唯物史观,以东方的视角、东方的人物和东方的故事,旗帜鲜明地揭示出大国粮仓建立的依据与必然性,而这正是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的号召的呼应:中国人民战胜饥饿、建立大国粮仓的历程,便是这个时代最值得书写的史诗。

一、大国崛起视角下的文化传播

饥饿与物资匮乏,作为困扰中华民族数千年的难题,早已成为全体国民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以历史文献的方式存在,还存在于一代代人的讲述之中:一方面,关于粮食、土地的文本以基础教育的形式广泛地存在于课堂和书本中;另一方面,我国真正建立起大国粮仓的时间距今并不遥远,因此,饥饿对于中国人来说,绝不是抽象的、缥缈的,而是具体的、切实可感的——它确切地构成了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1925年,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首次完整地提出了“集体记忆”的概念,即指“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中,人们所共享、传承以及一同建构的事或物……经由一个特定群体的意愿抑或时代的洗礼而成为该群体的记忆遗产中标志性的元素”。此外,这种集体记忆不只起始于近百年,它有着更为深远的历史渊源: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农业大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从来都是社会存续、更迭的重要主题,粮食与饥饿的问题甚至决定着王朝的兴衰,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制定的祭拜掌管农耕的神灵的祭祀大典正是这一症结的鲜明体现。对粮食的焦虑与诉求映射在诗歌、传说和官方的历史记载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式的叙事浓缩着人的生存与粮食之间的内在矛盾,而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在革命时期也被放置到了核心问题的地位上:革命不只是要击败反动统治者,建立一个新的政权,更为基础的部分在于对社会生产的改造与重塑,在于解放生产力、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使广大人民吃得饱、吃得好。于是,这种国族层面的记忆,形塑着当代中国人的情感结构,并以一种巧妙的方式将个体与民族联系起来——今日的吃得饱、吃得好,是中国的历代先辈奋斗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国粮仓》耦合了微观的个体与宏观的社会两个维度,整合了无数个人对于历史的记忆,并对其进行了梳理与再书写。“电影可以书写历史”。那么强调真实性原则,以真实的事件、文献、影像以及当事人的讲述为材料所建构的纪录片,毫无疑问是用以记录历史、书写历史,描述时代演变,呈现社会变迁,展望未来发展的有力工具。

在《大国粮仓》中,大国粮仓建立的历程被划分为地理环境、技术、土地制度、政策等多个维度。影片将目光聚焦于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不仅局限于某一特定部分,并将人作为叙事当中的主要变量,因而呈现出极强的深度与广度。而影片在对诸多因素进行分析的同时,始终把握着一种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导向,它根植于五千年的历史,经历了近代革命的洗礼,并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进一步得到了萃取和升华。此外,影片所表述的关于粮食的问题,在叙事的基调上与革命、改革的话语有着相似之处。攻克自然条件、土地制度、技术方面的制约,就如同一场场革命与改革。而大国粮仓的称谓,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存在着一种密切的互文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国粮仓的建立历程,实质上就是中国走向大国崛起、中国人民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当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

在影片中首先出现的是地理风貌的维度。中国耕地面积约为143万平方公里,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而这143万平方公里的耕地面积,分布在广袤的960万平方公里之中,由南往北,由东往西,既有富饶的,也有贫瘠的。大国粮仓的建立首先就是要攻克土地方面的难题。影片从北大荒切入,讲述了丰沃的黑土地是如何转变为“北大仓”的。这一转变的关键就在于人。20世纪50年代,14万转业官兵开赴“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苇塘”的北大荒,为饥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到了70年代末,95.5%的知青返城了,80万知青留了下来,其中有两万来人留在北大荒,被称为“留守北大荒的知青”。在影片这一段对于开垦北大荒的历史的呈现中,开垦者及“垦二代”的讲述表现出一种人与土地和谐共生的特质。影片这一段的潜台词是,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转变不是凭空实现的,它离不开人的劳动。此时,影片便将人的主体性体现了出来。平凡的个体与大时代的背景相结合,并在历史的话语中找到了自己的落脚点。个体不再是不值一提、被宏大叙事排斥在外的,恰恰相反,个体在大国粮仓的建立过程中充满了在场感。正是无数个体的奋斗努力和奉献付出,土地才产出了源源不断的粮食。随后影片将镜头对准了自然条件更加苛刻的红旗渠、兰考等地。风沙、水源等制约土地产出粮食的外部环境条件被人的劳动所改变。这正好贴合唯物史观的核心要义: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改造自然,优化环境,夯实大国粮仓的自然基础,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同时,唯物史观并不否认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推动作用,影片对于焦裕禄、红旗渠劳动模范等人的描述便体现了这一观点。在《大国粮仓》中,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绝不是相互对立的存在。历史人物并非某种全知全能、拥有强大力量的超人,他们首先是一名人民群众,从群众中走出,为人民群众代言,也是人民群众特质的集中体现,并且带有强烈的集体主义和利他主义的导向。而在这样的呈现当中,一幅关于中国人民、中国文化的图景被渐渐地勾勒而出:与西方的利己主义、崇尚个人的自由不同,中国文化讲究团结,推崇集体的力量,对于集体的奉献最终也会回馈到个体的身上。

