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加藤嘉一
我从2004年开始在人大附中教日语。一天傍晚放学,在高中楼一层大厅,我跟一位年轻的中国教师边走边聊。同学们穿着校服,背着书包,有的大声聊天,有的吃零食,纷纷离开校园。我感觉很孤立,几乎没有一个学生理我们。
我问旁边的老师:“他们怎么回事,面对着老师,连‘再见’都不说?”老师回答:“现在的孩子都是这样的,忙他们自己的。”忽然,有个女生边跑边向我们摆摆手,快速说:“拜拜!”只有这一个学生打招呼,用的是英语。老师说:“那是马来西亚的留学生。”
应该说,这些学生严重缺乏礼仪甚至不懂得礼仪,或者懂得却不执行。如果我在日本这样做,一次会被警告,两次以上会被认为“素行不良”并影响学业成绩。多次不改,家长就要被叫到学校,跟班主任、孩子一起“三者面谈”。依然不改,就有可能被开除了。在日本,学生至少要对老师说“再见”,一般是要鞠躬再见,最好的姿势为45 度。我当时是体特生,这方面被要求得很严,不仅对老师,对师兄、师姐也要那样,一次都没有错过。师弟师妹也同样对我们。
日本的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必须上道德课,记得我那时是每周六上午上两小时。教学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老师讲道德、礼仪以及如何做人,把道德的重要性灌输给小孩子。课本素材几乎都是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思想,孔子、孟子、老子、韩非子、孙子,仁、礼、忠、孝等等都有。第一节课往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师会问:“如果你的朋友偷了你的书包,大家欺负你,你会高兴吗?”我们一起大声喊:“不高兴!”老师接着讲:“那你也不要对朋友那样,明白了吗?”我们回答:“明白了!”诸子百家思想在中学语文(古文、汉文)中也占有重要位置,占高考语文四分之一的比重。如果说日本人对中国古代史和思想有着比较多或深的了解,起点在这里。
另一种是实践,学校会安排学生到养老院、聋哑学校等地接触并照顾弱势群体,学习如何沟通和相处。比如,周末早上,一个班(30 人左右)分两个组,一组去养老院,大概3 个人为一小组,陪一个老年人散步聊天,打牌,帮助他们读书;另一组去聋哑学校,他们提前学习手语以便沟通。
据我观察,中国的中小学老师似乎不怎么讲道德的意义,学校也没有开设类似的课程。学校的课程安排及背后的体制背景,确实影响着年轻人礼仪道德的相对滞后。不过,这不是问题的全部。学校教育毕竟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高中,主要目的还是实现升学,让孩子们提高竞争力,最终成为社会人。
教育必须分工完成。学校教育和包括媒体报道、政府宣传在内的社会教育,主要是使孩子学会“做事”;而培养孩子如何“做人”,则是家庭的责任。
我经常看到中国家长对孩子管教过于宽松或溺爱。比如,小孩在地铁里吃味道浓厚的汉堡,大声说话,站在椅子上跳舞等,作为一个社会公民,这是绝不应该的。但家长却一点都不在乎,还以“我孩子真可爱”之类的态度向周围张扬。小孩子不懂事可以理解,这就需要家长主动引导。如果在日本,家长会趁机在公众场合好好教训一顿,让孩子直接体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若在我家,父母当场就打我屁股,让我在家门外站着反省一个晚上,并“断食”一天。
连基本对错都分不清的孩子,其未来走向是相当可怕的。家长们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外,也应该多花点时间和精力,教育孩子学会如何做人。因为高考有可能决定一个人的职业,而能否做人更有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人生。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学习模仿的对象,家长做好人永远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
