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明乡风建设研究

2022-08-15 00:42阮家福陈淑梅
湖北畜牧兽医 2022年1期
关键词:乡风家风文明

阮家福,陈淑梅

(湖北经济学院,武汉 430205)

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内容和推动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发展,农村的物质文明飞速进步,移风易俗、文明新风不断涌现,文明乡风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但是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仍显滞后,文明乡风建设仍存在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本研究从文明乡风内涵和价值、建设路径等多个维度对农村文明乡风建设进行阐述。

1 农村文明乡风内涵

1.1 乡风的内涵及来源

唐代诗人丘为写道“沟塍流水处,耒耜平芜间。薄暮饭牛罢,归来还闭关。”生动描绘了一副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田园图景。人们在土地上耕作,主要从大自然中获取生活来源,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基础。文化来源于实践,乡风文明便来自于乡村生活中的实践活动。

乡风是乡里的风俗、地方的风俗,即一个乡村聚集地居住的人民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了乡村文化的产生、发展与传承,最能体现一个地域文化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乡风文明属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动力与智力支持[1]。乡风文明博大精深,既包括了推动乡村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完善农村基础服务设施;又包括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尊规守约、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诚实守信等乡村良好风俗,努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完美融合[2];还包括充分借鉴国内外乡村文明的优秀成果,让乡村文明能够紧跟时代步伐。

1.2 文明乡风的内涵

文明乡风反映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关于文明乡风,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过其概念与内涵,夏付斌等[3]认为,乡风文明是由农村人口素质之提升、农村传统文化之变革和农村文明风气之形成层层递进、相辅相成共同呈现的美好愿景。

1.2.1 农村人口素质提升 素质的提升是科学文化素养与思想道德素养的双提升。全国大部分农民处于中老年阶段,这部分农民出生在贫困潦倒的年代,由于受限于当时的家庭经济状况,其中的大部分受教育水平不高,有的甚至是文盲,这极大地限制了劳动效率。农民是推动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农民科学素养低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十分重要。识文断字又是提升科学文化素养之基本。在新中国初期,中国就开启了漫长的扫盲工作,文盲率从起初的80%下降至1965 年的38.10%,到2015 年进一步降至3.6%。这几十年的扫盲工作漫长且艰巨,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培育社会主义新农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扫盲工作不可停。此外,加强对农村人口职业技能的培训是提升农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一重大举措。职业技能培训教育的拓展使得更多农民可以学习科学发展农业,能够利用科学文化知识从农、林、牧、渔等多方面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多途径多样化地发家致富,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同时也会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思想道德建设是人口素质提升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农民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了解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知识时还需要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反对封建迷信;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高精神境界,提升思想道德素养。

1.2.2 农村传统文化之变革 文化,为人所成,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农村传统文化是在多年农村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会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与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这种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变革农村传统文化必须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对于诸如母慈子孝、尊师重道、勤劳朴实、踏实肯干、艰苦奋斗这样的传统文化精华,要大力的弘扬、传承。对于部分地方仍存的陋习,例如铺张浪费、攀比之风、不良婚俗等一定要革除。此外,对于文化的精华部分的传承也应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让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时俱进[4]。

1.2.3 农村文明风气之形成 2018 年3 月8 日习近平主席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村精神文化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就提到了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培育发展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与培育文明乡风密切联系,相辅相成。“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风是社会文明的根基,自古以来与乡风、民风、国风不可分割,一个个家庭为孕育家风提供了血脉根基[1]。家风是一个家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与气质,是家庭成员刻入骨血的规矩,影响着每一位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良好的家风是培养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良好公民的重要条件。培育良好家风在中国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宋代的《包拯家训》《义庄规矩》《朱子家训》都是塑造良好家风的典范。良好的家风代代相传,影响着每一代人的思维方式、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社会是由人类个体组成的,优秀的家风也必然不是封闭的,会通过人与人的交往相互影响,从而使优秀家风带动民风和乡风向好向善。