类似的叙事模式也被影片应用到了关于技术的维度之上。在关于如何改良种子,如何改进种植方法,让粮食更加高产的呈现中,影片强调了科学家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影片又通过对科学家的采访,将技术层面上的攻坚克难延伸到奉献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维度。这种观照人民的精神集中体现在对于袁隆平的采访中。袁隆平说自己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在这种叙述当中,技术不再是一种异己的力量,它被转置为一种连接科学家与人民群众的媒介,技术本身、科学家对于技术的探索与追求的过程也被去神秘化,就如同加拿大学者达拉斯·斯迈思在《自行车之后是什么?》一文中主张的社会主义技术文化路线:社会主义国家在自行车之后应该制造什么?“应该是那些满足公共目的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以个人私有为目的的产品和服务。”结合到影片中,这种技术文化路线具体表现为科学家们的人民立场,他们对于粮食的研究,是为了让更多人吃得饱、吃得好,而不是西方自由主义语境下的申请专利,获取经济利益。袁隆平老先生的价值观念更加具有全人类视角下的人文主义关怀,当杂交水稻覆盖全球,那么全球范围内都不再有饥饿,每个人都能吃饱饭、吃好饭。这样的视角与观念,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大国风尚与悲悯情怀的体现。

在结束对于以上两个维度的呈现后,《大国粮仓》便步入了勾勒生产关系和土地制度变迁的范畴。在这一部分中,影片同样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生产力的发展呼唤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影片详尽地描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的土地制度的一系列变迁。不同的时代存在着不同的症结,具体矛盾要具体分析,要把握准每个时代的主要矛盾,从而制定适宜、合理的政策。这一切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在于如何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如何使土地产出更多更好的粮食。从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土地制度,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包产包干、集体土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再到如今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农民的生产主体性得到了极大的承认,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解放。这个部分的影片旗帜鲜明地呈现出一种发展式的、革命式的、改革式的叙事:制度的变迁并不意味着对过去的否定,正是此前的探索奠定了后续的基础,重要的是要具备自我革命、自我提高的精神。在不断的自我革命过程中,大国粮仓的制度保障得以完善。

最后,影片的以上内容都被统合在一种大国崛起式的话语之中。“大国粮仓”作为标题,便体现出了这一点。而建立大国粮仓的过程,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历程、发展步调相一致的,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等阻碍中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障碍,同样制约着土地与粮食,制约着大国粮仓的构建。影片通过各种史实的运用,揭示出了一种历史必然性,它既关于大国粮仓,也关于中国本身。而这种历史必然性得以成形的原因,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共利益至上的集体主义文化与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影片用大国粮仓串联起了昨日的中国与今日的中国,通过大国粮仓阐明了当代中国得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实依据。这正符合主旋律纪录片的特征,《大国粮仓》对于整个历史的渲染精准地符合了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和中国价值观,塑造中国形象的要求,切实体现了“把中国故事讲好有利于激励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奋发图强,和衷共济,进而实现中国梦”。这种东方视角下的叙事,是对当代中国在世界的文化区间中的位置的一次锚定。而对于各种具有历史标志性素材的运用,亦为观众构筑了一种共在感,使观众能够跨越代际的差异,体察到大国粮仓建立背后的艰辛与付出,经由大国粮仓完成对于“中国人”身份的深度认同,并捕捉到那种促进当代中国不断向前发展的集体主义文化与革命精神。

二、独特的导向:关注粮食

何莹莹在其文章《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研究》中以10年为一个周期,将电视纪录片划分成:初创时期电视纪录片(1958—1967年)、“文革”时期电视纪录片(1968—1977年)、思辨时期电视纪录片(1978—1987年)、纪实再现时期电视纪录片(1988—1999年)、多元共存时期电视纪录片(2000年至今)。受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化、商业化的影响,中国的纪录片内容也逐渐走向了关注个体的日常生活的范畴,政治精英不再占据叙述对象的垄断地位,小人物、边缘人物都可以成为纪录片的叙述对象。此外,中国纪录片的题材也日益丰富,譬如传统民俗、风土人情等都被挖掘出来作为纪录片的主题。在这种总体的趋势之下,宏大叙事的话语逐渐减少,观众的观影习惯与注意力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向。

