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迁红,印方成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 无锡 214081)
对于蟹苗场来说,一到3 月底、4 月初,最忙碌的便是亲蟹挂笼了,今年由于防疫需要,所有蟹苗场一律取消挂笼观摩仪式,加上春季特殊的低温阴雨气候,2022 年河蟹大眼幼体生产情况如何,和往年有什么不同。笔者简要总结如下,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全国河蟹育苗主要集中在江苏沿海的射阳、如东、东台等地,年产量约50 万千克。挂笼一般从3月底开始,4月25日开始变成大眼幼体,经拉苗、淡化,5 月初出苗。从育苗时间看,如东最早,一般5 日结束出苗,最晚7 日结束;射阳最晚,一般12日结束出苗,最晚15日结束;而东台介于二者之间、一般8日结束。从育苗面积看,射阳最大,如东次之,而东台面积最小,除了两三家上规模的育苗场之外,其余只是一些零星散户。从育苗产量看,由于射阳一般采用肥水育苗,相对产量高些,亩产60 千克左右,如东一般采用清水育苗,产量稍低,亩产50 千克左右,总产量上射阳大眼幼体年产量占总量的八九成,其余产量在如东、东台。
今年蟹苗生产情况总体为产量低、质量差、价格波动大、亏损面积广。
首先,产量方面,受到年初二三月扣蟹难卖、价格大跌的影响,直接导致扣蟹养殖户购买大眼幼体的热情下降,许多人减少了大眼幼体的订单量,甚至直接取消了订单,由此导致育苗场不敢多育苗,无奈之下只能放弃部分亲蟹,以降低大眼幼体出苗量。
其次,受新冠疫情影响,育苗场轮虫运不过来,导致溞状幼体饵料缺乏、营养跟不上、变态困难;加之天气不好,温度迟迟升不上来,连续低温影响了溞状幼体的生长发育。因此,今年蟹苗质量下降,个体感觉没以前大,减产是普遍现象,平均亩产量不超过45千克,减产20%左右。如东育苗场在溞Ⅴ变态成大眼幼体时遭遇了一场大暴雨,许多苗场甚至出现爆塘现象。
最后,价格方面,前期跌得很厉害,4月中旬跌至最低,主要原因是由于疫情防控需要,今年各苗场都无法进行现场挂笼,再叠加各地封路等,苗场一时心里没底,一方面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客户拿苗,另一方面不知道要苗的客户如何来拿苗,毕竟蟹苗不等人,一天下来损失很大。价格最低时甚至出现只要客户能来拿苗就不要钱的极端情况,承诺二壳后看情况再付钱,这种情况给育苗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打击。
随着新冠疫情的好转,苗价逐渐回升,但是如东和东台已经出苗结束,加上前期蟹苗质量不好,下塘后爆塘事件频发,蟹农为了弥补损失转而向育苗结束较晚的射阳苗场进行补苗。5 月11 日,导致大眼幼体非常紧张,射阳蟹苗开始大涨价,一度从800 元/千克涨到1 600 元/千克。一时几家欢喜几家愁,有苗时无价、有价时又无苗。故而今年从总体情况来看,如东、东台育苗亏损达七成左右,而射阳的情况要好一些,因为后期蟹苗涨价,很多此时出苗的反而都赚钱了。
蟹苗质量是扣蟹培育和成蟹养殖的基础,像今年这样特殊的年份养殖户无法到现场观摩亲蟹挂笼,如何买到好苗,最大限度地避免养殖生产中的损失,建议如下。
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需求去购买合适的大眼幼体,有些养殖户指望用500~600元/千克的价格购买到高品质的大眼幼体,可能不太现实。当然,随着养殖技术和产量的提高,常规大眼幼体价格下跌是正常现象,但是一分价钱一分货,高价格通常也意味着更高的投入,是高品质的首要保证。
眼睛看苗的大小可能不准确, 最好是数1千只大眼幼体,用毛巾吸干水分精确称重,这样才比较客观。而且大眼幼体大小只有几种同时放在一起才能感觉出来,没有对比很难真的区分。
其次,养殖户要尽量选择有品牌的良种蟹苗,据养殖户反馈今年品牌苗如“ 诺 亚 一 号”250 克雌蟹亲本大眼幼体感觉比往年“老结”。据了解品牌育苗企业为保证蟹苗质量,主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在水质调控方面坚持采用优质EM菌,河蟹溞状幼体培育期间除了投喂轮虫,还用丰年虫进行补充,确保其营养充足;第二,严格控制挂笼密度,一般每亩亲蟹池挂笼20~30 只,密度太高,水质难控制,溶氧不足,会影响亲蟹及溞状幼体的生长发育;第三,射阳沿海的育苗场普遍采用育完苗后再养虾的模式,但品牌育苗企从5 月育苗结束到11 月亲蟹池放水,坚持晒池半年,其间不进行养殖。
最后,对育苗场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要有较好的亲蟹种质保障、配套的育苗设施(交配池、淡化池、轮虫池和卤虫孵化池)、认真的做事态度、严格的标准化管理,大眼幼体质量才能稳定。具体可归纳为3个方面:一要看育苗场是否有一定的规模,上规模的企业才能保证有足够的资金、科研实力,育出品质好的大眼幼体;二要看育苗场是否有固定的老客户、回头客,这样才能保证有一定的口碑;三要看育苗场是否有一整套严格的规范和生产流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产量、规格不受影响。
综上,2022 年蟹苗生产情况可概况为产量减少、质量下降、亏损面扩大。按照以往情况,6月中下旬就进入“六月黄”的销售旺季,但是,据了解今年“六月黄”市场不佳,市民购买欲望低,河蟹销售市场正所谓开局不利。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说,河蟹产业到了育苗都挣不到钱的地步,确实感觉是举步维艰。
河蟹养殖经历了从起步、发展到成熟的历程,已发展成为年产量80 万吨、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正所谓“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好”,河蟹产业也许正面临新的转折。当然不排除3年新冠疫情的客观影响,除此之外,诸如种质退化、良种覆盖率不高、上市时间过于集中、加工技术滞后等问题也阻碍着产业的良性发展。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和龙头企业投入到河蟹养殖新技术的研发中来,如“提早上市”河蟹品种、河蟹全程智能养殖箱等。
在此,衷心希望河蟹产业能在各方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再创辉煌,也希望蟹农2022 年能有一个不错的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