传承发扬淳朴的民风是培育文明乡风的重要内容。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国家的思想文化交流愈加频繁,国外传入的思想也影响着国人,若是积极优秀的,需要去学习,汲取其中的养分,倘若有糟粕的、不良的思想,也应不被其所影响。培育文明乡风需要传承发扬淳朴民风。

2 农村文明乡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思想道德建设问题

2.1.1 消费主义盛行,在消费上缺乏理性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物质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农民富裕起来了[5]。消费不理智、消费主义盛行的现象也屡见不鲜。钱大多用于物质消费,而用于精神消费的却很少,在农村新盖的豪华小楼房很多,却很难在小楼房中看见书籍、报纸等。人情来往负担重,攀比之风盛行,铺张浪费。在婚嫁方面,为了面子,嫁女儿如同卖女儿,叫出“天价彩礼”,婚礼更是十分地讲究排场,大摆筵席、大吃大喝;在老人生前不尽孝心,在老人逝世后反倒对白喜事大操大办,该类现象不一而足。铺张浪费的“面子工程”不利于农村个体家庭的长远发展,也会影响着整个乡村的风气建设。

2.1.2 封建腐朽思想依然存在 在农村,封建腐朽思想和守旧力量根深蒂固。在农村某些地区甚至有抬头之势。有人迷信鬼神,大小事都要去占卜算卦,更有甚者,生病不及时就医反倒去求神拜佛服用所谓的“仙丹”或者偏信一些民间偏方,危及生命健康。还有人利用封建迷信思想装神弄鬼,明面上替人占卜算卦,实则是骗取钱财、牟取利益。此外,部分遗风旧俗和陋习仍旧存在。例如很多乡村都有婚闹的习俗,起初是为了活跃气氛,可渐渐地婚闹变质了,在婚闹中闹出人命的新闻不断出现,直接让喜事变丧事;近些年农村也出现了宗教信仰偏失的现象,有些邪教人员到农村去大肆宣传,拉拢村民进入邪教组织。

2.1.3 新旧乡风衔接不畅 农村文明乡风建设出现了传统文化失范,受外来消极思想影响的问题[6]。一方面,部分农民传统道德观念淡化,思想滑坡。有的丢失了传统孝道,对老人没有尽到作为子女的赡养责任,有的虽与老人同住但是将家务活统统丢给年事已高的老人,变相啃老;有的丢了诚信,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家庭暴力、殴打妇女等问题在农村依旧存在。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为文化的交流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是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传入。个人利益至上、拜金主义在农村有迹可循。部分农民集体思想淡化,只注重个人利益,有时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忽视集体利益甚至对于国家利益也十分淡漠,缺乏大局意识。此外,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与更新换代,许多年轻村民出现沉迷手机现象,网上熬夜玩手机看小说、打游戏看直播等,导致第二天精神萎靡不振,工作效率低下。

2.2 科学文化建设问题

2.2.1 农村教育落后 农村教育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较多乡村地处偏远地带,师资不够,更有甚者,没有一个安全舒适的校园环境,课堂教学无法顺利开展。加之农村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专业师资缺乏,较多课堂外的文体活动无法开展,使得农村孩子教育受限。

2.2.2 农民法制意识薄弱 在农村,居民的法制意识相对薄弱。倘若邻里之间出现矛盾或利益冲突,通常会选择召集亲友给自己“撑腰”,聚众闹事,轻则争吵,成为所谓的冤家,之后互相背后诋毁;重则打架斗殴流血受伤。很少有人会选择报警走法律程序来解决矛盾,农民的维权意识也比较薄弱。例如有人被商家欺骗、有人深受家庭暴力、校园霸凌的伤害,但是他们之中却很少有人拨打消费者热线维护消费者权益,很少有人会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通常的解决方式是私下和解。