但这并不意味着主旋律纪录片不再重要。记录历史、挖掘历史、塑造国族记忆、回应时代话语、表达中国声音,这些都是主旋律纪录片在当下的重要作用。观众观影习惯的转向更多的是发生在内容的层面而非主题的层面上。在今天,主旋律纪录片需要改造自身,摒弃一味的宣传式的话语,改良叙事和传播策略,精心挑选主题,尽量将内容讲得通俗,而这些正是《大国粮仓》所侧重的导向。

《大国粮仓》选择粮食作为主题便显出了它的独特关注点。粮食作为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的资源,它与多数人的连接却非常松散。在城市生活中,人们与粮食的互动交集大多仅局限于消费的阶段,而粮食的生产与分配,则因为地理空间的区隔、后台运作的隐蔽性失去了可见性,就如同电、水、住房等现代人日常生活的必备资源一样。城市生活中的人们对于粮食价值的感知和认定渐渐局限于价格波动的曲线、新闻报道中的相关内容等方面。换而言之,现代都市开辟了一个个独立化的空间,它与供养维系其存在的事物的联系被巧妙地遮蔽了,好像它们的存在是超然于现实和自然的。这种现象最直接的后果便是人们将对遥远的事物感到麻木,将粮食简化为一种普通的商品,将支撑他们生活的物质性基础遗忘。事实上,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物质的丰富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们对于粮食的关注正在日益减少,尽管关于粮食的知识(包括粮食的种植等科学方面的知识和要珍惜粮食等道德方面的知识)一直存在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道德教育之中,但是粮食的具体生产手段、分配路径还是在慢慢丢失它的可见性。在这种情形之下,一个重要的议题浮出了水面:唤起人们对于粮食的注意力。而大众媒介具备着赋予社会地位的功能,正好是恢复粮食的可见性的有力手段。

确定了主题之后,剩下的便是具体的传播手段和叙事策略的问题。在《大国粮仓》中,影片的叙事框架是基于唯物史观和东方视角的,同时,影片还始终围绕着“谁来养活中国”这个问题,将影片的叙事对象与观影的观众联系到了一起。影片首先在开头就突出了粮食的重要性,并将粮食的问题和民族存亡的危机相互关联,使对于粮食的叙述能够融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升综合国力、树立大国形象的话语之中。毫无疑问,这种宏大叙事的方式具有它独特的感召性,能够唤起潜藏在人们心中的家国之感,但光有宏大叙事是不够的。光荣与伟大,往往在传播过程中模糊了它所指的对象,同样也会落入脱离实际的窠臼。因此,影片必然要寻找到一个切入点,将日常的个人与宏大的社会相结合。譬如,在《大国粮仓》中,对关于袁隆平的微博评论的展示,实质上就是观众在影片中的现身。对北大荒、红旗渠、兰考等地开垦土地的历史的呈现,也是在试图唤起观众的共鸣。通过对具体可感的人物的表现,进而激发观众的情感,是纪录片惯用的叙事策略之一。

而在完成了上述的步骤之后,影片重又回归到了宏大叙事的范畴。粮食被变作一种隐喻,它的所指实际上便是中国的国力。人民的幸福以粮食为中介,最终抵达了中国的强盛。对于辉煌成就的展示的内核是一种居安思危式的呼吁。但遗憾的是,影片在影像素材的选取和应用方面略有不足,对某些特定素材,譬如粮食出仓入仓的片段使用过多。这种重复式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观众观影的疲惫感。纪录片要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不仅需要有正确的导向,适量的知识画面和影像同样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国粮仓》作为主旋律纪录片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电影终究是一门影像艺术,影像本身就是一种叙事和表意手段。一部优秀的纪录片,旁白与影像应当是相辅相成的。

纪录片《大国粮仓》实际涉及的内容十分宽泛,并不仅仅局限于粮食的储备。影片以宏观的角度,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细致地描述了大国粮仓得以建立的各方面动因,深刻表现出当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战胜饥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吃得饱吃得好吃得美的动人故事。

猜你喜欢
粮仓大国纪录片
好粮仓就是硬底气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00
吐槽大国
趣味(语文)(2021年3期)2021-07-16 06:46:10
多想记住你的脸
歌海(2020年2期)2020-05-12 01:07:09
粮仓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9年3期)2019-03-16 05:14:34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 02:18:40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8年11期)2018-11-13 08:48:26
粮仓
宝藏(2017年10期)2018-01-03 01:53:09
树懒的粮仓
幼儿画刊(2017年5期)2017-06-21 21:17:02
从器官捐献大国到移植大国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