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璐,汪 伟,卞崇振
(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安徽 合肥 230061)
长期以来,我国对于中小学评价中存在着主要以智育为主、重视结果等问题,制约了素质教育推进与发展。自2020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出台,提出的“四个评价”既是评价方法的重要变化,更是评价理念的深刻转变[1]。2021年教育部明确学生的评价应着力于学生的五育全面发展。党和国家对中小学生教育评价,特别是综合素质评价的改革政策,已成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关键引擎和方向保证。在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下,可以采集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等过程性数据,进行精准分析,科学确定评价内容。
面临挑战和机遇,学校针对自身育人理念,构建基于人工智能的360°综合素质评价新生态,逐步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大数据收集,整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目标,形成具有校本特色评价体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进行数据画像,形成五育发展报告,切实发挥综合素质评价全面育人的导向功能。
自党的十七大之后,落实综合素质评价是我国教育面向现代化极其重要的内容,有利于促进现代教育发展,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坚实基础。近年来,教育如何面对“数字化”变革,落实学生五育融合发展,建立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从而逆推教育教学评价的深入改革成为了新的研究问题[2]。
本研究以《方案》为指导,结合学校育人理念,利用智慧校园技术,建立起“360°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以下简称“系统”)。全场景收集学生行为数据全要素,生成学生发展的成长手册和五育发展报告,形成专属“个人画像”,及时反馈学生五育发展情况,促进学校全面育人。与传统评价手段比较,有效拓宽了学生评价的流程与范围,对学生的过程性、发展性评价有着突出优势,进一步发挥了综合评价的育人功能。
1.科学性。评价体系的维度必须坚持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根据学校的育人目标,综合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业文化、劳动素养和身心健康等基本要素,明确各项指标具体内涵。
2.全面性。评价体系要充分反映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学生的身体素质、道德品质、交往能力、学业水平等方面都应有所反映并且得到同样重视。
3.发展性。评价体系要以全面发展的视角看待学生,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融合,突出评价的激励功能,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自我了解、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关键环节。
基于多元评价的目的,以《方案》为指导,通过参考国内外学生评价项目,如PISA、日本学校评价等,结合多元智能理论,科学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1.框架构建:经过文献搜集、综合分析,结合学校特色等因素,按照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基于学校育人目标(身体健康、精神饱满、品格高洁、科学和人文素养良好等五个方面)为一级指标,确定25项二级指标和33项三级指标。
2.细化量表:为使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全面,更具可操作性,从不同年级邀请教师代表,并聘请了专家指导,经过多次论证,确立了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从培养目标的五个维度,以人为出发点对学生综合素养作出全方位评价,以推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表1 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1
借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留痕”功能,采集学生在校内外不同场景中的过程性数据,实现数据的常态化、伴随式归集,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数据融合互通[3]。