2.3 青壮年流失严重、留守老人儿童问题突出

农村人口流出严重,且流出的大多为青壮年,农村劳动力缺乏,部分乡村都成了“老人儿童村”,村子里多为老人和留守儿童[7]。青壮年外出打工,有的一年回家一次,有的几年都难得回家一趟,这让孩子缺少了父母的陪伴,让老人缺少子女的陪伴的同时又挑起养育孩子的重担。但是老人中有的文化水平低、思想跟不上时代,难以给予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上的辅导也不多。一些缺乏父母陪伴、缺乏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有更大的几率产生厌学思想,早早地到处漂泊。可见,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也是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3 影响农村文明乡风的原因

3.1 乡村经济基础薄弱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乡风文明建设与每个乡村的经济基础息息相关。较多乡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经费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和补贴。乡村文明建设是一项“工期漫长、耗资巨大”的重大工程,倘若建设资金仅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拨款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与经济作为推动乡村建设前进的内生动力。一个乡村没有实现生活富裕,老百姓手里没有富余的财力,首先会想到的是去赚钱,而不是去建设文明乡风。调查数据表明,较多乡村的资金仅仅能够支撑乡村职能部门的正常运转,村部难以再拿出钱来开展别的工作,更不用谈去建设乡风文明工程。同时,资金的缺乏也导致乡村中小学服务设施缺失、基础设施不完善、乡村教师缺乏进而导致乡村教育水平不高,素质教育难以开展;资金不足也使得乡村文化基地难以建造、文化服务设施缺乏,不能保障村民进行充分的文娱活动,使乡村精神文明活动难以举办。

乡村经济基础薄弱、缺乏乡村产业,意味着乡村就业岗位不足,就业机会少,这也是导致乡村大量青壮年流出到城市的重要原因。而青壮年的大量流出又导致乡村经济发展缺乏人才支撑,使乡村经济发展缺乏动力,经济难以前进,以至出现恶性循环。青壮年大量流出也是导致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的重要原因。青壮年进城工作,有的留下孩子和老人在家,孩子变成了留守儿童;有的孩子跟着父母进城读书,留在乡村的老人则变成了留守老人,孤孤单单一个在家,也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此外,大量的人才流失意味着文明乡风的建设主体缺失,乡风文明的传播者和践行者缺少,不利于良好乡风的建设和传播。

3.2 基层治理落后

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文明乡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就乡村基层治理水平来看,存在着治理效能不足,基层干部执行力有待提升等状况。部分基层干部对于出台的政策不重视,出现“热在县里,喊在乡里,冷在村里,落实不到户里”的状况。他们往往没有认识到乡风文明建设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认为乡风文明建设是虚幻的,看不见摸不着没有什么实际成效;与乡村经济发展这个“硬指标”相比,乡风建设是一个“软指标”,更加会使部分思想觉悟不高的基层干部将工作重心仍然放在经济建设上而非开展乡风文明建设上。迫于工作和资金压力,很少组织群众性文体活动,使乡村文化活动缺少。

基层干部执行力滞后,对于乡村每逢大事大操大办的习俗没有进行及时的劝导,对于一些陋习、遗风旧俗的整改没有强有力的措施,也使得部分腐朽思想和落后文化有机可乘且污染人们的思想;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不到位,对国家开展乡风建设的政策传达不到位,使移风易俗达不到理想效果。

部分基层干部对于自身职能、宗旨、工作性质认识不到位。在乡风文明建设中把自己放在主导地位,为了工作任务花钱修建文化服务设施却鲜少被村民使用;为了指标和工作轻松往往使得宣传教育只在干部之间,乡风文明建设停在口号、流于形式,渐渐地让村民失去主人翁意识,沦为乡风文明建设的旁观者。村民失去主体性的状况使文明乡风建设难度提高。