2010年9 月中旬,我在海外待了10 天,不在北京的这段时间,《环球时报》编辑告诉我说:“在你离开的这几天,北京大堵车,超级无敌堵。一个是节前,好多人送礼,外地车多。另外就是开学了,很多家长要接送孩子。”我毕竟在北京这座行走成本居高不下的大城市待了七年,对这些现象不难理解。编辑接着说:“中国的学校硬件不差,但是居然都没有校车。”
我立即反驳:“学校有没有校车与北京大堵车无关。”
据编辑介绍,中国的城市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没有校车。但日本除了部分幼儿园有,小学、初中、高中直到大学也是没有校车的。日本的学校从幼儿园到大学,都由公立(国立)和私立组成。公立学校根据全国各地政府所制定的行政划分进行分布。比如,若小学和初中,住在A 区的孩子只能去B 学校;高中稍微宽松一些,C 学校从D、E、F 区招生;大学就变得很自由,任何地方的人都可以申请任何地方的国立大学。私立学校就彻底无所谓了,只要考得上,交得起学费,任何人都可以自由选择。
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日本学校也是不提供校车的。还是举自己的例子吧,我出生在农村,没上过幼儿园,就从小学说起。那时候是集体一块上学,由六年级的学生带上每一个区域的孩子,一般都是10 ~20 个人左右,每天早上定个时间,排成一队,徒步过去,单程10 公里左右。不过,我小学是在乡下上的,来回大概20 公里,但在城市的话,来回距离平均大概在5 ~10 公里。
初中和高中我上的私立学校。搬到城市之前,每天在路上需要花费4 个小时,3 个小时在电车上,1 个小时在路上走路,这种情况在东京等大城市也比较普遍。搬家之后,我则是骑车上学,每天骑30 公里左右,不管是城市还是乡下,这也很普遍。在一座城市最普遍的高中上学情况恐怕是:早上出门,骑车10 分钟到最近的车站,坐电车半个小时,下车走路15 分钟,回程也一样,大概每天在路上花一个多小时。
而我几乎没有目睹过父母开私家车接送孩子的状况,最多是把孩子开车送到最近的公交站。设想一下,不管是公立还是私立,如果所有家长都开车接送,学校附近的道路遭遇大堵车是难以避免的。我也不否认东京个别贵族学校的孩子有可能每天由家长接送,但我相信,这种情况不会超过1%。
我坚持认为,早上和傍晚的高峰时间段,北京中学附近每天造成大堵车的根本原因不是没有校车,而归结于父母对孩子上学的接送文化。我曾跟北京的家长讨论过这个问题,大多数人都认为接送有弊端,却找出种种借口:北京学生上学太远,让小孩子骑车去不现实;北京路面交通情况,敢让孩子放出去骑车吗;地铁太挤,能放心让孩子接受那么艰苦的环境吗。
我冷静回答说:“你们太溺爱孩子了,如果太远,来回40 公里,骑车确实够呛,但不要总说这个不便,那个危险,地铁不便就结合公交、地铁、走路三种手段灵活解决吧,几乎没有过不去的学校了。如果不放心,就让孩子跟朋友一起上学,有事随时与父母沟通,这样还能培养团队精神呢。何况,中国的小学生、初中生与日本孩子不同,都是有手机的。”
北京的公共交通状况至今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而且,治安也没有那么差,绝对不至于到“孩子不能一人在路上”的地步。中国人总是抱怨西方发达我国落后,但我要明确说明,只有中国的孩子那样娇气、自私、物质。在物质文化的享受方面,中国的孩子比西方“发达”多了。当然,我指的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孩子,如果农村以及二三线城市的话,情况完全或比较不一样。
北京的家长尤其年轻的家长总是抱怨养孩子太贵,月薪1 万元的小夫妻都养不起孩子。在我看来,养不起活该,太浪费。中国家长真舍得出大钱培养孩子,接送孩子这一物质成本和精神代价都超级高昂的文化不过是冰山一角。问题是,这样被教育的孩子将来会长成什么样子?当今折腾中的80 后和90 后是个明证。父母的奋斗不仅没有回报,而且付出了巨大代价,还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北京大堵车不过也是冰山一角。
千年书虫摘选自《中国的逻辑》[日] 加藤嘉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