1.教师采集。“系统”对应“五育”维度指标体系,用“启明星”体现成长值。老师使用Pad、App等终端,根据课堂学习、行为习惯等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做出即时评价,对接相应的评价维度,形成相应的成长值。教师还可以上传图片、录像和评语等,多方面情况都能全面、真实地展示。“系统”还可以把学生基本信息、绿色评价数据、艺术素养考核等结果直接导入,进行分类处理,从而生成发展报告,为教师进行质量分析研究提供了基础。
2.学生采集。“系统”设计为学生自主采集和阶段性互评采集,真正让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
(1)学生自主采集。学校设计了与学生平时表现相应的“向阳章”“健体章”等12种红领巾徽章,根据学生综合表现情况,老师会及时发放实体奖章。学生以人脸识别方式登录智慧班牌平台,把实体奖章扫描记录到“系统”里,从而提升相应成长值。
(2)同伴互评采集。班级固定周期,开展阶段性互评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同伴互评,按照评价体系标准,增加或扣减相应成长值,实时反映成长值变化。这样的评价过程,可以鼓励同伴之间互相学习、监督,促使学生真正成为集体的小主人。
3.家长采集。学生的成长不仅在校内,还有社会和家庭的参与,家长可以通过手机端将学生在社会实践、各类比赛活动中所取得的证书、图片、视频等上传个人成长空间,协同学校丰富评价数据,让综评数据打破时空限制,更全面完整。
“系统”根据评价指标,全方位、常态化采集相关数据并加以分析,通过多种方式呈现学生的五育发展“个人画像”[4]。
1.电子成长手册。电子成长手册设有“认识我”“荣誉墙”“成长足迹”等系列栏目,学生可以进行个性化自我介绍,列出成长目标,利用“随手记”实时记录成长感悟等。学生获得的奖章数、日常表现、参加活动、体质健康等级等均详细呈现。电子成长手册是对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观察、记录、分析,让学生成长的轨迹动态呈现,全面、准确、直观。
2.五育发展报告。基于各端采集的数据,对应不同评价维度的成长值,“系统”会自动生成一定时间段内专属每个学生的五育发展报告,并生成五育发展情况的“雷达图”,清晰呈现出学生五育活动成长值的分布情况以及年级平均成长值。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喜好、擅长和不足之处,从而确定下一步目标和方向,甚至为将来的生涯规划奠定基础。教师和家长可以根据个人画像,分析学生的优势和薄弱环节,引导学生确定发展目标。
3.个性化成长空间。“系统”为每个学生打造了个性化的虚拟个人空间。学生可以上传参加活动的图片、视频等, 还可以利用获得的奖章和成长值兑换不同的小道具,装扮个人空间。为促进学生良好状态持续保持,表现如有所退步,老师则修改相应成长值,“系统”便降低相应维度的星星数量。学生在经过努力后有所提升,老师再度评价才能继续获得。富有个性的个人空间也可以在“系统”的“班级圈”“学校圈”分享展示,相互可以点赞、评论等,满足学生的社交学习需求和个性化展示。
“系统”基于大量数据采集基础上生成的学生个人和群体的“五育画像”,能够发挥全方位支撑作用,为因材施教奠定了基础。
1.学生发展个性化。着眼于五育发展的个人画像,全面、直观地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更加注重学生发展的自我需求与特长潜力。如在“劳育”发展指标中,学生通过发表劳动实践活动图片、视频、证书等,积累自己成长瞬间。经过近一年的使用,“系统”已记录全校活动累计达5000多人次,人均38次,有效提升了学生劳动素养。学生个人画像某项指标特别突出时,老师和家长就会注重引导,以促进特长进一步发挥。一个阶段后,再查看该生的五育发展雷达图,纵向比较分析,再度调整方案,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地全面发展。
2.教师教育差异化。基于学生群体画像,“系统”可以将每个年级、班级总体情况进行汇总与整合,并对各个维度评价指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如在“智育”发展指标中,记录每学期末的绿色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等数据,生成的雷达图全面反馈学生在学业成绩方面的达标率、优秀率以及薄弱环节。班主任可以了解到本班学生整体和各科情况,优化班级管理和评价策略。老师可以了解每个学生和任教班级整体情况,调整教学进度、课堂活动、作业设计等。
3.学校管理精准化。通过“系统”呈现出的不同班级、学段学生五育发展“群体画像”,学校可以深入、精准地了解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调整相关工作。例如根据雷达图分析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发展情况,从而精准定位某个年级或者班级在德育方面工作开展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相关课程设置、实践活动和师资培养等工作。“系统”有力协助管理者统筹全校发展,根据全体学生的发展特点,制订不同学段和不同年级的发展目标和策略,推进素质教育真正得到全面落实。
4.家校共育融合化。“系统”的使用,助力构建有效体系,促使学校和家庭充分衔接,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学生的评价中,及时了解学生发展情况。学校根据画像的反馈数据,常态化开展“双走入”“家校共育”项目系列活动,让家长进一步了解与学校密切配合的关注点,以达到家校共育有效融合,真正形成合力,促进每一位学生五育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