3.3 教育发展滞后、法制建设缺失

农村教育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推动建设文明乡风的动力。然而,农村教育在教育观念、经费、师资等方面都存在问题。教育事业发展不顺利首先会使科学文化知识宣传不到位,村民缺乏科学文化知识,自然会有许多知识盲区,在面对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便会出现有病不就医反而请人驱鬼等状况,会使封建腐朽思想继续寻找机会渗透。与此同时,法制教育缺失,国家法律法规宣传难到位。部分村民对于法律规范不明确,对于违法犯罪行为没有正确的认识,有的做了违法行为却不自知;法制意识薄弱,导致维权意识不足,在自己的权益受到伤害时,往往选择私了,而不是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权益,事小则忍气吞声,无意识纵容违法行为;事大则聚众闹事,将矛盾升级,情节更加严重。有的人则对法律法院很忌讳,认为上了法院如同进了监狱,很丢脸。这些问题都是由法制教育缺失导致的。

4 农村文明乡风建设的案例

仇庄村位于北京市通州区于家务回族乡的最南端,向南与河北相接,向东与东方大学城相邻,向西与大兴相连。村庄占地面积约为233 hm2,常住人口约为800 人。在2011 年、2012 年、2013 年接连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单位,并在2020 年入选全国首批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是乡村文明建设的典范之一。仇庄村以“倡、树、兴、展”为引领,完善家庭、学校、社会、网络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开展特色文化活动,传承弘扬优良家风。

仇庄村在乡风文明建设中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和良好家风的弘扬与传承。纵观仇庄村文明乡风的建设之路,特色最鲜明的当属其孝道文化。1999 年,农历腊月二十被仇庄村定为“老人节”,在每年这一天村干部都会挨家挨户的去看望慰问老人,给他们送去温暖与关怀,将孝道与道德有机结合,进一步发扬村庄孝文化。期间还特意设立了《孝道协议》,至2011 年,已有110 多户人家签署协议。在2014 年仇庄村启动了以“追寻家训家规、呼唤良好家风”为主体的教育活动,为此还成立了专家组,为村民制作家风、家训、家规,创立了仇庄村的《三道经》。这一举措让家家户户过日子都有章可循,让优秀家风家家相传、户户遵守,转化成文明乡风。2018 年将优秀模范家风故事编写成册,家家传阅,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进一步深化了家风教育,促进了文明乡风的建设。仇庄村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进行了深度挖掘,将其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利用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将活动舞台变成一个个生动的孝道文化传播平台,让百姓在欢歌笑语中进一步感受孝文化。在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活动的同时也让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弘扬。

仇庄村重视教育学习和文化活动的组织。仇庄村开创了“大讲堂+小讲堂”的学习模式,让村民不仅集体学习优秀家风、乡风,而且在家庭这个小讲堂中也在学习、落实。于2017 年成立仇书院,开办村民夜校,为发展村民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仇庄村在乡风建设中紧跟时代,乡风建设与互联网相结合,建立“美丽人生”妇女微信群,“仇庄书院”读书群、党员学习群等;又运营了属于自己的“孝心仇庄”公众号,创办“仇庄简报”。真正将村民的学习放在心上,在宣传优良家风、优秀传统文化上切实地落细落小落实,让村民在孝德文上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动建设文明乡风。除此之外,村民也有许多文娱活动,例如妇女节活动、垃圾分类活动等,丰富村民精神世界,宣传社会主义新风尚,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仇庄村在文明乡风建设过程中注重发展以孝为核心的优秀传统美德,注重发挥道德模范的引领示范作用。乡风建设路径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顺应民意,紧跟时代步伐,因地制宜开创多种学习新模式、新平台。实为文明乡风建设中的典范。

5 农村文明乡风的建设思路

5.1 不断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实力为乡风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大力发展经济,让老百姓富起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自觉自愿参与乡风建设;经济发展让乡风文明建设有更充足的资金支持,基层政府有更多的财力用于文明乡风建设;经济发展也可以吸引青壮年回流和人才流入,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的同时,也为文明乡风建设带来了更多的人才,增加文明乡风的传播者和践行者;经济发展后可以有实力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改善校园环境,吸引教师,助推农村教育水平提高。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需要因地制宜地扶持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利用产业基础与当地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化产业,促进产品深加工,扩大宣传,打造特色品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引进先进理论思想、技术、发展模式等,对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劳动效率,使产业发展更加高效、科学。

