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治新 韦良焕 李有文
(喀什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新疆 喀什 844006)
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应从“基础支持服务”转变为“创新引领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作为主要渠道。所有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同发展,形成协同效应[1]。专业课要围绕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培养“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青年人才[2]。
《环境监测》课程属于环境类课程,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因素。中国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的中国,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共存的世界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生态文明思想。因此,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显性与隐性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教育的优秀典范。大学生要加强生态文明价值观、民族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环境教育和实践社会主要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3]。
喀什大学目前正处于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时期,环境科学与工程是本校的转型发展专业之一,因此,《环境监测》顺应学校及发展要求,加强学生对创新及德育能力的培养,因此,本课程急迫的需要进行改革。
1.1授课内容安排不完善
本校的《环境监测》课程的理论课程72学时,使用的是奚旦立 编写的《环境监测》教材[4],该教材注重系统性,涉及的内容既广又深,具体而实用性[5]。但是在授课没有思政元素,授课内容中没有体现环境监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课程的重点及热点问题不突出。因此,对授课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
1.2授课方式单一
传统的《环境监测》课程的授课方式是以灌输式为主导,缺少环境监测新进展和新技术的引入[6]。内容的更新不够,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不能满足学生对《环境监测》课程的需求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3考核方式不合理
《环境监测》的理论课考核包括提问5%+考勤5%+平时作业10%+期中考试10%+期末考试70%,学生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目前的考核方式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平时成绩所占比重较少,造成学生不重视平时课程的表现。二是平时成绩的考核方面较为传统化,无法发挥学生的创新性。
2 教学改革的目标
2.1课程理论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与环境专业相对应的企事业单位的要求,能够掌握对大气、土壤、水、固体废弃物等各种环境介质的样品采集、测试和结果分析的方法和流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的时间意识、责任感、团队优势互补。
2.2课程实践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内容的讲授,要求学习能够在任何一个研究区都能够独立并准确的进行大气、土壤、水、固体废物等样品的采集并做到方法正确,同时能将采集到的样品进行相应的预处理,对预处理后的样品能按照国家和行业规定的标准方法进行测定,并能够根据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对测定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解释,最后根据环境评价影响报告的要求,出具环境评价相关报告。
2.3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从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物理性污染现状出发,深刻理解环境保护是我国基本国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给学生讲授环境标准,进行相应的诚信教育。通过融入课程内容,培养和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责任感,强化专业技能,才能为环保领域的建设添砖加瓦。
3.1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
将思政内容有机融入环境监测课程中,在讲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公民的责任意识教育、公德教育及伦理反思。具体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见表1。
表1 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
3.2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过程要树立学生为主的思想,应将讲解与学生活动相结合,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形式,以便能更好的解决在有限的课堂内满足学生更大的需求[7]。
3.2.1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线上利用大学MOOC,智慧树、雨课堂等线上《环境监测》课程优质资源更新授课内容,丰富授课内容,课前,教师通过线上平台将视频 、PPT等材料推送给学生,并提供相应的练习 ,供学生独立学习。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扫描代码并登录。教师可以实时推送PPT。学生还可以标注“不理解”,便于课后进一步学习。同时教师可以据此实时调整教学进度。课后,学生复习课程内容(视频、PPT等),并在互动平台上上传作业,在线上平台的互动窗口与教师讨论问题[8]。以此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线上教学在时空限制方面优势明显,但是缺少面对面沟通交流和听课情况实时监控,学生学习效果不能得到保障[9],同时《环境监测》课程缺乏课程思政元素、因此针对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本课程进行线下教学,线下教学主要针对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授,在每个章节融入思政内容,加强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调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2.2 讨论式教学模式
针对《环境监测》课程中大气、水体、噪声、固体废物等环境介质的布点方法,要求学生分小组针对不同区域进行研究方案制定及思政元素的确定,每组针对问题进行PPT制作,在课上进行讲解,授课教师及学生进行质疑。通过这种方式,调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新性。例如:水质监测方案制定的内容,以喀什市的吐曼河的某一河段为例,首先学生要通过介绍样点布设的意义是为了提高本地区对河流的保护意识,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赢水污染攻坚战,其次让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断面设置—样点布设—样品采集等制定方案,上课过程由学生进行方案讲解,授课教师和其他同学对方案进行质疑,从而确定最终采样方案,在实验及实训时进行样品的采集。