5.2 加强党的领导,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基层治理是建设文明乡风的前提。第一,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严格选拔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并且要对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国家政策方针的培训,深化基层政府人员对于国家方针政策的认识,让他们对乡风建设真正重视起来。在建设过程中要始终以群众为主体,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党员们要争做文明乡风的践行者和传播者。第二,基层要实施更加有效的监管治理手段,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对于乡村仍存的不良风气、恶习陋习要加强监管,及时进行控制,引导村民们坚决抵制。可以建立专门的“移风易俗”基站,鼓励村民积极举报不良风气,可以适当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也可以成立专门的督查小队,邀请村民加入,让村民之间达到互相监督的效果。对于陋习恶习要给予强有力的处罚措施,用坚决的态度抵制。第三,基层治理应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基层治理体系改革稳步推进,体系愈加完善,治理手段自然不能落后。乡村治理更应与大数据、互联网相结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打造“智慧乡村”,智慧治理,构建属于乡村的互联网平台,创建信息公开、乡风建设现状等模块,不仅可以作为文化宣传阵地,还可以让远在他乡的村民了解家乡状况,即使不在家乡也可以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集思广益,推动文明乡风建设。

5.3 大力发展教育,加强法制建设

教育乃兴邦之本,乡村教育的发展也是文明乡风建设之本[8]。可以实施以下举措:在乡村举办农民夜校,基层干部积极动员村民利用空余时间去夜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鼓励大家平时养成积极学习的良好习惯;对于乡村孩子的教育,需要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利用互联网平台获取丰富优质的网课资源,填补孩子基础教育的部分空缺;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乡村可以举办寒暑期班,依据就近原则,联系周边的大学进行对接,大学生们到乡村支教,暑期陪伴留守儿童,教授他们知识。

乡村法制建设集司法、普法、执法于一体,每一个环节都要尽善尽美。要加强农村司法建设、要转变农村司法作风、做好群众工作,走好群众路线,壮大农村司法队伍。要坚持科学、民主立法,法律要能反映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漏洞等。对于法律常识和法律法规,基层组织要扩大宣传,可以创建微信群,转发学习;可以制作普法小视频传看;积极组织有关法律的讲座,请专业人士到现场进行法律的普及。基层监督结构也要加强执法监督,做到执法严明、公正,对于一些违法犯罪行为绝不姑息,可以依据案例情况在乡村做反面教材,以示警醒。乡村必须加强法治建设,重建村民法律信仰、增强法治意识。

5.4 加强文化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建设文明乡风必须发展好乡村文化。首先,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村民讲文明树新风。党支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村民做出表率;开设培训讲堂,学习仇庄村“大讲堂+小讲堂”模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人民心中,外化于人民的行动。其次,要深入挖掘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时代价值。传承乡村文化中的精华,如乡贤文化、耕读文化、乡约民风、孝道文化等,剔除其糟粕,如封建落后思想。让农村传统文化与时代相结合。广泛引进新媒体、互联网技术,拓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与渠道。通过运营公众号、短视频等传播文明乡村故事,弘扬优秀乡土文化。最后,要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以文体活动为载体,丰富群众精神文化活动。以多种多样的体育竞赛形式,组织群众积极参加,并给予一定奖励;积极开展垃圾分类、法律常识、农业种植经验等知识竞赛;在重大节日,通过晚会、表演节目的形式传播乡土文化,也可以学习仇庄村的“老人节”,在当地设置一个专属节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猜你喜欢
乡风家风文明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请文明演绎
乡风
勤劳节俭传家风
漫说文明
厚植勤劳脱贫的乡风家风
家风伴我成长
文明乡风聚人心
对不文明说“不”
幽默好家风(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