3.2.3 案例式教学。在《环境监测》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概述部分,可以引入案例“八大公害事件”、“京津冀的雾霾现状”、“新疆南疆的沙尘天气”、“土壤污染事件”等内容,根据课程相关内容的介绍,让学生掌握污染的来源、污染的形成过程、危害及防治措施,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专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学生的担当意识。
3.2.4 讲座式教学。《环境监测》课程是一门正在迅速发展的学科,新技术和新的监测指标体系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
(1)对于“环境监测标准”部分的内容可以通过专家讲座的方式首先使学生建立环境监测标准建立的目的及意义。使学生明确环境监测结果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使学生掌握环境标准建立的方法和作用。另外,使学生会使用环境标准进行相关应用。(2)对于“3S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部分,可通过讲座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新型科学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及发展,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性对课程的推动作用,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3)对于“自动污染监测”部分,可通过讲座方式让学生掌握目前最新的大气、土壤、水体的监测技术及应用情况,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环境监测的研究动态。
3.2.5 实践式教学。带学生参观喀什地区的污水处理,使学生了解污水的来源、处理方式,及污水处理后的去处,使学生对本区域污水产生量有所了解,增强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意识。同时,带学生参观垃圾填埋厂,通过介绍,使学生明确垃圾的分类、运输、填埋的全过程,让学生了解本区域的固体废物资源的产生量、来源、危害及处理措施,思考本区域环境的现状及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从事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3.2.6 开放式教学。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利用网络参与主动学习,学生大量查阅文献,独立设计环境监测方案,讨论后具体实施,在参与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中体现科研成果,使课程内容保持鲜活生命力。例如学生参与本专业教师的科研团队,进行科学实验,从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另外,学生根据所掌握的内容,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内容的能力。开放式教学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提供了一种教学模式[10]。
3.3教学过程的改革
对《环境监测》课程进行每2个学时为1个单元的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中要体现每节课在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创新思路和举措。课前学习根据教师发布课程的重点内容及思政元素进行预习,课中学生围绕重点内容进行讨论并根据课程思政元素进行举例说明,课后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归纳课程思政元素。例如:讲解第二章水体污染与水质监测第一章水体和水体污染,课前学生先围绕水体的定义、水体污染的概念、来源、分类及危害进行课程内容的预习,同时围绕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提高公民责任意识提前准备好案例;课中学生围绕课程内容水污染的来源及分类进行讨论,根据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案例分享;课后通过开放式作业 ,由学生独立完成自己家乡水系污染现状分析,增强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加强过程考核,优化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50-60%)包括提问(5%-10%)%+考勤(5%-10%)%+讨论10%+期中考试10%+随堂测试10%+开放性作业(10%),期末成绩占(40-50%),其中开放性作业包括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的挖掘及《环境监测》课程水、大气、土壤、固体废物等研究方案的制定。加强学生对平时成绩的重视,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优化期末考试题型,减少客观题的比例,增加综合题。要求学生分析实际案例,结合两个相应指标点的内容,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11]。
自2020年9月-2021年6月,两个学期持续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环境监测课程,课后对4个授课班级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表2):改革后学生的出勤率提高了10%,学生的主动预习率提高了40%,积极提问率提高了35%,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45%,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提高了30%。由此说明,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贯穿于环境监测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12]。
表2 学生教学的信息反馈表
本课程的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由占比10%的期中考试进行评价,本课程的目标2过程和方法目标由占比10%的开放性作业+10%随堂测试成绩进行评价,本课程的目标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由占比50%的期末考试进行评价,本课程的目标4课程思政目标由占比5%提问+5%考勤+10%讨论进行评价。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结果(表3):课程目标1实际达成度为96%,课程目标2的实际达成度为91%,课程目标3的实际达成度为76%,课程目标4的实际达成度为93.5%。由分析结果表明,本课程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
表3 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表
基于本校《环境监测》课程授课内容安排不完善,授课方式单一,考核方式不合理等问题,对《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考核方式的改革。通过改革,首先将思政内容有机融入环境监测课程中,使学生明确本课程学习的目的及意义。其次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使命感。最后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加强学生对平时成绩的重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本课程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